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
分类号: F303.2
页数: 4
页码: 286-289
摘要: 在“以粮为纲”的方针指导下,农业科技主要是围绕着粮食作文章,在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功夫。 一、旱地改水田。 二、单季改双季。 三、高秆改矮秆。 四、常规稻改杂交稻。五、串灌改沟灌,改造低产由。六、两熟改三熟。七、耕作技术措施革新。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推广 应用

内容

在“以粮为纲”的方针指导下,农业科技主要是围绕着粮食作文章,在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功夫。 一、旱地改水田。水稻比旱粮作物产量要高出一倍多。因此,将具有相应改作水稻或付诸努力改善水源条件就可以改种水稻的旱地改为水田,是我县地改田的起步点。从五十年代开始,随着水利条件的不断改善,旱地变水田的面积逐年增多,稻谷产量同步上升。至1981年,全县改旱地为水田的面积2.2万亩。 二、单季改双季。解放前夕,我县二晚种植面积1.192亩,水田复种指数低,持续到1955年。1956年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种植二季晚稻,种植面积由上年度的2278亩,扩大到26603亩。当时农民缺乏思想准备,相应的物质措施也跟不上去,收获不够理想,亩产只百把斤。但它说明种植二晚是成功的:农民看到这条新路子,也迈出耕作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以后的几年,二晚逐渐增加,.1960年过了10万亩。1961一1964年间又跌到五、六万亩。主要是水、肥跟不上去而退了下来。1969年二晚种植面积回升到11万亩,其后逐年上升。到1976年后,年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十五、六万亩上下。二晚单产,由1949年的113斤提高到1981年337斤,每亩增加224斤。单扩种二晚一项就比1949年二晚增产5337万斤,幅度大,是1949年二晚总产的四百倍;是1981年较1949年总增产构成数11158万斤的47.8%。 三、高秆改矮秆。高秆稻具有茎高、秆细、不耐肥,易倒伏,产量低等弱点,六十年代初期,我县开始推广“三矮一粳”,即早稻矮脚南特号、广场矮、珍珠矮和晚粳农垦58号。到七十年代初,早稻矮秆达到70%左右,单产上升到370斤。1974年早稻矮秆达到80%以上,单产上升到460斤。1981年早稻亩产上升到565斤,比1949年亩产263斤提高302斤。矮秆稻种是增产的重要因素。 四、常规稻改杂交稻。水稻杂交优势为生产所利用,在我县始于1976年。县农科所试种汕优二号2.96亩,亩产近1200斤,1977年,全县有12个公社种植1806亩,亩产均在900斤以上,有的高达1200多斤。增产优势明显,效果显而易见,各地争相种植。1978年,全县扩大到29469亩;1979年跃到94012亩;1980年123537亩;一1981年达124673亩,其中:二晚杂优83673亩,占二晚总面积的52.7%,一晚杂优41000亩,占一季稻面积的70%。自杂交稻应用于二晚,单产上升较快,引种前的1976年,全县二晚亩产232斤,引种后的1981年为337斤,每亩增加105斤。 五、串灌改沟灌,改造低产由。过去垅田两边多无排水沟,畈田的引水导流沟亦少,串灌、漫灌情况普遍。平时灌溉是上流下接,水过千丘,水肥流失严重;雨量稍有集中,高向低流,漫田而洩,致成水患,影响粮食产量。从六十年代起,狠抓串灌改沟灌,改造低产田的工作。凡垅田深挖排水沟,畈田开导流沟,用于排洪和引流灌溉。做到洪水不冲田,冷水不进田,沙石不塞田,提高水温泥温,促进禾苗早生快发,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全县到1981年止,有111000亩水田有固定引排灌溉沟。不能从固定沟排水的田,均筑简易的临时沟导流,专作灌溉用。 六、两熟改三熟。过去我县水田种植多为两熟制:油菜一中稻,小麦一中稻,迟禾田冬闲。水田复种指数低,1949年是106%。二晚大面积推广,“两熟制”必然革新,“三熟制”面积逐渐扩大,普遍应用油菜一早稻一二晚的茬口,1972年浙江移民引进小麦一早稻一二晚的茬口,亦为少数地方应用。1981年全县水田“三熟制”面积达195673亩,复种指数提高到180.6%。 七、耕作技术措施革新。主要有水稻农膜育秧,稀播壮秧,合理密植,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整枝打叶;油菜直播改育苗移栽等。 农谚有“会作田种一丘,不会作田种干丘”,农良历来注重育秧,在秧田上下功夫,精细管理。由于传统耕作制度的局限,沿袭“懵懵懂懂,清明浸种”的规律,老式秧田,水播水育,亩播量四、五百斤。随着二晚推广,早稻面积扩大,播种期必须相应提前,老法育秧已不适应。