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交通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1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交通运输
分类号: F512.6
页数: 23
页码: 390-412
摘要: 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 武宁县地处赣北山区,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从建县到1949年的漫长岁月里,进出县内外物资,主要依赖修河水运,乡间多靠肩挑背扛,经济较为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穿山辟公路,飞洞架桥涵,疏河炸滩,拓展航道,为发展家乡交通事业付出巨大的代价。
关键词: 交通运输 交通事业

内容

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 我县地处赣北山区,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从建县到1949年的漫长岁月里,进出县内外物资,主要依赖修河水运,乡间多靠肩挑背扛,经济较为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穿山辟公路,飞洞架桥涵,疏河炸滩,拓展航道,为发展家乡交通事业付出巨大的代价。1981年全县有公路23条,总长698.9公里。为1949年的4.73倍。柘林水库蓄水后,滩河变平湖,总通航里程为144.5公里,为1949年的117.5%。成为陆地车水马龙,水上百舸争流,四通八达,货畅其流,信息灵通,经济繁荣的新山区。
   第一节解放前水陆交通 修河,是我县解放前唯一的运输动脉,上通修水,下抵吴城,全长354公里。东自河潭,西至周坑,贯穿全境。县内河段80公里,终年通航。但沿途险滩多,水位变化大,枯水季节,二、三十吨的木帆船,也要减载行驶。县乡道路,多系羊肠小道,均为民间集资献工或殷实户捐款修建。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县令陈云章写的《重修七里山记》,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副贡车秉源写的《大源洞路碑记》,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举人熊先千写的《瓜源口洞下路记》等,都记述了当时乡村修路情况。旧志《津梁》卷记载了县内桥、亭、渡的概况。 一、桥梁:全县计有大小桥梁239座,如老县城的贞节桥、看鹤桥、玉印桥等,县东及县东南的宾阳桥、碧田桥、洪岩桥、匡溪桥、夏家桥、大桥河桥和风口桥、尚书桥、宰相桥、青云桥、中潢桥等;县南的下溜桥、潘埠桥、步云桥、镜源桥、永安桥等;县北的龙口桥、慈姑桥、双板桥、心安寺桥等;县西的三贤桥、甫田桥、烟港桥,浬溪桥、金银桥、新峰寺桥等。 二、渡口:为沟通我县修河两岸交通,境内设渡口46处。即县城南渡、东渡、西渡、增义、上溪、盘山、济人、山口、梅林、栗榔、漉州、瞿坊、潭埠、巾口、郭家、港叉、戴家、箬溪、崔家、汪家、三洪、陂田、蛤石、龙潭、梁家、东湖、饶湾、兰田、石口、浬溪、邓埠、官港、太平、黄叟、长田、渠梁、仙潭、临江、鸭脚、斜石、下弦、塔边、清江、漳潭,石市。在这些渡口中,唯南渡是沟通我县修河南北两岸的交通枢纽,日渡三、四千人次,除渡船数艘外,从宋朝起便设有浮桥。旧志载“南渡浮桥,南关外,跨修水。宋嘉定间知县赵尹建。端明殿学士程泌记,明张晋兄弟兴石柱,浮桥两岸,甃石成堤,治船六十四,绵亘木板,左右系以铁练,环纽开合。岁修理额银八两八钱八分,司桥六人。每人岁给食银五两二钱。万历三十六年,知县周道昌建渡船六座,浮桥遂废。国朝(清)咸丰甲寅,邑绅陈澄心、邱丹亭、田珠舫、陈新溪、葛厚斋、董凌岗、陈治杳、陈春膏、苏墨溪、李又新、田寅生、田霖卿、郑玉田等为首,劝捐置船三十四座,计三十七丈,上用桥栅。往来称便。又置田租七百余石为善后。”宋代以来,浮桥多次毁而复修。,民国期间,县政府设浮桥局,有浮桥18座,4吨渡船7艘,雇船工10人,平、枯水时维护浮桥,洪水时撑船过渡,其经费从田租中开支。日军占领县城时,浮桥被炸毁。民国35年(公元1946年),县政府重建浮桥16座,后又增到24座,渡船3艘,沿用“洪水过渡,平水枯水过桥”的习惯,直到解放。 三、凉亭:我县多数地方在交通要道建有凉亭,为行人肩息之所。旧志载,全县有凉亭40座,其中以罗溪东湾锣鼓洞石亭为著,该亭建于咸丰年间,上下横竖皆石。其次为东岭亭、紫鹿亭、烟山亭、东渡亭、桃木坳亭均为石砌,久经沧桑无损。有的凉亭设茶水,方便行人,如龛龟亭“县南石人洞,上臼龛龟岭,为武宁靖安要衢,内外约二十余里无人烟,里人积金为会,置亭一所,屋三间,设烹茶夫一名,岁给茶叶工食银十二两,以待行者。又石洞路除凿通外,修砌之处,不免倾颓,会内岁裁银十余两补修。与此会者七十余人,酌立成规,后先继美,洵称义举云。” 四、公路: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我县开始修建公路,至解放前夕,全县有公路4条,总长147.62公里。即: 南(昌)全(家源)线,是省际公路。自南昌牛行车站起,经新建、安义、永修、武宁和湖北的龙港、大冶、黄石、鄂城至武昌,全长389公里,是赣鄂两省的主要通道,属国防公路。在我县境内为59.94公里。从与永修交界处的磨刀进入我县,经箬溪、莲花、大桥、路口,由纽丝岭进入湖北阳新。 箬(溪)龙(门)线,是县际公路。该线从箬溪与国防公路接头,途经我县巾口、宋溪、县城、甫田、浬溪、长坪进入修水的三都、庙岭、义宁镇、渣津至湖南省的龙门厂与湖南的公路接通,是修、武两县通南昌和长沙的主要干线。民国22年(公元1933年)修建,民国25年(公元1936年)通车,全长181.4公里,在我县境内为75.87公里。 瑞(昌)莲(花)线,全长56.7公里,是一条县际公路。民国27年(公元1938年)日军为了侵略掠夺的需要,从瑞昌南义的大坂亭修至我县莲花,与南全线联接。在我县境内仅4.66公里。
