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5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教育
分类号: G527.56
页数: 19
页码: 488-506
摘要: 武宁县中学教师由专署教育科调配,多系大、中专毕业生。1965年全县有中学教师141名。 小学教师有解放前的老教员165人,1951年分配10名九江师范毕业生,自后每年都有分配。1956年,区、乡办民校,吸收优秀民校教师84名。1965年,全县有小学教师824名(公办教师512名、民办教师312名)。1969年,从社会上吸收163名工农兵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1008名。1976年底全县已有民师2029人(小学1748人、中学281人),占教师总数的66.1%。为了提高教师素质,从1979年起,每年由师范学校通过考试,录取一批合格民师,经过学习提高,成为国家教师。至1981年,全县有民师2007人
关键词: 武宁县 教育事业

内容

第一节封建朝代的教育 官学,我县自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建制后,就设立官学。旧志载:“唐天宝年间,已具备学校典章制度,唐元和间,升仁乡张珧以进士官上谷太守。”这说明在唐时我县即有士子入学应试。而入仕宦之途。但我县旧志载:“学校之成立,始于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在县治之东建立大成殿,并建立讲堂日勤思,置‘四斋’,‘日誉髦’、‘日升俊’、日‘拔萃’、日‘宾贤’。”‘斋”即“书斋”,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办的“官学”。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03年),“定学官考课法,其弟子员定额为府学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给廪膳,免二丁及差徭”,其录取学额,各个时间均有所增减。
   自宋以后,元、明、清各代在府、州设学官称“教授”;县设学官“教谕”、“训导”各一人。 书院,也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学府,它始于唐代,当时的书院,只为顾问、应对的御用备询、质疑机构,至两宋时演变成讲受“四书”、“五经”和文学、历史的讲学机构。到了清代则改为一种纯粹的学校机构,有的书院即是该州社之官学,如我县之“正谊书院”,有的书院则已成为乡村社学。
   我县书院设立始于南宋,经元、明、清各代,书院之规模日趋完备,旧志记载有: 柳山书院:在县西南三十里之柳山上,宋绍兴间,里人陈功显为纪念唐柳浑曾隐居柳山筑书室读书,在其遗址建立柳山书院。开庆间毁于兵乱,陈功显之孙陈时章重建。元代复毁,至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知县冯琦重建,又称柳贞公祠。民国时期曾于院内设柳山小学,后毁不复重建。 云龙书院:位于县治修江之东南湖上,地滨于水。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知县陈子侃创讲堂一所,膳堂一所,厨房一所,书屋四十间,延师讲授经、史。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知县朱士佳将书院迁西门龙潭之上,称云龙书院,后废。 豫宁书院:在县东门内朝元宫原址,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知县邹应元兴建,两年竣工。规制宏敞,墙垣周密,中为大堂三间,称敬业堂。堂后有掌教厅三间,东斋九间,西斋九间,厨房二间,共三十九间。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为避道光名讳,改名正谊书院,成为县城最高学府。旧志载《正谊书院条规》:书院设山长一人,为该院主管兼讲师,山长由地方举荐科甲之士,经知县延聘,岁奉束修二百千文。院内设水火二夫和院子三人,助理山长。设正课、附课两个班级,每年二月初一开馆,腊月初一日解馆,腊月初二日进行考试,录取正课三十六名(其中监生十二名,重生二十四名),每名每月发给膏火、薪米钱一千二百文。附课录取名额不限,食宿自理。每月逢六举行三课,十六日为官课,初六、二十六为馆课,官课日知县亲临书院点名,发卷,考试。馆课由山长发卷考试。 除上述三书院外,各乡也设立书院、培育学生,如登瀛书院,育英书院、由池书院、五凤书院、安乐书院等。各乡书院均设有教师、山长、杂役、院子等人员,教师薪俸、杂役工资、学生膏火、书院维修等费用均由地方捐献,由书院经管之学田,或由学生出钱等多方面解决。 社学,是比书院更广泛和书院并存的乡村学塾,它包括清代的义学、乡学、文会等。我县社学,始于明初,据旧志载:“明初敕天下郡邑每乡里咸建社学,选名儒以教民间子弟”。明清两代,我县各乡均兴办社学,有的则将书院改办为社学,我县社学和义塾有县城西南社学、东北社学、下坊社学、新立梦花文社和曲池义塾等;升仁乡有梅崖社学、斗魁社学;安乐乡有兴贤社学;北乡有卜社学、正风社学、翼堂社学、辅成社学等;年丰乡有群秀社学;江阴乡有振兴文社、重兴文社、鼎新社学、公文会等;顺义乡有顺义乡学、跋如义塾;上南乡有上南乡学、文教社学,登赢社学、允茂义学、叶浚源义学、叶少峰义学、罗步升家塾;下南乡有海航社学、梯云社学、海航文会、育英文会等;长乐乡有长乐乡学。 官学、书院、社学、义学、乡学、私塾等,虽名称不相同,但均为教读经史的公、私立学校。这种学校无班级、无年限,入学中秀才、乡试中举人、会试中进士,如屡试不中不论年纪多大,仍为童生。后分蒙馆、经馆两个阶段,初学儿童读书入蒙馆,读至十五、六岁或二十多岁则入经馆,学做八股文章等。 宾兴,县设宾兴,始于道光壬寅年(公元1842年),有北乡、升仁、年丰、顺义、上南、下南、江阴和县城合建一宾兴馆于县城东之明伦坊,称“八乡宾兴”。后安乐、长乐二乡合建宾兴馆;随后霞伏、中潢等乡也建立宾兴馆。宾兴馆有房屋、田产,以粮租作为资助学生读书、应试的费用和奖金。凡所属宾兴会之文武生童赴考都给予旅费,中试者另给奖励,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学校、书院、社学、义学、文会、宾兴馆等,都有学田、房产,为殷实户捐献作为基金。 我县学田,始于宋隆兴初,“知县吴彦夔增置学田以养士”。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知县胡东阳“劝民输学田”。自后,历朝均有绅民、节妇捐献田租,以备办学、应试、维修学会等。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校、学道、学官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晓示生员教条》)。我国科举取士,始于汉唐,凭八股取士,起自明朝,清袭明制。科举考试,大体上分为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进士)、殿试(翰林)、岁试(贡生)五种。此外还有捐监,我县凡贡生以匕者,均记名上志。清同治志载唐、宋、元、明、清五朝,贡生以上功名的士人达七百五十五人。一、辟荐:宋七人、元九人、明四十四人、清十人,合计七十人。
