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681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928.6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武宁,位处江西省西北部,修江中游,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边区根据地之一。历史悠久,山川壮丽,民俗淳朴,物产富饶。九岭山逶迤于南境,幕阜山绵亘于西北,滔滔修江自西而来,横贯县境,迤逦而东,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岸。境内山岭重叠,岗峦起伏,为九江地区的山区县之一。
关键词: 武宁县 地方概况

内容

武宁,位处江西省西北部,修江中游,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边区根据地之一。历史悠久,山川壮丽,民俗淳朴,物产富饶。九岭山逶迤于南境,幕阜山绵亘于西北,滔滔修江自西而来,横贯县境,迤逦而东,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岸。境内山岭重叠,岗峦起伏,为九江地区的山区县之一。 据有史记载,武宁正式建县始于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八十年。建县前,曾为艾、海昏、建昌、西安等县属地,分并析合,较为频仍。 武宁在商代(约公元前16一11世纪)为艾侯领地。据宋代罗泌撰著的《路史》国名纪考证,商代穆鼎上有艾侯的爵号:“艾,商侯爵,穆鼎有艾侯。武王克商俘艾侯。艾侯在今武宁。” 《左传》载:“吴公子庆忌出居于艾,遂适楚。”杜予注:“艾,吴邑,豫章有艾县。”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尽有吴地,遂属越。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越伐楚,被楚打败,尽取吴故地,豫章地悉属楚。以此考据,艾曾先后为吴、越、楚的属地。 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在淮南设九江郡,管辖范围达到江西地区。艾属九江郡。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秦灭,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封黔布为淮南王,艾属淮南。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秦郡太大,增加郡治,在江西境内设豫章郡,艾属该郡。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由艾辖地分设海昏,同属豫章郡十八县中之二县。艾为今修水、铜鼓,海昏为今永修、安义、奉新、靖安、武宁。海昏城初设奉新,后移今永修县境内,已沉没于鄱阳湖。 王莽纂汉,称新莽(公元9年)。艾改为治瀚,海昏改为宜生。汉光武复国(公元25年)仍复原名。
   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从海昏分设建昌。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国鼎立,江西属吴。增设郡县,从海昏、建昌划出另立西安县,县治在高城乡之西安里(即今石渡新峰)。豫章郡辖县十六,艾、海昏、建昌、西安为其中四县。
   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安改名豫宁。 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于豫宁县立豫宁郡,辖县五:艾、永修、建昌、新吴(即今奉新)、豫宁。隋统一全国后,行政区划又有大的改变。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下令并省郡县,撤销豫宁郡,将永修、豫宁、新吴、艾四县合并为建昌县,属洪州总管府。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洪州改为豫章郡,建昌属之。 唐代继承隋的制度,同时有新的发展。唐初,全国划十道,江西地区属江南道。后划为十五道,江南分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管辖八州三十七县,建昌属之。武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分建昌设武宁县,县城仍在西安里,武宁县名自此始。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改武宁复为豫宁,县城由西安里迁新县(今石渡新华)。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县城由新县迁玉枕山前(即老县城古艾镇)。