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九江市办事处(筹备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2014
颗粒名称: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九江市办事处(筹备组)
分类号: F832.3
页数: 1
页码: 2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九江市农村信用社在2005年取得了显著的经营业绩,存款、贷款余额均大幅增长,支农服务水平提高,中间业务拓展,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抗灾能力提升。该社成为全市网点分布最广、职工人数最多的金融机构,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关键词: 九江市 金融业 银行业

内容

【概况】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九江办事处(筹)下辖11个县级联社,219个农村信用社,101个信用分社,39个储蓄所,2432名在职职工(含正式、临时工),是全市网点分布最广、职工人数最多的金融机构。2005年,在省联社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广大信合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九江市农村信用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至2005年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57亿2545万元,比年初增加12亿5295万元,存款总额跃居全市第二;各项贷款余额达38亿5437万元,比年初增加9亿3342万元,贷款新增额占全市贷款新增额的130.53%,贷款余额占全市各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7.13%;全市农村信用社共累计发放各项贷款39亿1398万元,同比多投放10亿6692万元,其中农业贷款累放26亿1053万元,同比多投放4亿4295万元,占各项贷款累放的66.70%。至2005年底,全市11个县级联社收支轧差全部实现账面盈利,盈利金额2826万元,剔除政策性因素,实际盈利达3590万元,经营效益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提高支农水平】 继续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至2005年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113877万元,比年初增长16.06%;全面实施公开办贷制度,提高办事效率,简化贷款手续,较好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建立“文明信用农户”贷款管理卡和“文明信用农户”致富跟踪卡,较好地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有效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证明。
  【拓展业务】 一是创造特色服务品牌。2005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发放助学贷款1239笔,金额632万元,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896笔,金额1731万元。二是拓展中间业务。银行卡系统是农村信用社打造各种中间业务品种的极好载体,省联社测试成功农村信用社的“百福”银行卡业务,银行卡系统推广和应用的时机已经成熟。
  【降低风险】 至2005年底,全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年初下降2亿7309万元,不良贷款绝对额降幅为21.64%,不良贷款占比比年初下降18.2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实现双下降,信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股本金资本充足率达7.57%,比年初增加1.88个百分点,整体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对全市农村信用社加强稽核检查力度和安全保卫工作,开展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活动,有效防范各种系统性风险。
  【推进管理】 按照激励有效,约束有力,充满竞争的原则,实行员工聘用制、员工等级制、干部聘用制等现代企业干部员工管理制度,完善各类绩效挂钩办法;进行全员考试、考核、淘汰、内退和辞退,改革后,所有在职职工统一规范为职员、代办员和工勤人员,并全部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劳动用工形式;公开向社会招聘大学生121人,提高了全市信用社员工的整体素质。
  【创新手段】 2005年下半年,全市农村信用社推进信息化建设,组织开展核心业务上线工作,全市所有网点均实现通存通兑,取得圆满成功。核心业务系统上线的全面运行使一直以来结算渠道不畅的“瓶颈”问题逐步得到缓解,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沉着应对自然灾害】 一是积极开展抗洪抢险,夺取抗洪抢险工作的全面胜利;二是全力以赴抗震救灾,既保证信用社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又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通过延长营业时间、主动上门服务、给予信贷支持等形式帮助灾民,尽力弥补由于灾害带给灾民的损失,充分体现信用社员工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出处

九江年鉴.2006

《九江年鉴.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设有大事记、九江概貌、各级政府机构、人民团体、法治、经济管理与监督等32个类目,主要记载了2005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范乐城
责任者
余小青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