   二、科举: (一)会试进士:唐一人、宋六十三人、元四人、明四人、清十四人(其中武进士(榜眼)一人),合计八十六人。
   (二)乡试举人:宋七十二人、元十人、明二十八人、清九十七人,合计二百零七人。
   乡试武举:明二人、清二十三人、合计二十五人。 (三)五贡(即优贡、拔贡、选贡、岁贡、附贡)元一人、明一百七十九人、清一百八十九人,合计三百六十九人。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谕旨各省、州、县废书院,改称学堂。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又谕旨废除科举取士,同时废除“八股文”。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我县创办高等小学堂,以正谊书院为校址,知县兼监督,设堂长和教员。教授科目有修身、读经、国文、历史、舆地、算学、格致、图画、体操、唱歌等课程。投考学生,甚为踊跃。三场考毕,鸣炮放榜,正取二十人,副取十人,副以补正,并收入学。每名学生发给《毛诗注疏》一部,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学堂半书院的教学形式。学生一切费用,全由学堂供给,其经费来源是抽收土产茶、麻、油、靛、纸等的捐税。后来班次逐增,才规定每名学生每学期收膳费制钱六千文。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高等小学堂第一届学生毕业,举行游泮仪式,毕业学生均以秀才资格待之。 同年,县城开办师范传习所,地址考棚内,招收学员六十人,多系生员,也有秀才。一年毕业后分派到各都办初等小学堂任教,这是我县有史以来第一批由官府培训的师资:在初等小学开办的过程中,曾遇波折。光绪末我县知县王浚道,是个新举人,有改良主义思想,办学堂很热心。王通知各乡士绅扶助各地开办初等小学堂,各乡士绅无不听命,唯有罗湾贡生叶湘波不理,并将通知丢弃于地。罗湾叶姓为本县科甲巨族,王知县奈何不得,莫敢发作。各乡亦存观望,使得初等小学迟迟办不起来。叶湘波洋洋得意,竟写了.封信给其在县城高等学堂的儿子,说慈禧有懿旨,复科举,令其子退学回家。不料信被王知县所得,王即抓住把柄,声言要办叶湘波的假造懿旨罪。叶惊恐,急托县城缙绅向王知县求情,并以如期办好各都初等小学堂为保证。王知县见目的已达,才作罢论。于是全县五十四都及县城四所初等小学堂同时成立,打开了我县初小教育局面。
   第二节民国时期教育 辛亥革命后,教育亦有所改进。初等小学堂改为初级小学,堂长改称校长,课程改设修身、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理科、图画、音乐、体操等。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县设劝学所,为全县教育行政机构。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劝学所改称教育局,民国21年(公元1932年),教育局改为教育科,设科长、督学、科员、办事员管理全县文教事务,一直延续到解放。 民国初,县城正谊高等小学堂改为城北高等小学校,李谙臣(前清知府)出任第一任校长,聘请朱学程(烈士朱美厚之父)等为教员。学制定为三年,每年招生三、四十人。民国3年,县城增设三所初等小学校,即东区小学,设东门孝神庙;南区小学,设孔庙侧;西区小学,设西门三爷殿。每年招收入学儿童百余人,学制四年,毕业后考升高等小学校。随后农村也相应地在原初等小学堂的基础上改设或增设初等小学校。民国4年,县城又设一所模范初等小学校,校址设孔庙内。同年,何树先在县城创办女子职业学校,自任校长。招收女青年入学,学制两年,上午学文化,下午学技术,开学四个月后即展出学生刺绣、针织、缝纫等作品,获社会好评。该校于抗日战争前停办。民国8年,黄隐庭捐资于原正谊书院院址创办沉健高等小学校,自任校长。同年城内六姓合资创办宏毅高等小学校,校址明伦堂,第一任校长张翦陈。民国9年,汪润荪、罗著坚、钟方斋等又捐资创办启智高等小学校,校址设城隍庙、关帝庙。同年县城又开办一所升仁师范讲习班,设冷家祠,招收高小毕业学生,两年毕业后任乡村初等小学教师。因生源缺少,只办了一期就停办。 “五四”运动后,我县教育发展较快,课程也有所改进。至民国11年(公元1922年),全县已有初等小学480所,居全省县级教育第二位。同年10月,中央教育部公布施行《新学制》“六、三、三、四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大学四年)。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又颁布《课程标准》,将中学的自然分为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并增加国语、算学、史地教学时数,取消中学学分制和文理分科、职业选科,使《新学制》更趋完善。 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开办第一所中学,即私立武宁中学,校长黄隐庭,设在飞凤山。翌年初与省立十三中合并。 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全县五个区,每区均设一所高等小学,第一区小学设甫田,第二区小学设辽田,后迁浬溪,第三区小学设石渡,后迁罗溪,第四区小学设中潢,后迁箬溪,第五区小学设丰良,后迁横路。县城的四所小学沉健、启智、宏毅三所相继停办,保留城北小学。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江西省政府提出实行“三保”(保甲、保卫、保学),规定每保设保学,使得保学骤增,师资奇缺。县教育科及时开办师资训练班,为保学培训师资。据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统计,全县有国民中心小学6所,保学191所,学生8231人,教员211人。 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创办县立协和初级中学,校址设原正谊书院,第一任校长张子野。同年秋,南昌江西九县联立洪都中学搬一部到武宁开办,名为洪都中学武宁分校。翌年10月并人县立协和初级中学。民国28年(公元1939年),奉命搬到铜鼓与赣西北临时中学合并。翌年县长指令恢复武宁协和初级中学,校址设在石门楼银炉。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改称武宁县立初级中学。是年省立南昌师范迁入武宁,翌年改名江西省立武宁乡村师范。民国27年(公元1938年),该校分两部搬迁,乡(高)师部迁赣南会昌县;简师部迁铜鼓县。民国30年(公元19841年)8月会昌乡师部迁铜鼓与简师会合,民国31年(公元1942年)1月,由铜鼓县迁回武宁石门楼。 