  金(水)横(路)线,是乡间短线公路。民国28年(公元1939年)横路驻有日军,为供应给养而修。从金水接南全线,经大富、金盆、儒庄直达横路铺,全程7.15公里,无永久性桥涵,路面填铺质量低下,只能晴天通车。 五、运输工具:在我县修河沿岸农村,很早以前就有人伐木造舟。据在清江车下港口铺发现的岩刻,在宋嘉太元年(公元1201年)年间,我县已有造船匠人。嗣后,具有修河特色的木帆船长年航行于修河中。公元1949年木帆船已发展到71艘,装载量793吨。船滩、浬溪、盘溪、风口等支流,也有少量的划子或竹筏。我县公路沿线的农村,在民国年间出现牛车和独轮车,一次能拉二至四百斤,比人工挑运进了一火步,但在罗溪、石门楼、严阳、伊山、东林,南岳、温汤等山区,仍靠扁担箩筐,行人外出,全靠步行。抗日胜利后,虽有公路,但无车辆,作用不大。
   第二节解放后交通建设
   一、公路建设
  1953年开始对原有公路进行整修,1954年有南全线(磨刀至箬溪)4.79公里,箬龙线(箬溪至长坪坳)75.87公里恢复通车。1956年8月,县委、县人委发出“关于修筑区乡公路的通知”,开始兴修公路。至1972年,全县有公路83条,总长736.63公里(其中国防公路1条,长60.3公里;干线公路2条,长80.66公里;县社公路12条,长208.17公里;社队公路68条,长387.5公里。
  1972年2月柘林水库蓄水后,淹没部分路段。公路分布发生变化。由于移民搬迁的需要,各社队自力更生,群策群力,掀起修路高潮,国家投资将南全、箬龙两条公路水淹地区,进行改线接通。至1981年全县有公路94条,总长805.35公里(其中国防公路1条,长43.48公里;干线公路4条,长167.22公里;县社公路19条,长254.05公里;社队公路70条,长340.60公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并和毗邻的省县公路相互连接。
   (一)国防公路 南全线:起自南昌八一桥头,终止武宁县的全家源,全长186.84公里。磨刀至箬溪4.79公里,1953年冬由九江地区修复,1954年5月1日通车。其余路段,直到1958年9月才修复通车。
  1972年2月柘林水库蓄水,淹没永修县附坝至我县大桥河的一段公路。为使这条公路畅通,由柘林水电站和省公路局投资54万元,改由永修县的三溪桥,经德安县的车桥、白水,瑞昌县的南义,再经我县的双溪、大桥河与原南全线相接。我县境内改线7.19公里,由原59.94公里,减为43.48公里,于1971年11月动工改建,1973年5月通车。从1979年起,公路部门从瑞昌南义至武宁金水的21.64公里路段,改建为沥青路面。
   (二)干线公路 柯龙线(原为箬龙线):我县境内起自箬溪,与修水交界处的长坪坳终止,全长75.87公里。经1951年和1953年两次修复,1954年5月1日武宁至德安通车;9月27日修水至德安通车。该线在我县境内有巾口(朱家滩)、浬溪两个人力渡r。分别于1969年12月和1976年8月建成永久性的公路桥。
  1972年,被淹的箬溪至三贤段的一段公路需要改线。柘林水电站投资407万元。起于柯垅,经梅颜、株林、南皋、架溪、伊山口楚三贤段,全长42.18公里:均在我县境内.需跨越梅颜、南皋两座大山和株林、伊山口两条河流,修建株林、伊山口两座大桥。为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成立修、武两县修河北线公路指挥部。我县负责从柯垄至南皋山的15公里和宋溪至县城支线(包括渡口)的7公里;修水县负责自南皋山至三贤段的27.18公里.改线后的公路比原箬龙线增长1.0)公里,我县境内增至76.25公里。从1972年8月动工,上阵劳力万余人。1973年10月16日全线通车。难度之大,进度之快,为我县公路建设史上罕见。 瑞鸦线(原为瑞莲线):起自瑞昌县城,终至我县鸦雀山,全长56.7公里。我县境内从大坂亭至莲花,长4.66公里.1958年大炼钢铁时,进行过整修.1969年,由省公路局第四工程队修建桥涵,并再次整修路面,达到晴雨通车。1972年2月南全、箬龙两线水淹中断,该线则由莲花延伸到鸦雀山,全长8.55公里。在柯垄改线尚未完工之前,担负修、武两县物资的集散和旅客的转运,是我县车辆流量多、运输最繁忙的路段。 武庙线:起自我县县城,经黄段、盘溪、罗溪、石门和修水的黄坳、庙岭,抵达修水县城,全长80公里,我县境内全长53.88公里,分三段建成。第一段由老县城至黄段的月田5.7公里,后改由新县城至月田为2.4公里。于1959年建成通车;第二段由月田至罗溪(即武罗公路)28.35公里,是工程难度最大的一段。由省投资65万元。1964年12月动工,1966年1月10日建成通车;第三段由罗溪至石门23.1公里,由地区投资6万元,石门、罗溪两个社办钨矿集资13万元,1960年3月建成通车。
  武靖线:全长29.79公里。是沟通靖安、奉新,直达南昌的一条干线公路,也是我县南面经济林区的一条重要公路。从新县城经农科所、茶梓坪、严阳至牛皮石,计长21.99公里,由省投资75万元,于1960年10月动工,1971年5月通车。该线虽称武靖线,实际上是武严线,从牛皮石到与靖安边界的茶梓坪,尚有12.1公里。因悬崖陡壁,工程量大,经费无着,停止修建。
   (三)县社公路 株金线:起自株林,经横路至金水,长12.15公里。其中横路至金水7.15公里,系1976年在原简易基础上改线整修,1977年正式通车。 长东线:起自长坪坳,经船滩,终至东林,全长24.16公里。其中长坪坳至船滩7.08公里,1957年修建;船滩至东林17.08公里,1969年修建,1971年全线通车。 水源线:自水口至源口电站,长3.43公里,1958年1月修建,同年10月通车,后中断。1969年进行整修恢复通车。 鸦罗线:起自鸦雀山,经巾口,终至罗坪,全长1.9公里。其中卢家湾至巾口2.15公里,1958年修建.鸦雀山至巾口,罗坪渡口至罗坪,全长14.75公里,1972年10月建成通车.1973年10月北线公路通车后,幸福山渡f]停渡,公路中断.现在,至巾口、莲花的客班车由柯垄、南全、瑞鸦线绕道行驶。
   烟安线:起自烟港,终至安乐林场,全长20.02公里,1964年修建,1965年通车。 丁凤线:起自县城丁家山,终至黄段的风口,长4.12公里,1964年修建。柘林水位达65米时,便中断交通。武九线:起自农科所,经罗坪、杨洲,终至九一四林区,全长43.46公里。1966年修建,1969年通车。 巷大线:起自巷口,经彭坪,终至大洞竹木制品厂,长14公里。1964年5月,省二轻局投资修建,同年12月建成通车。
