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营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80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国营工业
分类号: F427.56
页数: 7
页码: 371-377
摘要: 解放后工业 解放后,武宁县办工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至1981年,县办工业有:电力、煤炭、冶金、化工、机械、罐头、轧花、食品、粮油加工、另件印刷、纤维板及竹木加工等工业。随着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的职工队伍。全县国营企业15个,职工2529人。1981年全民工业总产值1762万元,比1949年增长141.3倍。
关键词: 国营工业 工业经济

内容

第一节解放前工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比重的大小,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一国如此,一县皆同。解放前,我县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直到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县城才有合股办的应新书社(出版印刷业)。民国21年(公元1932年)至23年.(公元1934年),黄山亭办起12千瓦的火力发电厂和碾米作坊。民国34年(公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城私人合伙办起印刷厂(即文化用品合作社)、益农、裕丰和巾口的集济米厂。前面开店,后面设厂,设备简陋,技术薄弱,生产低下,频临倒闭。1949年县以上工业总产值仅12.47万元。
   第二节解放后工业 解放后,县办工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至1981年,县办工业有:电力、煤炭、冶金、化工、机械、罐头、轧花、食品、粮油加工、另件印刷、纤维板及竹木加工等工业。随着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的职工队伍。全县国营企业15个,职工2529人。1981年全民工业总产值1762万元,比1949年增长141.3倍。
   一、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1950年,接收益农米厂,改名为胜利米厂。印刷厂归县供销社经营。同年,从上海购进一套25马力、15千瓦的煤气发电机组,利用167m2的旧铺店作厂房,办起发电厂。同时,办起油脂厂。发出的电力,白天供碾米、榨油,晚上供县城照明。
  1953年2月,接收私营应新书社,并人县供销社印刷厂。同年4月改名人民印刷厂,为独立核算单位。1954年4月,将电厂发电机组折迁至箬溪,建立箬溪电厂,县城扩建新电厂,装机50千瓦,发电量4.82万度。新办米厂、油厂、松香厂和织布厂。工业总产值20.89万元。实现利润1.34万元。
  1958年,全县抽调上千名农村劳力投入工业建设。9月份开展“万人上山普查找矿”运动,大闹钢铁,建立五个冶炼炉群,建炉121座,采矿石4207吨。10月份转入大办燃料工业,全县建炭窑4775个,出炭5655.62吨;煤井157个,产煤1.1万吨,炼焦150吨。由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大上、大并、大转,致使工业企业职工猛增至2191人,比1957年末的199人增加了11倍多。
  1961年2月,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工业企业作了适当调整。砖瓦厂与建筑公司合并为建筑材料厂,撤销松香厂、水泥厂、肥料厂、铁矿、石羊钨矿。将被服厂、篾棕伞厂仍转为集体所有制。精简1180多名职工回农村。1963年8月,恢复电厂。到1965年,工业总产值为184.80万元,是1956年的8.8倍;实现利润9.85万元,为1956年的7倍。