民国35年(公元1946年)2月,省立协和中学由靖安邱家街迁至我县箬溪镇,盛怀谷辞去省教育厅督导室主任职务,回县担任该校校长。 抗日胜利后,县城光复,省立武师、县立中学由石门楼和罗溪迁回县城(武师设北门考棚,县中设万寿宫)。翌年(公元1946年)县城又筹办一所私立振风中学和恢复停办多年的私立宏毅小学。 据民国35年(公元1946年)统计,全县有中学4所,国民中心小学29所,初级国民学校208所,私立小学2所,在校中学生1200余人,小学生11553人。1949年解放前夕,我县有中等学校4所,学生1100余人,教职员工IIO人;小学285所(包括保学),学生5123人。 民国时期,当局为了端正“学风”,纠正“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于民国21年(公元1932年)颁布《大学法》、《中学法》、《大学规程》、《中学规程》,以保证“党化教育”的实施。学生因不满,迭次发生学潮。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县城高等小学教员和学生组织“猛进团”,以打倒贪官江福奎、劣绅陈抚安为口号,在街上宣传演讲,’气氛至为激烈。 民国12年(公元1923年)9月间,有一悬日本旗的货船停泊南门码头,兜售日本仁丹,日商专横跋扈,引起学生不满。县城沉健、启智:宏毅、城北四校师生上街示威游行,并上船搜查日货,查出卖仁丹者乃日本间谍三荣七郎。真相大白,商人罢市,抵制日货,以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日商和货船于翌日凌晨悄然离去。 民国32年(公元1943年),因武师军训教官殴打一名简四班学生,酿成学生群起反抗,迫使教官公开道歉。 民国36年(公元1947年),县长吴孝先无理拘押振风中学教师,激起学生强烈反抗。县城三所中学近千名学生围攻县长公寓,达数小时之久,迫使吴当场答应释放被拘押的教师,由县政府秘书代表县长,鸣放鞭炮,送师生回校。 同年秋,箬溪恶霸周兆祥兄弟,无理占用协中球场做晒场,无故扣押学生,并开枪威胁学生。顿时箬溪镇全镇居民商店关门闭户,风声鹤唳。乡公所与协中学生持抢对峙,一触即发,将酿成流血事件。县政府闻讯,立即派员前往箬溪调解,得以平息。
   第三节解放后的教育
   解放后,我县教育事业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一1956年)。解放初期,县军管会设教育科,着手接管旧教育机构,筹措教育经费。8月开办教师训练班,执行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贯彻“争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整顿教师队伍,调整学校网点,进行学制改革,建立新的教学秩序,贯彻“面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积极动员工农子女入学。同时积极开展农民教育,推广速成识字,全面进行扫盲。第二阶段(1957一1965年)。1957年学校进行“整风反右”斗争,一部分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在大跃进期间,全县创办一批农业中学和民办小学,还办大学,实行吃饭、睡觉、学习、劳动“四集体”。在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执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法,开展勤工俭学等方面,创造许多新的经验。1961年以后,学校进行调整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展教学改革,贯彻《中、小学工作条例》,强调以教学为主和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质量有较快的提高。1965年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武宁分校,开办农民夜校,开展业余教育和扫盲教育。 “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全县初中毕业生5398人,高中毕业生1423人,同时向大专院校输送一批合格新生。农民业余教育也取得一定成绩。据1964年统计,全县196206人中,12周岁以上的145013人,其中:有大学文化218人,高中1876人,初中2541人,小学53111人,脱盲12195人,合计74941人,占55.3%。 第三阶段(1966一1976年)。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批判“三家村”时,我县首先以县文化馆主编的文艺刊物《百花园》揭批,将一些爱好文学艺术的教师打成“黑帮分子”。1967年“一月风暴”,学校也被夺权。“红卫兵”破“四旧”,文物古迹、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被摧毁殆尽。1968年“三查”中,义一部分教师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紧接着教师成批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全县下放小学教师395人,占70%,中学教师74人,占51%。学校进驻工宣队或农宣队。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全面否定了解放十七年来的教育一r作。《纪要>提出,工人阶级要领导一切,坚持走“五七”道路,教育要同“三大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倡“开门办学”,“厂校挂钩”,以社会为主要课堂,以毛泽东著作为主要教材,以阶级斗争为主要课程,以自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工农兵为主要教员等等。教育质量一落千丈,整整地贻误了一代人。 第四阶段(1976一1981年)。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调整和发展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深入地批判“两个估计”,教育战线得到大解放。1977年,县委提出“抓纲治教”的要求,整顿学校秩序,调整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下放农村的教师,陆续回校任教,撤回进驻学校的工宣队或农宣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纠正错划右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年,恢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政治思想教育,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即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讲卫生、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活动,认真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重视基础教育和基本技术训练的“双基”教学。