   山伊线:起自伊山口,终至伊山,长10公里,1968年动工,1971年通车。
   船温线:起自船滩,终至温汤,长9.49公里。1969年动工,1970年通车。
   船南线:起自船滩,终至南岳,全长13公里。1970年通车。
   寺辽线:起自寺庄,终至辽田,全长5.49公里,1970年动工,1971年竣工。
   朝煤线:起自朝阳,终至泉坪煤矿,长3.5公里,1971年建成通车。
   盘清线:起自盘溪,经新丰终至清江,全长25公里。1975年建成通车。
   新石线:起自新丰,终至石渡,全长5公里,1975年建成通车。 石钨线:起自石门楼,终至大雾塘,全长21.2公里,县钨矿自筹资金70万元,1975年动工,1977年建成通车。 莲大线:起自莲花,终至大桥,全长9.58公里。该线属原南全线一段,水位上升至65米时,便被淹没,改道经南义至大桥。 北三线:起自老县城北门,终至三贤,全长12.05公里。属原箬龙线一段,柘林水库蓄水后被淹没。
   粮茶线:起自斜滩粮站,终至县茶场,全长2.5公里,1966年建成通车。
   (四)社队公路 社队公路系由乡村自筹资金或组织农民自行修建。一般都为简易路面,临时桥涵,无专人养护,只在农闲时组织农民进行季节性的整修,或由农民个人承包。 建国后,我县人民在整修、兴修县社公路的同时,陆续修建一些简易公路。最早的有朱家滩至巾口街2公里,1959年修建;路口公路的松树坳至月台5公里,1962年修建;箬溪至东溪9公里,1963年修建;县茶场至林家2公里,1964年修建。至1972年柘林水库蓄水前,全县有社队公路68条,总长387.5公里。蓄水后,淹没20条94公里。从1972年以来,由于陆续进行改建和兴建,社队公路有了新的变化,到1981年止,有70条,总长349.6公里。
   (五)公路桥梁 公路桥梁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修建公路时同时产生。我县从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开始修建公路,同时也建造公路桥梁。不过多为木结构便桥,负荷力和通过能力差,容易遭水毁。,解放后,公路部门逐年新建和改建许多桥梁。1958年全县有大小公路桥79座,768.9延长米,其中39.座为石墩木料结构,40座全系木料结构。便桥和危桥多。 为了提高公路通过能力,确保运输安全。1963年4月和1969年5月,成立“武宁县建桥委员会”和“武宁县公路桥梁总指挥部”,对公路桥梁进行多次全面检查整修。逐年新建和改建一批永久性的桥梁,技术标准和通过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1981年,全县有公路桥梁145座,2918.1延长米,其中永久性桥梁130座,2767.5延长米,占全部公路桥的89.7%和94.8%,30米以上桥梁29座(附表),1523.6延长米。巾口桥、株林大桥、浬溪桥都在百米以上。南全、柯垄、武靖等几条省养公路实现桥涵永久化。武庙线永久性桥梁占64%,县社公路永久性桥梁占90%以上。桥梁种类繁多,结构新颖,造趔美观,气势宏伟,如道道长虹辉映武宁山河。 巾口大桥。位于朱家滩,跨巾口水。民国22年(公元1933年)修建箬龙公路时,建起一座木便桥,常被水冲,阻碍交通,后改船渡。1957年修建低水位活动便桥,下部木桩排架,108个松木桩,长8一9米。上部杉木支梁,木面轨道,全长103.1米,净跨2.7米,高3.2米,载重7.5吨。遇洪水,桥开拆,断交通。1968年省投资25万元,改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3孔净跨25米,全长98米,高8米,桥面净宽7米。设计载重汽13拖60吨,桥下通船,并建有4个护桥锥坡。1969年12月竣工通车。1972年被淹,1977年航道站清除航道障碍时炸毁。 浬溪桥。位于浬溪街西500米,跨上菁水。民国22年(公元1933年)修建一座木便桥,1954年设汽车渡,1956年修建低水位活动便桥,可通汽车,常被洪水冲坏。毁坏时,汽车从浅滩通过。1962年10月改建为半永久性石墩台木梁木面桥,4孔净跨12米,全长60.2米,载重汽10吨,1963年底竣工通车。1975年九江公路分局利用原基础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1孔,净跨10.3米/7孔、11.6米/4孔,高7.5米,长141米,泥结碎石桥面,净宽7米。载重汽13拖60吨,4个护桥锥坡,1976年8月竣工通车。 株林大桥。位于横路公社株林,跨大富水。1972年修建修河北线公路时动工兴建。耗资35万元。1973年10月竣工通车。该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3孔净跨30米。全长123米,桥高16米,桥下可通船。桥面净宽7米,原为泥结碎石桥面,1981年铺设沥青混合料,载重汽13拖60吨。 伊山大桥。位于伊山口,跨伊山水。1972年10月修建修河北线公路时修建,耗资20万元。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孔净跨50米,高10米。为泥结碎石桥面,净宽7米,载重汽13拖60吨。1973年10月竣工通车。是我县第一座净跨50米双曲拱桥。 沙田大桥。位于新宁镇岩子岭,跨沙田港,是连结黄段的咽喉。解放前此处架有搭水桥,1964年修建武罗公路时,修建木便桥。山洪暴发,交通中断。1972年柘林关水,水位上升。黄段设有武宁一中和农机厂、水轮机厂等单位,每日来往行人,数以千汁,下雨涨水时,人们涉水过河,常有不测,群众呼声较大。1973年县与九江公路分局共同协商,集资24万元’(九江公路分局18万元,县6万元),于1976年1月动工改建,并动员县城机关干部、厂矿职工、学校师生、城镇居民五千多人参加义务劳动挖运土石方四万多立方,历时两年竣工通车。此桥为1孔净跨60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86米。高12米,桥面净宽8米,两边人行道各1米,载重汽20拖60吨,为我县公路桥梁净跨、净宽、载重之冠。[=此处为表格(全县30米以上桥梁一览表)=][=此处为表格=]
