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145
颗粒名称: 卷五 环境保护
分类号: F323.22
页数: 12
页码: 104-113
摘要: 修水县处鄱阳湖水系修河上游,是长江流域严重水土流失区。清末西部即有明显流失,民国时期和解放后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地区也由西向东扩展。至1980年,全县50个公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流失面积达178.87万亩,占山地总面积的36%,西部流失更为严重,14个强度流失乡流失面积达64.85万亩,占山地总面积的91%。
关键词: 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

内容

修水县处鄱阳湖水系修河上游,是长江流域严重水土流失区。清末西部即有明显流失,民国时期和解放后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地区也由西向东扩展。至1980年,全县50个公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流失面积达178.87万亩,占山地总面积的36%,西部流失更为严重,14个强度流失乡流失面积达64.85万亩,占山地总面积的91%。
   一、水土流失的成因 造成本县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由地貌、土壤及其母质、气候、植被等决定。本县地貌多为山地丘陵,切蚀深度大,剥蚀作用强烈,地表破碎,易导致水力侵蚀。流失区地层多为花岗质岩浆岩,由酸性结晶岩、紫色砂砾岩、红砂岩等风化形成大面积红壤和紫色土,富含钙质,结构粗松,抗蚀力弱,保肥保水能力差,对植被生长繁殖不利。本县气候的季节差异与地区差异大,极端温差达56.5℃,土体风化迅速,集中降雨季节降水强度大,易造成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植被方面,原始森林已不复存在,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大多蜕为次生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及稀疏草灌丛,有的已成为荒山秃岭,从而加速了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对植被和土地的破坏,兵燹、火灾,森林过量砍伐、不合理垦殖、盲目开山采矿、开山挖渠都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人口密度越大的地方,水土流失就越严重。民国19年(1930),地方民团吴抚夷部进犯土龙山红军,纵火烧毁原始森林5200亩。20年,国民政府军50师进犯画坪、全丰等地,纵火烧毁森林4800亩。1953~1985年,发生山火1488次,烧毁森林31.31万亩。森林过量砍伐,使植被日趋减少,1958年盲目大炼钢铁,办起闷铁炉1392座,土高炉337座,砍树木,烧木炭,钢铁基地周围树木被砍光。全县生活用柴每年需要量14.5亿公斤,折合材积20万立方米。不合理垦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上杭公社于1982年终全垦造林5700亩,1983年5月一次暴雨,新垦造林地的泥沙冲刷农田,造成2866亩稻田受灾,其中635亩无法恢复耕种。1975年白岭公社平整“大寨田”320亩,废熟耕地70亩,挖平10米以上山头5座,毁林草覆盖山地250亩,下游120亩农田,被“大寨田”周围崩塌的沙土淤积不能耕种。随意开山挖渠引水,造成巨型崩岗,路口公社仙桥大队蛇公破,因挖渠引水10年来崩坍16.6万立方米。盲目开山采矿,毁林毁草.1985年白岭、白桥、黄龙、水源、中’段等乡,共有采矿点468处,挖松新土几万吨。白桥乡桂花岩采矿点,深挖矿石到12米,毁林草面积74亩,挖松泥沙冲压农田12亩,挖后土地寸草不生。
   二、水土流失类型 本县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河岸侵蚀。其中以水力、重力侵蚀为主。