  1966年3月,省计委将乐平县一套闲置的240千瓦蒸气发电机组调给我县,5月份筹建西门电厂,于1968年7月建成投入运行。之后,又从丰城县调进一套240千瓦蒸气发电机组。电厂共有两套机组480千瓦,基本满足老县城生产生活用电需要,为发展工业提供动力。1969年,开办车辆修配厂、化肥,一和水泥厂。1970年筹建县钨矿,开办拖拉机制造厂、农药厂和小料加工厂。1971年组建电器材料厂。1975年撤销农药厂。1976年3月兴建罐头厂。1976年国营工业总产值551.73万元,实现利润55.98万元,为1965年的3.35倍和6倍。
  1977年撤销电器材料厂,部分资产划入罐头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逐步推行各项经济责任制,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到1981年,15个国营工业企业共有固定资产(净值1158.63万元,职工4173人,完成总产值1762万元,比1976年增长48.2%,实现利润109.84万元,上缴税金112.40万元。
   二、工业领导体制和企业管理
  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设工商科,具体管理工商行业。1953年设计划委员会,兼管工业企业。1958年增设工业局、交通局和煤炭矿务局。1969年增设农机局,公社工业管理局。1961年工业、交通合并为工交局,撤销公社工业管理局。1962年.3月撤销煤炭矿务局,成立县煤矿。1967年,县革命生产临时委员会设工交办公室。1968年6月,县革委抓促部设工交组,下设工业管理处和交通运输管理处。1969年12月撤销工业管理处,成立工业局。1973年县革委设工交办公室,保留工业局。1976年增设煤炭冶金公司。1981年县革委工交办改称为武宁县经济委员会,成为工业交通系统的综合部门。 解放初期,在工矿企业实行“一长制”。1954年至1956年,实行厂矿长负责制。1957年以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矿)长负责制。1966年贯彻《鞍钢宪法》,实行“两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一改”(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的制度。1962年贯彻《工业七十条》,“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一长制”,成立革委会,实行党政企“一元化”领导。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公布以后,工矿企业又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厂(矿)长分工负责制。 在企业管理方面,1955年开始推行企业管理经济核算。1962年底,根据《工业七十条》的精神,建立计划、劳动、安全、生产、财务、物资生活等方面管理制度。在“工业学大庆”、“工人学铁人(王进喜)”的群众运动中,企业管理和经济核算进入经常化、制度化、生产秩序正常,劳动管理严格。“文化大革命”中,合理的规章制度,概被取销。粉碎“四人帮”后,合理的规章制度,重新恢复和逐步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和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强计划、生产、财务、劳动、物资、设备、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开展每年5月汾的“安全月”、9月份的“质量月”和11月份的“节能月”活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各种类型的经济责任制,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国营工业企业 煤矿:设在路口公社的泉坪(通称泉坪煤矿)。矿井分布在幕阜山脉下段的北屏山至塘山响斜西端南翼。1960年6月设煤炭矿务局,1962年5月改设县煤矿。目前,采掘、照明、运输、通风、提升、防水、防爆、防瓦斯等机械设备比较齐全。现有9台空压机,总容量为75㎡/㎡。8台两吨级的电机车,4条地面运输线,长达15公里。载重汽车14辆,装载能力为49.5吨,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地方小型煤矿,年产煤7万吨左右。 该矿设泉坪、前进、胜利三个个工区。1981年有职工641人,另有近二百名农工。流动资金27.