   (六)公路养护 解放初,我县虽有干线公路2条,因无养护机构和人员,以致年久失修。1955年成立“九江公路总段武宁分段”。有养路工38人,管养南全、箬龙两条干线,计110.79公里。 为提高公路通车能力,对公路养护,主要采取专业养护与民工建勤相结合的方法。专业养护,主要任务是对泥结碎石路面有松散、露骨、坑洞、车槽、边侧、翻浆、沙波浪和渣油(沥青)路面有啃边、黾裂、油包、沉陷等病害进行整修。经常保持公路完好,做到路面平整坚实,路基路面排水良好,边沟畅通,桥涵安全无损,标志齐全鲜明,路树绿化,路容整洁。1981年,南全、柯龙、武庙、武靖、瑞鸦五条干线公路,设有22个养路队,职工213人,养护里程为210.7公里,大小桥梁164座、2377.5延长米。县社公路设有20个养路队,养路代表工135人。养护线路19条、254.05公里,主要桥梁69座、1555.4延长米。 民工建勤,是在国家人力、财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加快公路建设的一项措施。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公路沿线民工加宽、修补路基坑槽、铺筑路面,改弯、改线、降坡,清理路肩、水沟、塌方和路边堆积物,维修桥涵,‘路树培土,‘砂石备料等等。1954年以来,对干线公路和县社公路,组织十余次全县性的民工建勤,总计上阵劳力148.240人,完成工作日861.485个,采集砂石55121.74立方,整修和加铺路面890.66公里。 公路绿化,是公路养护任务之一,从1955年起,每年冬春两季大搞路旁植树。1962年,干线公路共有路树19825株,平均每公里有路树155株。1964年3月,全县民工建勤,完成公路植树7800株。1966年,根据全国和全省公路绿化会议精神,配备专门人员,开辟苗圃基地4亩,1973年增至14亩。因管理绿化责任不落实,至1981年,省养公路仅有路树13162株,平均每公里62株,县社公路绿化更差,除粮茶线外,多数路段没有绿化。
   二、港航建设
   (一)航道整治与变迁 修河是我县的水上交通动脉。上可达修水的渣津、马坳;下可通吴城、湖口。修河的武宁河段,自河潭至周坑,段程80公里。就河床而言,浬溪以上为滩河,沙、石崖底;浬溪以下为泥沙底质。多滩险,县治以西有十六滩,县治以东有十三滩。 解放前,修河水位低,航道无人管。常常是“大晴三天无水走,下雨三天洪水跑”。枯水时节,船到浅滩后,船工下船拉纤或扒沙抬船。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改善航运条件,多次组织劳力疏浚河道,清理大量淤积泥沙,治理二十多个滩头。1972年,柘林水库蓄水后,航道变化很大,修河下游水位大大提高,最低水位47米,航道航标部门多次组织力量清树兜,探明暗礁,设置航标。从此,船只终年畅通无阻。 1、滩河变湖泊,不能通航的支流,成为季节性航道(如株林、大桥)、常年航道(如茶棋)。
  2、大弯成直道。如中潢、西滩。
  3、适航性增大,只能行驶二、三十吨的木帆船变为可通二百多吨的机动船。
  4、增加了副航道。即从中潢的糠滩脚下直驶杨州港口,缩短航程10公里。
  5、以新宁镇为界,下游为三级航道,上游为七级航道。
   (二)航标设置 我县航道设标于1972年3月。自县城至柘林的河段设水标64只,岸标27只。所设之水标,初为三级标(三角竹标),边长15尺,高5尺。1976年,更换园型钢质浮鼓标36只,每只直径为80公分。’1980年4月,又增换钢质浮鼓标20只,直径60公分。三角标全部淘汰。1981年,改用双船钢质浮标,边长3米,高8米。水标的设立密度,视水底障碍物的情形而定。县城至幸福一带障碍物多,则标密。两标相距近一公里,其它河段栋距3公里。标的颜色分红、白两种,面向下游左白右红。航标光源,1973年至1980年设白炽煤油灯,县城至幸福设灯28盏。1981年12月起改用75公厘的白炽电灯。岸标分过河标(横向)、接岸标(纵向)二种,县城以下中潢、猫山、鸦雀山、附坝河口设岸标4只。至此,船舶均可昼夜航行。
   (三)码头划分与建设 解放初,我县境内修河沿岸有码头34处,其中较大的码头有7处,即清江、浬溪、石渡、县城南门、巾口、箬溪、三洪。1972年,随着柘林水库蓄水,河道变迁,县内修河沿途船舶停靠点有:斜石、清江、新段、上北湾、下北湾、桃林、临江、安乐、梅家湾、石渡、观音阁、上汤家、下汤家、湖滩、兰田、马咀、港西、新华、岩下、渡头、上坑、饶湾、西渡港、茶棋、新宁镇金盆架、县城客运码头、东渡、南皋、徐坊、幸福、鸦雀山、中潢、东山、柯公脑(库区林场)、杨州等34处。设有趸船的码头:县城客运码头、鸦雀山、附坝三处。均为1972年后修建。徐坊、幸福、库区林场也有临时码头。
  1980年,县城沿河划分为八个码头:
   第一码头:东渡(汽车渡口上游150米下游100米)为汽车轮渡专用码头。 第二码头:东渡(汽车轮渡上游150米起至石油库背后)为危险货物装卸和建筑石、沙、小山竹专用码头。
   第三码头:登高山,为食品、百货、粮食装卸码头。第四码头:人民路顶头牌坊坡下。为客运码头。
   第五码头:林业局、县医院河边。为竹木排筏泊地。
   第六码头:砖瓦厂河边。为柴炭装卸码头。
   第八码头:西渡港、梅兰滩至老县城电厂,为修水、铜鼓两县竹木排筏泊地。
   (四)渡口建设 解放初期,我县修河两岸渡口有:东渡、南渡、西渡、菜州上、西滩、梅林埠、太平潭、饶湾、客锅里、渡头、饶坑、东潭、临江、桃林、哨背、三洪、龙腹、破石、墨斗山、中潢、巾口、朱滩、潭埠、斜石、邓埠、上保、马咀、湖滩、汤家、石渡、梅家湾等31个渡口。1972年,常年渡口33处,渡船33艘,99.2吨位,566客位。 柘林水库蓄水后,淹没县城以东下游的梅林埠、石鼓潭、潭埠、大河口、巾口、西渡坪、墨斗山、箬溪、龙腹、灰埠里等渡口。增设东渡、幸福、中潢、鸦雀山、杨州、东山、王埠、茶棋、南北渡等常年渡口9处。至1981年,有渡口31处。其中专业渡口29处,副业渡口2处,计有渡船31艘,206吨,832个客位。
   解放后,先后设有汽车渡口五处:
  浬溪渡口
  1954年箬龙线修复通车后始设。人工木质渡船1艘,渡工8名,每航次渡车1辆,需时15分钟。1956年修建木便桥后,渡船撤消。
  朱家滩渡口
