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利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93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利效益
分类号: TV213.9
页数: 4
页码: 113-116
摘要: 本章介绍了九江县从建国前到现代的水利效益,包括灌溉、防洪排涝、水利发电等情况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水利效益 九江县

内容

第一节灌溉 建国前,县内农田灌溉水源少,灌溉方式落后,因而灌溉效益差,不少离塘堰、湖汉稍远“竹梢田”或高螃田,成为“望天丘”。据1949年统计,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2849亩,仅占耕地总面积330879亩的9.93%。 建国后,县内贯彻“以蓄水为主,蓄、引、提并举”的方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善灌溉条件,逐年提高灌溉效益。1985年,全县蓄、引、提总水量达6687.5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1.9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75.27%,为1949年的6.67倍;保证灌溉面积17.7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61.08%;旱涝保收面积15.4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53.14%。灌溉方式有自流、提水、喷灌三种。 自流灌溉建国后,随着塘堰扩修、水库兴建和港渠配套,县内自流灌溉面积迅速增长。1985年,全县蓄、引总水量5287.55万立方米,自流灌溉面积10.04万亩,占灌溉总面积45.820~/0。其中水库灌溉6.58万亩,占灌溉总面积30.03%;水塘2.95万亩,占13.46qo;堰坝0.51万亩,占2.33%。 提水灌溉建国初期,仍沿用旧式提水工具。据1952年7月统计,全县有人力手车7518部、脚车2795部,牛力水车122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为煤气机、柴油机、电动机带动水轮泵等提水设备所代替,并由临时移动式逐步发展成永久固定式的机电提水灌溉站。1985年,全县拥有提水用柴油机877台,总容量13999马力;电动机344台,总容量13605千瓦;水泵1318台。总提水量14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187万亩,占灌溉总面积54.18qo。其中机械提水灌溉5.24万亩,占灌溉总面积23.92%;电力提水灌溉6.63万亩,占灌溉总面积的30.26%。
  喷灌1978年,国家投资0.4万元,在新城镇新城大队试行喷灌新技术。即由水泵、动力机、传动设备和管道等组成机组,用压力从田边水源将水输入管道,由喷头喷成细雨状洒入田间。1979年,国家投资14.6万元,在全县7个公社(镇)发展喷灌机械设备100台、容量1041马力,喷灌面积6320亩。其中新城镇新城大队9台、108马力,喷灌蔬菜400亩;江洲公社九号农科所20台、213马力,喷灌棉花2500亩;永安公社农科所30台、273马力,喷灌棉花1000亩;团结公社11台、132马力,喷灌棉花、水稻共600亩;港口公社13台、111马力,喷灌杂粮1100亩;狮子公社住岭、鸡岭、煤山大队各1台、12马力,喷灌杂粮共300亩;涌泉公社跃进大队14台、168马力,喷灌杂粮420亩。1981年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后,耕地承包到户,作物品种安排不一,喷灌不便统一而停用。
   第二节防洪排涝 防洪县内防洪设施主要是圩堤。同建国前相比,堤防能力大为增强。1985年,全县堤线总长185.28公里,比1949年增长1.09倍。保护范围584.8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66.96%,为1949年的1.26倍,其中保护耕地15.34万亩、水面2.78万亩、人口9.21万人,分别为1949年的1.58倍、[=此处为表格(1949~1985年全县灌溉面积统计)=]1.83倍、1.31倍。沿江万亩以上圩堤堤顶高程均在23.5米以上,千亩以上圩堤堤顶高程均在22米以上,可保长江1973年型21.28米水位合10年一遇。赛城湖堤系堤顶高程均在20.5~22米,可抗内湖水位20一21米。赤湖堤系堤顶高程均为19~19.5米,可抗内湖水位18.5~19米。但不少堤身单薄,险段多,未达到抗洪标准。