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32万元,净值318万元,用房面积10098m2a建矿以来,国家先后投资402万元,共产原煤441600吨,实现利润476万元,上交县财政368.52万元,上缴税金171.37万元,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单位和学大庆红旗单位。 钨矿:地处九岭山脉,南与靖安为邻,西和修水接壤,北距石门楼40华里,东与罗溪的中源、罗塘两个大队毗邻。矿区南北宽2公里,东西延伸30公里,海拔最高点1704米,总矿设在大雾塘。1958年建矿,1959年改为九江修武钨矿,1961年下马。1965年,罗溪、石门两个公社上山采钨。1968年9月,由县接管为县社合办。1970年10月,改为地方国营武宁钨矿。建矿初期,生产靠钢钎、铁锤,运输靠人力肩挑。1976年9月,自筹资金72.50万元,从石门、罗溪、东林、南岳等公社抽调劳力500余人,雇请外地技工300余人,修建石(门)钨(矿)公路,全长22.5公里,两年半后于1979年5月全线通车。 为了提高钨砂质量和综合回收率,1976年至1978年底,在城郊建成年处理钨砂千吨的精选厂,通过磁选和水浮选,可综合回收钨、铜、钼、锡。1979年,自筹资金30万元,在田铺大队三港口利用山溪资源,兴建一座装机容量250千瓦的水电站,为矿山的发展和采选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该矿下设大雾塘、狮尾洞、石门寺三个工区、一个精选厂和一个电站。到1981年底,固定资产原值53万元,净值29.53万元,流动资金6.49万元,用房面积7500rr12,载重汽车3辆,装载能力11.5吨。建矿以来,自产钨砂636.43吨,收购钨砂830.21吨,实现利润72.40万元(交县财政69.46万元),上缴税金13.83万元。
   化肥厂:厂址在县城东郊飞凤山,为年产三千吨合成氨的小氨肥厂。 该厂经过筹建、拆迁、缓建、续建的过程。1969年3月,在老县城东门宋溪公社东村大队汪家巷动工兴建,投资288万元。设备管道基本安装就绪,正准备单体试车,因柘林水库关闸蓄水,于同年10月拆迁到现厂址。1972年10月,重建工程完成百分之八十以上,后因资金不足而缓建,大部分职工外调。1972年8月,经省计委、轻化局和地革委批准,下拨资金70万元,县财政拨款30万元,共100万元进行续建。同年10月至1975年4月,在大桥公社大桥大队古塘下,兴建土法炼焦的焦场,共建炼焦炉20座,年炼土焦万吨以上,基本上满足化肥厂生产用焦的需要。1974年11月,派出80余人次到浙江建德、湖南宁乡化肥厂培训。1975年9月2日点火试车,一次开车成功,19日出肥,当年产碳铵60.8吨。 该厂设六个车间(原料、锅炉、造气、合成、碳化、机修)一个焦场和一个车队。1980年达到设计能力,生产合成氨3067吨,碳铵(实物量)12761吨,硫磺25吨。1981年,有职工537人,流动资金30.99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51.89万元,净值275万元,厂房宿舍等建筑面积14395平方米,载重汽车22辆,载重量72吨。建厂以来,国家先后投资448.70万元,生产碳铵38232.8吨,硫磺75吨。 罐头厂:厂址在黄段公社胜利大队洋岗坪。1976年3月25日组建,在原农药厂厂房的基础上改建一个简易的实罐车间。从北京调进立式杀菌锅、排气箱、手扳封罐机等3台设备,投资13.10万元,初步建成年产100吨的罐头厂。同年12月20日试产,生产15个品种,经省地检验,符合质量要求。1977年4月正式投产,生产清水“三笋”(小竹笋、春笋、冬笋)和马蹄(荸荠)等出口罐头,经省商检部门鉴定合格。 为了发展外贸罐头,1977年5月,在罗溪、罗坪等地建立黄桃栽培基地约800亩;在黄段、石渡、清江、石门、横路等公社建立蘑菇、马蹄基地,并从浙江、福建请进技术人员多人,指导生产,传授技术。
  1977年和1979年两次扩建,投资100.72万元。至1980年,建起保温房、原料、空罐、实罐、包装车间、蓄水池、锅炉房、仓库、供水泵房和942米的供水管道。1981年利用挖潜、革新、改造资金购进相应的设备。先后总投资119.37万元。有机械设备137台(件)。基本具备年产千吨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有小竹笋、春笋、冬笋、马蹄、蘑菇、荞头、黄桃、弥猴桃等八个品种。以外销为主,兼顾内销。外销产品,主要销美国、加拿大、西德、日本和东南亚等地。 该厂设五个车间(原料、空罐、实罐、包装、机修)和一个菌种场。