集中力量办好重点中、小学,普及小学教育,发展成人教育,搞好师资队伍,教学仪器和学校设备三项建设。整顿学风、校风,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校发展很快。到1981年,全县有完全中学7所,初级中学38所,小学849所。在校学生63147人(其中:中学生14158人,小学生48989人),比1949年的4846人增长13倍,比1965年的38858人增长62.4%。教职员工3364人(其中:中学981人,小学2383人),比1949年的181人增长19倍;比1965年的762人增长2倍多。 教育质量提高。从1977一1981年的五年里,高中毕业生8763人,初中毕业生20670人;输送大中专学生1130人(其中大专342人)。1980年高考录取301人(其中大专92人,中专209人);1981年高考录取206人(其中大专102,中专164人)。 工农文化素质相应得到提高。据1981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304514人中12周岁以上的有253003人,其中有大专文化451人,高中文化17858人,初中文化45963人,小学文化130754人,初识字(脱盲)10490人,共计205462人,占81.3%。同1964年比较:(一)有文化的增长1.6倍,其中:大学增长1.05倍,高中增长8.53倍,初中增长5.1倍,小学增长1倍;(二)每千人中,大学文化由1.11人上升为1.47人;高中文化由9.56人上升为85.71人;初中文化由332.84人上升为429.16人;(三)文盲和半文盲由44.7%下降为18.7%。
   一、幼儿教育
   解放初期,在古艾完小附设幼儿班。1955年县城创办“三八”幼儿园。
  1958年,县举办训练班,培训幼儿教养员47名,随之在全县城乡建立民办幼儿园31所。进入七十年代初期,县又开办五期民办幼师培训班,培养幼师250多名。1973年民办幼儿园发展到124所,小学附设的幼儿班有539处,人园(班)幼儿共4187名。
   县幼儿园简介 县幼儿园创办于1955年,定名“三八”幼儿园。1958年教师7名,入园儿童150多人。1960年与县保育院合并,改名为幼儿院,教师8名,分全日托和半日托两部,入院儿童200余人。
  1968年冬,幼儿院划归新宁镇,改名新宁镇幼儿园,取销全托。
  1970年由老县城迁建新县城,复名县幼儿园,扩为7个班,在园幼儿350名,教师14名。
  1981年设11个班,大班3个,中班2个,小班3个,小小班3个,教师20名。并添置少量简单设备,如风琴、电子琴、电风扇、电烤箱和中小型玩具等。 该园按照《幼儿园教学纲要》的要求,采取电化教学、情景教学、木偶教学、综合教学等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的学前教育。同时,教师自编教材50多篇,自制教玩(具)200多件,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配合家庭教育,共同培育好学前儿童,该园举办“家长学校”,194名幼儿家长参加学习,传授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家长学校”的创办,得到省家庭教育学会的赞扬,并于1980年至1981年连续两次荣获省托幼先进单位称号。
   二、小学教育 解放初期,组织宣传队,深入乡村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号召农村小学,复学上课。1949年秋已有165名教师复课,有6所完小,126所村小开学,人校学生4564人。三年经济恢复期间,我县恢复和发展16所完小,198所乡村小学,在职教师354人,在校学生10732人。在此期间,遵照中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总方针,学校向工农开门,动员工农子女入学。三年来,工农子女入学比例占总入学儿童80%。同时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试行部颁《教学大纲》,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实行小学“五年一贯制”,推行“四集体”(即学习、劳动、吃饭、睡觉都集中在学校)。
  1954年,文化教育实行“两条腿走路”,鼓励农村发展民办教育。民校教师由地方推荐,教师工资,双方面议。民校经费群众自筹,或由谁读书谁出钱,不足部分从县教育经费中补贴。这种民办公助的民办小学发展很快,当年办起12所。1959年发展到292所。民校学生6896名,儿童入学率达96.2%。1965年,民办小学发展到405所,民校教师320人,在校学生13246人。
  1961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各类小学进行调整,将29所公办小学和完小的6个初级班转为民办,撤销柳山、官田、株林、石羊、坪源、中村6所完小,下放教职员工161名。据1965年统计,全县有完小48所,村小295所,民小305所。学生35860名,教师832人(包括民办小学)。
  1966年上半年搞网点下伸,完小由48所猛增到166所,学生增到39860名,入学率上升到95.6%。 “文化大革命”即将开始时,省教育厅通知,废除《小学教育计划》,1966、1967两届小学毕业生仍留学校,一边学习,一边“闹革命”。
  1967年“一月风暴”,席卷全县,学校被夺权,绝大部分校长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968年“三查”中,大批教师横遭厄运。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领导和管理学校。“三查”过后,有395名小学教师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5年复课闹革命,小学虽增至799所,学生达到54489人,但是取销了文化考核和升留级制度,学生在校读报纸、学语录、唱语录歌、跳忠字舞、开荒种地,教育质量很低。但也出现过一些好的学校。如大桥公社石港民办小学,从1968年起,在教师李定育夫妇的坚持下,十多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以教为主,开展勤工俭学。儿童上学,不取分文,校舍破漏,集资修建,并购置一定数量的教具、器具和农具,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越办越好。该校一直保持三个100%(适令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及格率),近年间增设幼儿班,6周岁幼儿入园率也达100%,免费办起青年农民夜校,学员63名,开设农业科技知识课和会计基础课,深受群众好评,多次评为省、市先进小学。
