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收购、销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4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收购、销售
分类号: F722.2;F713.3
页数: 6
页码: 468-473
摘要: 商品收购的品种很多,在农副产品方面除粮油划归粮食部门统购统销外,全属商业经营。武宁历史上有名的土特产是苎麻、夏布、茶叶、桐油、茶油、棕片、香菇、板笋、蜂蜜和药材。 棉花是统购物资。为了支援工农业生产,安排好人民生活,积极组织商品供应,多次召开物资交流会,组织货郎担送货下乡,开展送千担货、行万里路活动。对有关国计民生的主要商品,采取计划供应办法。
关键词: 收购 销售

内容

一、商品收购 商品收购的品种很多,在农副产品方面除粮油划归粮食部门统购统销外,全属商业经营。武宁历史上有名的土特产是苎麻、夏布、茶叶、桐油、茶油、棕片、香菇、板笋、蜂蜜和药材。 棉花是统购物资。自1954年以来,按种植计划,分配统购任务,秋后组织收购。收购任务完成后,进行换购。1970年库区水淹,植棉面积大减,次年收购量仅完成皮棉266担。1972年在船滩、清江、浬溪三公社采取集中种棉,实行定产、定购和粮食定销措施后,收购量大大上升,当年收购皮棉6251担。1981年收购皮棉10729担,是历史上收购量最多的一年。 茶叶。解放前,“宁红”驰名中外,经营茶叶的茶商很发迹。解放后,石门、船滩、罗坪、伊山、路口等地区,茶叶收购量较大。以后随着县茶场和宋溪、罗溪、干楼、幸福、浬溪等公社新茶园的开辟,收购量上升。1974年全县收购茶叶4300担,是最好的一年。茶叶商品率很高,一般年份收购量占产量百分之八十以上。1949一1981年全县共产茶叶138252担,收购104149担,收购量占产量75.3%。 生猪。自1955年起实行派购。收购按膘重退肉退油或发奖金、奖售粮和奖售布票。年收购量,五十年代五千头升到上万头;六十年代升到二万余头;七十年代升到三万余头,1981年达到三万五千头。 香菇、板笋、蜂蜜。解放初期年收香菇二、三十担,板笋五、六十担,蜂蜜一百余担。至1981年,年收香菇45担,板笋1053担,蜂蜜348担。苎麻、桐油、棕片、晒烟等收购量逐年下降。农副产品除县内销售外,每年均按计划上调和支援外地。
   二、商品销售 为了支援工农业生产,安排好人民生活,积极组织商品供应,多次召开物资交流会,组织货郎担送货下乡,开展送千担货、行万里路活动。对有关国计民生的主要商品,采取计划供应办法。1954年实行棉花、棉布计划供应,棉布定量标准,由1957年每人9尺,1981年增至15.5尺。城乡均需的工业品、优先供应农村,并实行薄利多销,对特殊地区给以适当照顾。对一些紧俏商品,如煤油、食糖、卷烟、肥皂等,有时凭证定量,有时开放供应。名牌自行车、缝纫机,采取计划分配或批供。[=此处为表格(历年农副产品收购量统计表)=][=此处为表格(历年主要商品上调统计表)=][=此处为表格(历年主要商品销售量统计表)=][=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