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墓葬碑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7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墓葬碑刻
分类号: K878.8;K877.4
页数: 4
页码: 524-527
摘要: 旧志载茔墓有多处,主要者有:吴王墓、 宋太傅郑中立墓、 宋提刑冷应元墓、 明知县盛文郁墓、 明参政万廷彩墓、 清武显将军广东潮州镇总兵张大鹏墓、 清处士张闰榻先生墓、 夏太监墓 等。
关键词: 墓葬 碑刻 武宁县

内容

旧志载茔墓有多处,现择其主要者转载于后:
   吴王墓在长乐乡吴王峰(现场洲公社境内)。 唐祭酒张宁墓在县东四十里琵琶峰(原巾口公社境内红岩潭紫鹿岭),宋静王王焱墓在江阴乡桐林(现黄段公社境内),清雍正志载:“唐越国公王华之后,名焱,随父迪任判司婺州,家金华石郭广坪乡。屡平贼寇有功,宋诏封静王,镇豫章,籍居武宁桐林江阴乡,葬后山亥向。御赞云:御笔亲题灿锦霞,满封官职遍天涯;名垂万古广难朽,衍庆桐林宰相家。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给,世称静王墓。”
   宋太傅郑中立墓在上清乡即下南乡西渡源(现石渡公社境内)。
   宋御史汪刚中墓在江阴乡桐林(现黄段公社境内)。
   宋学士周友贤墓在四十二都文仲源(现黄段公社境内)。
   宋处士叶开墓在南乡西溪(现罗溪公社境内)。
   宋提刑冷应元墓在丰良(现横路公社境内)。
   元赠右丞相胡绍远墓在江阴乡长沙(现罗坪公社境内)。
   明知县盛文郁墓在老县城北门奁台山。
   明参政万廷彩墓在西岭(现黄段公社境内)。
   清荣禄大夫宁夏总兵官都督徐月吉墓在文仲源(现黄段公社境内)。
   清武显将军广东潮州镇总兵张大鹏墓在十三都塘北山之岩山(现大桥公社湖山境内)。
   清学博宇云先生墓在北乡二十七都梅林鼓猫山面高火蜂(现浬溪公社境内)。
   清处士张闰榻先生墓在北乡烟港秤勾湾(现干楼公社境内)。
   据《轶事》卷载:
   徐尚书墓 “泷溪荷段有宦冢,相传徐尚书墓。土人发圹,得银簟,古镜,其镜阴有“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十字,字如栗大,径围可茶盅许,古意莹莹,然不知何代物也。簟织以银丝,丝细如发,工致精密,化之得四十八铢。”
   夏太监墓 “梅岩夏铭,明成化间人宫侍读。日亲近,上笃爱之。铭性忠耿,不为阿媚,有古巷伯风。历事三朝,恩宠备至。及殁,敕赐国葬。其棺由巾口入小河,不克进,相传水骤涨,遂达墓所。嘉靖敕文其侄指挥,依礼奏疏。石刻犹存墓上,明季流贼利墓中所有,甫启石,雷电交作,乃止。”
   在全县文物普查中又发现古墓多处,其中有:
   宋兵部司马聂飞龙墓在路口五泉。
   宋户部尚书余侃墓在宋溪王埠。
   宋进士傅再兴墓在黄段公社东园二队。
   宋江州知县陈景祥墓在甫田上坑。
   宋翰林学士谢仲华墓在横路上富。
   明杨洲知府温集益墓在横路花园。
   明骠骑将军卢孔秀墓在县茶场。 明太监彭尚兴墓在浬溪梅林(据旧志载:彭尚兴,明嘉靖北乡二十七都硖境人。道光乙已年(公元1845年),里人治玉清官,于隐处得一旧楹联板,字迹未湮,款识“硖境信官彭尚兴献”。后查彭氏坟,果一官也。相传明时有彭太监、居彭家段。现有罗汉松树二三丈高,其花园中故物也。段距硖境盖仅数武云)。
   战国墓葬的清理
  1975年3月间,石门公社在农田基本建设中,于毕家坪后山上挖掘出古墓葬。 古墓葬地点原系堆土较高的山坡,已削平辟为耕地。墓为一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室后端已被取土破坏,但残存墓壁非常齐整,不见有墓道。墓室宽1.95米,残长2.20一2.90米,深2米。墓向275°,葬具及骨架均腐朽不存。出土的主要器物有: 铜剑两件,一件首呈圆盘形,茎中空作圆筒形,且其后端稍粗,腊薄而窄。龟呈青黑,透亮可鉴,惟刃部稍有残损。通长62,剑身50厘米。另一件稍短,无首,有腊,实茎,茎后端呈圆锥状,茎中间有二凸棱。