  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人心大快,教育事业复甦。当年12月,新宁小学分为三所,即新宁一小、二小、三小。各公社成立教育革命办公室(简称教革办),配备专职干部,主管全社教育。1978年下学期,撤出贫宣队,从中学调出313名教师,充实小学。1979年,贯彻《小学生守则》,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整顿校风、学风、班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1980年全县评选“三好”学生300多名。
  1980年,县文教局制订的《加速普及小学五年教育的几项管理试行办法》中规定:一是组织全县小学教师深入各村各户进行文化普查,建立“四册、一卡”(学前儿童名册、适龄儿童名册、在校儿童名册、留级流动学生名册和学习卡);二是实行“三定”(定人、定点、定工作对象)、“四包”(社队干部包入学率、班主任包巩固率、任课教师包合格率、学校领导包普及率)、“一奖励”(奖励达到四包标准的社队和个人)制度。建立县、社、大队三级检查评比制度。三是实行多种形式办学,作好学校网点合理布局,便于儿童就近上学,同时还实行“三允许”和“三不允许”的措施。对确有困难的学生,允许带弟妹1二学;允许迟到早退;允许只学语文、数学两种。不允许用统考卡学生;不允许动员学生留级;不允许歧视差生。并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入学。 [=此处为表格(小学教育情况表)=]到1981年,全县有完小263所,村小586所,在校学生4898人。全县7一12周岁儿童40531人,入学39033人,入学率96.3%;巩固率95.8%。小学教师2383人,其中民办教师1659人,占69.9%。
   三、中学教育
  1949年8月,县军管会接管县三所中等学校(即县中、协中、振风),以县中为基础合并成立武宁县联合中学,简称“联中”。省立武宁师范并人九江师范,武师学生转入九师就读。1952年联中高中部撤销,专办初中,到1956年又恢复高中,学校改名“江西省武宁县中学”。
  1957年创办第一所农村中学一一浬溪初级中学。1958年在横路和罗溪创办第二和第三所初级中学。1960年又增办船滩初级中学。1961年增办幸福初级中学。是年横路初中迁金水,改名金水初级中学。1966年幸福初中迁箬溪改名箬溪初级中学。至此,我县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农中21所(亦称民中),学生2998人,教职工130人。1966年上半年,增办大桥初中和石门初中,同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7月6日,县人委通知:应届高、初中毕业生,推迟半年毕业,不放暑假,教职员工同学生一道参加“文化大革命”。学校一律停课,组织“红卫兵”,选出代表124名,于9月下旬赴北京接受毛主席第8次检阅。
  1968年,各中学进驻工宣队或贫宣队。开展“三查”运动,在学校师生中揪出“反革命分子”,揪斗审查后,下放农业生产第一线。1966、1967、1968届高、初中毕业生,下乡当农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0年,在“高中不出社,初中不出队”的要求下,将县中分为石渡、黄段、宋溪、新宁4所“五’七”中学,部分公社办完全中学,部分大队办初中班,全县完全中学猛增到40所(大桥公社办了两所完中)、初中38所,完小“戴帽子”的初中班129所。
  1971年,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学校大破“四论”(即教学中心论、书本中心论、课堂中心论、教师中心论),取消物理、化学、生物课,改设《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教材“三机一泵”(柴油机、拖拉机、抽水机;水轮泵)、化肥农药、实行厂校挂钩,大搞勤工俭学,办小工厂76个,小农场37个,使学校成为青少年集中劳动的场所,学生和家长反映强烈。 “四人帮”被粉碎后,,共大分校、武中恢复原建制,公社成立教育革命委员会,配备专人抓教育工作。从1978年起对全县学校设置和网点布局进行了两次调整。调整为完中5所,初中24所,民办中学35所,农业中学6所。1978年县革委确定县一中、二中、浬溪中学、金水中学为重点中学,一中还定为省、地重点中学。对这些学校从师资、设备和校舍,尽量照顾需要,因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我县高考录取比例:1980年为37.3%,1981年为45%。浬溪中学大、中专升学率:1980年为20%,1981年上升为28%。
   [=此处为表格(中学教育发展情况表)=][=此处为表格=]
  武宁县第一中学简介 第一中学是1949年9月,县军管会将省立协和中学、武宁县立中学和私立振风中学三校合并组成的,当时称联合中学。设7个教学班,16名教职员工,282名学生。1950年改称武宁中学。
  1951年,为贯彻“面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方便工农子女入学,初一招收两个工农班。
  1952年,该校将高中并入九江市第二中学,改名武宁县初级中学。设18个教学班,教职员工64名,在校学生894人。
  1953年起,该校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吸取先进教学经验,运用苏联的五项教学原则和五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实行五级记分,废除百分制,1954年停开英语课,改授俄语课。
  1956年,恢复高中,恢复原校名“武宁县中学”(简称武中)。
  1958年“大跃进”,开办武宁大学,该校教师兼任教学任务。
  1962年,月田新校舍建成,学校由老县城北门迁往新校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校师生卷入运动,大破“四旧”,1968年,开展“三查”,许多教师被揪斗,下放农村当农民。
  1968年,实行“高中不出公社,初中不出大队”,武中肢解为石渡、黄段、宋溪、新宁镇四所“五·七”中学,学校财产、仪器、图书等资料被瓜分,校舍为黄段“五·七”中学占用。
  1970年9月,恢复武宁中学,改称为武宁县“五·七”中学。黄段“五·七”中学、新宁镇“五·七”中学和农科所初中班学生全部到武中就读。为了实行“军事化”、“战斗化”,实行连排建制教学,年级称连,教学班称排,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由师生选举产生主任、副主任。
