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3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分类号: D632.3
页数: 1
页码: 208
摘要: 我国自1950年起,人民解放军实行有计划的复员、退伍、转业工作。当年武宁县成立复员、退伍、转业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这项工作。 对复退军人的安置,主要是坚持“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农村去的仍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
关键词: 复员 退伍 安置工作

内容

我国自1950年起,人民解放军实行有计划的复员、退伍、转业工作。当年我县成立复员、退伍、转业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这项工作。 对复退军人的安置,主要是坚持“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农村去的仍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但在1955年以前的志愿兵复员退伍采取包下来的办法,全部安置在国家单位或国营企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农村退伍兵安排一部分到工矿企业。1978年停止这种作法,对吃农业粮的复退军人,除残废军人和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建立三等战功的安排在县办大集体企业工作外,一律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对缺乏住房和生产资料的复退军人,国家和社队帮助解决,使其安心生产,建设新家园。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和职工参军的,原则上仍回原单位工作。家住城镇吃商品粮的待业青年参军,退伍后随其父母所在单位,按系统安排工作。 自1949年至1981年,我县共接收安置复员、退伍、转业军人8859人。其中安置回乡参加工农业生产7206人,占81.34%;安置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1566人,占17.68%;安置在其它方面87人,占0.98%。 由于复员、退伍军人经过在部队的培养锻炼,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热忱,把部队中的好思想好作风带到地方。在工农业生产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骨干。有553名复退军人被选进大小队和社队企业领导班子。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