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情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9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民情风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7
页码: 717-723
摘要: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
关键词: 民情风俗 武宁县

内容

第一节风俗
   一、婚嫁
   旧志《风俗》卷载:
   “婚礼纳采纳币请期,尚存古制,亲迎间亦有行者。” 婚礼纳彩行聘,择吉迎娶,拜堂成礼,大都是按照流传下来的规矩办事。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甚至“指腹为婚”。民国时期,婚姻逐渐提倡自由,所谓“行文明礼,结自由婚”。双方家长或男女本人把对方情况了解后,认为“门当户对”,而且“八字”(指男女出生年、月、日、时,所谓“生庚八字”)也“合得来”,无“犯忌”,男女就将议定的金银手饰、衣料、酒肉和糕点等礼品送至女家,互换“生庚八字”,称“行聘”、“纳聘”,后称“订婚”,订立字约为凭。一经行聘,终身已定,不能改变。如因故退婚,往往受到社会舆论的讽刺或谴责,甚至引起诉讼。男女一方因不满父母包办,“逃婚”出外者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酿成以自杀反抗封建婚姻的惨剧。但也有婚后感情破裂,请在场人写出离婚字据,结束夫妻关系者。行聘后,由男方选择迎娶日期,附礼送至女家,女家回帖应允。届期,新郎伴随花轿到女家迎亲,女家也必具妆奁(俗称陪嫁的“嫁妆”)随轿送至男方。新娘上轿时,由其兄背上轿不能踩娘家土地,并由其兄弟伴送(俗称大舅送嫁)。花轿到达男家,由早就挑好的原配儿女多、家境好、有福气的中年妇女两人为“牵娘”,送新娘入新房休息。吉时一到,举行婚礼,首先跪拜天地祖宗,拜父母亲戚长辈,夫妻交拜(俗称拜堂)。然后大摆酒宴,款待亲友,爆竹喧天,鼓乐齐鸣,这是婚礼的最高潮。三日过后,新郎新娘到娘家作客,叫做“回门”,并要备一份厚礼,女家亦要盛情款待。新婚过后,同一般亲戚往来。 富裕之家嫁女,赔嫁多,嫁奁愈多,愈显荣耀。旧时生女多称“赔钱货”,即此意。中产之家或贫家嫁女则少陪嫁妆奁,新房家具床被及新娘衣著,全由男方备办,俗称“我出菩萨你装金”。一般嫁女,多是一只木箱,箱上摆着几只磁碗和一面镜子,或加一床被服俗称“抬杠”。这一习俗,一直相传到解放后。
  1950年5月1日,国家颁布《婚姻法》,从根本上废除封建买卖婚姻,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利益。规定男满二十,女满十八,双方自愿结婚,到当地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发给结婚证书,成为夫妻。1980年9月,《新婚姻法》颁布,鉴于婚姻家庭制度虽已基本去旧更新,但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流毒未能完全肃清,有些旧风俗、旧习惯又重新抬头。因此,新婚姻法重申禁止包办、买卖婚姻等,并规定“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并对晚婚晚育者给予鼓励。男女双方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过较长时期的互相了解后,由双方议定结婚日期,登记领证,一般是晚上以茶话会方式举行婚礼,既简单节约,又隆重热闹。但近几年又有请客送礼,大摆酒筵,较之茶话会式的婚礼浪费较大,遭到不少人反对。