  1972年秋,取消连排建制,恢复班级制,取消“五·七”中学,恢复武宁中学名称。1976年10月后,学校开始走向正规,高中部按文、理分班教学,实行填缺补漏,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工作,强调上好文化课。
  1978年5月,武宁中学改为武宁县第一中学,简称一中,并定为省、专、县重点中学。面向全县招生,择优录取,确保重点学校的教学质量。该校为我县最高学府,“文化大革命”前,为大专院校输送70多名合格新生,1978年至1981年又输送268名大中专学生。
  1981年学校保持15个教学班、80名教职员工和760名学生。
   四、职业教育
   (一)民办中学(含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
  1958年,我县开办19所农业中学,学生390余人。当时由于根基不实,后来仅保留新宁镇和金水两所。1964年新宁镇一所改为镇办职业中学。1965年在横路、合坪、荷洲、箬溪、杨洲、瓜源、石羊、石渡、干楼、柳山、船滩、罗溪、石门、中村、巾口、洞口、罗坪、风口、伊山、桃林、大源等地又办起21所农业中学,学生650人。1966年上半年,农中发展到36所,学生1708人。一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些学校大都停办。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有些农业中学(又称民办中学)得到恢复。经过调整、巩固,1980年,保留路口、横路、清江、石门、县茶场五所民办中学,及荷洲、宋溪、船滩、罗溪、杨洲中学的五个民办初中班。
  1981年,将原来40所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改为民办初中,保留大桥、茶场、罗溪、船滩四个民办高中班和路口(栗林)、横路(港北)、石门三所民办完全中学,教职员工389人,学生4619人,占全县中学生32%。
   (二)武宁初级师范学校
  1952年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困难,在老县城东门外开办一所初级师范学校,经费由专署支拔,招收永修、瑞昌、武宁、修水四县学生150人,分三个教学班。1955年暑期毕业,毕业生121人,各县毕业生,均回本县分配,本届学生毕业后该校停办。
   (三)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武宁分校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贯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在我县开创的一种新型学校。1965年9月,我县在月田设立共大分校,招收学生100名,教职员工18名,开设农业、工业两个专业班,学制四年。1966年9月,增设幸福山分校,招生118名。共大学生由各公社推荐选拔,毕业后,贯彻社来社去的原则,由原公社进行安排。1968年8月,幸福山分校并入武宁分校,学生提前毕业,全部下放农村,县拨安置经费25960元。1971年增办安乐林分校,招生103人,设林业、茶叶、畜牧三个专业。两校共有学生400名,干部19名,教师32人,在校农工32人,工宣队5人。1972年,安乐林分校又并人武宁分校,除原农业、林业、农机三个专业外,增设水产、水电、茶叶三个专业,在校学生发展到400余人,校址设在源口。1973年水产与农业合并为农学专业,茶叶与林业合并为林学专业,增设畜牧、兽医两个专业,再加上农机专业、财会专业,共有六个专业教学班。学制三年,毕业后国家不作统一分配,按社来社去,城来城去的原则,各社、(场)根据学生专业,做到人尽其才,妥善安排。1976年,共大增设一个师范班,培养民办教师,两年毕业,坚持社来社去。同年7月18日,县委召开全县历届共大毕业生座谈会,有36名优秀毕业生受到奖励。
  1980年,共大分校改名为武宁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全校有农业、林业、农机、水电、畜牧五个专业,七个教学班,学生217人,教职员工35人,农工46人。并有教具厂、农场、林场、畜牧场、山林15000余亩,水田68亩,旱地27亩,是一所培育农业技术人才的学校。1981年11月20日撤销,利用该校校舍和设备,改设武宁县第三中学。
   (四)武宁剧校
  1959年暑期,成立县京剧学校,招收9一12周岁少年40人,学制两年,聘请京剧老艺人王继武等13人为教师。除每天学习3小时文化,以达到初中水平外,以科班制要求,按文、武生、旦、净、末、丑等行当进行严格训练与练功、练唱。1961年8月,剧校学生毕业,全部留团,改名武宁少年京剧团。
  (五)共产主义劳动技术学校
  1958年,我县安乐林场开办一所半工半读的共产主义劳动技术学校,教职员工7人,各公社选送学生90名,设两个班。1960年3月,该校迁黄段公社茶梓坪,自力更生,重建校舍,招收新生232人,教职员工12人,设六个教学班,只办一个学期便停办。
   (六)其它几所学校 1、武宁大学1958年开办武宁大学,设农学、师范两科,由各单位推荐学生70人(其中小学教师30人,机关干部10人,农业社保荐30人),9月1日开学。半年后,因师资不足,于1959年并入九江大学。
  2、武宁卫校1960年开办卫校一所,招收学生120人。后又开办武宁财校,招收学生75人。下半年又在武中附设一个师范班,招收学生52人。1961年精商机构,卫校、财校停办。
   五、扫盲和业余教育 解放初期,我县青壮年有154754人,其中扫盲对象约8万人。为了扫除青壮年中的文盲,1952年12月,县成立扫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专职扫盲干部。遵照党中央提出的“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不学”的原则,1953年冬在农村创办冬学,大力推广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办起28所速成识字班,学员1115(其中农民650.人)。1954年3月,各地冬学全部转为农民夜校或职工夜校。1955年4月,根据中央关于“整顿巩固,稳步前进”的办学方针,对夜校进行检查整顿,总结办学经验,表彰31名优秀义务教师和137名优秀学员。1956年3月召开全县业余教育积极分子大会,郊区、箬溪、大桥、横路、浬溪、船滩、石渡等8个乡评为先进单位,评出340名积极分子。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颁发《扫盲标准和验收无盲单位暂行办法》,1959年通过检查验收,全县脱盲青壮年44639人,占扫盲对象的55.8%。东林公社被评为无盲社,石门、浬溪、横路三个集镇和上富、朱山、坑背、田段、永洲、胜利等大队评为无盲单位。 为巩固与提高扫盲成果,全县办256个高小班,学员7680人,农村图书室392所,读报组1030个,农业科技研究组345个。