   水力侵蚀:县境西部花岗岩风化壳深厚,剧烈风化层4~5米,局部的在10米以上,其土质松散、颗粒粗、结构差、原表层的红土大部分流失。所剩砂土层、红砂层、砂砾层,厚度都在1米以下,含钙质多、透性差,植被覆盖率不到5%。地表裸露,易导致水力侵蚀,白岭、白桥、路口、月塘、古市、黄龙、全丰、水源、塅等乡属花岗岩区,地面沙化,面蚀强烈,山地面积70%表土层被剥蚀。朱溪、上衫、石坳等地属红砂岩、砂砾岩、紫色页岩区,山坡沟壑纵横沟蚀深度1.4米,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长达6万米。降水集中季节,地面径流对土壤及其母质进行分散、剥蚀、搬运,造成严重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不合理的开山、开矿、开渠,人为割裂大块山体,使本来结构松脆的土体,失去重力平衡,导致崩岗、崩山、滑坡,使沟溪淤塞,农田积沙。这种侵蚀,县境西部区极为严重,流失泥沙2000立方米以上的达3084处。崩岗倒塌泥沙流失10万立方米以上的12处。白岭乡烟冲源的汪家洞崩岗,泥沙流失14.5万立方米,路口乡黄桥村的马草垄崩岗,泥沙流失12.2万立方米。
   冻融侵蚀:主要在白岭、黄龙、白桥、沙湾、水源等乡。其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气温低,每年1~2月均有冰冻发生,山地裸露的表土层,冰冻一次能抬高40毫米,土层失去凝聚力,分散成疏松的碎屑颗粒,山洪暴发洪水挟带下山。
   河岸侵蚀:朱溪、白桥、路口、月塘、古市、全丰等乡,河堤多属砂土结构,植被覆盖率低,山洪暴发冲刷力大,河堤崩垮,河水溢出河道,泥沙淤积农田。白桥乡桥头港410米的河堤,自1954至1973年三次被冲垮7处,淤沙l.1米冲盖农田137亩。1983年7月,仅路口乡被山洪冲垮河堤即有108处,长达3195米。
   侵蚀形式有片蚀、沟蚀、崩岗三类。片蚀面积最大。1980年统计全县流失面积178.87万亩,片蚀面积达109.73万亩,占61.4%;沟蚀面积66.92万亩,占37.4%;崩岗面积2.13万亩,占1.2%。
   三、水土流失分布与程度
  50年代全县流失面积为35.6万亩。1980年达178.87万亩,扩大了4倍。白岭、大桥、渣津、马坳四个区流失面积111.69万亩,占山地面积62.5%,宁州、太阳升、清水岩等1区2乡流失面积22.85万亩,占12.8%,黄沙港、山口两区流失面积29.6万亩,占16.5%,溪口区流失面积14.73万亩占8.2%。
   [=此处为表格(水土流失基本情况)=]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本县水土流失总面积178.87万亩,年均泥沙流失总量766万吨,折合侵蚀模数6340吨/平方公里。根据侵蚀状况,分为轻度、中度、强度、剧烈4种程度。轻度流失面积76.05万亩,泥沙流失量99万吨,平均侵蚀模数1950吨/平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积49.5万亩,泥沙流失量162万吨,平均侵蚀模数4920吨/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42.66万亩,泥沙流失量381万吨,平均侵蚀模数13400吨/平方公里;剧烈流失面积10.66万亩,泥沙流失总量114万吨,平均侵蚀模数l6040吨/平方公里。在严重流失地区,最高侵蚀模数达24300吨/平方公里。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表土流失:本世纪60年代,本县水土流失面积82.17万亩,年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1750吨,表土流失96万吨。1980年,水土流失量为756万吨,增长8.93倍。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达6340吨。严重的地方,土层流失0.2~l厘米,最高的局部地方达1.9厘米。
   土地沙化:侵蚀流失的泥沙,大量侵入农田,人工搬挑不尽的残留部分耕掺入土,逐渐形成沙质田。全县沙化田已达19.3万亩,占水田面积40._3%,因水土流失,河港淤塞,河床抬高,变为河高田低排水不良的冷浸田达5.9万亩。
   土壤养份损失:1980年,全县随表层土壤流失带走的全氮6577.43吨,全磷6879.84吨。全钾237921.35吨,有机质15.181万吨。
   (二)灾害频繁,粮食减产,五料俱缺。白岭、大桥2区,1980年统计,30多年来因旱、涝灾害,成为了“三变田”(双季变单季,水田变旱地,良田变沙丘)的有7362亩,以一般年产计算,每年损失粮食近干吨。全县1951至1960年累计受灾面积112万亩,1971至1980年累计受灾面积315万亩,受灾比前10年扩大2.3倍。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燃料、油料、饲料、木料、肥料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的白岭、大桥、渣滓3个区生产、生活用料困难,砍一担柴来回走20~30华里,有的甚至走70华里。耕牛缺乏放牧草场,生猪缺少青饲料,牲畜饲养量不高,家畜肥、沤肥均缺、油料产量低、木材缺乏、流失区群众称他们是“穷在山上,难在水上,苦在沙上,愁在柴上”。