  1954年箬龙线修复通车后设渡。有木质渡船1艘,渡工12名,每航次渡车1辆,需时30分钟。因此处水流湍急,洪水泛滥时,杂物满河,交通有时中断,该渡于1957年建桥后撤销。
   南门渡口
  位于老县城南门。1966年1月,武罗公路建成后,将朱家滩渡驳船调至此处,设人力渡口,由渡工撑渡或从浮桥上人力牵引,每渡装运汽车三辆,每辆收费5元。1969年,库区移民搬迁,日渡汽车近百车次。1970年,县城搬迁,运输量更大,人力渡已不适应。省交通局从清江县樟树镇渡口调来80匹马力木质拖轮一艘。拖带驳船渡运来往车辆,每渡装运汽车2辆,需时20分钟。同年冬,加设200米长的汽车便桥一座。
  1971年,省交通局将修水县三都渡口一艘20匹马力铁质拖轮调至南渡,作涨水时汽车过渡用。之后,又购买一艘20匹马力机动船作为人渡。渡口职工增至19人。1972年,人渡与汽车渡分开,新县城至老县城人渡先由航运站后由航运公司用机帆船收费过渡。
   幸福渡口
  位于卢家湾,是龙口河与修河的交汇处,水面很宽,常水1800米。1972年10月至1973年10月,北线公路抢修期间,利用鸦雀山至罗坪和社队公路维持修、武两县的公路运输,将县城南门渡运汽车的人员和设备移至该处,并新造一艘80匹马力的木质拖轮。修武两县通往九江、南昌及修河两岸的机动车辆,均由此过渡,每辆车收费4元。在该处设渡期间,渡工24人,日分两班。县交通局领导,驻渡指挥,以保安全。1973年10月,修河北线公路通车,汽车轮渡移至县城东渡码头。
  东渡口
  位于县城以东3.5公里处,与观音阁隔河相望。该处水面宽:常水950米,洪水1600米。流速快,常水0.8米/秒,洪水3.2米/秒。每航次需时20-30分钟。1973年10月,修河北线公路通车后,将幸福渡口汽车轮渡迁至东渡。同时,由县航运公司配备一艘10匹马力的机动船,作为来往人渡,每人次收费1角。从1980年起,每年由县财政拨款1万元,作为渡工工资和船舶维修费用,实行行人免费过渡。汽车轮渡定员24人,1978年1月由省公路局接管,武宁公路段代管。1981年拖轮2艘,木质和铁质驳船各1艘,每渡可载货车8辆,日渡汽车280辆次,最高时日渡800辆次之多,为我省五大渡口之一。
   (五)船舶发展 解放后,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船舶逐年增多。1953年为89艘、1013吨;1960年,全县专业运输木帆船163艘、1339吨;副业运输木帆船25艘、120吨。 从1961年起,开始建造机帆船,有风扬帆,无风开机,取代撑篙、拉纤、摇橹,减轻船工的劳动强度,加速船舶周转。1972年机帆船发展到34艘、510吨位,1981年增至90艘,2406吨位。同时有客轮4艘,560匹马力,560个客位;拖轮7艘,400匹马力。木帆船则由1974年的103艘、880吨减少到32艘、306吨,基本实现水上运输机械化。
   第三节客货运输 一、汽车运输、客运i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在老县城城北小学附近的邓家设协和车站,有美国产的雪福兰24座客车3辆,由武宁发车,东南至南昌和永修县杨家岭,西至修水三都,北至瑞昌和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后在抗日战争中停办。日军投降后,未设客车站,旅客有时搭乘货车或运粮军车。
  1954年,县汽车站成立,九江专区汽运局派道奇和爱尔兰客车各一辆,共50个座位。5月1日举行武宁至德安通车典礼。从此,沟通了武宁至德安、永修、九江、南昌方面的客运。6月间,特大洪水冲坏不少路段和桥涵,客运一度中断,经抢修于8月恢复通车。1955年九江派驻我县客车增至3辆,增开至三都的班车。1956年德安至修水通班车,中途停靠我县,沟通修、武、德三县旅客来往。1957年德安成立汽车中心站,负责修、武、德三县客车调度,我县在长坪、浬溪、巾口、箬溪设代办站。1958年,武宁至九江每日有对开班车,修水至南昌班车,路过武宁时也进站停靠。同时,随着县社公路的发展,县内班车逐年增多。1981年,武宁与湖北鄂城有对开省际班车。全县有客车31辆,520个座位,单日班33班,双日班34班,全县24个公社(场)都通了班车,杨洲、罗坪、石门、罗溪、清江、石渡、船滩、浬溪、大桥等10个公社每日两班,还有11班农村夜宿班车,农民早进城,晚归家,人人称便。 货运。1933年协和车站拥有货车8辆,货运情况不详。1954年客运通车后,有些另担货物托运。不久,九江派一辆2.5吨的道奇牌货车来我县,担任货运,当年就承运货物1300多吨,32000多吨公里。1955年增加货车一辆。1960年县成立汽车队,有一辆道奇和一辆十轮卡。九江驻点货车增加到5辆(南昌两个直属车队也参与我县货运),各个代办站,除长坪站撤销外,其余均升格为汽车站。既售客票,也招揽货源,并增设莲花、路口两个汽车站。进入七十年代,工矿企业和人民公社,陆续购置车辆和拖拉机,承运自己的物资和产品。1981年全县拥有各种类型的汽车300辆,轮式拖拉机184辆,手扶拖拉机450辆,开始出现个体专业运输户,形成国营、集体、个体多种形式的车辆运输新局面。
   [=此处为表格(专业汽车运输企业历年营运表)=][=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二、水上运输 客运修河水位不稳定,沿途险滩多,历代都没有专门客班船。进出武宁的旅客,除步行者外,则搭乘木帆船,人货混装。解放后,亦沿用旧习,有些团体旅客有时租船载人。1961年3月,水上人民公社利用自造30马力的“武鹰”号客轮,趁洪水运送旅客上浬溪,因船的马力小,稳性差,河水流速大,驶到城西不远的张家滩便翻了船,造成淹死36人的重大恶性事故。从此,未在修河经营客运。1972年以后,石渡以下河道荡漾成湖,给水运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5月15日,由航运站经营客运,在武宁建造的第一艘客班轮“赣柘”号,由县城开往柘林。单程64.5公里,途中停靠徐坊、幸福、中潢、鸦雀山、库区林场、附坝等6个码头。不久,县城以上又增开石渡航班,单程29公里,途中停靠茶棋、饶湾、上坑、渡头、新华、兰田、马咀、芜滩8处。至1981年,全县有客班轮4艘,371马力1607个座位。石渡以下,修河两岸村庄,每日都有班船往返,交通较为方便。
