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革命烈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9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革命烈士
分类号: K827
页数: 70
页码: 591-660
摘要: 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武装夺取政权,谋求民族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中,武宁人民的优秀儿女,丹心铁骨,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为人民献出宝贵的生命,为祖国换来解放的新天,为革命谱写壮烈的篇章。
关键词: 革命烈士 武宁县

内容

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武装夺取政权,谋求民族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中,武宁人民的优秀儿女,丹心铁骨,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为人民献出宝贵的生命,为祖国换来解放的新天,为革命谱写壮烈的篇章。 为了褒扬革命先烈,教育子孙后代,永远激励人们前进,特将经过领导机关正式认定的1322名烈士英名载人本志:
   烈士英名,万古流芳;
   英雄业迹;永垂不朽!
  熊肇勋 熊肇勋,横路丰良人,是我县北伐时期的著名烈士。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求学时期,先后就读于辽田私塾,武宁升仁师范和汉口育才中学。能书画,善国术,喜爱体育,擅长足球与撑杆跳高。民国12年(公元1923年)在汉口育才中学毕业。民国13年(公元1924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为该校第一期毕业生。民国15年(公元1926年),与王汝琢一道,被组织派至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任该军第九师第三十六团团长。部队到达江西高安灰埠时,与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开战,熊身先士卒,率领部队冲入敌阵,夺获土炮数门,不幸牺牲,年仅二十六岁。 熊肇勋烈士逝世后,师长李明扬曾亲书挽联:“肇自东粤,直抵江西,万里不辞劳,最怜弹雨枪林,杀敌冲锋经百战;勋著南军,身存北伐,满腔皆热血,就令时穷势迫,舍生取义足千秋。”
  李屏仁 李屏仁,我县杨州乡人,1908年生。少时曾在家读过一年多私塾,后一直在外求学。1929年入西北陆军军官学校工兵队学习,后被编入国民党部队第二十六路军。1931年春,该军被派至江西“围剿”红军。同年12月,随军参加宁都起义。宁都暴动前夕,由李肃、袁血卒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部队到达瑞金时,李屏仁为二十六路军十余名地下党员之一,在叶坪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参加红军后,先后任连长、营长等职。1934年为红五军团教导队队长,一二八团团长。同年冬,调任红五军十三师三十七团团长。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李拥护新的中央委员会,立即执行中央的决定,迅速率部离开乌江渡口,南下至官渡河阻击敌人,掩护主力行动。在官渡阻击战中,将四川军阀刘湘的教导师九个团从官渡河东拖到温水达五天之久,使红军主力顺利南下。在娄山关和遵义歼敌两个师八个团,将残敌赶过乌江,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该团受到中央军委的电令嘉奖。 北渡金沙江时,三十七团是全军的后卫。为了保证党中央同全军胜利渡江,李奉命在离江边九十里处的石板河阻击敌人,顽强地与敌人八个团打了九天的阻击战,直至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之后,全团才最后过江。受到红军总参谋长、渡江司令刘伯承和政委陈云的高度赞扬。
  1935年6月,上级命令三十七团开赴宝兴以北五十里的盐井坪,掩护中央红军翻过夹金山。过雪山之后,又接军委电令立即返回夹金山南阻击敌人的追击,直到一周之后,才接到命令,再次翻越夹金山,创造、十天三过雪山的奇迹。
  1935年7月.下旬,三十七团担任左路军的前卫,当部队到达葛曲河边,将要越过渺无人烟的草地与右路军汇合时,张国焘出于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反对北上,鼓吹南下,非法另立中央,自封主席。李对此非常气愤,拒不传达张国焘任职文件,并烧掉《阿坝会议决定》,充分体现了李屏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高度党性原因。
  1936年夏,李调升为红五军团参谋长。10月在永昌战斗中身负重伤。1937年3月,西路军在石窝战斗中失利,被困在祁连山上,因粮尽药绝,李屏仁伤口严重溃烂,不幸以身殉职,遗体由战友(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副政委)谢良用雪掩埋在祁连山上。牺牲时年仅二十九岁:
  朱美厚 朱美厚,东坪粟子坪人,1905年生。小时,随父读私塾。1920年毕业于城北高小。同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一中学,受到“五四”运动进步思潮的影响,1922年9月,参加校内的进步学生组织。1924年中学毕业后回武宁,在县城启智小学任教员。1925年春,由邓尚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武宁支部创始人之一,在大革命时期,任中共武宁支部第三书记。 朱自加人中国共产党后,工作更为积极,除做好教学工作外,并利用假日和业余时间,向工人、居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灌输革命道理,用生动事例控诉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罪恶,启发群众,开展斗争。在国共合作时期筹备建立县党部时,与陈宙新、方谊修等同志一道同黄希文、鄢青钱等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斗争,取得了共产党在县党部的领导权。并藉此领导和支助工农取得“双铜元”斗争和镇压邓宪章的胜利。 “四·一二”蔓后,朱和陈宙新一道,利用国民党县党部常委、执委的合法身份,想方设法稳定我县工农运动的局势。
  1927年8月14日,国民党县长张沃派出军警将朱美厚住宅包围,其时,朱美厚、方谊修、李士毅、方自强等正在开会,全部被捕。经多次酷刑审讯,坚贞不屈,大义凛然。8月28日,英勇就义,年仅二十三岁。
  聂利贞 聂利贞,又名聂文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生于路口河垄村。十五岁时弃学就农。1929年9月,参加革命。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春,任箬田区第三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清明节日,组织赤卫队,配合红军,消灭驻在山口村的国民党“清乡”反动武装,取得宝盖山战役大捷。6月,任箬田区委书记;8月,在武宁县第一次党代会上被选为县执委委员。自后专门从事白区工作。同年冬,由于叛徒出卖,于农历十二月初五被捕,十二月初十,在横路英勇就义,年仅二十岁。为纪念他,’经上级批准,将箬田区第三乡改为利贞区。
  陈宙新 陈宙新,武宁宋溪人。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武宁县支部书记、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宏毅小学校长等职。1927年7月下旬,受支部派遣随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卢德明部往南昌探听消息。同县途经靖安时,遇我县劣绅葛啸廷,因而被捕,同年8月28日在南昌英勇就义。
   方谊修 方谊修,烟港人,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九江第六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我县城北小学任教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国民党武宁县党部任农协主席。1927年8月14日在朱美厚家开会时被捕,8月28日在老县城南门外就义。
  李仕毅 李仕毅,龙须洞口人。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九江第六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县宏毅小学任教员。1926年冬,进入武汉农民讲习所学习。1927年5月派回武宁,在国民党武宁县党部负责农运工作。1927年8月14日,在朱美厚家开会时被捕。8月28日在老县城南门外就义。革命烈士英名录
   [=此处为表格(一、北伐战争时期)=]
   [=此处为表格(二、土地革命时期)=][=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