   (三)水利工程淤塞,河水悬移质增多,航道缩短。
   白岭、大桥两区,受泥沙侵蚀的水利工程达64座,其中小(一)型水库8座,小水电站13座。淤沙97万立方米,损失有效库容72万立方米,等于报废7座小(二)型工程。
   [=此处为插图页=] [=此处为空白页=] 水土流失区常年有157万吨泥砂自修河往下流失,河床逐年抬高。白岭、白桥、月塘3条河1985年比50年代河床升高了3~5米。全县缩短航程98公里(县城至渣津60公里,至山口23公里,杭口至溪口15公里)。以汩罗江通航为例,清道光末年(1850年),湖南平江从泪罗江可通航至张家埠(今本县朱溪乡排上村),民国3年(1914),小木船还能到本县沙湾乡界上大桥处。至1949年桥距河床仅1米多,1985年桥上积沙2米多深,泥沙淤积,使一些房屋低于河床,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第二节环境污染 一、废水污染
  1985年全县废水排放量329.28万吨。其中铀矿开采和冶炼79.95万吨,造纸厂42万吨、酒厂23.5万吨、丝绸厂4万吨、水泥厂2.6万吨、茶厂2.56万吨、医疗废水6.06万吨,其他工业废水78.11万吨、生活污水90.5万吨。废水中含汞、酚、硫化钠、铅、六价铬、砷、氰、锌、铜、铁等有毒有害污染物,含量有COD1406吨、悬浮物401.29吨、其中挥发酚1.97吨、镉0.32吨、铅0.2吨、汞0.001吨。L985年修河下游定点取样测定,化学耗养量测出率最高值(下同)超标0.61倍、氨氮超标1.8信、挥发性酚超标14.5倍、六价铬超标0.62倍、医疗废水倾入修河带有多种病原体,以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变形菌属等为最,修河水中细菌总数达242655个/毫升。超国家标准2.43倍,仅大肠菌群高达10033个/毫升,超国家标准1003倍。这些病原,以修河水为传播途径,不仅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生产上也受危害,724矿露天剥离开采矿石,排出放射性废水,侵入农田损害农作物。
   二、废气污染
  1985年,全县各种废气排放量23737万标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气9055万标立方米,矿业废气1532万标立方米,交通废气146万标立方米,医疗废气156万标立方米,生活废气12848万标立方米,这些废气主要由燃烧烟煤、石煤、薪炭及燃油等产生。废气中含烟尘969吨,二氧化硫1540吨,氮氧化物281吨,此外,还含有甲硫醇、二甲硫醚、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石煤燃烧后排放的废气中铀、钍含量高,形成放射污染。废气中还含有矿尘、糠尘、麦尘、茶尘、瓷粉、铁粉等粉尘。以上物质,不仅影响人体健康,对动、植物及其他物质也有腐蚀作用。
   三、废渣污染
  1985年,全县产生废渣21.28万吨,其中石煤渣115000吨,工矿业废渣27227吨,城镇生活垃圾14236吨,倾入修河的垃圾650吨。废渣中含多种有害物质,据典型抽样调查,石煤渣集中堆放地镭及其核衰变物氡的放射指数超过标准4倍以上。
   四、农药污染 本县从1953年开始使用六六六农药,到1985年主要使用杀虫双、呋喃丹、敌敌畏、乐果、叶蝉散、甲胺磷、硫酸铜。1979年最高峰使用624吨,1953~1985的33年共使用农药4985吨,农药使用方法全县通病有三:用量大,病作虫治,管理制度不严,农药保管不善及喷施后机械内残存毒水,倒入河港或草地,不仅污染作物,还危害人畜、家禽及水生动物;农药残毒带来严重污染;管理不当造成中毒事故亦多。1980~1985年因农药中毒435人,死亡63人。
   五、噪声污染 工业噪声:1985年环城区已有工厂44家成套配备了各种机械设备。建筑施工有吊车、震捣、锯板等噪声,其他工业有各种机械噪声。据监测,针织厂的噪声为103分贝、柴油机厂为90分贝、建筑施工105分贝,都超过了国家标准。特别是三班制的工厂,没有隔音、消音措施,严重影响人们安眠。
   交通噪声:1985年,县城统计每天车流量600车次以上,站前路一线和跨修江大桥两端干线来往车辆时刻不断,经测定引擎、喇叭噪声达125分贝,大大超过国家规定一类混合区(商业与居民混合区)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和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的指标。
