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城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修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238
颗粒名称: 艾城街
分类号: K925.6
页数: 1
页码: 5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江西省艾城街(现为艾城乡政府驻地)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古建筑以及相关的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文章描述了艾城街在封建时代长达1500余年的历史中,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的重要地位。它是建昌县县治所在地,历史悠久,曾在不同朝代经历过多次重建和修缮。
关键词: 永修县 艾城街 集镇

内容

艾城街“西北皆山,南濒修河,东负郭东”。约从南朝宋以海昏并入建昌开始,到建国前夕,均为县城所在地。今为艾城乡政府驻地。艾城之得名,一说是艾姓最早居此,最初迁入的建昌县署基地购于艾姓;一说本县称海昏时,此为古艾驿。
  艾城置治长达1,500余年,为本县封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艾城旧建筑物城堡、公厂解、坛庙、寺院、学宫、书院等皆为中心而兴建。
  据同治《建昌县志》载:“县旧无城池。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知县方铎先为四门,次以土筑城”。嘉靖年间,为防倭乱,以石筑城。县署设于仰止门(西门)内城西隅,宋嘉定时建。元毁于兵,明初增建谯楼。后逐步增建和重修。清顺治六年毁。康熙至同治间增修。遂有土地祠、迎宾馆、架阁库、仪仗厍、正厅、幕厅(3间)、仪门(3间)、谯楼(3间)、御箴碑亭、后堂县门、承发司(6房)、正堂内衙(3所)、崇积库堂(东西各1)。
  宋崇宁间(1102——1106年),建学富于隆道观侧。绍兴间徙于县治旁,庆元二年迁仰止门外。“凡为屋300楹。而肄业之斋,燕息之堂,左右之庑,庖湢之属,莫不成列。”明天启元年迁于修江桥北。清康熙至同治年间,迭经重修。
  明嘉靖间,知县顾阳和在县治东北李文定公读书处建宏斋书院,为堂3进,为庑16区。万历间知县费阶增设斋舍。清乾隆十三年,知县邱元遂于城西鹤鸣山创建修江书院。“为堂3进,为庑16区,又为外厢7间,儿榻、庖湢之属,靡不毕具”。
  历代在县城(包括城郊)修建了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邑厉坛、关帝庙、城隍庙、锦山庙(晚清时改为万寿富)、李文定夫子祠、寿樟庵、通济庵、隆道观、崇真观、三元殿、魁星阁及19座宗族祠堂(参见《文物古迹》章)。城内大部分地区均为上述建筑物所占,而商业仅集于正街(西起予县衙,东止于日中桥)。
  古色古香的艾城旧建筑,直至抗日战争前夕仍有较多保存。如城内有县署、文庙、关帝庙、文昌阁、石塔、城隍庙、日中桥、魁星阁、隆道观等;;西门外有修江书院、登云桥、大果寺、陈步云妻节坊等;东门外有先农坛、内藏阁等;北门外有塔下寺、邑厉坛等,有的保存完整,有的残迹犹存。民国二十七年十月,日军入侵,国民党奉行“焦土抗战”政策。在撤离艾城前,大肆纵火焚烧。城内百分之九十的古建筑付之一炬。次年商户始陆续建起新店铺,但规模已大不如前。
  建国后,乡政府办公大楼、医院、学校、商店及农机、棉织、竹木器等工厂陆续兴建,市场颇繁荣。1984年城镇人口2,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262人。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永修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85~2000年永修县的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卫生、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阅读

相关地名

永修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