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讳.(代宗名李豫),豫宁复名武宁。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观察使李巽上疏:“窃惟武宁一县所隶者凡二十乡,而太清乡,甘罗乡县令治所在焉。西乡趋县,山川修阻,输赋于官逾三百里,小民往返,疲于道路,农桑之业,或至荒废。臣等伏见西八乡有常州亥市居其中,于八乡道里适均,臣请即市建县,西八乡悉隶之,余隶武宁如故。于输赋既便,而榛莽遐旷之处,人迹罕到,有司耳目,近而易周,则于防微杜渐之理,或兼有取焉。事系民生休戚,辄便披宣,静听敕旨”。经奏准分武宁八乡(高,崇、奉、武,仁、西、安、太)设分宁县(即今修水、铜鼓县)。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武宁县南朱家山以南至铁门槛一部分划出,与建昌、奉新两县各划出之地设靖安县,均属洪州管辖。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江西地区的州县分别属于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管辖,县的设置基本稳定。武宁属洪州,洪州属江南西路管辖。 元代实行行省制,江西称“江西行中书省”,省下属为“路”,武宁原属隆兴路。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隆兴改为龙兴。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武宁置宁州,辖武宁、分宁两县。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分宁改称宁州,武宁属龙兴路。 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废行中书省,初改“江西都卫“,后改“指挥使司”。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称“布政使司”,改路为府。龙兴路初为洪都府,后为南昌府,武宁属南昌府管辖。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承袭明代建制,后改布政使司为省,武宁仍属南昌府管辖。 中华民国成立(公元1911年),废府,武宁直属江西省都督府。民国3年(公元1914年),江西省设巡按使,下设四道,武宁属浔阳道。道尹公署设九江。民国15年(公元1926年),国民革命军克复江西,废道,武宁直属省辖。民国21年(公元1932年),江西一度设区,县党政军委员会,区委驻修水,武宁属之。不久,划全省为十三行政区,区设行政长官,武宁属第二行政区(辖县六:武宁、永修、靖安、奉新、修水、铜鼓),行政长官驻武宁。民国24年(公元1935年)4月24日,缩改全省为八行政区,区设行政督察专员,武宁属第一行政区(辖县十:武宁、修水、铜鼓、奉新、靖安、安义、永修、南昌、进贤、新建),行政督察专员驻武宁。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复设湘鄂赣边区特别区政治局四处,其中九宫山区于6月1日成立,局长驻武宁,翌年6月1日撤销。民国28年(公元1939年)3月,江西省会南昌沦陷,赣北各县为日军盘踞,全省划为十一行政区,武宁属第一行政区(辖县三:武宁、修水、铜鼓),专署驻铜鼓。民国31年(公元1942年)8月,全省改划为九个行政区,武宁属第九行政区(辖县九:武宁,瑞昌、九江、德安,星子、永修、安义、靖安、奉新),专署驻武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1949年10月1日),武宁设县人民政府,属九江专区,公元1955年3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公元1968年6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公元1981年3月,成立县人民政府。 武宁,山环水绕,风景优美,古人多有称颂。唐吕温在其<海昏集》序内称:“修江之清,温泉之灵,云洞花坞,竹屋草脱,鸡犬弦诵之声,相闻于青岚白瀑中,数百里不绝。”宋杨恢的《玉清官记》中有“武宁最山川胜处,西北为尤胜。幕阜九宫绵亘,二山秀出云表,盖吴楚相入处也。”宋白玉蟾的《涌翠亭记》记述更妙:“环武城皆山,苍岩翠壑,古涮生风,峭壁层岚,泉飞瀑布……翼然如舞天之鹤,婉然如入天之龙者,柳山也。窈然如霞姬之帔,湛然如湘娥之毂者,修江也。”清代名士余腾蛟在《半燸绮语>中记述:“豫宁为邑,岩穴纡迥,烟云绵缈,危寻曲讨,佳境良多。其险隘则朱家山、紫鹿岭,石栈云关,可以避嚣而远俗。其沃衍则梅林埠、蜈蚣渚,平畴绮陌,可以力穑而安农。村落如长墅、瓜圃,水美林香,武陵桃源之胜不是过也。洲屿若鳅涧、龙潭,月白风清,南浦西湖之丽,无以加焉。是以仙人爱其幽遐,高士乐其修洁。” 境内名山遍布,有海拔1547米,被称为“百里芙蓉帐”的武陵岩;有绵亘西北,海拔1656米的老鸦尖;有挺立县南,海拔1794米的九岭尖。三峰雄峙,互争高低。