   第三节生态失衡 植物系统:在水土流失区,雨水冲走植物脚下的土壤、腐叶,沙化土严重缺水缺肥,树木根系裸露,枝叶枯黄,植被难以再生,许多森林植被蜕变为稀疏的灌木、茅草植被,有的成为荒山秃岭。然人口高速增长,用材与薪炭需要量与日俱增,采伐不止,植被覆盖率日趋降低。活立木总蓄积量1960年为1095万立方米。1974年为797万立方米,1978年为735.8万立方米.18年减少蓄积量360万立方米,覆盖率1974年为56.13%,到1978年降为49.2%。许多适应性较弱的植物在水土流失区已绝迹,现除房前屋后外,山野中的樟、柏一类传统优良树种已为鲜见。
   不合理的植被群落结构使其调节气候的作用降低,导致天气反常。稀疏的植被蓄水能力差,天晴不久即呈旱象,雨季山水暴张暴落,1954年6月16日降水202毫米,淹没田地23.67万亩,受灾田地6.79万亩,而1983年5月30日降水142毫米,全年受灾作物面积20.49万亩,无收6.9万亩。
   动物系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和人为的滥捕滥猎,一些珍贵动物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而濒临绝迹。如华南虎、黑麂等。旧志曾多次记载虎入州城,现在连植被最好的九岭山脉一带也见不到虎的踪迹。农药的广泛使用,使益鸟益虫同样被杀死。农作物与林木的害虫失去天敌反而更为猖獗。1964年三化螟为害面积14万亩,1977年稻苞虫、稻叶蝉为害面积21.8万亩,1985年稻纵卷叶虫、叶稻病、纹枯病、负泥虫、稻叶蝉、赤枯病、白叶枯病、二三化螟为害面积51.98万亩,同时在马坳乡出现了铁甲虫为害早稻2000多亩。1965年松毛虫为害仅白岭、大桥两区危害面积10万余亩,1980年松毛虫为害更甚,危害面积达16万亩。
   农药、鼠药主要污染方式是残毒遗留与二次中毒,鼠类的天敌家猫、黄鼬、蛇类损失严重,鼠类大量繁衍。1982年至1985年用鼠药灭鼠500余万只,鼠类仍大量增加,危害严重,啮咬衣物器具的经济损失无法计数,年侵食粮食达1000万斤左右。
   水土流失使河床抬高,多种水生动物失去适应生存的深水环境,加之水中的残留农药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炸鱼、电触、毒鱼泛滥,水生动物锐减,现常见的仅30余种。
   第二章环境治保 第一节水土保持 解放前,仅有部分农民或祠堂庙会自发封山育林,并产生过一些可行的乡规民约,其直接目的在于营林。1956年成立县水利局时即定编3人专管水土保持。1960年在白岭、沙湾公社建立两个水保站,1963年2月成立修水县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1979年12月经九江地区批准成立水土保持局,1980年12月在渣津、白岭、大桥设水土保持站3个,1981年7月县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张贴布告500份,翻印“条例”8000份,实行“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的方针。1982年5月至1984年组成区划专业组,实地考察全县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科学区划论证,按照水土流失现状综合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与生产发展方向等因素,划分为三个不同程度的流失区,并根据各区特点作出水土保持工作规划。一区为中低山无明显流失或轻度流失区,有东港、靖林、程坊、崇河、复原、雅洋、漫江、山口、桃坪、五七垦殖场、征村、赤江、竹坪、宁洲、茶科所、义宁镇、宁州林场、庙岭、桃里、黄坳林场、塘排、黄沙桥、汤桥、黄沙港、毛竹山林场、黄沙港林场、上奉、何市、画坪、杨津、大椿、溪口、上庄、港口、布甲、新湾等乡(镇、场),二区为低山丘陵中度流失区,有渣津、司前、马坳、西港、东津、杭口、上杭、清水岩、太阳升、三都茶场等乡(场)。三区为低山丘陵强度流失区,有全丰、路口、白岭、白桥、月塘、古市、黄龙、中塅、沙湾、朱溪、余塅、水源、上衫、石坳等乡。
   一区森林植被良好,覆盖率大部分在80%以上,盛产杉、松木、竹,是主要林区和旱粮区,二区分布在修河沿岸,植被为稀疏灌丛或松林覆盖率50%至70%,有的不到50%,三区为强度流失区,砂、石裸露,植被稀少,土地瘠薄。
   一、生物措施
