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五 林业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401
颗粒名称:
卷五 林业 水利
分类号:
F326.2;F426.92
页数:
32
页码:
133-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的林业、水利情况,其中包括了林种分布、面积蓄积、植树造林、森林防护、水利建设、水利设施、水利投入、水利效益等。
关键词:
彭泽县
林业
水利
内容
第一章 林业
第一节 林种分布
境内大部分山地土壤结构性状好,有机质含量多,适宜于多种树木生长。地形复杂,土壤质地各异,林种分布也有主次之别。1982年,本县对森林资源进行了全面清查,县境内分布的林种有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竹林5种。
东南主要林区 包括浩山、海形、上上岭及瀼溪的高山、港下村,和团的丽山、太阳村、高山林场,东升的曾山、东升村、东升林场,主要有大片马尾松、杉,常绿阔叶树林及毛竹林,尤以松、杉、苦槠在该区分布较广。又是老茶区,茶园面积较大。
南部高丘、低山用材林、经济林区包括天红、乐观、杨梓乡大部分村,黄岭的三畈、乡林场以及国营黄乐林场,主要有马尾松、常绿阔叶树、杉木、各类灌木等,尤以马尾松、阔叶树面积最大。历史上是重点产漆地,经济林品种为茶叶、油茶、漆树。
中部丘陵经济林、薪炭林区 包括和团、瀼溪、黄花、黄岭、芙蓉、东升、太平关等乡大部分村、湖西及国营马路口苗圃,该区东部主要分布苦槠、杉树、马尾松和各类阔叶树,尤以栎树、杜鹃继木、枫香等为多,是薪炭林资源较丰富之地。西中部除所造的杉木林、茶叶和果树外,间杂少量小灌木。
北部长江、滨湖防护林、薪炭林区包括棉船、红光、定山、龙城镇、马当、太泊湖、芙蓉农场及泉山、芙蓉乡沿江村在内,主要分布杉树、马尾松、黄荆、茅栗、乌饭、杜鹃等。
第二节 面积 蓄积
面积 据1957年山区生产规划调查,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137.34万亩,其中用材林37.57万亩,经济林0.1万亩,竹林1.4万亩,疏林地23.83万亩,灌木林地68.3万亩,宜林荒山6.14万亩。非林地95.06万亩。
1981年林业资源调查结果,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16.67万亩,其中用材林20.66万亩,防护林1.24万亩,经济林2.6万亩,竹林2.01万亩,疏林地4.48万亩,灌木林37.1万亩,其它林地0.28万亩,宜林荒山48.3万亩。非林地114.95万亩。建国后,营造的人工林保存面积10.04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1.6%,其中,用材林8.07万亩,占全县用材林总数的39.1%,为人工造林面积的73.2%。人工用材林中主要以杉木为主,有8.03万亩;人工营造的经济林2.64万亩。四旁植树248.12万株(杉木13.32万株,阔叶树215.32万株,其它19.48万株),全县人均占有森林0.96亩,低于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林地水平。
蓄积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森林总蓄积约236万立方米,其中成材林蓄积约146.59万立方米(杉木4.59万立方米,马尾松101.21万立方米,阔叶树31.15万立方米,其他林种9.64万立方米)。
1974年森林资源调查表明,森林总蓄积约64.3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积50.19万立方米(杉木4.91万立方米,马尾松15.16万立方米,阔叶树30.12万立方米),疏林蓄积3.9万立方米,散生木(含四旁用材树)蓄积10.21万立方米。
1981年森林资源普查统计,本县活立木蓄积总量为63.65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积36.63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57.6%,防护林1.73万立方米,占2.7%,疏林蓄积12.26万立方米,占19.3%,散生木蓄积4.7万立方米,占7.4%,四旁植树蓄积8.32万立方米,占13%。全县人均占有用材林立木蓄积仅1.83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水平。林区的海形、浩山、上十岭、杨梓等四乡(场)活立木蓄积39.6万立方米,占全县活立木蓄积的62.2%,全县茅竹蓄积量398.56万根。经济林年产量约300吨。
1982年人工用材林蓄积量为9429立方米,其中杉木蓄积9318立方米,马尾松111立方米。四旁用材树蓄积为83198立方米。人工林蓄积量占全县森林活立木蓄积总量的14.55%。
森林年生长量,据1975年清查测定,全县为28200立方米,其中杉木年生长量3300立方米,阔叶树(包括散生木)生长量17100立方米,除35%的自然枯损和因风、雪、病、虫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外,全县树木年净生长总量为1.8万立方米。
覆盖率 1981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2.68%,如包括灌木林覆盖率则为27.47%,低于全省、全市水平,。各乡(场)森林覆盖率相差也很悬殊,只有5个乡(场)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即海形乡森林覆盖率(不含灌木林覆盖率,下同)为29.48%,浩山乡27.96%,杨梓乡25.17%,上十岭垦殖场21.84%,瀼溪乡16.97%。其余乡(场)均在全县平均数以下,特别是一些丘陵山区乡,如黄岭、东升覆盖仅6%,平原圩区除棉船达到10.49%外,一般均在4—6%左右,太泊湖仅1%,是全县森林覆盖率最低的乡。本县森林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匀,它对农田防护,以及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均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满足不了全县人民对生产和生活用材的需求。
第三节 植树造林
解放前,本县森林更新主要采取以封山为主,依靠阔叶树萌芽更新和马尾松天然飞籽成林,仅在山区少数条件优越的地区搞少量的杉木插条、油桐播种以及马尾松挖取野生树苗移栽进行造林。
采种解放初期,人工造林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实行采种育苗造林。一般树种以自采为主,需多少采多少。70年代本县开展大规模杉木造林,由于杉木种源少,种子大部分由湖南省宁乡县、隆回县以及浙江省淳安县、本省宜春林科所调入。同时还从外地引进水杉、池杉、擦木和园外松等品种。1980年后,新造杉木林开始采种,并逐年增加,采种基本上做到了自给。1985年后,省林业厅安排了杉木良种,以适应营造速生丰产林基地的需要。