挺拔的柳峰与巍峨的辽山,隔修江遥遥相望,以培植各种药材尤以武芎为著的北屏山横卧县境东北,以盛产木竹、土纸、香菇等土特产品的严阳山位于县境之南。有岳飞追斩叛将赵万的朱家山和他停辔饮马的饮马岗(现名走马岗);有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牺牲之处的九宫山;也有宋韩琦、李纲修建四望亭的四望山。有相传吴王孙权祖墓葬其上的吴王峰;也有“伊叟旧宅”传说的伊山。有在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红十六军获得两次大捷的宝盖山;也有李烈钧单枪匹马上山说服“草寇”成为抗日队伍的桃花尖。尚有在抗日战争中,我军将士浴血奋战,力拒日本侵略军的观凤山。峰迭峰,山连山,晚唐诗人王周有诗赞颂:“行过武宁县,初晴景物和。岸回惊水急,山浅见天多。细草浓兰泼,轻烟匹练拖。晚来何处宿,一笛起渔歌。” 境内众水争流,在众多峡谷中,条条涓涓细流,分别合成三都、洋湖港、浬溪、罗溪、甫田、茶棋、野猪港、巾口、瓜源等九条较大支流,分南北或北南流向,汇入修江,滋润着四季流青的原野。境内名胜星罗棋布,有号称“豫宁八景”的“郑郊草堂、柳浑精舍、玉枕清风、鹤桥明月、钟陵瓜圃、伊洞龙鳅、南浦渔歌、东林牧笛,”博得古今许多游者的赞美和诗人词客的吟咏。有前人留下古迹遗址和一批历史文物,为研究我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对广大人民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提供了极好的例证。,如有建造于元代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南渡石塔、南皋双塔和东渡文峰塔。有相传许真君缚蛟的龙潭,黄庭坚曾题“龙潭清影”、“水月双清”和谢枋得曾题“龙潭”的石刻;有唐国子祭酒张宁、元末农民起义将领盛文郁、明太监彭尚兴等人的墓址;有唐宜城伯柳浑为衐州司马时,弃官隐居的柳浑读书台;有宋理学家周濂溪讲学的尊贤坊;有黄庭坚、苏轼、周濂溪徘徊留恋山水佳境的三贤瑕;有经发掘证实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石口牛栏峡化石产地;有曾为诗人黄山谷收藏并题诗其上:“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在我县发现的鹦鹉螺化石;有造形独特,全部用石建成的锣鼓洞石亭。更有1929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县、区、乡各级苏维埃的遗址和革命文物等。 历代名人辈出,尤以宋代为最。有进士出身,曾协助岳飞征剿叛将李成而立军功的叶梗、汤执中、冷洙、汤邦德等。其中被称为“冷氏三杰”之一的冷洙,陪祀岳庙,岳飞曾手书军功遣赠其家。有“立朝劲直敢言,然不为矫激沽名”的宋嘉定进士、敷文阁学士周友贤。有“筑黉冈书院储书万卷”的宋嘉定进士、吏部侍郎邢凯。有“上疏劾贾似道贪庸误国”的宋淳祐进士周应合和开庆进士傅蒿。周应合主编的《建康志》被誉为当时志书的范本,极受推崇。有明成化年问入宫侍读,历事三朝,死后赐以国葬的夏铭(民间传称为夏太监)。有开山修路,“独力平之,三十年未尝辍”的李元德。有善歧黄,得针灸秘传,而“自出金制药饵,不计值”的盛弥隆。有著书立说,教授弟子,文名遐迩皆闻,其著作被收入《豫章丛书》,被称为“清代三盛”的盛漠、盛镜、盛乐。有饮誉江西诗坛,被称为“江西四子”之一的汪轫,曾著有<鱼亭诗钞》问世。有博学而不得识于官府,广收游学弟子的张望。近代有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在反袁讨袁、护国护法、北伐战争中屡建战功,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促成南北统一等方面作出一定贡献,被称为资产阶级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李烈钧。有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壮烈牺牲的红军军团参谋长李屏仁。在北伐战争、抗¨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千余名烈士,为了人民的事业而英勇牺牲。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永垂青史。 武宁山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盛产粮、棉、油、麻、茶、果、药、杂、木竹。土特产品有香菇、板笋、猕猴桃;矿产资源有煤、钨、锑、大理石、瓷土等。野生动物有豹,獐、白鹤、猴子、岩鸡、相思鸟等。水产资源有鲤、鲫、鲢、鳜等鱼六十多种,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尽管资源遍地,物产丰富,但在解放前,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剥削和自然灾害频仍发生的情况下,“庖有肥肉,仓有余粮,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劳动人民,卖儿鬻女,流离失所,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据旧志载:
   “元至元元年,大饥,人相食。”
   “明成化十三年,大旱,饥民食树皮,死者无数。”
   “清顺治四年夏,大饥,半米银八钱,民多饿死。” 苛政暴吏,水火刀兵,广大人民为了生存,被迫暴发了多次农民起义。旧志上记载被诬为“寇”、“匪”、“贼”的攻打县城及官署事件有多起,如: “元至正壬辰,土寇张普献率众攻城,势甚危急。达鲁噶齐帖木儿、主簿楚彦募义士及饶勇民击贼,战于东门,不克,皆死之。”
   “明万历二年甲戍,贼李大銮聚党于邑西南之大湖塘、石门。”
   “清康熙甲寅,靖贼楚贼同时寇瓜源、龙腹两处,旌旗络绎数十里不绝,金鼓声彻岩谷。”“清顺治元年十一月,升仁乡士贼刘照华鸠聚兴、瑞柯贼入南乡。”
   “清顺治元年甲寅,罗朝贵乘乱立寨太平山。”
   “清顺治二年,流贼自九江窜入,城陷。土寇柯党继肆焚掠,厅宇库皆焚。”
   “消顺治三年,土寇柯柏先鸠合升仁乡群寇攻城,城陷。” 近如光绪末年,爆发“打王官”书件。民国5年(公元1916年),农民两千多人高兴趣“官逼民反,斩丁灭段(指县官丁铭钟和军队首领段启明)“犬旗,围攻县城。 历代的农民起义,使封建统治者被迫承认“武宁接壤通(山)崇(阳),兼之兴国(阳新)_匪勾连屯聚,迭次陷城。”‘武宁四面阻山,盗贼出没,吏不能治”。如清知县鲍泓在《定变略自序》中写道:“……余以辛亥孟冬视事武宁时,地瘠民饥,民心瓦解……而武独以弹丸悬群贼间,贼两薄我城下……”适得鲍泓只有“身不离鞍,卧不解带,积劳致疾,未敢少弛者凡四年……”由此可见当时农民反抗封建专制压迫的势力之大,统治者惶惶不安的一斑了。 从地理上看,武宁是江西省西北的门户,赣鄂孔道,地位很重要。清《江西全省舆图》对武宁的评述是:“县为省城西北之屏蔽,东界建昌(永修),西界义宁(修水),皆层峦迭嶂;南界靖安朱家山、白岩二山,峻绝幽深为腹中要隘;唯北路以一面独当兴国(阳新),最为吃重。自太阳、九宫山迤逦东北,中经黄土岭,直抵羊肠、马脊诸山,绵亘百余里,犹如列屏,吴楚平分。往年楚中有警,邑人力守此路,以防楚寇。然防兴国,而不联义宁、瑞昌,则猗角无援。惟左援九宫山,以控义宁;右扼马脊,以联瑞昌;东捶西批,首尾相应,西北既固,则省垣差安,防守大略此其要矣。”因此,武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从天京(南京)西征时曾取道武宁,直扑兴国,攻占武昌。翼王石达开的部队也曾来过武宁。闯王李自成在占领武昌期间,曾派兵由阳新来武宁,占领了县城,作为武昌外同的据点之一。如旧志上载: “顺治元年甲申五月,闯贼余党步骑数万,由湖广兴国抵县。初六日城陷,驻营五日,复取道太平山西去……六月,贼后队出牛头峡,由巾口渡河入瓜源。七月,移驻上南乡。” “咸丰五年十一月,粤匪石达开自湖北入江西。六年二月,贼自兴国进逼武宁,都司张大雄等兵败,武宁令走,城遂陷……八月败之,城复。” “咸丰十一年四月,粤匪伪忠王(李秀成)由奉、靖入武宁界,据南市渡河,城陷……六月二十日,贼开东门遁。” 太平军在武宁虽仅是很短的时间,但给武宁人民却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播下了农民革命的火种。如陈文金、张青元、黄祖绅等曾投向太平军:“五月,贼扰余家桥……又分股踞巾口…秋七月,复攻武宁,城复陷。九月,武宁城复。”义如“咸丰六年十一月,贼首张定皓率大股由瑞吕犯武宁之紫鹿岭,义另殷由建禺县入草坪,团勇力战不克,民从贼者甚众,城陷。” 虽然历代反抗外族侵略,反抗封建专制压迫的斗争失败了,但是富有革命斗争精神的武宁人民,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始终为实现平等社会进行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宁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之一,苏区(包括游击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7.3%,人口占当时全县人口总数的64.6%,并成立了6个区、41个乡。在太阳山、九宫山、太平…、北屏…等地,到处有工农红军的足迹,在修江两岸美丽的土地上,洒遍了烈士们的鲜血。彭德怀在平江起义后挥师东北,所部在我县鲁桥歼灭地主武装团防,使武宁武装斗争由秘密转向公开。革命前辈滕代远、何长工、肖克、江渭清等先后转战我县西北地区,抗击国民党反动派,为粉碎敌人对苏Ⅸ的围剿立下不朽功勋。在1930年和1931年间成立的县,区、乡各级苏维埃,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奋斗,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极其光辉的一页。 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人民进行血腥镇压。日军侵华,实行“三光”政策.十室九空,满目凄凉,武宁又遭浩劫。县城于1939年3月29日失陷,县东及东北一带被口军盘踞达七年之久,在日军铁蹄蹂躏F,人民过着非人生活。