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学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湖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56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学改革
分类号: G622.0
页数: 2
页码: 570-571
摘要: 科举时代,小学以识字为主要课程,实行个别教学制,从破蒙点读《三字经》开始,直至读完《四书》、《五经》,学童死记硬背。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后,改个别教学为班级课堂教学,改学生专攻经书、习八股文为文理兼学,多科并进。民国五年创立的湖口县高等小学堂,初小开设了国文、修身、算术、英语、体操、图画六门课程,高小则减设体操,增设地理、历史、读经、博物、理化等课程。各科之中偏重于国文,除授国定统一课本外,教师还自选一些秦、汉、唐、宋名篇讲授。高小五、六年级分文理两科,文科侧重于国文、英语、修身;理科侧重于算术、理化、博物。
关键词: 湖口县 小学教育 教学改革

内容

科举时代,小学以识字为主要课程,实行个别教学制,从破蒙点读《三字经》开始,直至读完《四书》、《五经》,学童死记硬背。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后,改个别教学为班级课堂教学,改学生专攻经书、习八股文为文理兼学,多科并进。民国五年创立的湖口县高等小学堂,初小开设了国文、修身、算术、英语、体操、图画六门课程,高小则减设体操,增设地理、历史、读经、博物、理化等课程。各科之中偏重于国文,除授国定统一课本外,教师还自选一些秦、汉、唐、宋名篇讲授。高小五、六年级分文理两科,文科侧重于国文、英语、修身;理科侧重于算术、理化、博物。
   民国十一年(1922年)取消读经课。
   民国十三年,改修身课为公民课,改博物课为自然课。
  民国二十五年,湖口小学课程安排是:初小开设公民训练、国文、算术、美术、、劳作、体育、音乐、常识等八科;高小开设公民、国文、算术、地理、历史、自然、体育、音乐等八科。这样的课程设置稳定到民国三十七年,中间很少变动。
  民国三十八年三月十六日,湖口县政府对小学课程设置作了较大的变动,恢复公民训练(原名团体训练,包括训育与卫生训练两部分,此时合二为一);低年级国语、常识分科教学;算术从第三学年开始正式教学,第一、二年改为随机教学,不列时间;.低年级音乐、体育并为唱歌游戏一科,劳作与美术并为工作一科。
  建国后,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工作,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49年6月12日,湖口县人民政府在教字第五号通告中明文宣布废除党义、公民、童子军训练等反动课程和教材,开设以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简史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常识课,其他课程照原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删繁增简,废除反动和非科学的内容。
  1952年湖口各小学均按教育部制订的《小学教学计划》安排课程。
  1953年实行“四、二”制以后,初小1-4年级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唱歌、图画、手工劳动六门课;高小5-6年级增设历史、地理、自然,共开九门课。每节课上45分钟。这年秋,在教学上学习苏联,对“五级记分法”则采取重点试行。
  1960年,为更好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小学1-6年级每周新开设周会课一节。
  1960年2月,湖口县文教局分别批发县教研室制订的《关于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关于改进小学算术教学的意见》。1962年下半年,县教育局要求各小学组织教师制订语文、算术两科的《双基教学要求》。1963年上半年,教研室又组织一些骨干教师综合众家所长,研究制订了小学语文、数学的《双基教学要求》,发至全县参照执行。
  1963年,在课程安排上又作了一些变动:低、中年级每周设写字课3节,高年级设写字课2节,算术课改为数学课,五、六年级分别设珠算2节和1节。六年级不设地理,增设常识。上课时间每节课仍为45分钟。
  1981年,1-5年级的周会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周会列入课外活动,语文课分讲读、作文,写字,列入课程表。县城小学及各乡(镇)中心小学的四、五年级每周新增设外语(英语)3节,后因师资力量不足,从1983年后取消。上课时间每节课为40分钟。

知识出处

湖口县志

《湖口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湖口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绳,坚持辩证唯物丰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真实反映湖口县的历史和现状。湖口县志由概述、大事记和各专志组成。计19卷88章347节。采用志、记、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湖口县志详今略古,取事主要从南唐建县起,下限大体至1988年,有些重大事件适当上溯和下延。湖口县志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同类归并,不受现行行政管理系统的限制。大事记以编年体与记事本末相结合,以编年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专志。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湖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