育苗 据史料记载:民国23年(1934),县城东北郊小孤洑建有苗圃。育苗7亩,树种为赤松、扁柏,共8700株;35年,全县各乡始建苗圃,育苗面积59亩,分别育有茶木、马尾松、油桐、赤松、扁柏、乌桕约41万株。
1950年12月,择城南张家港,建立国营彭泽县森林苗圃。培育各种树苗,供全县植树造林之需。至1955年育苗面积105亩,年均育苗21亩。
1956年始,贯彻以“民营为主,国营为辅”的育苗基本方针。除县苗圃育苗外,各乡根据本地区造林任务,自辟苗圃育苗,不足部分再由县苗圃补供,至1965年,全县育苗面积1737亩,年平均173.7亩,育苗最多的是1962年,达320亩。
1972年,因张家港建设国防工厂,县苗圃迁址到黄花乡境内的马路口重建,育苗基地亦随之扩大,成为供应县造林的主要苗木基地。1973年始,社队林场也开始育苗,逐步实行就地育苗,就地造林。1966至1978年,全县育苗面积累计3059.59亩,其中各年新育苗面积累计1271.93亩,年均254.55亩。
1978年后,大搞植树造林,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三自”方针,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力发展国营苗圃。集体和个人育苗,按苗木等级,由林业部门给予经费补助。1979至1985年,全县育苗基地计有1703亩,年均244亩。并相继出现了林业育苗专业户,其育苗面积达到本县年育苗面积的三分之一。1985年全县育苗专业户育苗面积300余亩,提供林苗150余万株。全县造林苗木自给有余。
植树 建国前,山场林地多属私有。山林权多为地主、富农占有。农民只能在房前屋后、田头地角植有少量树木,而以果树为多。大面积山场林地,森林的发展多为天然衍生,由雇工营造,只占小部分。民国时期以政府曾提倡植树造林,每年春季植树节期间(原定3月1日为植树节,后改为3月12日),机关、学校和驻军等单位,都要开展一次植树造林活动。但造而不管,成活率低、存留面积不广。
民国21年植松、柏3000株;22年植赤松、扁柏、栗5220株;23年植柳赤松3600株:同年,彭泽旦参加全省第二次植树竞赛计植阔叶树、桐苗等树种445800万株,成活率仅达20.7%,获等级分数51.4分;24年植松、柏、机、柳、油桐、樟、杉、榆、乌柏、共83.4万株。35年在全县开展了一次普遍性的植树造林活动,共植树167538株,成活率达74.55%。
建国后、山林七地收归国有。县人民政府将植树造林,列为中心任务之实行林垦专业队伍与群众义务造林相结合,1950人民政府号召全旦人民幵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县造林总面积310亩,成活率40%,零星植树43.5万株,森林抚育1198亩1952年根据中共中央“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指示精神,在城关、马当、泉山、黄花、黃岭、芙蓉、定山、红光、湖西、太平等地水十.流失较严重的荒山、丘坡,发动当地群众,采取挖取野生成生长稠密的马尾松、油桐、油茶、麻栋、乌柏等树苗,进行移栽、以固结泥沙,制止水七流失。同时,确定圩区沿堤植挡浪护坡柳三至五行;县境内湖(口)马(当)公路两旁,植风景树荫蔽路面。这年计造林面积达11650亩,零星植树359.3万株,森林抚育2462亩.1954年贯彻“村栽村有,谁栽谁有”的政策,开展春季造林。据统计全县片造杉、松与阔叶树林2550由;零星植树30397株。1955—1957年,响应中共中央发出的“十二年绿化祖国”的号召,结合互助合作运动,以林木稀疏的城关、泉山、芙蓉、黄花、黄岭为绿化重点,开展普遍营造用材林和油茶林。全县山区在这次造林活动中,共有885户组成林业生产合作社31个。丘陵与平原地带,共组织青年2470人,完成营造面积25850亩,其中营造杉树3657亩,松树1956亩,油茶17498亩,其他树2739亩。零星植树576.4万株。后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森林成活率仅25%。
1960年,植树造林工作实行逐级包干,分片管理,贯彻“定质、定量、定人、定山”和“包栽、包活、“包成林”的责任制。全县共调劳力2749人,造林30933亩,其中妇女造林11957亩。所造林类有:用材林12069亩,经济林336亩,其它林18528亩,零星植树42.06万株。至1965年全县造林总面积10.06万亩,其中用材林40045亩,经济林17779亩,其他林(含防护林)42750亩,零星植树223.6万株。森林成活率约33%。
1973年,为加快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步伐,在境内桃红岭一带,飞播造林6万亩。后因多次发生山火烧毁。
1973年后,本县建立了杉木用材林基地,也相继建立了油茶林、漆树林两个经济林基地。至1978年,杉木造林保存面积8万亩,油茶发展了5701亩,漆树发展了926亩。
1980年,本县响应祖国号召,开展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责任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提出在植树造林,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一方面以林业专业队伍植树与全国义务植树结合;另一方面提倡、鼓励、支持、扶助林业联合体或专业户承包荒山、荒地或宜林地造林。至1985年造林累计39.3万亩,零星植树475.55万株。人工林保存面积11万亩。1985年第二次飞机播种造林,以县境内白沙岭、牛岭为中心,包括天红、太平、乐观三乡八个村及龙宫洞风景区为飞播范围。共播面积62016亩,飞播的树种有:马尾松6750公斤,杉树750公斤,木荷500公斤,侧柏500公斤,剌槐750公斤。这年,植树造林面积创本县历史纪录。全县人工造林加飞播造林共达10多万亩。
中幼林抚育及茅竹培植建国后,在造林的同时注重对幼龄和中龄林进行抚育。重点对人工林精心管护,合理间伐。生长退缓的三类林,“小老头林”进行改造,采取深挖、除萌、压青埋肥、更换适宜树种等措施,促使林木快速生长。至1962年,抚育中幼龄林工作累计面积4.6万亩,年均抚育,作业面积近0.35万亩。1975年,县林业部门在国营马路口苗圃进行“透光抚育”中幼林试点。对混交林,调整林分组成;对纯林,间密留稀。经过几年观测,效果很好。1984年后,在全县推广。当年有浩山、东升、杨梓、黄岭、黄花等5个乡林场,在中幼林中,大面积间伐抚育,作业面积8770亩。间伐8公分以下的杉木条53万根,8公分以上的木材达1000多立方米。1985年全县有13个乡林场进行第二次间伐抚育,作业面积4672亩。1981至1985年,全县抚育低产林作业面积19.6万亩,中龄林作业面积近8万亩。
茅竹资源,建国前不够丰富,仅集中分布在海形、浩山等山区的部分村庄。只供当地居民自用,培植仅限于自发自长。建国后,由于建设需要和山区交通条件改善,加上林农意识到茅竹周期短,收入大,是致富的一条途径,营竹积极性提高,对原竹林普遍进行了砍灌留竹抚育,对部分残次竹林进行了深挖垦复,在保证合理密度的前提下进行采伐利用。部分丘陵地区也积极营造茅竹林。至1982年,茅竹林面积达2.01万亩,立竹400万根,亩均近200根。年平均上调国家近6万根。
