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解放前水陆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1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解放前水陆交通
分类号: F550.3
页数: 3
页码: 390-392
摘要: 修河,是我县解放前唯一的运输动脉,上通修水,下抵吴城,全长354公里。东自河潭,西至周坑,贯穿全境。县内河段80公里,终年通航。但沿途险滩多,水位变化大,枯水季节,二、三十吨的木帆船,也要减载行驶。县乡道路,多系羊肠小道,均为民间集资献工或殷实户捐款修建。
关键词: 交通运输 水陆交通

内容

修河,是我县解放前唯一的运输动脉,上通修水,下抵吴城,全长354公里。东自河潭,西至周坑,贯穿全境。县内河段80公里,终年通航。但沿途险滩多,水位变化大,枯水季节,二、三十吨的木帆船,也要减载行驶。县乡道路,多系羊肠小道,均为民间集资献工或殷实户捐款修建。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县令陈云章写的《重修七里山记》,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副贡车秉源写的《大源洞路碑记》,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举人熊先千写的《瓜源口洞下路记》等,都记述了当时乡村修路情况。旧志《津梁》卷记载了县内桥、亭、渡的概况。 一、桥梁:全县计有大小桥梁239座,如老县城的贞节桥、看鹤桥、玉印桥等,县东及县东南的宾阳桥、碧田桥、洪岩桥、匡溪桥、夏家桥、大桥河桥和风口桥、尚书桥、宰相桥、青云桥、中潢桥等;县南的下溜桥、潘埠桥、步云桥、镜源桥、永安桥等;县北的龙口桥、慈姑桥、双板桥、心安寺桥等;县西的三贤桥、甫田桥、烟港桥,浬溪桥、金银桥、新峰寺桥等。 二、渡口:为沟通我县修河两岸交通,境内设渡口46处。即县城南渡、东渡、西渡、增义、上溪、盘山、济人、山口、梅林、栗榔、漉州、瞿坊、潭埠、巾口、郭家、港叉、戴家、箬溪、崔家、汪家、三洪、陂田、蛤石、龙潭、梁家、东湖、饶湾、兰田、石口、浬溪、邓埠、官港、太平、黄叟、长田、渠梁、仙潭、临江、鸭脚、斜石、下弦、塔边、清江、漳潭,石市。在这些渡口中,唯南渡是沟通我县修河南北两岸的交通枢纽,日渡三、四千人次,除渡船数艘外,从宋朝起便设有浮桥。旧志载“南渡浮桥,南关外,跨修水。宋嘉定间知县赵尹建。端明殿学士程泌记,明张晋兄弟兴石柱,浮桥两岸,甃石成堤,治船六十四,绵亘木板,左右系以铁练,环纽开合。岁修理额银八两八钱八分,司桥六人。每人岁给食银五两二钱。万历三十六年,知县周道昌建渡船六座,浮桥遂废。国朝(清)咸丰甲寅,邑绅陈澄心、邱丹亭、田珠舫、陈新溪、葛厚斋、董凌岗、陈治杳、陈春膏、苏墨溪、李又新、田寅生、田霖卿、郑玉田等为首,劝捐置船三十四座,计三十七丈,上用桥栅。往来称便。又置田租七百余石为善后。”宋代以来,浮桥多次毁而复修。,民国期间,县政府设浮桥局,有浮桥18座,4吨渡船7艘,雇船工10人,平、枯水时维护浮桥,洪水时撑船过渡,其经费从田租中开支。日军占领县城时,浮桥被炸毁。民国35年(公元1946年),县政府重建浮桥16座,后又增到24座,渡船3艘,沿用“洪水过渡,平水枯水过桥”的习惯,直到解放。 三、凉亭:我县多数地方在交通要道建有凉亭,为行人肩息之所。旧志载,全县有凉亭40座,其中以罗溪东湾锣鼓洞石亭为著,该亭建于咸丰年间,上下横竖皆石。其次为东岭亭、紫鹿亭、烟山亭、东渡亭、桃木坳亭均为石砌,久经沧桑无损。有的凉亭设茶水,方便行人,如龛龟亭“县南石人洞,上臼龛龟岭,为武宁靖安要衢,内外约二十余里无人烟,里人积金为会,置亭一所,屋三间,设烹茶夫一名,岁给茶叶工食银十二两,以待行者。又石洞路除凿通外,修砌之处,不免倾颓,会内岁裁银十余两补修。与此会者七十余人,酌立成规,后先继美,洵称义举云。” 四、公路: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我县开始修建公路,至解放前夕,全县有公路4条,总长147.62公里。即: 南(昌)全(家源)线,是省际公路。自南昌牛行车站起,经新建、安义、永修、武宁和湖北的龙港、大冶、黄石、鄂城至武昌,全长389公里,是赣鄂两省的主要通道,属国防公路。在我县境内为59.94公里。从与永修交界处的磨刀进入我县,经箬溪、莲花、大桥、路口,由纽丝岭进入湖北阳新。 箬(溪)龙(门)线,是县际公路。该线从箬溪与国防公路接头,途经我县巾口、宋溪、县城、甫田、浬溪、长坪进入修水的三都、庙岭、义宁镇、渣津至湖南省的龙门厂与湖南的公路接通,是修、武两县通南昌和长沙的主要干线。民国22年(公元1933年)修建,民国25年(公元1936年)通车,全长181.4公里,在我县境内为75.87公里。 瑞(昌)莲(花)线,全长56.7公里,是一条县际公路。民国27年(公元1938年)日军为了侵略掠夺的需要,从瑞昌南义的大坂亭修至我县莲花,与南全线联接。在我县境内仅4.66公里。
  金(水)横(路)线,是乡间短线公路。民国28年(公元1939年)横路驻有日军,为供应给养而修。从金水接南全线,经大富、金盆、儒庄直达横路铺,全程7.15公里,无永久性桥涵,路面填铺质量低下,只能晴天通车。 五、运输工具:在我县修河沿岸农村,很早以前就有人伐木造舟。据在清江车下港口铺发现的岩刻,在宋嘉太元年(公元1201年)年间,我县已有造船匠人。嗣后,具有修河特色的木帆船长年航行于修河中。公元1949年木帆船已发展到71艘,装载量793吨。船滩、浬溪、盘溪、风口等支流,也有少量的划子或竹筏。我县公路沿线的农村,在民国年间出现牛车和独轮车,一次能拉二至四百斤,比人工挑运进了一火步,但在罗溪、石门楼、严阳、伊山、东林,南岳、温汤等山区,仍靠扁担箩筐,行人外出,全靠步行。抗日胜利后,虽有公路,但无车辆,作用不大。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