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军事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101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军事设施
分类号: E95
页数: 3
页码: 397-399
摘要: 清咸丰三年至八年(1853一1858年),太平军扼守九江城,清军屡以炮击,掘地道埋炸药轰炸,致使城身四周膨裂,东南和东北城墙崩塌103丈,城根陷入淤泥10余丈,炮台、月城、营房全圯,7座门楼荡然无存。咸丰八年六月,九江府及所辖五县捐资复修,共用工料银17500余两,费时半年,添设兵房、更楼47所,城墙上置大、小炮台46座,垛口1840个。 1923~1928年(民国12~17年),随着市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墙逐渐拆除殆尽。
关键词: 军事设施 军事工程

内容

第一节城池
   西汉伊始,境内先后筑有柴桑、半洲、寻阳、湓口、浔阳城。前四城的武备状况无考。
   浔阳城,唐初始筑,因县以名,相继曾作江州、九江府治,又名江州城或九江城。故址即今九江市浔阳区。
  “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部门。”足见唐代元和年间白居易初谪江州时,城楼颇壮观。宋、元之际,几经兵燹,城垣渐衰落。明洪武六年(1373年),于城东北隅引水为濠,列木为栅,增筑土夯木栅城。永乐十年(1412年),环城用砖包砌,建5门,覆以楼,城趾浚水窦6处。明中叶,迭遭兵毁、雨圯,屡加修葺。正德、嘉靖年间,加高城墙6尺;万历年间,增开城门2座;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添筑月城,规制渐备。全城东西纵5里,南北横4里,周围12里224步,高2丈2尺。城上设炮楼4座、警铺28个,宽广可容骑射;下启7门,依次称东作门(即小东门,初称磐石门)、迎春门(大东门)、南薰门(小南门)、文明门(大南门)、迎恩门(西门,初称湓浦门)、望京门(九华门)、福星门(岳师门)。每门置兵马司2所,左守门官军,右灰库,各配汛房营兵守之。
  清咸丰三年至八年(1853一1858年),太平军扼守九江城,清军屡以炮击,掘地道埋炸药轰炸,致使城身四周膨裂,东南和东北城墙崩塌103丈,城根陷入淤泥10余丈,炮台、月城、营房全圯,7座门楼荡然无存。咸丰八年六月,九江府及所辖五县捐资复修,共用工料银17500余两,费时半年,添设兵房、更楼47所,城墙上置大、小炮台46座,垛口1840个。
  1923~1928年(民国12~17年),随着市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墙逐渐拆除殆尽。
   第二节演兵场
  柴桑演兵场在县南25公里马回岭乡马头村荆林街。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大都督周瑜曾演兵于此。故址位于荆林街坊西,广约数十亩,地势平坦,南有周瑜阅兵的“点将台”,北有将士赛马的“跑马埂”和溜马的“游马丘”。凡此构筑原形不复见,然遗址、遗迹历历在目。
  九江演武场在九江城内东南隅,俗称大校场。明正德七年(1512年),建厅6楹,为九江卫校阅、操练军士之所。嘉靖元年(1522年),周围筑垣,列栅为门;二年,地面填高3尺,圪然垲爽;十一年,厅后开基,鼎造敞亭3间;十三年,厅前百步开外竖坊牌,厅、坊分置“翊文”、“经武”匾额。德化县巡捕官常“率民兵于此演习斗射,行台时校阅技勇优劣而赏罚之”。后毁于兵乱。清顺治七年(1650年)重建。民国时期及日军占领期间仍为校场。建国后改作人民体育场。
  沙河训练场即县民兵训练基地。在沙河街镇西北2.5公里东风村境内,土名鹿角垅。1984年9月动工兴建,年底投入使用。训练场占地3000平方米,通车、通电,有水井、伙房、礼堂,设施配套,生活方便,从而改善民兵训练条件,减轻人民负担,受到省军区的表彰和奖励。
  第三节炮台碉堡战壕
  炮台清光绪末年,驻防九江新军沿江构筑炮台,境内计有岳师门2座、金鸡坡3座、梅家洲1座。宣统三年九月初二日(1911年10月23日)夜半,新军第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以金鸡坡炮台呜炮为号,率部响应武昌首义。1913年(民国二年)7月,李烈钧发动湖口起义(史称“二次革命”),曾使用梅家洲炮台;起义失败,炮台全被袁世凯北洋军占领。后渐废。