第四节 森林防护
民国时期,林业管理工作,由县政府建设科负责。山林权归私有,政府管理徒具虚名。建国后,护林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集体生产单位,采取防护措施。
护林机构 1950年秋,成立彭泽县护林会,由一名副县长和建设科长以及各区乡负责人组成,指导和处理全县森林保护工作。各区乡设立护林组,村配护林员并订立“四定一奖”(定人员、定面积、定管理、定报酬,奖有功人员)的管理办法。
1955年初,成立彭泽县护林防火总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各乡相应成立护林防火指挥部,具体领导护林、处理山林纠纷等工作。
1955年,都(昌)湖(口)彭(泽)三县,以武山为中心,成立护林联防机构。1959年成立赣、鄂、皖护林联防委员会,景德镇市、波阳、彭泽两县与安徽省东至县划为第一联防区。区防委会由各地公安、检察、司法和林业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组成。一市三县毗连地区内的各县(市)和联防分会内的各公社(场),实行轮流值班一年。每年年初召开工作会,年中进行检查评比,年末总结交班。
1980年,县林业局设林政股,具体负责全县森林防护工作。下设浩山、杨梓、东升、和团、黄岭、天红等6个林管站和马当竹木检查站,各站设站长1人,林管员5—11人。1985年设立森林派出所,依法管理森林,防止乱砍滥伐和投机倒把。
1982年,全县有乡办林场15个,村办林场113个,林业专业队伍1200人担负着护林任务。各林场均划有禁山范围,主要路口设有护林碑,附近村庄订有护林公约,实行封山育林。林区内除设有瞭望台、护林哨外,还配有专职巡逻护林员541人。
以法治林林业管理机构设立后,采取了相应措施,保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中共彭泽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有关保护森林、发展森林生产和合理采伐、计划用材的政策、法令,结合本县林业发展情况,及时下达文件、发布通告或利用其他形式进行宣传贯彻,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级基层组织也拟订乡规民约,教育群众共同遵守。在宣传贯彻政策中,做到言出法随,对违犯森林保护政策、法令者,按其情节轻重,除没收其非法所得外,分别给予批评教育、罚款、拘留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从1980年贯彻《中华大民共和国森林法》以后,至1982年,因违犯森林法而受党纪政纪处务的15人,拘留35人,依法判处徒刑11人,罚款1900元。以法治林,制止了乱砍滥伐,未发生重大毁林事件。
病虫害与防治 民国36年(1947),安徽省至徳县发生竹蝗虫灾,蔓延到本县东南山区后,海形地区的小山村,大片竹林遭受严重危害。1957年在海形乡小山村使用6—日1(A)烟剂防治竹蝗,取得效果。同年,杨梓地区发生黑天蛾,千余亩松林被侵害枯萎。1959至1962年,海形、浩山连续发坐竹蝗虫,势共猖獗,茅竹受害面积6000亩;平均每棵竹虫口密度达30只以上。竹蝗发生后,林业部门及时派遣技术干部,调运6%的666粉治跳蛹,随后采用666烟剂熏杀成虫,基本控制了危害。
1962年,县林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干部会同省、地林业科研人员,对森林害虫进行观测,釆用相应方法进行防治。1963年在浩山公社:乔亭大队600亩,遭受竹蝗虫侵害的竹林中。设归虫情观察点,并使用“601”拌以“602”混合烟药剂,分点定时统一放烟熏杀。后检査灭虫率达95%。
其内平原、丘陵地带的马尾松林区,常见松毛虫危害。1982年林业部门对森林山,与进行调査,发现太平、湖西、黄岭,黄花等地,被松毛虫危害的松林面积共2万余亩。其中太平受害面积2229亩,虫株率达80%。湖西受害面积2207亩,虫株率达89%。黄岭受害面积4065亩,虫株率达60%。述地区发生后,迅即扩散到周围的天红、城关、泉山、马当等处,造成巨大损失。虫灾发生后,有关部门积极组织人工和机械捕虫:川机动喷雾器,喷射“敌百虫”和“六六六”粉剂;共喷药近30吨,防治面
积2万余亩。
1982年以后,县林业部门在竹蝗虫、松毛虫易发地区和黄乐林场分别建立有专人负责的测报站(点),分期分片对幼蝗和松毛虫产卵情况测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达到“治早、治小、治了”的目的。至1985年底,本县林区未发生大面积虫害。
火灾与防范县内,森林火灾时有发生,为烧炭、燎荒、吸烟、祭坟或雷电等原因所引起。
建国前,国民政府未有防护组织和措施,发生山火,听其自然,为害甚烈。建国初期,森林防火工作亦未引起高度重视,山火危害仍严重。
1953年太平、定山、湖西、杨梓、天红、乐观、浩山、犠溪、和团等地,先后发生山火42起,烧毁森林面积共68600亩,损失大小松树10.59万株,杉树4.53万株,苦槠12.98万株.枫、栎6万株,其他杂木38.9万株,茅竹5万棵,受灾面积超过当年造林面积28倍。
1956年城关镇(今龙城镇)居民洪昌晓上山砍柴,休息时抽烟,引起火灾、烧毁山林22500亩。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1961年由安徽省东至块蔓延山火两次。一次是该县沼潭分社痴塘大队社员上山挖葛吸烟引起;另一次是沼潭公社官昔大队社员烧草开荒引起。两次都是因风助火势,蔓延而来。入县境后,使浩山、瀼溪两公社16.61万亩山林遭到焚毁。损失杉树1.49万株,松树2.68万株,茅竹1.2万根以及其他杂木等、约计损失价值折含人民币21.5万元。
1962年至1967年,共发生大小山火82起,受灾面积约6.5万亩。70年代后期.防范加强“境内森林未发生严重火灾、偶有火警也及时扑灭。
县、乡、村各级都布告严禁在林区乱放野火和随意用火。乡、村及各林场,均建立起防火组织、添置防火设备和订立防火制度。要求严格执行“八不烧”和“四及时”。即未经请示批准不烧,事先未清火路不烧,上山火不烧,未备灭火工具不烧,防火人员未到齐不烧,久晴不雨不烧,刮大风不烧;田埂坟茔杂草不烧;发现火警及时报告,动员群众及时扑灭,及时惩戒肇事人,及时奖励灭火有功人员。
林业三定 1980年冬至1983年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生产干问题的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属:全县共落实山林所有权面积117.64万亩,占全县山林总面积98.3%。其中,划归国有山林11450亩,划归公社所有山林3500亩,划归大队所有山林1500亩,划归生产队所有山约116万亩。经逐级审核后,上报批准,颁发了《山林证》22400份,作山林所有权的凭证。划定社员自留山:全县共划分到户自留山40.7万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34.6%。其中,宜林荒山37.7亩,稀疏残次林2.37万亩。分到自留山的有32000农户,占全县总农户64%。
