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油茶垦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8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油茶垦复
分类号: S794.4
页数: 3
页码: 330-332
摘要: 油茶是武宁县著名特产之一,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据旧志记载:“种植山中,冬十月花白如雪,越岁子实累累然。大者径数寸,小者如枣。霜降后房实互采,久则房裂而实出,其利甚薄”。
关键词: 油茶种植 油茶经济

内容

油茶是我县著名特产之一,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据旧志记载:“种植山中,冬十月花白如雪,越岁子实累累然。大者径数寸,小者如枣。霜降后房实互采,久则房裂而实出,其利甚薄”。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全县油茶面积33.49万亩,茶油产量90万斤。农民长期以来对油茶林实行一年一刀垦,三年一锄垦的方法。每年农历七、八月为垦复油茶的主要季节,俗有“七挖金、八挖银”之说。在垦复时,农民成群结队。打鼓高唱山歌(又称锄山鼓),情绪高昂,一唱一和,你追我赶,此俗流传至今。 垦复油茶是提高油茶产量的基本措施。从1950年起,号召群众大力垦复油茶,1962年规定每垦生荒一亩,补助大米3一4斤(指粮食指标,下同),割熟荒一亩,补助1.5一2斤。以后又规定,每交售一斤茶油补大米2斤,同时还发放专项贷款。其垦复方法是“四先四后”,即先熟山,后荒山;先密林,后稀林;先难后易;先近后远。全县先后共垦复油茶144.5万亩次。由于我县油茶林存在老(树龄老)、残(生长差)、荒(荒芜面积大)、稀(每亩株数少)、杂(品种混杂)、低(单产低),病虫为害严重,措施单一,只抓垦复,不抓更新复壮等综合措施。特别是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的十多年时间内,放松了对油茶林管理,致使油茶产量大幅度下降。1958年产油茶籽17164担,以后逐年下降,1964年降至4742担,1971年恢复发展到26268担。据1964年2月在石羊公社东坪大队的调查,抗日战争前,年产茶油四万斤,解放前夕降到1500斤。2731亩油茶通过逐年抚育,1957年年产量提高到1万斤,但在1958年“大跃进”时,劳力全部用于农业,当年产量猛降到110斤。如第三生产队原产茶油8000多斤,结果该年连妇女搽头油都未收到。落实山林生产责任制后,油茶生产起了显著变化。1979年全县垦复87211亩,年产油茶籽21009担;1980年垦复52917亩,年产油茶籽8333担;1981年垦复75469亩,年产油茶籽45079担。1978年产油茶籽48571担,为解放以来最高年产量,但还未能恢复历史最好水平。
   [=此处为表格(历年油茶生产情况)=][=此处为表格(1981年全县油茶生产情况)=]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