到1981年底,有职工206人,流动资金7.0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6.83万元,净值57.50万元,载重汽车4辆,载重能力12.5吨,用房面积5781平方米。建厂五年来,共产罐头1368.23吨,,其中出口罐头735.42吨,创外汇200.59万元。上缴税利22.12万元。 纤维板厂:厂址设在县城建设路,原是林业局办的小料加工厂。1970年3月建厂,1976年元月,转为县办,自筹资金20万元,仿制一套年产600吨、规格为1220×610毫米的小纤维板设备。1979年7月,改名为纤维板制品厂。为适应市场需要,1981年12月,投资180万元扩建,新安装一套年产3000吨、规格为2000×1000毫米的大纤维板设备,新建锅炉房和纤维板车间,预计1982年底可投入生产。 该厂设纤维板、制板、制材三个车间和一个机修班。至1981年底,有职工134人,固定资产原值44.96万元,净值32.67万元。载重汽车3辆,载重量12吨。厂房宿舍面积1700平米。建厂以来,共实现利润50.75万元(交县财政11.50万元),上缴税金15.86万元。
  印刷厂:设在县城新宁路。前身是解放前的文化用品合作社,解放后改称文化印刷局。1953年2月2日兼并私营应新书社,同年4月成立人民印刷厂,9月6日划归九江专署领导,改为地方国营武宁县印刷厂。不久,又交还县办。1958年4月1日,与机械厂、松香厂合并为第一联合工厂。同年9月与报社合并为武宁报印刷厂。1961年元月县报停刊,仍为县印刷厂。 印刷厂开办初期,只有3块石印板、4把木敲锤,14名职工,资金不上万元。只能印刷信纸、便笺、信封和老式帐簿等,年产值1.5万元。1954年4月九江专署接管后,从江西印刷公司和九江日报社买来旧四开平台和二号圆盘印刷机争各一台,合金铝5千斤,才开始半机械化印刷,承印各种新式帐薄凭证和套色印品。六十年代能承接精(平)装书刊的印刷业务;八十年代初,已能承印电化铝烫金和多色套印印品。 该厂设排字、印刷、装订三个车间和一个销售门市部。1981年底,有职工65人,各种印刷机械设备30台,厂房宿舍建筑面积3733平方米。流动资金5.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9.47万元,净值13.05万元。建厂以来,共实现利润64.99万元(其中交县财政59.33万元),上缴税金18.36万元。
  水轮机厂:1958年8月成立。前身是县农机厂。1972年10月,车辆修配厂和拖拉机制造厂并入农机厂。1979年8月,又将农机厂分为水轮机制造厂和农机修造厂。 水轮机厂设在黄段公社月田岗。1969年前隶属于农业局;1971年2月至1972年1月隶属工业局;1972年后,划归农业机械局。1981年,厂设有三个车间(铸造、机械、把斧),职工247人。建厂以来,‘国家总投资245.4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4.31万元,净值79.38万元。有6160A柴油发电机组一套;3吨冲天炉一台,C41一400空气锤一台,100KVA高频电炉一套,CW6110车床一台,小型设备58台,装机容量400千瓦。载重汽车2辆,载重量7.5吨。用房面积27674平方米。生产F165柴油机80台,农用二轮拖车74台,碾米机61台,粉碎机58台,脱粒机600台,H1260一WJ系列水轮机240台,蝴蝶阀58台。水轮机、蝴蝶阀销往十多个省(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312.60万元,实现利税96.46万元,由于产品质量欠佳,销路受阻,1981年仅完成产值26.24万元,比1980下降75.4%,税利都大幅度下降。年底改产出口把斧,使企业逐渐复生。 农机修造厂(又名车辆修配厂):设在黄段公社月田岗,于1979年8月在原农机厂四车间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设铸造、修理、金工三个车间,有职工103人。主要经营车辆修理和小型农机具的制造和维修。分厂后,国家投资14.40万元。两年多来,修理各种机动车辆100辆(其中大修20辆),1981年生产打谷机1514台,轧滚50乘。完成产值41万元,实现利税1.44万元,扭亏为盈,不吃财政补贴。现有用房面积7053平方米,机械设备40台,汽车2辆,固定资产原值32.51万元,净值28.3万元。 粮油加工厂:前身是益农米厂,于1949年9月改名民众米厂,1950年又改为胜利米厂。1953年划归粮食部门管理,1955年称第二米厂,1958年改为粮油加工厂。1974年县成立粮油加工厂总厂,下有船滩、浬溪、金水三个分厂,固定资产65万元。碾米机4台,班产4万斤。