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农户承包天然用材林、茅竹林、残次林计29.9万亩,签订合同,长期不变。集体人工林、风景林,封山育啉10至15年,由专职护林员承包15.04万亩,签订合同,一定5年不变。社、队林场(专业队)承包的9.2万亩,国营林场(包括国营苗圃)承包的5.9、万亩。经济林(含果树)均由专业户承包。
“林业三定”中,还调解了一一批历史遗留下来的山林纠纷。1980年前,全县有山林纠纷850起,涉及山林面积98022亩。其中,大队之间的纠纷650起,公社之间的纠纷180起,与外省、县的毗连纠纷20起。经公安、检察、法院和林业管理部门,会同当地知情人士以及当事者,实地勘察,进行了调处。除外省、县尚有两起纠纷未得到解决外,其余均划定了山界,双方签订了协议,占争议纠纷总面积的90%。
第五节 木竹采伐与购销
木竹采伐 历代是山林谁有谁伐,买卖自由。迄至1954年后,林业部门与林区乡村进行协议,组织林工按计划、规格采伐。1957年贯彻“统一计划、统一安排、统一调拨”的原则,根据县布置的收购任务指标采伐。
1958年开展全民大办钢铁,土高炉炼铁均以木炭为燃料。县组织千余人的木炭团上山,大肆伐林烧炭。成片森林连及千年古树和珍稀种树,亦被砍伐。使本县用材林面积大幅度下降,1961年森林资源调查表明,全县用材林下降到36.43万亩,活立木蓄积降至104.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不含灌木林,下同)只16.6%。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业管理机构和护林制度均遭“砸烂”。图眼前小利的群众,乘机滥伐,大片森林遭毁。1975年森林资源调查表明,本县用材林面积下降到22.15万亩,蓄积量降至64.3万立方米,平均每年被砍伐木材2.85万立方米,用材林面积平均每年减少1万亩,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2.39%。
1975年至1978年,砍伐量保持在平均2万立方米以下,加上每年大面积人工造林,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3.25%,1981年森林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天然用材林面积减少了14573亩,疏林面积减少了1828亩,平均每年减少8200亩,林分蓄积量减少了89525立方米,采伐量超过年生长量的2.2倍。这年森林覆盖率为12.68%。
1981年后,过量采伐受到限制。大部分林地已封禁,乱砍滥伐现象减少。木竹购销清末至民国时期,木竹购销,系由私人开设的木行(俗称“木棚”)经营。其时,县城北门外江边迥塘口至“正觉寺”一带,设有“罗正春”、“杨某”、“熊福胜”等几家木棚。所经营的木材,多自丰城、修水、武宁等地购买,扎成木排,经河港放至长江转运彭泽,称“河杉”。本县生产的木竹多由山主自行运到城镇出卖,少量交木行收购,称“山杉”。
1953年,在瀼溪港设立江西省木材公司九江分公司彭泽县木材采购站,并在浩山、杨梓两地分设木竹收购组。1958年实行“定约收购,定点交货”。所收购的木竹,完成国家上调任务后,供应县民需要。1966年,县农林垦殖局下设木材公司,管理木竹购销,至1984年改木材公司为林业公司,下设城关、棉船木材供应站。
1979年后,实行木竹统购统销,由县计划委员会统一下达购销指标,交林业部门收购上调,木竹供应站按国家牌价销售。林区人民需用的木材,则由所在乡(场)政府审批,优价供应。1949至1985年,全县木材购销累计208652立方米,其中,杉木159335立方米,占总销售量的76.36%;坑木36287立方米,占17.39%;枕木(或板木)1214立方米,占0.58%;杂木11816立方米,占5.7%。采伐销售茅竹1705229根。
1985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木材统购,开放木材市场,允许林农的木材自由上市,进行议购议销。但木材采伐,仍须政府批准,发给砍伐证,严禁乱砍滥伐。
第六节 国营林场及
苗圃
上十岭垦殖场 1957年底创办,场址设高畈,1959年迁至沙滩,下设竹林、芦峰、秋林3个分场,并有茶场、林场、竹木加工厂、养鹿场、酒厂和化工厂。该场是一个以营林为主,农、林、牧、副、渔多项并举的综合性垦殖场。有职工1322人,其中林业专业职工681人,占职工总数的51.5%,林业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5人。林业用地55368亩,占该场总面积的81%,其中有林地14935亩,占林业用地的26.97%。疏林和灌木林地38621亩,占林业用地的69.7%。活立木蓄积25268立方米。1985年造林700亩,零星植树2万株,育苗面积7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450亩,成林抚育面积6000亩。森林采伐面积500亩。当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259万元,其中林业产值42万元,占总产值的16.2%。
黄乐林场 创建于1977年,始名“万亩林场”,为新开发的林区。场部驻地妈妈桥。现有职工105人,管理干部2人。下设3个分场,1个农业村,总人口885人。林业用地21097亩,占林场总面积的81.92%。其中有林地15959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75.65%,固定苗圃地10亩,活立木蓄积440立方米。1985年造林面积400亩,零星植树15000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5000亩。茅竹采伐8000根。
海形林场 创办于1971年11月,系国营与集体合办林场,1979年与海形公社合署办公。有营林职工36人,其中管理干部1人,专职护林员10人,临时工25人。原设海形、小山、盘谷、浩山4个分场。经营林业用地70815亩(国有林地20045亩,集体,林地,50770亩),占海形总面积的85.64%,其由有林地2438,0亩,占林亚用地的34.43%,疏林、灌木,木林荒地20282亩,活立木总畜积66183立方米。1985年造麻面积1200亩,育苗实有面积10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5000亩,成林抚育实际面积5500亩,森林采伐面积1820亩,茅竹采伐6400根。
马路口苗圃 创办于1950年,前身为国由彭泽县森林苗圃,隶属县政府建设科。苗圃旧址设在县城南郊1.5公里处(今朝阳机械厂),当时有育苗土地面积60余亩。1956年下设太平、河头闵家桥、岭上4个分圃(育林队),有干部3人,育苗工23人。1972年因国防工业建厂需要,迁至马路口。10月成立马路口苗圃,隶属县林业局。总土地面积2444亩,其中用材林面积1374亩,经济林155亩,固定苗圃地100亩,无林荒山95亩。育苗以培育杉、松等针叶树苗为主,兼育果苗、花卉,每年提供优质苗木数百万株。该苗圃育苗生产和科研相结合,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试验基地。至1985年,有200平方米玻璃温室一栋,蓄水能力达10万立方米的氷库一座。职工120人。以育苗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年产粮食20吨,年产值达5万元,自给自余。多次被省、市林业部门评为先进单位。