  1、造林、种草。50~60年代,县人民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在西部水土流失区和修河两岸营造防护林79.38万亩。其中石坳乡0.85万亩,沙湾乡0:58万亩,月塘乡0.77万亩,白岭乡1.26万亩,白桥乡0.84万亩,路口乡0.96万亩,70年代在全县营造用材林95.70万亩。1980~1985年共造林69.6万亩。总造林244.68万亩,因造林质量差,不讲究因地制宜,强调造杉、松单一树种,成活率低,已成活的又受严重虫害,加之造封结合差,边造边毁,现仅存46.85万亩,成活率19%,其中水保防护林30.80万亩,用材林4.66万亩,经济林11.39万亩,街道、公路、河港等四旁植树238万株。1979年采用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的方法营造林草,1980年至1985年全县自采种83.33万市斤,在西部15乡种植乔、灌、草水土保持植物3.21万亩,1985年本县人民政府被评为省水土保持先进单位。
  2、封山育林育草。1956年全县封山39.42万亩,采取“全封”(封禁年限内,人畜不能进入)、“半封”(封树不封草)两种形式后,每年封山有增无减,但西部地区材、柴俱缺。虽大力植树封山,却时封时毁,收效甚微。1983年县委、县政府在白岭召开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会议,采取各种措施,大面积封山育林育草,到1985年全县封山100多万亩,其中西部地区19个乡封山育林育草56.5万亩,覆盖率1982年仅16.9%,1985年已达36.03%,植被已向多林种、多层次发展,生态明显改善。
   二、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1964年至l965年,大桥、白岭两水保站先后在沙湾公社、白岭公社的部分大队光山陡坡上挖鱼鳞坑,进行坡面治理。1978年春,大桥水保站在自有90亩山地坡地上植树种草封山。1979年覆盖率5%,到1985年增加到75%,起了示范作用。是年冬,朱溪、沙湾、水源、白岭、白桥、路口、月塘、古1市、石坳等公社进行了大面积山圾的工程治理,挖水平沟、整山坡梯地、挖鱼鳞坑3772亩,1980年春植树种草,1985年,多数山地植被覆盖率成倍增加。
  2、沟壑工程治理。清末至民国时期,农民对沟壑治理较重视,光绪二十六年(1900)白桥乡洞下港1公里长河堤被洪水冲垮,120亩农田被沙淹没。民国5年(1916)进行治理,用石块砌2米高河堤,清理积沙,恢复良田,此堤迄今保存完好。1979年在路口公社马草垄崩岗口修建64米拦沙坝,
  1983年至1985年分别在蛇公破、烟冲源、汪家洞等崩岗口修建拦沙坝8座,防护堤共322米,以抬高侵蚀基点。对小型侵蚀沟壑,建石谷坊或土谷坊以免冲刷泥沙流失为害。在月塘乡月塘村~水源乡石新村共建石谷坊46座,通过沟壑工程治理,起到了保护农田的作用。
   三、耕作措施 解放后,耕作方式逐步改进,改顺坡耕种为横坡耕种,坡耕地整成等高台地,改单一种植为套种,使地面常年得到覆盖;发展保土经济作物,种芋麻、白术等,使作物覆盖时间长,达到保土保收的效果;对原陡坡开垦及毁林开荒的坡地,有计划有步骤退耕还林还草。
   第二节污染治理 一、环境保护机构
  1984年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内设环境股、环境监测站,有工作人员6名,主要进行自然环境污染的宣传教育和防治工作,对全县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对污染源普查建档,制订治理规划,并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行政干预,经济制裁等方式治理环境污染。
   二、治理措施
  1、三废治理 废水处理:1985年造纸厂用尼龙网过滤法,可使90%细子纤维得到回收,减少污染。724矿大椿矿区采场,修筑拦沙坝、建蓄水池,将污水送处理车间处理,减轻污水对水源及农田的污染,义宁镇电镀厂迁厂处理电镀废水及大量金属离子和其他有毒物质的污染,县电池厂改造锌筒生产的方式。采取整理锌筒冲压,解决了废水废气的污染。
   废气烟尘治理:1985年县印刷厂为解决铅污染,购买4台铸字铅烟静电除尘器,改用吸收法处理墨铅烟废气,县食品厂改烧柴为用电、红外线烘干食品,解决烟尘污染。县水泥厂为治理高粉尘、高烟尘污染,在机窑顶部建立降尘室,利用缓冲作用收回烟尘。
   废渣治理:1985年水泥厂、酒厂、瓷厂、茶厂、食品厂、煤矿、茶科所等14家企业综合利用和处置废渣1563吨,其余23957吨废渣用57650平方米的山间空地堆放。