  货运我县有修河贯穿的优越条件,水上运输历史悠久,据民国36年(公元1947年)3月江西省水上警察总队调查,修河航线有运输帆船684艘,3064吨,船民2522人,其中男性2090人,女性432人。同年5月江西省水警总队第三中队第一分队船户登记清册载:“武宁帮”有船户75户,船民169人,驾驶船类有“宁船”56艘、“麻雀子”6艘、“小驳子”5艘、“沙排子”1艘、“园网子”1艘、“刁子”3艘、“网排子”1艘、“潭滩子”1艘、“柏木船”1艘、“渔船”12艘,航行于修河、鄱湖、赣江。又据民国38年(公元1949年)1月26日江西省内河木帆船调查表载:修河航线武宁港木帆船总吨位896吨、船民320人。解放前夕,全县有木帆船71艘、793个吨位。年货运量万吨上下,货运周转量近百万吨公里。
  解放后的水上货运,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五十年代前几年,公路不通车,粮食及各种物资集并和运输,主要靠帆船和排筏,进出口物资几乎全靠木帆船,竹子木材札排放运,修河为我县的交通命脉。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机动车辆发展很快,许多物资转为汽运,武宁船舶转向外港,在鄱湖、赣江、长江等沿岸码头招揽运输业务。1972年以后,柘林蓄水,滩河变平湖,机动船舶大发展,副业船、专用船大普及,当年全县机动船发展到122艘(其中农村副业船77艘,占63%;企业专用船16艘,占13010),许多产品和物资,多数为社队和企业自运。由于柘林大坝拦截了河流,航运增加中转环节和运输费用,我县大部分货物由公路运输。县航运公司的专业船舶只在外港从事货运,留在本港的船舶,多半承运砂石等建筑材料。1981年与1973年比较,年运量下降70%,周转量下降22.5%。
   [=此处为表格(专业航运企业历年营运表)=][=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
   三、民间运输 民间运输是我县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主要运输方式。工具是扁担、箩筐、抬扛和少数木轮车、胶轮车。从业人员多系城镇居民,俗称“脚夫”。城镇近郊的农民也在农闲时节从事挑脚、抬轿等苦活,弥补生活开销。他们没有固定组织,根据当时运输货物多寡,相邀为伙。货主随叫随到,没有统一价格,双方面议。在抗日战争期间修河被日军封锁,我县物资运输几乎全靠人力挑运。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初期,我县进出口的大量物资,.都经人力挑运至修河沿岸码头(如斜石、浬溪、石渡、县城、巾口、箬溪等地)集散,靠水运中转,年运量在5万吨以上。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间运输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大量的短途物资集散运输,都要靠民间运输来担负。1959年5月2日成立交通运输指挥部,动员8500多人,手推车1500辆、.平板车200辆,畜力车15辆和专业运输队16个,212人,参加粮食集并和竹木陆运,完成货运量2650吨。1960年人民公社大办“一站四队”(交通运输管理站、专业运输队、副业队、搬运队。养路队),专业运输队增加到18个,畜力车64辆,大板车14辆,胶轮车80辆,木轮车1643辆,完成货运量654635吨,周转量968万吨公里。 民间运输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山区、面向短途和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和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从1959年至1966年,每年平均抽调四、五千名劳力,从罗溪、石门楼把六、七百万斤粮食和油脂挑运出来,集并到兰田、石渡、庙岭等地交车船装运。在严阳、罗坪、杨洲未通公路之前,数万立方米的木材和茅竹,也全靠人力扛运。大桥、路口社办煤矿的煤炭,至今仍靠农民挑下山。1973年武庙公路罗溪至石门段因水毁中断,罗溪、石门两个公社,及时组织200多人的临时运输队,分段转运化肥、农药和煤油、食盐等物资。1976年春,抽调浬溪、干楼两个公社搬运队,用独轮车突击十多天,将中村15万斤粮食抢运到石门楼,保证了粮食上调。 为了加强民间运输的组织管理,1975年7月成立县民间运输管理站,具体负责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对民间运输业的方针、政策及交通运输法规,搞好“三统”(统一货源,统一调度,统一运价和票证)管理,加强财务监督,负责原材料和燃(润)料及劳保用品的申报分配,指导推广先进技术,维护运输市场秩序,调解、仲裁运输纠纷,并征收管理费。该站成立后,对全县民间运输组织,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登记审查,重新颁发证照、当时全县共有城镇装卸搬运队27个、449人(其中县城搬运公司74人),以采集砂石等建筑材料为主的副业队14个、307人;共有汽车3辆,板车179辆。 根据民间运输发展的需要,1976年3月,成立鸦雀山分站。1980年5月,在大桥、路口、城郊、浬溪、船滩、石渡、罗溪、罗坪等地设立民间运输管理站(组)、负责管理本片区的民运“三统”、县社公路、交通安全、征收拖拉机(含手扶)养路费等,后因人员过多,开支过大,半年后撤销。1981年3月,根据省交通厅(81)02号文件精神,凡在我县境内水域从事机(木)帆船运输,木竹扎运流放,码头杂项作业的单位和个人的水运业务,统由民运站接管和进行“三统”管理,并按规定交纳各项规费。
  1981年全站有职工16人,全县有社办装卸搬运队25个、545人,拥有轮式拖拉机184台,手扶拖拉机450台,机(木)帆船91艘,2380吨位,客船2艘,113个座位。固定资产总值1235000元,全年完成货运量554441吨,周转量4158307吨公里,营运收入910153元。 从建站到1981年,征收管理费118701元,其中30%上交省、地主管部门,70%留站,实行财政包干,节余部分上交县财政。
   第四节交通管理