第二章 水利
第一节 水利建设
河道治理 县境地处长江中下游,长江流经县境一段,上自湖口县界起,经红光、定山、芙蓉、龙城、泉山、马当、棉船等乡(镇、厂)下至安徽省东至县的香山。这段长江河床不断变迁,主流河道逐渐南移。如芙蓉乡的太字、江河两段8公里的江堤,仅20年时间(1952—1972)因江岸崩塌,已6次向南迁堤,损失耕地8000余亩,县城镜子山至澎浪矶一段江岸,50年代是平直,仅30年时间(1950—1986),江岸冲刷弧形大弯,江岸南移了800米,马当跃选圩是1958年修筑的,当时堤脚距江岸300米,现在不到30米。县境江岸已形成陡壁,长江主流临靠县境江岸不断崩塌。
参照《长江中下游城陵矶至江阴室段沙道整理规划查勘报告》,控制河道南迁,本县采取了如下措施:抛石护岸,已抛石70万立方米,护岸13公里,固点守线,对原有的固点守线工程共50公里用块石护坡、适当加固,保持现状;将10座矮小分散加乱的圩堤,联并为芙蓉、棉船两座大圩,联圩并圩,缩短江岸防线42公里,增强堤防能力;大搞生物护岸,堤边种植防浪林,护岸49.5公里。严禁江岸开采块石。江岸治理工作,因经费不足收效甚微,江岸崩塌每年还在发展。有计划、分步骤地整治江岸工作迫在眉睫。
县境内成单独水系的河流40条、均系小溪小港无舟楫之利。建国后,尤其70年代在山区丘:陵地带,为防止山洪涨港漫川,对溪港小河进行了治理。其中工程较大的有浩山乡的岷山河、柳墅河,东升乡的郭桥河,天红乡的武山河,太平关乡的太平河和石涧河。这些河道原都是迁回弯曲,河床不稳定.不明显,淤塞严重,每遇山洪,大水漫滩,威胁着两岸农田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截弯取直,疏导河床,修筑河提和开挖新河道等办法,增大了河道的行洪流量。减轻山洪威胁,扩大了耕地和保收面积。
湖泊根治 方湖,水系复杂,流域面广,吐泄不畅,雨季易涝,涨水季节,江水倒灌。建国前,两岸田地、村落常遭水灾。
建国后,为根治方湖水患,已在上游建成余家堰、白沙、乱石湾、聂豪山、汤家山等中小型水库200余座,起到了蓄水和调洪的作用。湖内除芙蓉联坪、芙蓉农场大坪、永乐老坪外,近年乂建成康庄、西湾榜、敖山咀等7座小圩。在方湖出口处(芙蓉丝茅咀1962年筑横坝,建成“5×4”米四孔闸桥,当时对蓄水排洪,防御长江洪水倒灌,起了一定的作用。联坪大闸建成后,只起交通作用,对渲泄上方湖的洪水还有妨碍,后又加孔。
芙蓉联圩工程,保护耕地面积7.4万亩。保护水面3.3万亩。对方湖的治理起了很大作用,解除了汛期江水倒灌的隐患,增加了围垦开垦面积近2万亩。还使上方湖成为县内主要水产养殖基地。
太泊湖,太泊湖的综合治理,连续7年奋战,已基本完成外围全部工程。包括圩堤10座(香口堤、南天畈堤、新桥堤、谭桥堤、花亭堤、中湖堤、茅湾堤、汪家渡堤、白字山堤,东湖堤);河渠6条(白圩河、永湖渠、白山渠、茅湾渠、麻山渠、跃进渠);排灌闸3座(跃进闸、八由田闸、香口闸);排灌机站2座(五甲阳机站、东湖机站),中型水庠和小水电站冬1座(瀼溪水库、瀼溪水电站)。这些工程的完成,使沿湖原有2万亩农田,摆脱了江水倒灌和山洪的威胁。已开发利用的面积28.3平方公里(合4.2万亩)。全湖区被内洪堤分为4部分、即东湖圩1.1万亩,西湖圩1.8万亩、中湖圩0.9万亩,下湖圩3.9方亩,其他0.4万亩。除下湖为水产养殖区,东、西、中3个圩均成为种植区。
修筑圩堤 本县人民具有修筑圩堤防
御洪水的经验。清同治版《县志》记载“滨水之地,度可堵之区,今筑高广场提,以防水溢……”。七时至今日,古堤无存。现有圩堤中,兴建最早的是今棉船乡的珠琅圩,建于民国8年(1919)。民国9年和10年接着又相继兴建张升洲、鳞字号、复其次是今芙蓉乡的太字号圩和黄字七号、八号、九号。这4座小圩,分别兴建于民国5年、10年、11年、19年。据1949年统计,全县共有圩堤20座,保护耕地面积5.66万亩,堤坡高度一般为2至3米,少数堤段4米,堤身单薄,堤顶高程在17至18米(吴淞高程),抗洪保证率仅30%左右,若遇较大洪水,极易崩溃。
建国后,广筑堤坝,以防洪灾。1981年全县有大小圩堤105座,堤线总长256.5公里,保护面积17.2万亩,占易洪面积19.8万亩的86.9%。其地区分布;沿江有28座,堤线长125.5公里,保护面积10.1万亩;太泊湖有29座,堤线长66.6公里;保护面积4.2万亩;方湖有48座,堤线长64.4公里,保护面积2.9万亩。按大小划分,万亩以上的有4座;堤线长81.2公里,保护面积101万亩;千亩以上的有21座,堤线长99.7公里,保护面积5.2方亩;百亩有58座,堤线长64.1公里,保护;面积1.8万市;百亩以下的有22座,电线长11.5公里,保护面积0.1万亩。在抗洪能力上:万亩江汛堤的堤顶高程在22.5至23.5米之间,堤顶宽度在4至6米之间,千亩江汛堤的堤顶高程在21至22米之间,堤顶宽度3至4米不等。1973年,19.87米的大洪,受淹面积比1949年减少了1.97倍,1980年19.57米大水,受淹面积又比1973年减少3.9倍,与建国初比,堤防面积增加了5倍,堤防能力显著提高。
兴建水库 解放前,本县无水库工程。兴建小(二)型水库始于50年代初,1958年,在今黄花乡的汪家垄、东升乡的新屋垄、定山乡的张家山、黄岭乡的聂家山、乐观乡的椿树分别动工兴建小(一)型水库。1959年小型水库由原来的3座增至16座(含小(一)型水库5座)。总库容由原45万立方米增至143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由原0.15万亩增至2.95万亩。70年代,是本县大兴水利工程的鼎盛时期,小(一)型水库增至13座,小(二)型水库增至47座,国家投资累计增至192.1万元,年均19.21万元,群众投工折款累计增至649万元,年均64.9万元,总库容达到3062万立方
米,有效灌溉面积6.04万亩。1970至1985年,全县小型水库由60座增至123座(小(一)型19座,小(二)型104座),有效灌溉面积达6.48万亩。
中型水库始建于60年代末,1966年冬,潔溪水库,破土动工;1971年白沙、余家堰二水库同时兴建,累计完成国家投资525.76万元,自筹资金76.98万元,群众投工折款207.41万元。工程效益为:有效灌溉面积3.9万亩;小水电站3座,总装机6台1590千瓦,年发电300多万度。
1958至1985年,国家投资累计为1018.32万元,兴建中小型水库,年均36.36万元,群众投工折款累计1044.41万元,年均37.3万元。
第二节 水利设施
蓄水设施 本县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蓄水工程有资料可参考者,始于明代。据同治版《彭泽县志》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遣监人才,诣天下督修农田水利,诸塘堰可蓄泄备水旱者,各因地修治。”从旧志资料统计,明清两代共修堤坝堰塘57座。1950年统计,全县共有大小水塘4457座,蓄水量145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48万亩堰463座,蓄水条件极差,山区每遇发洪,溪漫川溢,禾苗尽没。同治版《彭泽县志》载:“县境山乡患淫雨,湖滨患水溢。”若遇久晴不雨,丘陵之乡,田地青苗仅赖塘堰库水浇灌,旱情严重之年,颗粒无收。