   铜锄一件,作凹字形,上部有容木质的沟漕,弧刃,刃宽6.6,上端宽3,高7厘米。 铜斧2件,形制大小一样,长方形銎。中空,细腰宽弧刃,两侧面中间有铸痕一条。通长72、刃宽4.6,銎宽3.4厘米。
   铜戈一件,内胡均已残断,援部完整,阑部尚可看出有二穿。
   铁斧一件,长方形,方銎,平刃。 早期青瓷盅2件,形制大小一样,带子母口,平底,口沿、外表及内腹均施豆青薄釉,惜外表多已剥落。 经省博物馆派员实地调查清理和鉴定,认为出土的这批青铜器,明显具有东周时期的风格。该墓当属战国前期墓葬。上述出土文物保存于省博物馆。
  革命烈士墓 县城烈士墓在县城东登高山上,正对朝阳大街。公元1974年修建,1978年重修,墓地分纪念碑、烈士墓和纪念塔三个部份,总称武宁县革命烈士陵园。从丘麓到塔基,砌有水泥台阶125级。由山脚拾级而上至35级处,竖有高3米、宽2.5米纪念碑一座,记述我县在大革命时期的斗争经过,以及组织者的英名。再上50级达烈士墓,为一圆形墓室,安放熊肇勋、李士毅等92名烈士骨灰合(坛)。继40级至塔基,纪念塔高23米,东西两面书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南北两面书写“革命烈士纪念塔”黑色大字,苍劲有力。塔内有铁梯直通塔顶,可北眺修江,面临闹市。塔北侧50米处,建有仿古式六角凉亭,为瞻仰者憩息之所。倚亭纵目,水光山色,一览无遗。陵园遍植松柏翠竹,经专人培护,已蔚然成林。 温汤烈士墓建在温汤公社所在地的港边,葬有烈士忠骨,并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刻有碑文,以志怀念。 南岳烈士墓在南岳公社南岳村西南半月形小丘上,葬有5名烈士,并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以昭忠烈。 木皋烈士墓在船滩公社木皋大队,葬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9名烈士遗骸,上建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前有小亭,翠柏环绕,庄严肃穆。 李烈钧墓在县城东郊登高山革命烈士纪念塔西北侧约80米处。李烈钧在重庆病逝后,灵柩运回武宁。初葬箬溪小地名“读书台”上,墓碑刻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陆军上将李烈钧之墓”字样。1962年迁葬修河南岸飞凤山。1980年冬,经中央统战部批准,再次迁葬,与夫人华世琦骨灰合葬于烈士陵园。墓室长方形,钢筋水泥结构,上部出平顶,顶下四方柱之间前部嵌以青石墓碑,上刻李烈钧将军、华世琦女士之墓,后部及左右两边均围以镂花水泥栏杆。底部四周,浅阶两级,两周栽植苍松翠柏。
   港口铺宋 、元时期岩刻 在清江公社车下大队西北约6华里之港口铺独立岩下,坐北朝南,岩前为沙滩,与船滩公社之河潭大队隔河相望。 岩为红色砂质,外貌扁平。整个岩面长约30米,宽约20米。面河下部凹进较深,岩刻即在凹部深处,不受雨淋。岩前不远有一泥沙长塍,高过岩刻,为挡风之自然屏幛,基于上因,一故岩刻历时七百余年保留较为完整。 刻画面呈横幅形、楷书、阴文、直排,自右至左,全长为3.75米,高度55至70厘米,除四幅文字外,尚有荷花等图案。
   (一)
   辛酉嘉太元年七月九日
   姜宅在此修船匠人吴监
   漫志云耳
   (每字5厘米见方)(注:嘉太为南宋年号,嘉太元年为公元1201年)
   (二)
  丙寅太定三年五月初六日
  刘监么
  (注:太定为元代年号,太定三年为公元1326年)
   (三)
  卓岩几暑寒
  营石室涉千
  山川千载
  笔记今留主
  (每字10厘米见方)
   (四)
  大元至治三年岁
  次癸亥良朔日
  简轩宋子景龙因
  营石室对江之北
  山到此因题留记
  杨都料刊
  太乡曾为江
  (每字8厘米见方)
  (注:大元至治三年为公元1323年)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战国墓葬
相关作品
温汤烈士墓
相关作品
南岳烈士墓
相关作品
木皋烈士墓
相关作品
李烈钧墓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