   一、行政管理机构 解放初期,县人民政府建设科兼管交通运输。1954年3月设交通科,1956年2月并人工业交通局,1958年10月分设交通局。后几经撤并,1973年恢复交通局至今。1981年交通系统有11个单位,其中省管单位有汽车站、养路段、车辆监理站、航运站、航监站、航道站;县管单位有汽车队、造船厂、航运公司、搬运公司、民间运输管理站。
   二、运输管理
  1954年成立汽车站和航运站后,对物资运输执行“三统”(统一货源计划、统一车船调度、统一运价票证)政策,货主运输物资事先向承运单位提出托运计划,承运单位(汽车站和航运站)每月平衡一次运力与货源,根据运输能力批复托运计划,按计划派船派车承运。物资装车或装船以后,承、托双方签订运输合同,合同书上明确记载承运物资名称、种类、重量(或体积)、起讫地点、运输里程、运费以及发生肇事与货差货损的理赔责任等等,汽车站或航运站按运费3%收取管理费和码头费、仓储费等。1959年5月,县成立交通运输指挥部,统管全县城乡物资运输和车船(包括副业船)调度,使运输市场和运输秩序基本稳定。“文化大革命”中,“三统”管理停止执行,运输市场比较混乱。1980年1月县经委与交通局试图整顿运输市场,恢复“三统“管理,未获成功。自后,交通运输迅猛发展,运输市场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三、安全管理 “安全第一”是交通运输部门长期坚持的方针。党和政府一贯重视交通安全,每届政府都由分管交通工作的副县长挂帅,成立交通安全委员会,广泛宣传交通法规,组织开展“安全月”活动。监理部门严格车船检验制度,对驾驶员和轮机员实行定期技术考核,开展安全检查评比,严肃处理交通肇事,确保交通安全。 对机动车辆管理。车辆监理站主要管理申领牌照、转籍过户、车辆换件更新、报停报废等手续和对驾驶员进行整顿考核、审验奖惩等工作。自1965年以来,每年对各种机动车辆进行检验,要求技术状况良好,车容整洁美观,,牌号、车户名称醒目,合格者发给年检合格证,否则,不准行驶。结合车辆年检,对驾驶员进行年审。驾驶员分学习驾驶员、实习驾驶员和驾驶员三种,每年进行考核,合格者发给驾驶执照。对取得驾驶执照的驾驶员,在年审时组织学习安全知识,整顿驾驶作风,发现违章行驶或交通肇事者,在查明情况,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照交通法规,严肃处理,轻则处以罚款、扣留或吊销执照,重则追究刑事责任。1981年经年审考核合格的汽车驾驶员371名,轮拖驾驶员380名,手扶拖拉机驾驶员675名。 对各种船舶的管理。1954年在航运站内设航监员,负责对本港船舶的检验,丈量和发证工作,对进出港船舶按《船舶进出港签证办法》履行签证手续,并对发生在县境的海损事故,作出调查和处理。1972年航监站成立后,对船舶检验经常性的有新船丈量和大修船的检验,有一年一度的年检,合格船舶发给合格证照,不合格的停航检修。对船员管理,主要是对船员的补员、升级进行考核、审验。一般为两年一次。经过多年的培训考核,1981年合格的木帆船驾长39名,机帆船驾驶员148人,轮机员188名,轮船驾驶员37名,正副司机39名。
   四、航政管理 航政管理是港航监督机关对港口、航行、船舶、船员的管理。港口管理与航行监督相互关联,其中包括实施《船舶进出港签证管理》、《码头管理规定》、《渡船管理办法》、《渡口守则》和《内河避碰规则》等法规,维护水上安全。1959年5月对全县渡口渡船作一次全面检查,凡属长年过渡的渡口,固定专人负责,不合格的船只修理或更新,严格控制装载人数,不得超载,不准夜航。1961年5月县人委在批转工交局的《渡船管理办法》和《过渡管理规则》中还规定,渡船要保持技术状况良好,工具齐全,并附有救生设备;渡工应选择政治可靠,身体较好,有一定驾驶技术的人担任,不能用残废老人撑渡。过渡时乘客要有秩序上下船等等。1963年3月,专门召开全县31个常年渡口的渡工、农村副业船船员一水上公社帆船队队长会议,就水上安全问题作专门研究和布置。1975年5月,县航监站主持召集全体船员订立《武宁县船舶安全制度》。1980年7月县公安局和交通局发布《关于加强港口、码头安全管理的联合通告》,县航监站和水上派出所联合编印《武宁港安全航行歌诀》作为“安全月”宣传材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受船员欢迎。
   五、路政管理 解放初期,由公路、交通、监理、公安等有关部门配合进行路政管理。随着公路的发展,路政管理成为公路部门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每年均多次组织宣传车上路宣传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方针政策,搞好群修群养群护。同时,交通监理和公路部门经常上路检查路面、桥涵、标志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障公路晴雨畅通。当前存在问题是公路两侧留地不落实,任意在公路旁开沟挖渠、毁坏路树和标志,在公路上堆物、晒粮、放牧、摆摊等。
   第五节交通企业
   一、县办企事业 民间运输管理站:1975年7月成立,为县交通局下属职能机构,职工5人。1976年3月设立鸦雀山分站,增编3人。1980年在大桥、路口、城郊、浬溪、船滩、石渡、罗溪、罗坪等地设立民管站(组),后因人员过多,开支过大,半年后撤销。1981年全站共有职工16人,征收管理费,除站内开支外,上缴县财政1万元。房屋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万元,净值7.5万元。 汽运公司:原称县汽车队,1960年4月成立,有道奇和十轮卡货车各一辆,职工21人。1972年,设修理车间,1973年修理工增加到31人,从中选送9人到外地学习维修技术,添置维修设备,能承办汽车三保和大修,并承接外修业务。
