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34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运输
分类号: F512.756
页数: 6
页码: 205-21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建昌县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发展情况。水路运输方面,详细介绍了木船的使用情况和改装为机帆船的变化,以及机动货轮的数量和发展情况。另外,也描述了客轮客运、货运和船员水手的数量统计和相关情况。在铁路运输方面,文章介绍了货运和客运的历史发展和变化情况,包括客运量和货运量的统计数据。在公路运输方面,详细介绍了货运和客运的历史发展,包括运输工具的改革和现状,还描述了装卸搬运以及民间运输的发展情况,统计了相关数据如工人人数、货物装卸搬运量和运输工具的数量。整体来看,本文内容详实,覆盖了水路、铁路和公路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情况,呈现了建昌县运输业的全貌。
关键词: 永修县 交通 运输 运输

内容

航运
  木船本县船民,最普遍使用的木船有:麻雀、鸦尾、罗摊、排子、巴斗、土苟、小划、倒划……大小不一,载重5-10吨不等。
  建国初,水上运输,年吞吐量近10万吨。1962年后,木船逐渐改装为机帆船。船民劳动条件改善,运输最也逐年增加。1984年,有341艘木船装上动力,共7,227匹马力,吨位由原920吨增为8,530吨。
  机动货轮1960年,县造船厂制造120匹马力柴油机拖轮1艘,以拖逆风中行驶的木船为主。后,轮船及机帆船不断增加,水上运输的紧张状况得到缓和。1984年,全县有拖轮33艘,计2,578匹马力;小马力机动船146艘,载重2.684吨;小机挂桨162艘,载重1,965吨,计3,665匹马力。
  客轮客运 民国十八年,有私营德意志轮船公司经营的小火轮1艘,载乘客30-40人,往来涂埠、吴城之间,为我县客班船之始。不久停开。建国初,涂埠至吴城之旅客只能乘坐货船。1957年,由吉安造船厂调入客班船1艘,有客位80个,但船机陈旧,经常停开。1969年,九江航运分局调来井冈山7号客轮,有138个座位,为涂家埠至吴城定期航运客班船。
  货运 民国五年(1916年)前,县境无铁路、公路,全凭水路运输。县内输出的粮食、竹、木、柴炭、棉花、蔬菜……,及修水、武宁、奉新,安义等县经此转运的土特产,均经修、潦河过涂埠水运出口。南浔铁路建成后,水路运输退居次要地位。建国后,铁路和公路运输日盎发达,水路运输渐趋衰落,但仍不失其担负货运的辅助地位。据统计,1954年,全县水上货运量33.2万吨,其中吴城26.3万吨。1984年,水上货运量42.2万吨,周转量5,617.3万吨公里。其中吴城29.7万吨,周转量3,644.3万吨公里。
  船员水手 1984年,经航监部门考核发证的驾驶员412人,轮机员346人。其中吴城航运公司有驾驶员、轮机员.311人。各机关单位自备船只的驾驶员148人。此外,还有社会运输(包括乡村)船只和副业运输船只的驾驶员和轮机员。
  铁路运输
  货运 建国前铁路运输量无考。1950年南昌、九江每天对开l列货车,货运收入6.23万元。六十年代,沿线厂矿不断兴建,运输逐渐繁忙。七十年代,江边货栈装有8米高,10米长的大型钢筋龙门吊和起重机,水上公路运来县城转口的木、竹、粮食、柴炭、棉花等大宗货物,均集中于此,装车转运出口。货运量占县城货物运输总量80%。1950年为2.33万吨,1984年达9.9万吨,货运收入123.2万元,为1950年的20倍。
  客运 1949年,涂家埠车站客运量为8.9万人(次)。六十年代,有南昌、九江对开4次普通客车。八十年代,在涂家埠站停靠的客车每天7次。 (4次普客,3次快车)1984年涂家埠站客运量达到40.6万人(次)。1950年客运收入为3.39万元,1984年客运收入38.9万元,为1950年的11.5倍。
  公路运输
  货运 1957年,县汽车队从上饶调入一辆“道奇”牌4吨货车,开始货运。以运输粮食、百货为主。不久,粮食局、供销社、林业局等单位,先后从长春购进“解放”牌货运汽车。1977年,各机关单位和厂矿企业亦陆续购进“井冈山”、“跃进”、“东风”、“黄河”等牌号的载货汽车。1984年,全县拥有车辆单位200多个。经过年检合格载货汽车达390辆,载重2,000余吨。由于单位备置车辆不断增多。专业运输单位货运量日趋减少,县汽车队部分货车改为客运。