面条加工一条龙,班产4~5千斤。油脂加工已由木榨发展为机榨,有“200型”、“95型卧式”、“90型”机15台。菜子、花生、芝麻、茶子等出油率均达到国家标准。从1973年起,利用细糠榨油,每年可为国家提供糠油4至6万斤。 总厂设制米、制油、制面、制糠、饲料、糠油、机修等7个车间。1981年末有职工75人,用房面积5890.9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4.52万元,净值45万元。解放以来,累计加工大米148241吨,完成总产值3043.45万元,实现利税4.7万元。 食品厂:1959年成立商业综合加工厂,同年11月将酿酒厂并入,1961年改为食品加工厂,由工交局领导,1962年划归商业局。1970年又分为食品厂与酒厂。1972年并为食品厂,设白酒、糕点、酱油、:粉丝、豆腐五个车间。1981年,有职工82人,固定资产原值29.47万元,净值23.54万元,用房面积4025.57平方米。建厂以来,国家投资21.84万元,生产白酒和饮料酒2232.94吨,酱油3692.69吨。完成总产值1066.13万元,实现利税122.94万元。 供电所(含董家坪变电站):位于县城南郊,是一座110千伏、5600千伏安的变电站。1970年春破土动工,1974年9月竣工送电。投资总额为140万元。共架设:从柘林到武宁变电站的高压输电线路60公里、457杆基;变电站至县城、化肥厂、宋溪、黄段等处的低压输电线路50公里、80杆基。全部工程由县供电指挥部承担,投资均在柘林库区移民经费中支拨,工程完工后,人、财、物概归九江供电局接管。
  1981年实有职工48人,用房面积4721.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81.66万元,净值139.89万元。完成供电量79.6.76万度(其中供工农业用电720.077万度)。 水泥厂:1969年3月在宋溪公社东村大队岭上动工兴建,同年10月建成并试车投产。因柘林水库关闸蓄水,于1971年冬拆迁至新县城东郊飞凤山重建,1974年10月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水泥5千吨。 该厂原属工业局领导,1980年2月,划归基本建设局。设水泥、机电两个车间和一个车队。国家投资88.51万元。1981年底,有职工159人。流动资金17.94万元,厂房、宿舍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拥有生产设备48台(套),载重汽车7辆,载重量24吨。固定资产原值103.71万元,净值78.95万元。1969年至1981年共生产水泥31869吨(其中1981年生产水泥6000吨),质量稳定在325标号以上。完成产值28.25万元,实现利润0.95万元。上缴税金3.84万元。 砖瓦厂:1958年建于幸福公社三山大队,1959年迁至黄段公社月田大队,1962年下马。1969年重建于箬溪公社箬溪大队。1970年为适应县城搬迁的需要,迁至新县城西郊金盆架。1973年8月动工,1974年7月建成投产。有57米长的隧道窑一座,生产能力为1500块/1小时。1969年至1981年共生产砖3944万块,瓦699.52万片,总产值150.91万元。其中1981年生产机砖545万块,完成产值22.22万元,实现利润1.64万元,上缴税金2.58万元。 该厂设半成品和成品两个车间,一个机电班和一个配电室。有职工141人,用房面积2935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350”制砖机两台,制瓦机一套,潜水泵两台,80马力柴油机两台,装机容量220千瓦。2.5吨汽车一辆。1981年固定资产原值28.24万元,净值18.33万元。 自来水厂:厂址在新宁镇古艾路。1970年筹建,1974年建成投产,绝大部分居民都用上了自来水。为了提高水质,对原水采取过滤和漂白粉消毒处理。1978年由电工龚家佑革新一套无人自动供水装置,保证了日夜自动送水。 国家投资28万元。从建厂至1981年,共完成供水量147.14万吨,完成产值19.14万元,实现利润6.41万元(上交财政1.7万元),上缴税金0.86万元。至1981年底,有职工16人,用房面积460平方米,水塔一座,塔高25米,容量为100吨,过滤池一座,过滤能力120吨/时,输水管道3400米,30千瓦清水泵3台,17千瓦清水泵2台,20马力柴油发电机2台(共170千瓦),固定资产原值22.88万元,净值21.66万元。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