   二、丧葬 病人断气,全家举哀,焚烧纸钱,谓之烧“落地钱”。净身换衣,落帐停放,选时人殓,讣告亲友,治丧吊祭。大都是根据家境贫富而定。安葬俗称“上山”,三日后至墓地谓“复三坟”,又称送“三朝茶”。从去世日起算,七日称“一七”,十四日称“二七”,直到七七四十九日称“满七”,烧去哭丧棒等,脱去孝服,称“脱孝”。此后即每年元宵送灯,清明扫墓,中元烧“袱”(纸包火纸,上写先人姓名等),纪念先人。解放后,丧葬礼仪大有改革,亲友送花圈,间有送布五尺至六尺称之“祭幛”,开追悼会,丧事礼仪一切从简,吊祭者唯奉茶烟而已。近年亦有改棺葬为火葬者。
   三、寿庆 生日祝寿,有句俗话:“三十不晓,四十不知,五十杀只鸡,六十全仗子来维。”意思是三十、四十岁过生日不能做寿,五十岁只是在生日杀鸡作为纪念。六十岁“满甲子”,才能举行祝寿仪式。晚辈为长辈做寿,一般是由至亲骨肉前来庆寿,参加宴会,但达官贵人则贺客盈门。至期,门上贴大红寿联,中堂悬挂“寿”字条幅,被祝贺者(俗称“寿星翁”或“寿星婆”)受前来祝贺的叩拜,如系同辈,则互揖道贺,然后分年龄辈份入席。解放后,祝寿已不提倡,一般是家人团聚,为长辈庆贺,举行家宴,敬酒祝福。
   四、生育 生儿育女,系家庭一大喜庆,古时有“三朝洗儿,为汤饼之会;周岁试婴,是晬盘之期。“尚有弥月之庆”。婴儿出生后,备办鸡、肉礼品向岳家报喜。早在怀孕期间,岳家即已缝制婴儿衣服、被褥、摇篮等物,至三朝日,连同米酒、鸡蛋等至婿家庆贺。周岁日,主家换来大米(称“百家米”),磨粉做粑,蒸熟后分送戚友,共享欢乐。
   第二节民情
   一、饮茶 我县饮茶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有茶叶茶、菊花茶、芝麻豆子茶、川芎茶、炒米茶、莳萝茶等。旧志《风俗》篇载:“李唐而后,江南之人皆嗜茶,而武宁独盛。俗喜嚼茶叶,噘其精液,又食其渣滓。然雪爪,玉钩(茶叶名)味实甘永,嚼之,舌齿间有余韵,虽文士不厌也。”茶叶茶有红茶、绿茶,用开水冲泡不放其它食品,绿茶,本地谓之青茶,泡水呈淡绿色,味醇,能提神、清肠胃。亦有以茶果泡茶待客者,乡间大都是嫩茶摘制出售,粗茶留作家用。 川芎茶亦为我县常饮品。在茶水中加进芎片或芎末,清香开胃。芎产大桥北屏山,有茶芎、药芎两种,茶芎较小。旧志载“茗之性寒,芎之性散,皆有明文。土人二物并用,老者寿考康宁,少者强壮自若,未尝见有毫发之损。或地气相宜,抑亦脏腑相习。本草诸书,时有不验也。”可见以芎泡茶,在我县有悠久的历史。芝麻豆子茶是罗溪、石门、船滩、东林及近县城的乡村待客佳茗。开水泡熟(或生)芝麻,再加熟黄豆、熟花生米,和以盐姜,味咸,清香且带微辣,饮嚼均可。故有作客武宁者,能一饮芝麻豆子茶为快。 菊花茶,历史悠久,城乡普遍饮用。我县泡茶用的菊花,是一种野山菊移栽培植而成,朵小,色白,无苦味。每年“立冬”前后摘来,捻去花蒂,以盐拌渍,并有以柑桔皮切成细粒拌入。装入罐中备用,可以经年不坏。饮用时以开水冲泡,色碧味香,别有风味。莳萝茶,多为县东北农村饮用。莳萝亦称“土茴香”,用其果实泡茶,茶味芳香,有开胃健脾消食作用。
   二、食品 碱水粑是用稻草灰开水冲泡过滤后取其水浸红粘米,数小时后磨成浆,盛入垫布粑筛蒸熟后,切成块,然后浸入加碱的冬水缸或坛中,食用时取出切片炒熟即可。每逢新年,农村各家各户忙于做粑,有的多达数十斤。 麻糍粑也是我县民间过年盛行的一种食品。做法是蒸熟糯米成饭,倒入木桶,掏烂,涂清油于磨石上,把糯米饭团,在石磨上甩搭,至饭粒完全碎烂,做成圆饼。食用时切力块,入锅油煎或油炸,撒糖即可,色澄黄,味甜。 什锦汤是我县民间宴席的第一道乡土名菜,作料是鸡扎、猪肉、笋、荸荠、萝卜、黄花、香菇、虾米等等,斩成碎末,炒煮后加鸡蛋和少许薯粉成糊,起锅时撒以熟花生米末、葱花、胡椒末,味香可口。 薯粉丸子是待客佳品。制法是煮熟芋头去皮和薯粉做成面团,吃法有三,一是将面团搓成小圆果或扁圆果,水煮或油炒熟后加调味品及大蒜或葱花即可食用,称薯粉丸子。二是将面团摘成小圆果后擀平,馅以冬笋大蒜炒精肉丁或猪油芝麻合白糖,蒸或煮熟,香醇鲜美,别有风味,称包哨子。三是多用芋头少用薯粉调成浓糊,水开后对锅捻人,煮熟捞起,拌以芝麻粉、白糖、细嫩松软,香甜而不腻,称雪花丸子。
