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豫宁八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豫宁八景
分类号: F592.99
页数: 5
页码: 515-519
摘要: 旧志载豫宁八景为:郑郊草堂、柳浑精舍、玉枕清风、鹤桥明月、钟陵瓜圃、伊洞龙鳅、南浦渔歌、东林牧笛。
关键词: 豫宁八景 名胜古迹

内容

旧志载豫宁八景为:郑郊草堂、柳浑精舍、玉枕清风、鹤桥明月、钟陵瓜圃、伊洞龙鳅、南浦渔歌、东林牧笛。
   (一)郑郊草堂 旧志载:“郑郊,字子通。襟朗清旷,志行纯洁。慕周茂叔为人,凿池种荷花以为乐。每天气清爽,纵鸳鸯池水中,往来披拂,五色相乱。郊饮酒赋诗其间,倏然有尘外之想。郊与山谷及清上人,为忘形交,山谷访清上人,过郑郊草堂,相传为草堂山人。” 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十二月,黄庭坚自太和移官德平镇,探家过武宁。因听说好友清上人将抵延恩寺,到郑郊住处探问消息,在草堂壁上题诗一首:“高居大士是龙象,草堂丈人非熊鼹;不逢坏衲乞香饭,唯见白头垂钓丝。鸳鸯终日爱”水镜,菡药晚风凋舞衣,开径老禅来煮茗,还寻密竹迳中归。” 据旧志载:“郑氏草堂,宋处士郑郊别业也。在县治东五百步,看鹤桥侧,郊好学乐贫,尝浚池数亩,种芙蕖千叶,中养鸳鸯,两两浮水上,驯抚如家畜。黄庭坚时相过从。今其池已为溪水冲溃,犹呼荷花塘云。”
   (二)柳浑精舍 旧志载:“柳浑,字惟深(又字夷旷),河东人,、天宝初擢第,除浙江衢州司马。弃官隐武宁山中,筑精舍读书,群公交书走币,皆谢绝不就,后征拜监察御史,乃起仕至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封宜城伯,溢日贞。后人遂名其栖隐处日柳山。”《古迹》卷载:“柳浑读书台”在柳山之阴,有石平广如台,可坐数十人,唐宜城伯柳浑为衢州司马时弃官隐此,与兄识及肖定、卢虚舟、李勋、袁高、元亘诸人往复吟眺其上,因名。”柳贞公祠堂”在邓埠柳山之阴,宋绍兴中里人陈功显建,中祀宜城伯柳浑,以浑尝读书此山也。旁辟斋舍,以待学者,亦称柳山书院。开庆间毁于兵,功显孙时章重建,章丞相鉴记。元末复毁,成化丙午知县冯琦捐修,自为记,并见《艺文》。祠旁有贞公井,因公之谥。柳山之名,则因公之姓也。” 宋咸淳间右丞相分宁章鉴于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中秋撰写的《柳公贞祠记》中记道:“山为豫章巨镇,卓然崛起万山间。其端重类君子,其秀雅类学士大夫,其幽闲静深类隐者,其崒嵂菟绝类奇杰特立之士。修水如带绕其趾,诸峰四面环匝,如翼如挹。距山之巅可百丈有岩,岩有二室,槛械之迹俨然。泉流岩窦,清可烛毛发。岩而不下数百丈,则公读书所也。旧有祠室,其旁石井一号贞公井。 在全县文物普查时发现柳山有岩洞三处:柳山洞、龙岩洞和佛岩洞。柳山洞为人工石砌,石刻七绝四首:“初日晖晖照翠台,庭前昨夜碧桃开。一帘香雾微风动,知是仙人跨鹤来。”“深院棋声日正长,博山添火燕沉香;道人鞭起龙行雨,带得东潭水气凉。~天院凉风似水流,山中瑶草不知秋;黄庭读罢无余事,铁笛一声闲倚楼。…养就还丹不怕寒,独骑黄鹤上云端;笑谈若得天家雪,散作琦花满石栏。”洞内另有棋盘石等。龙岩洞有泉水流出,水面宽约一公尺,深约五公尺左右,佛岩洞距龙岩洞约半里,分上下两层,两个洞口,有石香炉等。
   (三)玉枕清风 玉枕山在老县城北门外,山不甚高,其状如枕,曾建有喜雨亭,早废。明知州马淮摄县时,登山游览留诗一首:“玉山高枕玉溪晴,冠盖兹游象纬明:汉外书声延柳子,垄头物色涌甘生。西来花鸟逢时序,此日风云人品评;欢赏欲酬春事富,酒樽诗草纪升平。”旧志《艺文》卷《重建喜雨亭记》上记:“玉枕山有喜雨亭,始之者但君元行,继之者盛君文郁,皆爱民县尹所作也。”