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的高压手段,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军警稽查的敲诈勒索,豪商大贾的巧取豪夺,地痞流氓的胡作非为,全县人民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1949年5月30日,度过一千多年漫长苦难岁月的武宁,为伟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接着,中国共产党派来了南下工作大队第一中队的67名干部,由胡麟、李涤心等负责组成武宁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县政权,维护地方治安,稳定社会秩序,保证支前工作,全县各项工作在较短时间内走卜正轨。1949年9月,中共武宁县委、武宁县人民政府相继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始。解放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县进行了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和经济建设,使全县人民初步摆脱贫困,开始走卜富裕。1978年以后,农业实行生产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日益提高,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6%,粮食总产每年递增9.2%,人平纯收入每年递增18.5%,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1981年粮食产量达到2288207担,为1949年的2.2倍;工农业总产值10578万元,为1949年的6.3倍。其中工业总产值为275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农业总产值为782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4%。1981年国民收入为7213万元,平均每人238元,比1949年的78元增长两倍。由解放前几乎是一张白纸发展到有采矿、电力、农机、森工、化肥、建材、罐头、酿酒、制茶、印刷、缝纫、制革等工业,全县有工矿企业129个,其中,全民企业19个。食品罐头驰誉国内外,远销美国、加拿大、西德、日本和东南亚等地。主要工业产品有三十多种,全年工业实现利润为209万元。交通邮电事业有较大的发展,水陆运输,四通八达,公路常年通乍里程达698公里,水路通航里程163公里。柘林电站建成后,关闸蓄水,石渡以下修河水位提高,暗礁险滩,不再威胁,机帆船畅行于县境修河段。解放前全县只有两条公路,现有国防干线公路5条,总长211公里;县社公路18条,全长255公里。现有各种车辆392辆(不包括拖拉机),社社通车,构成繁密的运输网,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邮电事业畅通无阻,市话总机由解放前仅有的1台20门磁石交换机发展到3台300门,自办磁石交换机增加到12部395门。县下由六处五门总机发展到14部290门。县至公社单线全部改为双线,全线已达945杆公里、1568对公里。全县有60条邮路,邮信线路长2044公里,基本上每个大队均通邮通电话,全年邮政业务收入达38万元。自1953年县为一级财政以来,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基本建设发展较快,自三中全会以来,投资总额达3000万元,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占86%,非生产性投资的占14左右。商业购销两旺,集市贸易日益繁荣,各种土特产品发展很快,1981年社会商品另售总额4097万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724万元。全县商业机构发展到492个。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1981年达到177万元,出口品种有40种。文教卫生科学事业突飞猛进,小学有806所,1981年在校学生48265人;中学85所,在校学生14103人。城乡共有医院24所,有卫生技术人员555人。危害人体健康的头癣病频于绝迹,其它地方病及各种传染病有效地得到控制。 “文化大革命”虽给武宁带来深重的灾难,各项工作受到严重的损失,但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国民经济获得了显著增长,武宁的面貌日新月异,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此处为表格(沿革简表)=]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