  1960年东林公社荣获全国扫盲工作先进单位,县委、县人委在东林公社召开全县扫盲和业余教育现场会,进一步推动农村扫盲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扫盲和业余教育基本停顿,文盲开始回升。
  1979年,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和中共中央(79)82号文件,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公社成立教育改革办公室,设一名专职干部,负责普教、业教、幼教工作。 同年冬,开展全县文化普查工作,抽调中、小学教师和社、队干部2000多人,组成1300多个普查小组,深入乡村逐户登记。普查的情况是:(见附表)1980年1月,县委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出“全党抓农业,全党抓教育”的号召,提出“三教”(普教、业教、幼教)一齐抓,并在公社书记会、三级干部会上对农民教育作出具体布置,实行“三包、两定、五落实”的责任制(党委成员包片、社、干部包大队、生产队长、业余教师包校;定期检查评比、定期脱盲验收;落实思想、组织、任务、教师、学习场所)。当年全县办起农民夜校659所,办少年识字班120期,有24500人参加学习。
  1981年又办扫盲班250个,学员5648人,参加包教包学的有3879人,在小学插班学习的1208人,两年来共脱盲29049人。后经九江专署教育局抽样验收,全县青壮少年非文盲人数达115537人,无盲率91.12%,批准我县为九江地区基本无盲县,并颁发证书。 东林业余教育简介东林公社地处修、武交界的边远山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老根据地。1950年只有4所村小,两个初中毕业生,全乡7135人,而文盲、半文盲却有3740人,占总人口52.4%。
  1951年冬,土改工作队结合开展农民识字活动,1952年冬,部分村庄开办农民夜校,自后,农民夜校逐年增加。
  1958年该社自编农民识字课本,创立识字牌、识字岗、识字图和见物识字等多种扫盲形式。1959年村村有夜校,户户有读书人,脱盲人数达637人,出现子女教父母,弟妹教兄嫂,夫妻互教的新局面。由于扫盲成绩显著,评为全县和全省扫盲先进公社,1960年3月派代表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大会。
  1972年,中共九江地委提出“继续抓好农民业余教育”的号召,该社发扬扫盲教育的传统,恢复夜校67所,参加学习达1000余人,当年脱盲有894人。九江行署在东林召开全区农民业余教育现场会。1979年公社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开展文化普查,村村建立文化登记簿。识字牌、识字卡、看图识字等形式又重新出现。
  1981年底脱盲人数995人,占全社12~40周岁文盲人数77.7%,符合基本无盲社要求。在此基础上,公社开办农业科技轮训班和农民文化科技学校,把农民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六、人民教师 (一)教师队伍的壮大。解放后的教师来源:一是接收旧学校的老教员181名(其中:小学165名、中学16名);二是历年师范学校分配的毕业生;三是招收社会上一部分待业青年,通过培训充实教师队伍;四是将一部分工作能力强、表现好的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教师;五是吸收一批顶编代课教师;六是接收一部分复员退伍军人和顶替补员青年,通过培训转为教师。
   我县中学教师由专署教育科调配,多系大、中专毕业生。1965年全县有中学教师141名。 小学教师有解放前的老教员165人,1951年分配10名九江师范毕业生,自后每年都有分配。1956年,区、乡办民校,吸收优秀民校教师84名。1965年,全县有小学教师824名(公办教师512名、民办教师312名)。
  1969年,从社会上吸收163名工农兵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1008名。1976年底全县已有民师2029人(小学1748人、中学281人),占教师总数的66.1%。为了提高教师素质,从1979年起,每年由师范学校通过考试,录取一批合格民师,经过学习提高,成为国家教师。至1981年,全县有民师2007人(中学348人,小学1659人),占教职员工3364人的59.6%。 按照教育部“大学本科毕业教高中,专科毕业教初中,师范毕业教小学”的标准,到1981年我县教师学历分别只占40.1%、2.2%、57.3%。 (二)教师业务素质培训。解放初期,县文教科在县城城郊小学利用星期日办教师进修学校,每周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上午进行集中学习。 从1952年起,对教师开展函授教育,强调不到初中毕业水平的教师一律参加初师函授学习,不到高中毕业水平的教师一律参加中师函授学习。以区为单位,每周或隔周聘请语文、数学函授辅导员讲课。1958年以后,各公社建立函授辅导站,形成县、社辅导网。定期进行成绩考核,不及格者予以留级,及格者发给结业证书,承认其学历。1962年全县参加学习的教师872人。1970年成立师训班,1979年改为教师进修学校。1981年有237名教师参加函授,占教师总人数的70.6%。同时每年选送一批青年优秀教师进大、中专院校深造。1981年全县有教师2921名(小学教师2155名,达标的1304人,占57.3%;‘初中教师639名,达标的占28.1%;高中教师127名,达标的占56%)。 (三)教师生活待遇。解放初,中、小学教师工资以大米计算:小学教师月均150斤,中学教师月均250一300斤。1951年9月起改为工分制,按工分值计算。1956年中、小学教师实行工资改革,工资标准分中、小学教师级和行政级。按教师学历、职务和表现,评定工资级别。
  1963年工资改革中,对教师工资进行一次调整,讽整214人(中学38人、小学174人、幼儿园2人)。1978、1980年两次调资,调整面均为40%,大多数教师都增加了工资。民校教师的生活待遇,一直是教育部门最关心的问题。六十年代,其工资由区、社tj教师面议,无统一规定。七十年代,国家每月发给一定补贴,并按大队干部补助标准,根据民校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成绩,评定等级,参加年终分配。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80)84号文件规定:“国家补助金发给教师本人,同时集体补助不得少于同等劳力工资”。从此,民师工资普遍得到提高。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民师报酬又成为农村教育中一个新的问题。各地采取多种形式:一是实行统筹工资制。根据社员实际收入水平确定工资标准,一般每月工资为25元(不包括国家补助),按月或按季发给。二是实行联教计酬制。社、队同民师签订合同,合同明确规定社、队应补助民师工资金额,负责筹集兑现,民师负责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实行“三个一点”(即国家补助一点,社、队筹集一点,家长负担一点)的办法,一般采取“三、三、四”的比例,即大队30%,家长30%,生产队40%。还规定不论采取任何形式,民师从社、队得到的报酬,不能低于大队主要干部的收入水平。石渡公社从1981年开始,试行联教计酬责任制,采取由公社统筹:从社办企业利润中拨一点;大队公益金提一点;学生家长负担一点,按月发给民办教师。 (四)教师政治待遇。解放初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主要是政治学习,结合政治运动,进行思想改造。中学教师,由省、地教育部门组织学习,小学教师由县教育科(局)组织学习。