1983年,赛城湖内水位21.44米,沿湖11座千亩以上圩堤溃7座,17座百亩以上圩堤溃15座;赤湖内湖水位18.34米,沿湖9座百亩以上圩堤溃8座。 排涝建国初期,排涝主要靠人力。1951年,一次降雨200毫米,新港乡益公堤内涝千余亩,群众排架水车42部,坚持日夜排渍,抗灾精神可佳,但收效甚微。同年,江洲圩内始建两座煤汽机排涝站,当年减轻内涝3000余亩,增产粮食120万斤。1955年以来,随着圩堤涵闸、截排水港渠、机电排涝站的兴建,县内排涝能力逐渐提高。1985年,全县主要圩堤涵闸总排水流量106.4秒立方米,千亩以上边圩截流河截除集雨面积72平方公里,圩内河港沟渠可蓄水1157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排水面积可调蓄5.8万立方米;电力排涝站总排水流量82.9秒立方米,控制圩内排水面积199.73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流量0.42秒立方米,可排除耕地内涝14.06万亩,包括临时性机排除涝面积共达15.34万亩。排涝站分布在27座百亩以上圩堤内,排涝标准一般是大围低、小围高,其中达到20年一遇有7座,10年一遇有5座,5年一遇的1座,刘仓、张家湖、涌塘湖、乌鱼皂等圩在20年一遇以上。但3年以下一遇有14座,江洲、永安圩内尚未达到两年一遇。
   [=此处为表格(建国后几个年份全县堤防效益情况)=]
   第三节水力发电 县内开发利用水能发电始于60年代后期。相继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10座,装机15台,容量783千瓦,占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55.93qo。1985年,尚在运行并发挥效益的7座,有引水发电和蓄水发电两种,年发电量14.22万度。 引水发电1964年,首先在涌泉洞利用泉水试建小型水轮泵发电站,因水头低、流量小,兴工不一年,即告停废。1977年,投资38万元,利用庐山赛阳三级电站尾水和菖蒲堰截流兴建沙河水力发电站。护砌引水渠长1800米,跌水24.5米,引用流量2.16秒立方米,设计装机3台、容量375千瓦。后因农田灌溉需要,流量不足,选型配套机组2台、容量320千瓦,有时仅l台机组运行,年发电量1万度。
  1979年,国家投资10.4万元,贷款2万元,对全县水力资源进行勘察后,选定岷山桐子洼、观音寺和黄老门骆堰河,利用山水、河流落差兴建发电站。桐子洼落差45米,装机1台,容量26千瓦,年发电量1.2万度。观音寺落差28米,装机2台,容量12千瓦;骆堰河落差7.5米,装机1台,容量40千瓦,均未建成投产。1983年动工兴建的白水洼发电站,装机一台,容量6千瓦,亦未建成投产。 蓄水发电1969年,利用马头水库牛头山边直径0.6米的涵管接长120米,安装95千瓦水轮机,配备55千瓦发电机组,建成全县第一座坝后式水力发电站。为了向国庆20周年献礼,涵管刚浇好即投入运行,致使管道破裂漏水。后改由泄洪隧洞安装旁通阀接管发电,装机2台,容量130千瓦,年发电量5.5万度,为水库综合经营和马头附近5个村用电提供了电源。
  70年代末,由县农业局投资6.5万元,先后安排戴山、岷山、螺山、毛桥4座小(一)型水库兴建坝后式发电站。其中戴山发电站装机l台、容量55千瓦、水头16米,流量0.5秒立方米,年发电量1.08万度;岷山发电站装机l台、容量55千瓦,水头16米,流量0.5秒立方米,年发电量0.04万度;螺山发电站装机2台、容量115千瓦,水头16米,流量0.65秒立方米,年发电量5万度;毛桥发电站装机2台、容量24千瓦,水头12米,流量0.17秒立方米,年发电量0.4万度。这些电站系利用灌溉放水发电,年利用小时率较低。

知识出处

九江县志

《九江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九江县志》是江西省地方志丛书之一,由江西九江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1996年1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了九江县建置区划、人工、自然环境、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工业、城乡建设、商业、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永安公社农科所
相关机构
煤山大队
相关机构
发电站
相关机构
县农业局
相关机构
戴山发电站
相关机构
岷山发电站
相关机构
螺山发电站
相关机构
毛桥发电站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新城镇
相关地名
赛城湖
相关地名
赤湖
相关地名
新港乡
相关地名
张家湖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