建国后,本县1985年蓄水量达16093万立方米,与1949年的2829万立方米相比,蓄水能力增长近5.7倍,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约5.2倍。蓄水工程全县共4279座,有效灌溉面积12.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8%。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9座,小(二)型水库104座,控制流域面积462.88平方公里,蓄水能力1.32亿立方,有效灌溉面积9.94万亩,保证灌溉面积8.6方亩;另有山平塘(不包括非灌溉水塘)3970座,蓄水能力0.15亿立方,有效灌溉面积4.95万由,保证灌溉面积2.84万方亩;有水堰(不包括临时挡水堰)183座,引水流量1.0秒立方,有效灌溉面积0.55万亩,保证灌溉面积0.14万亩。三座中型水库简况如下:
瀼溪水库 位于境东北部,坝址在今瀼溪乡滾溪港村,距县城东偏北35公里。1966年冬,由本县“太泊湖工程指挥部瀑溪水库指挥分部”领导施工,1973年完成全部水库枢纽工程。1981年对水库工程义进行了安全复核。因工程原设计是按100年设计、500年校核的,不符合部颁1000年校核的要求。故于1985年乂由九江市水利电力局施工队施工,进行除险加固.增加溢洪道一孔,净宽6.7米;圆形断面泄洪隧洞一座,洞径2.3米,工坝和副坝在原基础上加高2米。库内有高山峻岭,也有千亩谷地平原,山重水复,溪流纵横;集雨面积207.3平方公里。现有主副坝各一座,均为粘质土坝,主坝顶高程36米,净高23.2米,坝顶长300米。副坝高程34米,大坝高10米,坝顶长120米,闸式溢洪道一座、一四孔,净宽26.8米,坝顶高程27米,溢洪道每孔都配有一扇6.4×4”的钢筋混凝上平板闸门和20吨的电动启闭机。溢洪道最大下一泄流量为465钞立方米。隧洞两座,共长230米,直径均为2.3米,最大泄量53秒立方米。一座发电兼泄洪,一座灌溉兼泄洪。总库容49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257万立方米,调洪库容660万立方米。总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防洪面积1.5万亩。
余家堰水库 位于县境中部偏南,坝址在湖西乡湖山村余家堰。库区四周山峦起伏,草木从生,植被良好1971年由县水电局设计,次年以革委会组织施工,1973年水库枢纽工程基本完工。工程现状是:大坝一座,为粘土心墙坝,坝长160米,橫跨两山之间,顶高峰50米,顶宽40米,沿坝顶有一道一米高的防浪墙,大坝净高29米,是本昙目前最高的土坝工程。集雨面积35.3平方公里,总库容量3560万立方米,闸式溢洪道一座,高程44米,净宽10米,输水涵管分高低两管,均为钢筋混凝土圆形压力管。高管供灌溉用,直径一米,进口高程为38米;低管供调洪、发电用,直径1.3米,进口高程22米,最长泄洪流量116秒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0.6万亩。水库的水源丰富,坝段以上共控制余家堰水系上游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已成为湖西乡水利骨干工程。渠道竣工后,沿渠全部自流灌溉,不仅可使该地区在原30天抗旱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到80天以上,还可以解决毗邻地区的灌溉问题。
白沙水库 位于县境西部偏南的太平关乡白沙村。坝址在神暗洞两山的夹口上,1971年由县水电局设计,太平公社(今太平关乡)组织劳力施工,次年完工原计划灌溉面积2.3万后经省审査核定为1.8万亩。工程现状是:大坝为牯质土坝,坝顶,高程64米,上有一道一米高的防浪墙,顶长180米,宽3.5米,大坝净高27米,上游坝坡1:2.7左右,下游坝坡1:2左右集雨面积10.1平方公里,库容量10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30万立方米,建有开敞宽顶堰式溢洪道一座,顶高程61.3米,顶净宽20来,输水涵管为钢筋混凝上压力管,管径0.8米,灌溉、发电并用,最大泄流量88秒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土质较差,渗漏严重,加上渠段崩塌和部分建筑工程未完工,没有达到设计灌溉的亩数要求,本小型水库分布、蓄水和效益情况见下表:
提灌设施 清代民国时期,传统的提灌工具有牛车、座车(亦名大车)、脚车、手车、均为木质。至今本县边远山区和不少丘陵地带的农民,为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使用上的轻便仍在使用,但劳动强度大,工效低,技艺落后,又不能灌溉大面积农田,故日趋淘汰。
解放初期,始有机械提灌设施。1958年机械灌溉计0.15万亩,次年即增至0.78万亩,建立了少数提灌工程,用煤汽机和锅驼机为动力的抽水机,取代了一些旧式水车。60年代,由于柴油机在提灌工程上普及,机站、灌区显神通,1969年机械灌溉面积增至4.34万亩。进入80年代后,提灌的原动力,已由柴油机开始向电动机转化。1985年,全县抗阜提灌动力机1160台,计25000马力和1800千瓦,其中固定机站121座,装机192台,计10513马力1100千瓦,提水流量为27.25秒立方。有效灌溉面积10.2万亩,保证灌溉面积8.25万亩;小型喷灌动力机148台,1401马力和17千瓦,有效灌溉面积0.41万亩,保证灌溉面积0.11万亩;临时移动式的机泵站点,装机820台,13086马力和683千瓦。
引水设施 渠道(渡槽、隧洞),据1949年资料记载,全县在民国时期,原有的183座堰坝,引水流量1.0秒立方,多为拦溪堵港,截住地表自然径流,流量小,供水量少,多数只能灌百十亩乃至几亩,千亩灌区极少。引水的都是沟圳溪港,山区逢涧跨溪,即架觅渡水。不仅抗旱能力差,灌溉面积少,且一旦洪水暴发,即冲荡无遗。
建国后,水库工程发展,大部分小堰逐年淘汰废除,引水工程亦相配套,现在全县大小渠道纵横遍布,初步形成了灌溉网。1985年统计,全县已建成引水工程(渠道,不含毛渠道)1250公里,钢筋混凝土渡槽10600米,过水隧洞5000米。其中过水量大于或等于0.5秒立方米的渠道420公里,渡槽5400米,隧洞4400米;过水流量小于0.5秒立方米的渠道830公里,渡槽5200米,隧洞820米。在引水工程中最长的渠道20多公里。因渠道的兴建,蓄灌和提灌工程充分发挥了灌溉效益。瀼溪水库灌溉,输水主要靠麻山渠道和百圩河道。麻山渠道全长7950米,最宽25米,最窄15米,深3米,沿渠架有10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人行平板桥,一座溢洪闸,一座拦水石堰。可输水灌溉东湖、西湖、中湖。并能为瀼溪乡的阳光村、麻山村以及黄花、泉山、马当等乡的部分村供水。余家堰水库至龙王庙下,全长15公里的灌溉渠,过水能力在1.2秒立方米以上。沿渠建有渡槽6座,总长660米,隧洞11处,总长1200米,使湖西乡80%的土地能得到灌溉。白沙水库建有灌溉干渠一条,全长15.5公里,沿渠建有长短渡槽7座,总长700米,在套口建有倒虹吸水桥一座,长180米。隧洞3座,总长300米,涵管长200米。太平关乡的鼓楼、灌塘、太平、望夫、大岭、康庄、新田、横山、平販等村的全部耕地或大部分耕地均能得到灌溉。