  1950年暑期,学习《土改法》,抽调一批教师参加土改运动。同年冬,抗美援朝运动中,教师开展批判“三美”(即崇美、亲美、恐美)思想的学习。
  1951年,学习镇压反革命材料,解除思想顾虑,明确政策界线,许多教师主动交代自己的出身、历史和社会关系等问题。1952年,结合“三反”、“五反”文件的学习,开展以划清敌我界线,批判资产阶级思想为中心的自我改造运动。同年还开展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国际主义战士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觉悟。1955年暑期,学习反胡风的材料,参加内部肃反审干运动。1956年,每周以3~4小时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号召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教学。1957年,学习中共中央“八大”文件和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号召教师“向工人学习,向农民学习,在学校要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同年,进行党内整风,暑期组织教师学习整风文件,号召教师大鸣大放,接着开展反右派斗争,有38名教师被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学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9年开展保卫“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学习,进行“反右倾”运动。1963年,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同年又参加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学习。1964、1965年,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有关文件,同时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批教师被打成“黑帮分子”,学校领导被打成“走资派”。“三查”中有的教师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或“历史反革命分子”被批斗,下放劳动改造。以后又批判“孔孟之道”、“师道尊严”等等,教师成为“臭老九”。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广大教师获得思想大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式肯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昭雪平反教师中的冤、假、错案81起,改正错划右派59人(其中有外地转来的21人),右派言论17人。在教师中积极发展党员,至1981年冬,共吸收111名优秀教师入党,选拔134名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各级学校领导岗位。
  1981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三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表彰会,对有三十年以上教龄的张罗、刘伦晶、萧庚生、张绪骥、张汉炳、张绍平、冷绪源、王占魁、邹贞、张会林、方玉光、张润鸿、叶发义、冷景义、徐善德、卢位安、陈守身、熊仁佑、陈思玉、葛旺荪、刘伦景、朱邦义、汤少芳、杜开明、张会业等25名老教师颁发荣誉奖章。 我县教育界的耆宿汪洋平、熊光国、熊耀国、陈嗣亮、李枝起,葛宏、朱化南等,他们五、六十年如一日,为我县教育了二、三代人,为振兴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因而赢得人民的爱戴和社会上的尊重。 此外,我县还有一批外地工作的教授、副教授,他们是:古汉语专家、语言学家、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江西省语言学会理事长,著有《现代汉语语法提要》、《古代汉语》等著作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余心乐;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副教授黎洪模;参加编写高校教材《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华中工学院副教授方一星;武汉华中工学院教授葛果行;华中师范学院教授张友杰;曾编著出版《砧石结构》一书、江西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黄修兴;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副教授、编写《物探数学》的张秋光;四川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微电子、激光单晶等科研工作的张绪礼;曾翻译《莎士比亚和他的威尼斯商人》等著作的英语、文学副教授刘玉麟;江西师范学院副教授李希成(女);专攻《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为全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陈守成;曾翻译《江布尔》等著作、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外语教研组长、副教授梅文和南宁广西机械学院教授冷洪生等。在外地的还有王振中、葛光日、张正治、张待勉、黄淑人、余立(女)、余季伯(女)、刘麒、钟弟寅、王曼莹(女)、傅林华等十多名讲师。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