  2、专题治理 一是改善城乡饮用水,县城自来水厂原提取污染较严重的修河水供给县城饮用。1982年10月起改提安溪水饮用;农村过去多数人饮用水塘、水沟、小溪之水,多有污染,1982年至1985年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建立水塔141座,打出各种水井13896口,使50万农民日常饮用水的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二是严禁使用水炭渣铺路、填房和制炭化砖,已建的炭化砖房通过测定超标的拆除,三是控制锅炉烟尘,凡烟尘超标的锅炉停止使用,带有除尘设备的锅炉方准安装使用。
  3、综合规划治理 从1985年起,凡县境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须向环保局报送环境保护报告书,审批后,必须把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设施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对有害物质排放须经环保部门检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者,方能正式投产。对未经批准擅自新建污染环境的项目和企业责令限期停工停产,或限期补上环境保护设施。兴建多层楼房,水电与卫生设施必须配套。从1985年3月起,开始在15个单位征收排污费,以促进环境治理。
  4、农药污染防治 为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1982年至1985年本县举办了82期培训班,培训1918人,建立集中购买、保管储存、使用植保责任制,普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20多个杀虫、杀菌、除草和灭鼠农药品种,逐年减少使用剧毒和残留时间长的农药,推广低容量喷雾,合理减少用药量。采用轮流和混合使用法。推广杀虫双、甲胺磷、叶蝉散、除虫菊脂等品种。对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使用菊脂类农药,减少残毒。1985年全县仅使用农药91吨,杀虫效果好,人畜安全。
  5、噪音治理
  1985年在北门车站附近兴建了停车场,控制往来车辆晚间进入市区和住宅区。并在交通要道凤凰山路口设立栏杆,控制车辆任意进入城区,经允许进入市区的车辆,禁止鸣放高音喇叭,减少了车辆来往次数及发动机、喇叭的噪音及烟尘污染,部分噪音大的工厂则逐步安装吸声、消音、隔音等设备。
   第三节综合治理 一、沼气建设 为解决农村能源问题,1974年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派人至湖口县参观学习引进沼气技术,先在太阳升公社东风大队建沼气池36个,西港公社辉煌大队建池52个,白岭公社桃树大队建池34个,因建池技术差,产气低使用不到1年即废。1984年新建274个塑料盖型沼气池。产气率高,但占地面积大,仅使用1年。1985年推广椭球B型钢筋混凝土结构5立方米沼气池,产气率高,1只沼气池可供5口之家的生活之用,年省柴2500公斤。该年底全县共新建沼气池3483个,年节柴8700吨。本县已列为全国的建设农村沼气重点县,评为江西省沼气建设的先进县,并获九江市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推广用煤
  1981年8月起,在县城及白岭、大桥、渣津等地推广用煤,为鼓励以煤代柴,国家采取补贴措施。至1985年,全县用煤总量5.3万吨,节约薪柴23.85万吨。
   同时,县人民政府还采取了一些生物保护措施,维护生态平衡。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海天出版社

修水县具有优良的修志传统。宋初即草创分宁《邑图》、《修川志》,南宋分宁知县徐筠主修《修水志》10卷,其后曾10余次编修州县志,至今尚存6种,清同治版《义宁州志》为最后一修旧志。《修水县志》四历寒暑,三易其稿。蔚成大观。可贵者,县志资料丰富,体例规范。而发凡起例,每依县情,故“茶叶”、“环境保护”之设专卷,颇具地方及时代特色,独见编者心裁;推及各卷,条分缕析,笔墨精当,贯穿古今,首尾完备,足证经营之苦心。展卷一读,全县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貌、人物干百年事,史实纷呈,实故乡资治之鉴,教化之书,存史之册,将使莅兹土及产兹土者,无不爱修水而顿生振兴修水之志,从而认识县情,探求规律,正确决策,功莫大焉。

阅读

相关地名

修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