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妇幼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8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妇幼保健
分类号: R172
页数: 1
页码: 588
摘要: 封建朝代无保健机构,民国时期,虽设立过“育婴堂”,也提妇幼保健,但作用不大,收效甚微。 解放初期,妇幼保健工作,由县卫生院兼理。1954年,县成立妇幼保健站,工作范围是妇幼保健和新法接生等。当年培训保健员12名,各区卫生所均配备妇幼保健人员。
关键词: 妇幼保健 武宁县

内容

封建朝代无保健机构,民国时期,虽设立过“育婴堂”,也提妇幼保健,但作用不大,收效甚微。 解放初期,妇幼保健工作,由县卫生院兼理。1954年,县成立妇幼保健站,工作范围是妇幼保健和新法接生等。当年培训保健员12名,各区卫生所均配备妇幼保健人员。
   一、儿保方面: 历年来,该站为城乡儿童接种卡介苗和白喉类毒素,二联菌苗等。从1977年起对7岁以下的18378名婴儿进行体检,同时治疗儿科疾病。
   二、妇保方面: 建站以后,开展全县性妇女疾病查治工作,查出“子宫下垂”患者2667人,全部免费治疗,治愈1206人。查出尿漏患者12人,治愈4人。1980年,又查出尿漏患者28人,进行手术和药物治疗,治愈25人。其他妇科病1154人,治愈250人。
  1978年以来,免费治疗子宫下垂病患者373人,尿漏病患者101人,子宫癌患者3人,宫颈炎患者2424人,其他妇科病患者359人。
   三、新法接生方面: 解放前,县城除卫生院有一名助产士外,社会上也有挂牌助产士。因收费较高,民间仍请“接生婆”接生,偶遇难产,才求助产士。在农村,妇女生儿育女,均由本村接生婆或由生过多胎较有经验的妇女助产。旧接生人员所使用的接生工具(如剪刀等)都临时在产妇家中取用,未经严格消毒,使产妇和婴儿受细菌感染而发生诸如产褥热和脐带风等引起产妇死亡或婴儿夭折,故旧社会婴儿成活率很低。 解放初期,大力宣传新法接生的好处,1952年,开始改造旧法接生人员,集训县城和郊区农村旧接生员30人。至1956年,全县共训练新法接生员433人(其中改造旧接生婆78名),在各乡普遍推行新法接生。 妇幼保健站成立后,进一步推广新法接生,对产妇进行产前检查,产后访视。至1956年,各区卫生院均设有妇幼保健员,各村有新法接生员,基本上普及新法接生,破伤风、产褥热、脐带风等病逐渐减少,婴儿成活率明显提高。据1968年统计,全县出生婴儿6156人,死亡26人,死亡率4%。
  1981年统计,全县合格接生员324人,其中有39人能处理难产。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