   (四)鹤桥明月 老县城东门内水关有看鹤桥,地当解放东路要道,为单拱石桥。清咸丰前桥上建亭,称看鹤亭,旧志载:“看鹤亭,东水关内看鹤桥上。旧传丁仙化鹤来归。翱翔溪上,每夜深月明,水中见鹤影甚晰。明邑人郑尚华伐石为桥,建亭其上,后废。康熙四年,知县冯其世重建,后毁于火。至乾隆丁亥复建。嘉庆十七年,邑庠潘运第奉母叶氏命重修。咸丰四年被兵焚毁。”丁仙即指丁令威,为神话人物。明嘉靖志载:“丁令威,俗传为武宁人。晋建武元年三月三日仙去,后化鹤而归。故今有令威故居,有辽东山,然与《搜神记》所载不同,姑即旧志存之。”清同治志载:“丁令威,本县人,幼灵异,七岁入山求道,洞澈元理,栖真于青牛洞口仙去,后化鹤归乡,下华表歌日: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旧志附注:“按通志载,令威故居在武宁;林志云,令威故居在武宁城东三十里;又舆地纪胜,精灵观即令威故居,在武宁县东辽山之东;明一统志,令威宅旁有青牛洞,洞口石曰遗巾。合证诸书,令威为武宁人无疑。辽东本武宁山名,世或误以山名作郡名,遂疑丁为辽东人。考辽东志虽有华表山,而飞天仙人经止云化鹤归乡下华表。华表,城楼上柱,非山也。若武宁之辽东山精灵观,以及巾石、炼丹台、礼星坛诸名迹,班班可考,原非假借附会云。”)县东三十里有丁仙岩,又名炼丹台,旧志载:“悬岩千仞,鸟道盘云,流水曲折,约数十渡,乃陟其巅。西北诸峰,森然在目。世传丁令威炼丹其上。山多桃树,春问盛开时,望之如张锦然,为县地胜境。”原巾口镇之北有望巾岭,相传丁令威在遗巾时,里人于此望见,故名。巾口之地名亦因此而取。前人对看鹤桥、亭修建记有多篇并吟诗多首,清顺治知县冯其世题有<看鹤亭》两首:“一室抚鸣琴,守官闲以清;每怜云月好,上我看之上亭。显江天远,遥遥秋夜月;携琴坐石上,有羽如飞雪。”
   (五)钟陵瓜圃 明嘉靖志载:“钟陵瓜圃,在五十三都,即今瓜源地。俗传孙钟种瓜于此。钟家贫,母死未葬,瓜熟时有三人来乞瓜,钟设瓜为饭。日:“蒙君厚惠,敢示葬地以相报”。今高峰上有古墓迹,俗传疑即其事也。钟生权据吴称王,俗因呼吴王墓,为武宁八景之一。给事中李汉诗:“理秽携锄归正匆,过蒙厚惠古人风;王孙漂母谁期报,石廓腾公讵偶逢。天道好还非漠漠,人心有感自憧憧:那知斗大君王玺,却在当初一饭中”。 清同治志载:“瓜圃,县东南八十里,冯志称后汉孙钟种瓜处,谓之孙钟瓜圃。”又载“铁冢,县东五十里吴王峰,俗传吴王墓,冶铁成坟,草木不生,即仙人所指葬母处。”又载:“县东南八十里有山,其峰高耸,夭矫如龙,世传汉末为孙钟种瓜之所。瓜美,有三仙造访,辄遗以瓜。钟母死,未葬,三仙感其惠,复来谓日:承公厚意,今为公母传善地,惟公采焉,再世三世必大贵。钟唯唯,回视三仙,化为白鹤飞去,遂葬母于此。后生子坚,灵帝时为长沙太守,封乌程侯;坚生策,建安三年为讨逆将军,封吴侯;策弟权称吴王,寻称帝,位传六世,因号此山日吴王峰,墓日吴王墓。”(旧志附注:“按孙钟即孙坚之父,本富春人,其种瓜饷客,得地葬母,见于传记者事颇不经。陆氏又志其墓于桐庐,已无定在。至武宁则去富春尤远,而宏治、万历、康熙三志皆详著古迹,若斩然可信者甚矣其凿也。然古人冢墓分见数处者颇多,虽不免于纰陋,要亦无关得失,节而录之,以见循旧之意云。”) 在全县地名普查中对吴王峰的调查是:吴王峰属武宁岩支脉,位于杨洲公社东北角,相距约五公里。主峰海拔750公尺,横跨森峰、界牌两个大队,东连桃峰尖,西界瓜源港,南延邢庄石痕里,,北到庄上,由西向东延伸,长6.5公里,宽约2.5公里,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地质为岩石、沙土,植被为杉松杂灌,并产黄连、杜仲等药材。当地相传其上有三国时吴主孙权祖墓,历称“天葬坟”,吴王峰之名,即由此而来。