  碉堡1933~1934年间,国民政府军为“围剿”中共赣北工委及其领导下的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在通往岷山和赤湖根据地的关津要隘修筑排碉(容纳一排人)14座、班碉(容纳一班人)10座,步步为营,逐步缩小包围圈。
  1938年冬,日本侵略军为保护其中心据点或重要设施,在县境新港、姑塘、洋油站、蔡家垅、三里街、十里铺、莲花洞、牯岭、赛阳桥、沙河街、蓝桥、黄老门、马回岭、洗心桥、小城门口、鸡公岭、马家垅、新塘铺、李家榨等地遍筑碉堡,分兵驻守。1948年夏至1949年初,国民政府军和江西保安司令部在九江大修江防工事,仅城区便有驻军新筑的碉堡14座,日军遗留的据点工事6个,民众自卫队抢修的轻机炮掩体25个,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
   建国后,仅存南浔铁路线上的红桥,六渡桥、毛桥、蓝桥、杨家桥、赛湖桥等桥头堡,曾为民兵护路布哨所用。
  战壕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曾在县境长江南岸和望夫山、戴山、岷山、株岭、尖山、朗山、狮子山、康家坡、面阳山、马头山等处挖连通战壕,前沿阵地增筑防空掩体洞,赖以进行阵地防御战,阻止日军西讲南侵.
   日军占领期间,曾在境内南浔铁路两侧及其据点周围掘水壕,沿壕加布铁丝网,以防抗日军民袭击。
  第四节烟墩防空哨防空洞
   烟墩明正德年间,九江兵备道效边陲之制,滨江每10里设一烟墩,县境计有凤凰山、赤湖港、高庙、官湖、白石矶、回峰矶等处,遇警举烽火。嘉靖年间,鉴于江岸地形曲兀,林木密蔽,不便瞭望,况“盗寇”舟楫乘风方便,举火缓不济事,烟墩尽废。清代汛房恢复此制,设施更加完备。同治年间,每处早、水塘汛设嘹楼1座、烟墩3座、牌坊栅栏1座,水汛并增配哨船1只。
   防空哨日军侵占九江初期,流徙中的县政府曾于岷山、戴山等地设防空哨,以防日机跟踪追击。
  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县以乡为单位布设防空哨,共修木质梯架嘹望台110多座,每晚派民兵值岗放哨,以防敌机空投。朝鲜停战后,嘹望台改作“土广播”台。
  防空洞1969年冬,根据“备战”需要,全县城乡民兵共挖临时防空洞3850个,现大都崩塌。县城东北隅叶家山修筑的永久性防空洞,坑道式,面积780平方米,混凝土结构,保存完好。
   第五节飞机场
  境内先后建有飞机场3个,对外均称九江机场,兹以座落地点为名分别记述。八里湖机场位于九江久兴纱厂(今市国棉一厂)以南八里湖滩。1930年(民国19年),国民政府军修建,次年洪水淹没。1938年冬,日军利用旧基重筑,并建飞机仓库。1945年秋,日军投降停用,后废除。十里铺机场位于九江城南十里铺屈家墩(今属庐山区)西北侧。1943年,日军占领期间始建;1946年,国民政府军扩建;1949年,人民解放军接管并维修使用。面积23.5万平方米,跑道泥结碎石草皮覆盖,长130米、宽170米,可起降中小型飞机或直升飞机。因机场南面庐山峰峦叠障,飞机只能单向起落,军用价值不大。1957年,由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拨交国家体委,作训练滑翔飞行用。
  庐山机场位于县城西南19公里黄老门乡青岗村。1971年,人民解放军空军86320部队主持修建并使用。面积65万平方米,跑道混凝土结构,厚度25—28厘米,总长2800米,为国家一级机场,初名黄老门机场。1984年12月,改为军民两用,更名庐山机场。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白居易
相关人物
周瑜
相关人物
李烈钧
相关人物
袁世凯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九江县政府
相关机构
九江久兴纱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江州区
相关地名
岷山乡
相关地名
狮子山街道
相关地名
岷山乡
相关地名
柴桑演兵场
相关地名
九江演武场
相关地名
沙河训练场
相关地名
炮台
相关地名
碉堡
相关地名
战壕
相关地名
烟墩
相关地名
防空哨
相关地名
防空洞
相关地名
八里湖机场
相关地名
十里铺机场
相关地名
庐山机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