  客运 汽车客运,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其时由九江“修江”汽车运输公司用两辆货车代替客车于永(修)武(宁)公路设站营运。不久停开。民国二十五年,南(昌)全(家源)线通车,我县滩溪(龚家桥)亦设站,每天有2、3辆客车行驶。次年因抗战停运。
  建国后1956年,九江公路分局在我县白槎设站,经营德安到武宁客运,有1辆客车,座位32个。客运线为永修一,白槎——柘林——桂棠。1964年,江西汽车运输总公司开辟由南昌至九江、南昌至武汉客运线,沿途在云山、附坝、虬津、白槎、新柘林设站。1970年,九江公路分局在永修设汽车站。同时将云山、附坝、虬津、白槎、新柘林等站划属永修站,开始经营全县至各乡镇和靖安、武宁、德安等邻县的客运。1984年,我县境内开辟的客车班次有:永修至附坝、柘林、大平、滩溪、周田、燕山、江益、三溪桥、白槎、燕坊、江上、星火、马口、城丰等处。跨县的班车有:永修至德安、武宁等县;跨地区的有永修至靖安县。长途客运的班车有永修至九江和永修至南昌市。县汽车站车辆由九江公路分局统一调度,日平均发车10辆,座位410个。
  此外,南昌至九江、武汉和九江至修水、武宁等地的各次班车,都途经我县虬津、云山、柘林、白槎等地,旅客亦可搭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专业户,开始经营运输业务,先后开辟了县城——柘林;县城——虬津——南昌;县城——新祺周——南昌;县城——九江4条客运线。
  装卸搬运 涂家埠,工商业发达、装卸搬运量大。三十年代装卸工人称箩把行业,有帮派意识。其成员限于世居涂家埠的10大姓成员,外姓不予入把。所得力资,按严格的等级发放。把头为当地豪绅。各箩把行又划地称霸。如涂家埠把,则把持涂家埠上街头至徐家1段;涂家把,则把持铁桥以下至涂家1f;南浔铁路江边货物栈为童家把所垄断(以后专设铁路装卸工人)。四十年代又增加蔡家把,彼此之间,时起争端。民国三十六年,成立挑挽业公会。有理、监事6人,会员245人。
  建国后,1950年,成立码头工会。工人120人。19544t:,改码头工会为搬运站,内设扎运队,从事木.竹排水上扎运,计130余人。1975年,改为搬运公司。1984年,工人129人。
  建国前,码头搬运工县为一条扁担、两个箩筐和一根绳子,一条杠子,靠肩扛背负装卸搬运。建国后,劳动条件逐步改善。1957年,购置板车120辆。1970年,置赣江牌机动运输车15辆。1973年,置井冈山牌汽车1辆。1980年,从河边至江边站安装拉坡机(电力拉动)8台。每天装卸量由1,000吨提高到5,000吨。
  建国后,装卸搬运业日益繁荣,装卸搬运晶种360多种。1950年,装卸工人120人,每天装卸搬运量为1,000吨,人平8.25吨;1957年,人平为10.25吨;1962年全公司年装卸搬运量为10.57万吨;1978年装卸搬运量为14万吨;1980年装卸搬运量为19.6万吨;1984年装卸搬运量为14.9万吨。货物运输量0.91万吨,货运周转量2.17万吨公里。产值19.6万元,除上缴利润、公益金等款项外,工人工资为10万元,人平收入为800元。
  民间运输
  本县民间运输,建国前,主要以木船、手推车为工具,担负全县水陆运输主要任务。建国后,随着公共运输事业的发展,民间运输逐渐成为社会运输的辅助部分。1961年起,手推车改革为胶皮车轮,以人力或牲畜牵引。牛拉宽胶轮板车称大板车,载重1吨以上;人力拉的小胶轮板车称小板车,载重约500-1000斤。在未使用拖拉机时,在狭窄的小道上,独轮车与大、小板车仍起着搬运较笨重物品的作用。
  五十年代后期,恒丰垦殖场以拖拉机为运输工具。1958年,县成立拖拉机站,购置拖拉机10台,既为农业耕作,又作运输工具。同年云山垦殖场亦购进拖拉机作运输工具。1978年,各公社建立农机站,后改称拖拉机站。农闲时,承担各公社范围内基建工地的建筑材料及大量粮、棉、土特产、煤炭、食盐,化肥、日杂百货的运输任务。运输量占总进出口货物量的40%,成为民间运输的主要工具。1970年后,手扶拖拉机也开始经营短途运输。1978年,全县有手扶拖拉机388台,基本取代了畜力车、人力车和板车。
  1965年后,木船改装机器及拖拉机大量发展,运输效率逐年提高,运输矛盾开始缓和。八十年代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运输专业户不断涌现。组织形式有个体经营、联户经营。他们买大型汽车,置机帆船,承包水陆各种运输任务,成为运输战线上一支不可忽视的辅助力量。1984年,全县有民办运输企业43个,其中乡办的19个,村办的24个,共计491人。总收入为102.2万元。其中乡办75.6万元;村办26.6万元。农村专业户汽车35辆,拖拉机150辆,小型拖拉机285辆。城镇个体户有客车5辆,均投入营运。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