涵闸,建国前无。今棉船、芙蓉、马当等乡,虽有一些零散矮小的圩堤,积水靠套口排出,江湖水位上涨时,就将套口堵死,以御外水入圩。套口破了又筑、筑了又破,既费工力,又危害了堤身安全。建国后,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根据轻重缓急,先后在大小圩区兴建涵闸。1981年统计,全县圩区建成有效涵闸111座,其中方湖圩区有涵闸40座,.太泊湖圩区25座,沿江各圩46座。当久雨内涝而江湖水位低于圩内时,可开闸排水使田地免受内涝灾害。亦可开沟引水灌溉。
防洪设施 主要是圩堤,建国前后的有关情况“水利建设”节已述。这里简要介绍县内两座大型联圩工程。
棉船圩 棉船圩,位于县境北端,原为两个相邻的“江心洲”。两洲被一条夹江隔开。民国8年(1919)始建珠琅圩,后又相继建起了“张升洲”、“鳞字号”、“复往号”三座小圩,堤身低矮单薄,堤线总长61公里,抗洪能力很低,平均每3年就有2年决口或漫顶。各堤内均无排涝设施,致使种不保收。50年代仍以原堤培修,加高加固,各圩兴建了一些排涝工程。由于堤线长土方工程量大,防讯时很困难。1962年棉船公社党委作出了联圩的决定:将夹江两端堵死,把鳞字号、张升洲、复往号、搁排洲等4座小圩合并,堤线总长由61公里减至31.6公里,缩短了29.4公里,占原堤线长的48.2%。保护人口3.5万,保护总面积8万多亩。其中保护的耕地面积由2.8万亩增至4.2万亩,是县内最大的产棉区。至1984年,堤顶高程22.2米,堤身平均净高7米,堤顶宽度7米,迎水边坡1:2.5,背水边坡1:2.5,抗洪能力提高。全圩共建排涝涵管9座,有效排涝出流量45秒立方米;固定机械排灌站13座,总装机容量3612马力和600千瓦。
芙蓉圩 芙蓉圩,位于县境北部的芙蓉乡,地处长江与方湖之间。联圩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于1963年至1964年,将原太字号圩和黄字七、八、九号圩的堤段,分别串联成两座大圩,形成以芙蓉河为界,两岸一边一圩;二期工程于1968年至1969年建成芙蓉大闸后,将芙蓉河两岸的圩堤延伸与大闸相连,完成了上起仁矶石,下至县城(龙城镇)镜子山的联圩工程。堤线全长12公里,堤顶高程22.3米,平均堤身净高8米,堤顶宽8米,迎水边坡和背水边坡均为1:2.5,总保护面积10.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5万亩。可养殖水面3万亩。联圩内有千亩圩堤6座,百亩圩堤4座,百亩以下圩堤19座,全圩区现有外闸(向长江排水)5座,排水能力385秒立方米,大小内闸(向河湖排水)45座,固定排涝机站13座,总装机容量3160马力和115千瓦,达到了30年一遇的抗洪标准。
第三节 水利投入
投资投工 民国时期,本县无大的水利工程。塘坝水堰,湖港汊挡,多在每年春雨季之前,由受益田亩者集资投工,培土修筑,政府未拨过水利专款。建国后,小型水利工程实行谁受益谁负担,民办公助。农业集体化后,则由社队组织民工兴建,国家给予必要的补助。大中型水利工程,国家列为基本建设项目,财政专款投资,实行“公办民助”。县财政预算,每年均列兴修水利专项预算。
建国以来,全县共兴建水利工程4668座,即大小水库126座,大小堤防105座,固定排涝机站52座,固定提灌机站121座,涵闸111座,山平塘3970口,水堰183座。据资料统计,1956至1963年,国家投资累计137.3万元,其中防洪工程83.2万元,蓄水工程54.1万元,年均17.16万元;实用劳动日累计1335万个,年均166.9万个;完成土石方累计968万立方,年均121万立方。1966至1983年,国家投资累计1010.46万元,其中蓄水工程328.46万元,防洪工程489万元,排涝工程85万元,提灌工程3万元,小水电工程105万元,总累计年均56.1万元;实用劳动日累计4381万个,年均24.34万个;完成土石方累计4529万立方,年均251.6万立方;实用钢材累计3430.8吨,年均190.6吨;实用水泥59108吨,年均约3284吨。
移民安置 建国后新建比较大的水利工程,需将原地居民移出到邻近社队安置,其投资由集体负担,国家适当补帖。其中3座中型水库移民具体情况是:瀼溪水库移民较多,迁走草皮湾、沈家畈、下屋计、港下凌、鱼塘下、竹窝里、黎家、华家山、下田等9个自然村,205户,1300人;余家堰水库迁走三联、高畈、五联、金家湾、芙蓉、新屋里等6个自然村,157户,752人;白沙水库迁走同屋第、大屋、新屋、塘坝屋等4个自然村,113户,610人。
第四节 水利效益
防洪排涝 沿江滨湖地区,建国前圩堤低矮单薄,河道港溪淤塞弯曲,三年中就有两年被水淹。建国后,发现19米以上高水位有如下几年:1954年7月31日长江水位高达20.98米,1962年7月12日19.15米,1968年7月22日19.14米,1969年7月20日19.37米,1973年7月1日19.78米,1977年7月1日19.46米,1980年9月3日19.56米,1983年7月13日高达20.59米。1954至1983年中出现19米以上高水位8次,平均3.75年一遇,其中20米以上特高水位2次,每15年一遇。1968至1983年的16年间出现高水位6次,平均2.7年一遇,由于堤防保护面积比建国初期增长了5倍,大大减少了水灾的损失,但按现在堤防的状况,达到标准的只有22座,接近标准的38座。大部分堤防工程在70年代修筑,质量差,一遇大洪水,危险性仍然很大。此外,全县仍有2.6万亩易洪淹耕地需要治理。
内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太泊湖和方湖沿湖低洼地区。治理后的易涝情况,太泊湖地区好于方湖地区。圩区大的涝灾一般每5年一次,小涝年年有。按排涝标准和排涝能力,对4座万亩圩和12座千亩圩典型验算,排涝模每平方公里仅差0.045秒立方,渍水模每平方公里差33毫米。说明不是装机不足(1平方公里只少17马力),主要是调蓄容量太小(1平方公里要少3.3万立方),需要治理,或提高排涝标准。
1985年,全县低洼地区除涝面积占易涝面积的83.5%,排涝能力由1951年的1.8%提高到83.5%。排涝能力逐年增强,但由于围垦湖田增多,因而易涝面积在60年代末也随之增加。
灌溉 本县干旱发生机率比洪涝高,危害程度大。
清代、民国时期,无大型蓄水工程,灌溉水源,仅赖塘堰港汉的蓄水。除雨季少部分能自流灌溉外,均以木质水车提水灌溉,抗旱能力极差。那时的“灌溉”,仅指正常年份能保住一季中稻栽插时不致缺水而已。至1949年底,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7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23.69万亩的11%。