  1981年有职工78人,货车15辆55吨位,完成货运量22766吨,货运周转量146.51万吨公里。营运收入30.97万元,上缴税利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8万元,净值26万元。 航运公司:属县办大集体。1952年成立临时互助组,1953年转常年互助组。1956年1月成立初级社,1958年转高级社,称为“宁江木帆船运输社”,同年下半年成立水上人民公社,船舶97艘,914吨,社员239人。1969年改称水上运输服务站,1975年定名为航运公司。1981年,有职工201人,分库区、滨湖两个船舶大队和一个修船队。共有机动船27艘,666马力,1042吨位,其中最大载重量为75吨。房屋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21万元,净值87万元。1981年完成货运量48034吨,周转量1074.59万吨公里。营运收入53万元。实行利润1.95万元,上缴税金4.39万元。搬运公司:解放前称“箩把”,1937年成立“挑挽业”。解放后,1949年冬成立码头工会,1953年成立搬运队,码头工会亦改称搬运工会,1959年升格为搬运站,1968年与汽车队、造船社、水上运输社合并成立运输公司,1970年恢复搬运站,1976年成立搬运公司,属县办大集体企业。 解放初的搬运工具,主要是绳索、箩筐、扁担,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1951年添置一辆平头独轮车;1953年购买15辆高架独轮车;1955年购买5辆钢丝小板车;1956年改装一辆胶轮大板车。基本上实现搬运车子化。1969年在南门码头安装一台10匹马力的柴油带坡机,小板车改装电动三轮车。七十年代后购买三辆井冈山牌汽车,7.5吨位,挑选培训第一代驾驶员和修理工,成立汽车运输班。至1981年,有“工农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10辆,118马力。罗马牌汽车2辆,解放牌汽车1辆,井冈山牌汽车3辆,总吨位21.5吨。实现城镇短途运输车子化。从1969年起实现劳动力更新,招收44名社会待业青年和本公司职工子女,职工的平均年龄由48.7岁下降到37岁。由于劳动力年轻化,搬运车子化,生产效率逐年提高,企业不断发展,1981年全公司有职工78名,建筑面积259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4.91万元,净值12.3万元。完成货运量83372吨,609334吨公里,营运收入227362元。上缴税利2.3万元。 造船厂:1953年由李烈运、郭茂仁、欧阳德化、石道安、邱育连、詹元太等人凑股成立造船互助组。当时只能建造小划子。1955年成立初级合作社,1956年转高级合作社。1958年改名造船社,当年建造两艘“海英”号小船。1959年,开始建造机动船。“武鹰”号客轮是我县制造的第一艘30马力、22吨位的煤气机动船,以后又建造10马力的汽油机船和80马力的柴油机拖轮各一艘。1970年,为适应柘林库区移民搬迁的需要,造船社都昌造船工人组织造船大会战,建造较大马力的木质客轮“井冈山7号”和“井冈山8”。1972年3月更名为造船厂,属县办大集体企业。从1974年开始制造铁质船舶,先自行设计和建造“井冈山9号”客轮,装机为150马力、230个客位。厂设组装、总装、电焊、综合等6个车间,有职工73人,技术力量雄厚。5至7级技工占50%以上,大都是多面手,既能主墨放样,也会冷作、氧割、电焊、安装。已发展到能造60至100吨级的大木帆船、机动船、客轮、拖轮、钢质机动船、工程船、趸船、打捞船、双底船、双机船、中板驳、甲板驳、舱口驳和一次能载6奎8辆的汽车的拖驳等十几种船舶。1981年产值34万元,利润4万元,税金5.50万元。房屋面积7141.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4.36万元,净值7.88万元。
   二、省属企事业 汽车站:1954年成立。原设老县城东门,有停、发车场、候车室、售票房、行李房等。1972年2月迁至新县城岩子岭,1973年8月兴建~幢800平方米的三层楼站房。有可容500人的候车室,停放百辆的停车场;有并发8辆客车的发车场。附设修理车间和司机招待所。房屋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1981年,改称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武宁分公司。有职工127人,货车7辆,客车31辆,每日发出33个客班。完成货运量29059吨,货运周转量273.83万吨公里;客运量1397356人,客运周转量3726.78万人公里。营运收入149.80万元,上缴税利2.58万元。 航运站:解放初期设航务局,1954年改为航运站。1956年12月16日,业务上划归涂家埠航运中心站管理。1972年改称九江航运分局武宁航运站,1981年有职工81人。客船3艘,460个客位,260马力;货船4艘,205吨,140马力。固定资产原值44.5万元,净值33.2万元。完成货运量21649吨,货运周转量123.74万吨公里;客运量253500人,客运周转量627.18万人公里。营运收入18.37万元。 公路段:1955年1月成立九江公路总段武宁分段,有养路工38人,管养箬龙线武宁路段。1959年设养路段,养路工增加至127人,养护南全和箬龙2条干线公路,全长136.57公里。
  1968年至1973年间,名称三易。从1978年起改称为九江公路分局武宁公路段。1981年有养路队22个,职工189人。有工程车6辆24吨;丰收27型拖拉机2台,4吨;机动船2艘,72吨;小四轮车11辆,11吨;150×250碎石机6台,压路机1台。实现材料运输车子化,石料破碎机械化。 航道站:1971年7月14日成立航标站。1972年与县航运站合署办公。1979年改名为航道站。1981年有职工18人,航标护理专用铁质拖轮1艘,负责航标维护工作。航监站:1960年成立交通管理站。随着水上运输事业的发展,船舶逐年增多,1972年成立航监站。监理干部2人,负责办理船舶审验、编号、发证、登记、船只考核、海事查处以及对进出港船舶签证等工作。 车辆监理站:1958年11月成立修(水)、武(宁)、德(安)、永(修)县交通管理站,管理四县车船安全。后分设武宁监理站,管理机动车辆、驾驶员、监督交通安全,征收养路费;办理车辆编号、转籍、过户、换件、报停、报废、更新和车辆年检发证等事项01981年有工作人员5名,汽车2辆,房屋面积300平方米。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