并有“早晨迎日出,晚上送阳归,风扫地,月点灯,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等传说。在罗坪公社长水大队二生产队发现的民国25年(公元1936年)重修的《孙氏宗谱》谱序上载:“……至于生子当如孙仲谋,创东吴五十二年之帝业,其发祥之地,即武宁之瓜源也。钟公居瓜源之口,种瓜赐食,感格三仙,示以吉地葬母,名日啸天龙,即今之所谓吴王峰也。” “明太常卿周希令《瓜圃遗迹考》:瓜圃即瓜源,素称武宁八景之一,汉东吴有祖冢其上,今尚称吴王峰云。” “邑庠汪克淑《续瓜圃说》:丙午秋,以省试旋,停舟三洪,不惮跋涉,偕友寻源,陟其巅,得吴王墓圹,形如铁色,不生茅草,高广约数十步。乡人为我一一指点,无毫发之爽,于是余友徘徊顾盼,且惊且骇,殆不胜今昔禾黍之感矣。” “邑廪吕昌望《瓜源跋》:瓜圃者,汉孙钟种瓜处也,世传于此,有三客常过焉。公每馈瓜致敬,客感其惠,谓公日:与子葬地,可数代为天子。客化鹤归去,公遂葬母于其处。后生坚,坚生策与权,据点分汉,寻进帝位,故祖山号日吴王峰。” “《新修源流总序》:孙敬以后,传至钟公,隐居武邑之乌牛岗,种邵子瓜以啖行人,惠泽深渥,以致白鹤兆祥,葬祖母于啸天龙,即今所谓吴王峰也。”
   在全县文物普查时,吴王峰上有一铁灰色隆起的土堆,未发现有石碑和其他标志。
   (六)伊洞龙鳅 明嘉靖志载:“伊山,俗传有伊叟独居山中,织屦为业。一日石洞湫水涌出一卵,其大如碗。叟得之,以为宝,朝夕爱护,岁久出一蛇,弃之不去,遂养之,久而渐大。叟死蛇成龙,涌回沙石,瘗之乃去。武宁八景日伊洞龙鳅,即其事也。邑人知州殷缙诗:云锁重重古洞幽,洞天深处有灵鳅;何年龙化杳无迹,此水源深长自流。倒侵石屏千仞碧,润涵岩窦四时秋;余波欲借天瓢挽,布作甘霖泽九州。” 清同治志载:“伊叟旧宅,县西北三十里,伊山之巅,遗址至今存焉。世传秦时有伊叟者,避地于此,织屦置下,路人以米易屦去,叟徐取米归。不与世接,盖隐君子也。后叟于石湫中拾一卵,五色晶莹,异而伏之,岁余产一龙,腾波而去。”又载:“伊叟,秦时人,避地武宁山中。尝于石湫拾一卵,大可数升,五色晶莹,异而伏焉。岁余,产一龙,仅尺许,麟角差具,养之湫中,甚驯狎。后叟死,乡人瘗之宅左,此龙盘旋墓道,状若悲戚。是夕,风雨大作,涌溪石为叟成坟而去。其石垒嵌甚固,至今马鬣若新。”又载:“伊山石湫中产龙鳅,首有角鬣,隆准丰唇,悉如龙形。每以秋分前后,随水涌出,委积无称。沿溪居民,用箦畚罗取,有得数斛者。鲜烹干哺,味皆甘美。过此数夕,即不可得,遂相传为龙鳅云。”前人有《伊洞龙鳅》诗:“伊山缭以曲,伊水深且幽;中有候时鱼,锡名日龙鳅。龙头而对角,乘夏常出游;蝉联岁三日,涌赴大江流。跋浪占雷雨,众多知时休;化生与卵育,,邈莫知其由。如何他源内,绝无其匹俦;迩来竟简出,溪影日悠悠。” 伊山公社坑口大队第二生产队的一座山岩下,有一高约1.5米、宽约2米泉水洞,一股泉水从洞身左侧的一条小溪流出,虽遇大旱亦不断流,每年5、6月间,随水涌出长约三寸左右类似银鱼的鱼群。此鱼出洞后,成群游于溪中,从不顺水入河,约二、三小时后又重返洞中。此鱼可食用,肉鲜味美,无乱刺,疑即传说中的“伊洞龙鳅”。
   (七)南浦渔歌 老县城傍修河北岸而建,河中渔舟往返,歌声悠扬。宋诗人王炎游武宁后留下《修水晚步》二首:“山静天同碧,溪流月影迟;缓行聊问俗,小立却支颐。樵斧寒尤响,渔舟晚更移;老夫无伴侣,稚子独追随。风定留黄叶,波深涌白沙:前山惟道院,断岸半渔家,老去忘时事,闲中度岁华;经旬如再出,使可探梅花。”
   (八)东林牧笛 县城东侧飞风山以形似飞凤取名。原为层林幽深的风景区,山不甚高,俯瞰修江,水光山色,蔚为壮观。曾建有东林寺。前人有《东林寺晚眺》诗一首:“佛天随喜罢,联袂出禅扉:鸟宿寒林坞,渔归旧钓矶。波光含暮霭,山色射余辉;相顺皆相识,何当赋采薇。”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