   三、姓氏 我县姓氏比较复杂,但居住均较集中,如浬溪的刘、李、陈、王、周、邓;石渡的朱、钟、胡、陈;船滩的王、傅、雷、程、周;干楼的黄、罗、方、李、汤;罗溪的傅、葛、李、刘、杨、施;石门的张、熊、叶、邹、刘;东林的曹、徐、车;宋溪的潘、杜、刘、石;伊山的潘、邢;杨洲的邢、卢、舒、柯;黄段的刘、田、王、万;清江的蒋、杨、傅、罗、黎、徐;横路的张、冷、熊;大洞的聂、戴、洪、成、叶;大桥莲花的刘、余、夏、周、黎、柯等等。有的一个村庄居住着几个姓,有的一个自然村全属一姓,几乎无外姓,如船滩辽埠的曾家和隔河相望的下车沈家,辽田东岸的雷家,小源的柯家,双田的陈家,斜石的张家,有的村庄并以此为地名,地图上出现不少“范家”、“黄家”、“李家”、“华家”,反把原有的地名渐渐湮没。 我县姓氏的由来,旧志上略有记载,亦只能说明我县姓氏的迁入概况,如南唐时兵部侍郎卢俦屯兵武宁,后有卢姓;明盛文郁任武宁知县,后家于此,始有盛姓;唐国子祭酒张宁隐居紫鹿岭,后始有张姓;唐天复进土历官兵部尚书王权隐居卢桐坪,后始有王姓;元隆兴路通判费本良奉命镇守江滨,后始有费姓等等。 解放前,人数较多的所谓“大姓”都要立宗祠,修族谱,论资排辈,利用宗族观念进行统治。但从族谱中可以考据某姓的来历及源流,对研究民族发展史不无参考价值。民国初期我县人口较多的姓有卢、叶、余、陈、张、李、周、盛、王、黄、冷、罗、刘、胡、熊、邢、潘、徐、杨、傅、汪、吴、万、汤、聂、舒、方、郑、肖等29个;较次的有。翁、洪、钟、江、涂、车、朱、苏、瞿、喻、许、齐、黎、梅、雷、崔、申、殷、田、全、鄢、赵、姚、陶、曹、高、毛、柯、华、章、唐、匡、姜、彭、凌、程、邱、林、沈、金、游、邹、甘、董、杜、邬、夏、易、费、蔡、艾、戴、段、邓、毕、葛、莫、石、欧阳等59个;稀姓有廖、辛、明、成、闻、韦、谈、.焦、邵、温、练、仰、竺、阮、严、季、项、魏、童、.冯、宗、封、皮、司、俞、文、孙、樊、袁、关、颜、韩、连、钱、茅、何、戈、查、梁、庄、常、商、桑、‘宁、丁、曾、阴、任、潭、淦、詹、蓝、吕、鲁、伍、武、尹、闵、管、‘但、简、左、马、蒋、苑、宋、晏、’顾、赖、过、谢、向、孟、应、缪、帅、薛、乐、郭、骆、席、翟等82个。共170姓。
   在1981年全县人口普查中,统计全县共有306姓(按笔划为序):
  丁、卜、刁、万、马、于、习、方、王、尹、毛、孔、文、卡、车、韦、仇、丰、从、五、尤、计、刘、田、石、皮、.卢、邓、甘、艾、帅、乐、史、古、宁、左、包、叶、冯、‘龙、申、印、白、功、司、平、占、边、.汤、朱、毕、吉、孙、,华、许、齐、成、伍、任、向、江、危、庄、乔、关、阎一过、羊、池、全、纪、仰、宇、伊、邝、年、扬、李、余、何、杜、阴,沈、汪、吴、邢、冷、宋、严、巫、苏、阳、束、朴、闵、岑、匡、阮、况、吕、连、欧阳、辛、应、沙、佐、佟、邬、励、欧、余、劳、安、但、利、沐、牟、张。‘陆、陈、金、邹、罗、周、易、邱、’明、林、国、宗、练、岳、季、卓、武、孟、单、邵、官、居、庞、宛、房、尚、祁、屈、宓、杭、胡、郑、修、段、钟、柯、供、项、贺、赵、骆、范、俞、费、柳、殷、斜、.施、苑、荆、鄢、庄、查、柏、邰、苗、封、徐、谈、董、郝、袁、唐、聂、海、翁、夏、席、贾、诸、姚、祖、钱、侯、涂、高、秦、康、祝、凌、敖、顾、衷、桂、莫、郜、郗、倪、晋、晏、耿、奚、郦、柴、泰、娄、营、诸葛、黄、崔、陶、谢、曹、盛、郭、饶、龚、梅、谌、梁、淦、符、盘、宿、麻、屠、戚、商、萧、程、温、傅、游、舒、章、彭、曾、赖、童、韩、焦、覃、鲍、菅、辜、揭、释、湛、雷、窦、葛、解、詹、路、蒋、蕲、雍、裘、简、盟、虞、潭、熊、廖、翟、巢、蓝、管、裴、端木、端楼、褚、槐、潘、腾、鲁、樊、阚、颜、潜、蔡、琚、漆、操、戴、薛、鞠、储、衡、穆、瞿、燕、魏。
  1981年较之民国初期增加136姓,可从中了解数十年来人口流动变化情况。第三节节日
