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县土地改革成果展览会印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0106
颗粒名称: 九江县土地改革成果展览会印象
分类号: D693.74
页数: 2
页码: 118-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初期九江县土地改革成果展览会的情景,重点讲述展览会上展出的地主剥削农民的实物和工具,以及当时开展的识字运动。
关键词: 土地改革 九江县 展览会

内容

解放初的九江市仅4万人口,过了甘棠公园,人民路就属于九江县管辖,九江县人民政府设在庾亮南路,每到春节后,县属各乡干部和戴红胸标的农民代表都要集中到县城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布置新的一年春耕生产。这些代表都住在老县政府内,后来改名“九江县招待所”。那时我是8岁的孩子,喜欢看热闹,代表们到县政府开会,这里每天都要杀一、两头猪,到底有多少人参加开会,当时我还没有计数,在我的印象中好多好多人走我家门口过。
  1952年在老县政府里办了一个九江县土地改革成果展览会,我好奇心强,象地老鼠一样钻进这里看展览。展览会的展品此前我许多都未见过,因为我是在城里生活长大的,根本不懂农村生产、生活用品用具,我只不过是看热闹而已。在我幼稚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有下列几件事:
  (1)有一个展览厅,一边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大皮袍子,那里有的大人认得出那件是貂皮袍、那件是狐狸皮毛、那件是山羊羔皮袍,还有一些皮毛坐垫的太师椅……。另一面墙上挂着农民祖孙几代穿过的破棉袄,棉袄的棉花象烂猪油渣,脏兮兮的,参观的大人们说,这些破棉袄至少穿了3、4代人,单衣是顺穿3年、反穿3年、补补纳纳穿3年,穿9年的衣服是常事。
  (2)展厅展出了地主家里的金条、金砖、银筷子、银酒壶、银酒盅,听大人们讲,银筷子放在食物里,看它是否变黑,若筷子尖有黑色说明食物中有毒。这个展览厅内还有一个神奇的“抹布”,据说,这块抹布是从外国买来的,这块抹布可以用在酒席宴会后抹桌子,用完以后不管多么脏,只要把这块抹布放在火上烧一下,所有的脏东西都没有了。真神奇!今天看来。这块“抹布”只不过是一块玻璃纤维布而已。但这块抹布在50年前工业落后的旧中国农村地主家,真可算是“奢侈品”。
  (3)展览会还展出了地主老财穿的“马褂”、“瓜皮帽”、“文明棍”、地主用的算盘,这算盘有的是柚木做的,有的算盘珠子是玉石的。还有量粮食用的“斗”、“升”、“合”等器具,这些量具好象都有夹层的底板,地主收租时将底板抽掉,但农民向地主借粮食时地主将底板加上去,量出粮食就少多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斗进,小斗出,那时我根本不理解。
  (4)展览会还有一杆大秤,秤中间是空的,大人们说这秤中间是空的,中间灌进了水银,水银可在秤中间来回流动,这有什么利害关系那时完全不理解。一般秤砣是铁铸的,这个展览会展出的秤砣下面有一个空洞,这洞里填满铅团,为什么这样做我当时也不理解。长大后才知道,地主是用这些隐藏的、狠毒的办法剥削农民。展览会上还有很多田契、地契、房契、卖身契、帐目本等,象小山一样堆了很多,这帐目本一般是蓝色纸的封面,红色竖格子,毛笔写的帐本。还有许多借据……。
  那时候,中共九江地委、专员公署机关、九江市(县级小市)政府,九江县政府机关都在老市区内,关于土地改革的部署,我查了有关资料,进度是一致的。当时我在九师附小读书,农村土地改革以后,我们班上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回老家分田分地去了。我们的唱歌教师姓朱,教我们唱土改歌,内容是:“种田人,吃了多少苦,种出了粮食养地主,风吹雨洒太阳晒,老婆孩子没吃又没穿,唉哟,为什么我们这样穷,为什么我们这样苦,不怨天来不怨地,只恨哪封建大地主。今天我们要土改,土改翻身永远不受苦,永远不受苦!”为了巩固土改成果,在广大城乡开展“识字运动”,我当时在居民委员会看大人们上扫盲班,学唱扫盲歌,内容是:波泼摸佛、得特纳勒、加油学、加油学,波泼摸佛得特纳勒,加油加油学,争取一个模范,真光荣,争取一个模范真光荣。当时学习的注音字母,与今天拼音字母对照,勹(b)攵(p)冂(m)匚.(f)(d)(t)了(n)(I),土改干部帮助农民扫盲,在门口、农具上都贴上汉字,许多年轻村组干部通过刻苦学习,都摘掉文盲的帽子,县政府还发给证书,表彰他们。二00七年十一月
  (作者单位:九江市开发区中学)

知识出处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

本书收录了九江县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抗日文存、土改回忆、古今乡贤、往事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光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九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