建国后至1985年,发生干旱22年,其中重度干旱9年(均为伏秋旱),年度分别是:1958、1964、1966、1967、1968、1971、1974、1976、1978年;中度干旱7年,除1961年为伏旱外,其它是秋旱3年,伏秋旱3年;轻度干旱6年,伏旱和秋旱各半。在22年干旱中,按旱型分,伏旱有4年,秋旱有6年,伏秋旱有12年。由于大兴水利工程,灌溉面积不断扩大,1985年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其中蓄灌12.5万亩,引灌0.29万亩,电灌2.6万亩,机灌9.61万亩。与解放初期相比,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长了9倍多。1978年80天干旱,受灾面积比1958年减少了60.7%。
但抗旱能力仍不算强,全县有21.5%计6.68万亩抗旱能力在30天以下,有占15.3%计4.9万亩抗旱能力达不到70天。枯水年,全县缺水量要占需水量的59.6%,如果加上计划外耕地面积的需水,缺水形势就更加严峻。平水年,也只有6个乡、场水量有余,其余乡场仍有轻度、中度、严重缺水现象。农田灌溉方式有自流灌溉、提水灌溉、喷灌和滴灌四种,常以前两种为主。
水力发电 据水利区划理论测算,全县水能资源蕴藏量为4546千瓦,实际可开发量只有1466.3千瓦,开发利用系数为0.32。1966年在今海形乡盘谷村,首建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5千瓦。至1985年全县共建成小水电站26座,总装机容量达2120.5千瓦,年均发电228万度。其中大于1000千瓦的水电站一座,即瀼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090千瓦,大于100千瓦的小水电站4座,分别建在今湖西乡的余家堰水库,装机容量400千瓦,太平关乡的白沙水库、东升乡的百步梯水库、上十岭的镜子岭水库,装机容量各100千瓦。装机容量在10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站21座,多数分布在东部山区。1985年春,上仓前村在海拔600多米高的大浩山半腰,建成小水电站一座,世代深居山区老林的农户,挂上了夜明珠。
第五节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1985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3.68万亩,占全县山地面积119.62万亩的20%。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5.62万亩,中度流失6.45万亩,强度流失1.61万亩。土壤侵蚀量每年大约76.1万吨,流失有机质约7991吨,氮44余吨,磷15余吨,钾65余吨。侵蚀方式大部分是面蚀。
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山区资源的破坏。水保土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大。每遇暴雨,迫使受侵蚀剥蚀的土壤和风化岩随洪而下,淤塞河港湖汊溪沟,使湖河水位抬高,加剧洪涝灾害,使破堤毁地增多。太泊湖湖床由原来的“锅形”变成“碟形”,湖水迟发早退,缩短了鱼类生长周期。本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1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为51200吨/平方公里,每年有36.4万吨泥砂进入水库塘堰,减少库容18.2万立方米。据查,泉山乡的南阳水库,建库12年来,库内淤积2米多深。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壤沙化,破坏了生态系统。50年代初,本县山地植物茂盛,树干高大,农作物生长快,后森林砍伐过量和盲目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带走了有机质和氮、磷、钾肥,部分地区土质瘠薄,树木生长缓慢,成为“小老头”树林,丘陵地带的小山丘,此种情况更普遍。红光砂厂(今县建材厂),大量砂土淤积侵入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沿江一带的定山、芙蓉、龙城镇、泉山、马当等地,盲目采石,加剧了水土流失。过去本县林业资源丰富,木材自给有余,现在木材供应紧张,密林变疏林,乔木林变灌木林,灌木林成草丛。林相的演变和退化,使林区动物种类和数量急剧的减少。原有的猴、豹、獐、狼、野猪、穿山甲、相思鸟等已不多见。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建国前,政府不管,县境东南山区的杨梓、乐观、浩山、东升、上十岭、天红等地,每年秋冬之时,树老叶落,农民为砍柴、驱兽、开荒有意放火烧山,火势蔓延,连月不息,破坏了植被。日军侵占本县长达7年之久,实行“三光”政策,使本县大面积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建国后,因山权不稳定,大炼钢铁、兴修水利、增辟公路等作业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均无计划地砍伐森林,加剧了水土流失。如修七里洪水库,天红乡部分村要移民,群众将山上树砍光,加上做运土车需要,库区内大片树林被一砍而空,成了光头。
人口增长率与物质增长率不相适应,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乱砍滥伐,毁林毁草,顺坡开荒,向荒山要粮,盲目全垦造林。定山、太平关、湖西等乡的小丘和自然村后的座山,原大部分都是杂木林(如枫、栗、松、檀)或灌木林,为了更换树种,盲目全垦,毁老林,造新林,栽而不管,造林不见林。原来的植被破坏了,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民国时期,一些小型零散的水土流失治理,如石砌梯田、修栏沙坝、挡水堰、防水沟、田块塘口的挡流墙等,全是个体农民自发进行的,效果甚微。
建国后本县水土保持工作1977年前由林业部门代管,后由水利部门主管。建国30多年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促进了水土保持,特别是太泊湖、方湖的治理和蓄水工程的兴建,使大面积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
长江岸崩频繁,沿江人民采取抛石、造防护林等办法,防止水土流失。截至1982年底,抛石70万方,护岸13公里,块石护岸护坡50公里;大造防浪林12399亩,护岸49.5公里,控制了江岸水山流失。70年代改造疏浚溪港小河,增大河道行洪流量。
红光建材厂,还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沙治水。1983年动员全厂职工群众治沙流移栽芭茅40亩,造林50亩,修筑拦沙坝一座,封山育林育草,保水保土。
1977年,在乐观、黄岭毗邻处的宜林荒山上,造林2万亩,新建了黄乐林场。到1985年止,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大小林场130个,总造林面积10.76万亩,使森林覆盖率从1961年的16.6%回升到1985年的27.47%(含灌木林),对减轻水土流失起了作用。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