   一、传统时节 传统节日,流传悠久。因时代不同,有的已逐渐不被重视。俗语:“过年一七,端阳一日,中秋一夜,重阳一话。”反映了节日的兴衰变迁。 “春节”习惯叫“过年”。按照我国传统习俗,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俗称“春节”,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农历的正月初一,古称“正”,“正”是一年之始。这一天,男女老少,高高兴兴地互相上门道贺祝福,叫拜年。初二以后家家户户人来客往,探亲访友,设宴饮酒,尽情欢娱。过年活动有的要延续到元宵节。分居的子媳,率领孙子、孙女在初一赶到父母住地向父母(祖父母)拜年。俗语称:“初一崽(儿子),初二郎(女婿是初二到岳家拜年),初三初四拜姑娘。”拜年的礼节可延到初七、八,俗称“拜年拜到初七八,坛坛罐罐都刷刮”。
  元宵。正月十五日,称“元宵节”。各家用糯米粉中馅芝麻粉和白糖做成汤圆,我县叫做吃“元宵果”。元宵自唐以来就有观灯风俗,故又称“灯节”。在元宵这天,我县还有到祖坟前点灯的习俗,叫“月半送灯”。旧志载:“上元剖竹竿为灯,送祖墓,,沿山遍野,煌煌如星辉日烂,林麓洞然。”又载:“房屋仓储,园圃圈厕,莫不张灯,谓之照蚁虫鼠耗。又取女贞叶烧炉中,作毕爆声,以殄虱蚤。” 清明。这个节日流传两千多年,《易通卦验》中说:“春分加十五日为清明,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扫墓是民间相延不衰的习俗。旧志载:“清明治酒肉上墓,鸣金扫奠,童幼观者,辄散以果。”又称扫墓节。解放后,除各自祭扫祖先坟墓外,领导机关还组织人民群众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圈,缅怀先烈丰功伟绩。 立夏。十四节气之一,找国习惯为夏季开始的节气。旧习凡夏天出生的于是日饱餐一顿,叫做“撑夏”。这时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管理日益繁忙,农谚云:“立夏三朝遍地锄”。这个节日,农村比较盛行,城市则较淡漠。 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阳节,又称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盛大节日。各家各户在门首插蒲艾,吃包子、粽子、茶蛋和咸蛋,喝雄黄酒和在四处屋角洒雄黄酒以驱虫蛇,并且在节日举行龙舟比赛。民间传说:包子、粽子和举行龙舟比赛,都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旧志载:“天中节市井以纸印龙舟,标插门外,响午迎神鼓吹,沿门收之,送诸水中以禳灾。夜则沿街歌唱为乐。”这是我县古时端午习俗。 天贶。农历六月六日,俗称吃新米饭。旧志载:“天贶节晒书,农家置酒肉供土地。”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诏,以六月六日天书再降,定为“天贶节”,是天赐的意思。六月烈日高照,又是晒书、晒谷、晒衣服的好日子,故读书人又称“晒书节”。这个日子,在农村中颇盛行。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旧志载:“中元以楮钱为礼,送新丧家,亲属衣衰绖哭奠之。”又云:“七月中元,俗谓地官赦罪。朔日(初一),即整衣冠,迎先灵于门外,若肃客然。自是日上食,比及望日(十五日),洁治肴馔,一更后,陈献劝肴,乃出门烧楮钱,跪拜送神以归。”解放前,民间烧纸祭鬼,非常普遍。解放后,烧纸祭鬼的习俗,已逐渐减少。
   中秋。农历八月是仲秋,八月十五又居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节”或“仲秋节”。