水播水育易烂秧,播密则禾苗脆弱,不仅直接影响早稻收成,也牵涉到二晚种植计划。1959年,在船滩、浬溪、巾口、大桥推行湿润秧田,稀播壮秧的新法育秧,小面积试行农膜复盖,取得成功。经过多年的努力,到1981年全县基本上实现新式秧田(开垧作畦、垧宽4一5尺,垧沟8寸,四周开排灌沟),湿润育秧,农膜复盖面积9000亩,占早稻秧田总数的50%。播种量,早稻一般200斤/亩,二晚80一100斤/亩,杂优15斤/亩。两段育秧,为不少生产队所应用。播种期,早稻提早在春分前后开始浸种,分三批于清明前下完泥。插秧的变化也不小。过去,老县城出东门、南门沿修河两岸是栽线禾,其它地方多为栽圈禾。普遍栽得稀,中禾8×10寸,迟禾10×12寸,、未能有效的利用地力,影响产量。合作化时期,就已着手密植,先期提倡栽7x8寸、6x7寸,继而为6x6寸。矮秆稻栽Sx6寸,直至4x5寸,每亩三万株。为了保住密度,一律改栽圈禾为栽线禾,拉绳扯线划行打格、插秧架等方法,有“一根绳,两根棍,三万蔸,四、五寸”之说。一度曾在部分地方使用过插秧机。 棉花,过去耕作技术陈旧,产量低。1958年推行营养钵育苗移栽和整枝打叶一整套的棉花种植管理技术。播种期由过去的立夏提早到谷雨前后。推行棉麦套种,深耕埋肥;宽窄行,合理密植;垧头播有备用子,移苗不补子,一次保全苗;适时整枝打叶;及时防治病虫害。1981年,全县2万亩棉花获得亩产皮棉56斤的好收成。 油菜,我县过去多为直播,仅石门等地育苗移栽,移栽比直播产量高。解放后,不断推行育苗移栽,面积逐年扩大,1981年种植油菜43564亩,移栽面积达30450亩,占70%。 八、病虫害防治。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我县受螟虫危害损失稻谷8.5万担。解放后,加强植保工作,1963年在巾口设立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站,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68年植保站迁至黄段公社沙田,1973年迁至县农科所科研大队,1981年2月成立县植保检查站,配备6名国家植保干部和测报员。 我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水稻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病毒病、稻麯、赤枯病,螟虫、稻纵卷叶虫、稻苞虫、浮尘子、稻飞虱、稻蓟马、粘虫、负泥虫、稻蝗虫等;棉花有立枯病、炭疸病、角斑病、轮纹斑病、茎枯病、蝎斑病、黄叶枯死病、棉蚜、地老虎、红铃虫、棉铃虫、金刚钻、红蜘蛛、叶跳虫、棉蓟马、棉卷叶螟、小造桥虫等;油菜有菌核病、白锈病、霜霉病、花叶病,潜叶蝇、菜青虫、菜蛾等;小麦有麦锈病、赤霉病、黑穗病和麦蚜虫等。 常发、多发、主要危害早稻的是稻瘟病,危害二晚的是三化螟。三化螟1972、1975、1976、1979年为大发生年,四代三化螟灯下见蛾量,分别为59406只、27200只、11740只、11391只,田间卵块密度每亩达1000一1475块。稻瘟病在老病区仍然发生严重。稻苞虫、纵卷叶螟,本属局部地区间歇发生,但1979年猛增到12万亩,虫口密度每亩高达15万条至24万条。稻蓟马、浮尘子、稻飞虱原属一般虫害,自1963年种植矮秆稻以来,发生量逐年增加。由于浮尘子、稻飞虱的危害加重,传播病毒,导致病毒病的发生。白叶枯病、稻麯病和粘虫发生很少,但1978年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1979年,大洞、路口、横路等地发生白叶枯病面积194亩,1980年扩大到大桥、幸福,发病面积3000亩。稻麯病、粘虫1979年在严阳、伊山、罗溪朱山等地一晚田发生危害,面积达2800余亩。自种植杂交稻以来,二化螟年发量回升。 防治的主要措施:一是预测预报,县测报站和各公社测报点,组成全县测报网,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将病虫害消灭在初发阶段。1979年全县二晚四代稻苞虫大暴发,县委、县革委根据预报及时向全县发出灭虫动员令,号召广大社员群众于9月1日一5日,抓住稻苞虫幼虫在二令阶段,全面药杀,使全县159300亩二晚虫口夺粮,取得丰收。二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农业生产全局出发,因地、因时、因病虫制宜,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措施。防治四代三化螟,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全县每年有2万多亩采用点灯诱蛾。七十年代还采用灌水灭蛹,每年达5万亩。每年使用化学药物防治面积达35万亩次。保护青蛙治虫,有条件的地区如沙田大队采用高压电网灭虫,县农科所1973年至1975年饲养赤眼蜂治稻纵卷叶螟,稻苞虫,棉区利用性诱剂(高斯)防治红铃虫,均取得良好效果。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