   中秋节是一年三节(端午、中秋、重阳)之一。是夜,摆设月饼果品,全家团坐赏月。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又叫“重九”。民间流传于重九日登高,可免除灾难。旧志有关重九登高的记载不多,只有“重阳后聚族祭祖,会饮演剧,至深冬乃止。族有绅衿,设公席敬礼之。比年科名得隽者,裁会金为奖赏礼祀也,而鼓励人材之法寓焉。一新县城登高山(俗称丁家山),为前人重九登高而得名。旧志载:“登高山,县至河之南二里许,昔人佩萸采菊处也。”农村有自煞米糖食用的习俗。 小年。又称伢崽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这天有打扫卫生的习俗,全屋上下,内外、猪圈、厕所全部打扫,厨房用具,统统擦洗,旧俗于是夜敬香烧纸,送灶神上天。自小年之后,节日气氛逐渐浓厚,民间的说法是:“二十四,打扬尘;二十五,捆铺程(外地客开始离县回家);二十六,过年肉(宰杀过年猪);二十七,捣粑日;二十八,剃头发;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劈劈拍(放爆竹、烧大火);.初一日,拜年客。” 年福。又称过大年,俗称还年福。一般是在腊月最后一天,也有提前一天者。是日备办酒菜,张贴春联年画,摆供品,燃香烛,放鞭炮,敬天地,供祖先,然后全家团坐聚餐,俗称吃年饭,现多与除夕夜年饭并办。 除夕。腊月三十夜,灶堂、鸡猪圈插烛点灯,烤火守岁,直至午夜,交子时后鸣放鞭炮,送旧迎新。
   二、民国时期节日 双十节,10月10日,宣统辛亥年(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后推翻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最后一个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定该日为国庆节。解放后,定为辛亥革命纪念日。
   植树节,3月12日。为孙中山逝世纪念日,民国时期,定该日为植树节。 青年节,4月29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72名烈士葬于黄花岗,定为青年节。
   儿童节,4月4日。
   教师节,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为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统一节日
   元旦,公元1月1日为元旦,放假一天。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三为春节,放假三天。
   国际妇女节,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全国妇女放假半天。
   国际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一天。青年节,5月4日。为纪念“五四”运动,继承发扬光荣革命传统,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这一日为我国青年节。
   国际儿童节,6月1日,儿童放假一天。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建军节,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 国庆节,10月1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举国欢庆的建国纪念的节日。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