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专项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修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642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专项工作
分类号: D62
页数: 3
摘要: 第四章 专项工作 1986 - 2008年,县政协围绕自身职能,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活动和工作。第一节 学习宣传 历届县政协把学习宣传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对外宣传主要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每届政协委员会都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委员和有关人士赴外参观学习。2004年1 0月,县政协牵线搭桥,修水县政府与广西宜州市政府签订协议,结为友好县市。同各界人士联系 每年春节、中秋节举行由县政协、县委统战部牵头,邀请居住在修水县的台胞、台属、归侨、侨眷代表,县党政领导等各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议,
关键词: 专项工作 政协委员

内容

第四章 专项工作 1986 - 2008年,县政协围绕自身职能,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活动和工作。
   第一节 学习宣传 历届县政协把学习宣传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委员学习采取例会与专题学习会,自学与辅导,调查研究、组织座谈与交流心得相结合的方法,学习的内容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时事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科学知识、政协理论等方面,尤其重视组织新进委员学习政协有关知识,包括如何写好提案等。
   对外宣传主要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1995年,举办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50周年图片展;2004 - 2008年,在《修水报》开辟“政协委员谈发展”“政协委员之声…政协之窗”“理论探讨”“提案选登”“社情民意”“委员访谈”“委员建言”“委员风采”等专栏。
   每届政协委员会都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委员和有关人士赴外参观学习。1984 - 2008年共组团14次,赴外地参观考察学习。1997年6-7月,组织基层政协联络组长和部分常委共19人赴京学习“政协理论知识”;2003年,组织政协委员到广西宜州学习;2004年,组织政协常委到福建考察林权制度改革,组织农业界委员到赣南参观农业产业化。
   第二节 文史工作 第七届政协以来,文史委先后组织123人次撰写文史稿件108篇,分别刊登在市级以上刊物。九江市政协出版的《九江老字号》《九江五卜年代风云录》《九江百年》《迎归集》《九江之最》《九江之旅》《九江之谜》《九江近代名商》《九江历史名镇》《历史名人题咏九江》等,都有修水县政协提供的史稿。 1990年,编印出版《修水》画册,按县情概况、风景名胜、修水蚕桑、赣西北粮仓、江南重点林业、宁红茶乡、水电资源、地方工业、交通邮电、城市建设、财贸事业、个体私营经济、金融保险、科技教育、文卫体育等14个栏目,精选出126幅照片宣传、介绍修水。
   1991年5月,整理出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3l篇文章,编印成《修水文史资料》第一辑,印刷1000册。
   1994年9月,文史委与省政协文史委联合出版《一门四杰》,系统介绍清末维新派人十湖南巡抚陈宝箴,近代著名诗人、“同光体”诗派首领陈三立,国画大师陈衡格,国学巨子、史学大师陈寅恪的生平事迹,展现修水桃里竹塅陈家绵延数代好学、爱国、敬业、尚德、养廉的传统家风。
   1995年,文史委组织征集、编写《修水》(县情专辑)一书。
   1996 - 1998年,编辑《修水政协志》,对一至十屑政协发展历程和史料进行详尽的记载,结集出版,全书18万字。
   1999年4月,文史委组织文化界政协委员和有关人士对文物保护进行视察和调查,重点视察黄庭坚纪念馆、双井黄庭坚墓、黄龙寺灵源摩崖石刻、渣津福星桥、桃坪文峰塔、城郊安坪港徐禧墓等省、县文物保护单位,同所在地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座谈,特别是发现周期雍墓、徐禧墓屡遭盗窃、南山崖纪念性建筑和黄庭坚纪念馆文物库房急需保护维修的情况后,提出意见和建议,引起各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
   2003年4月,文史委组织文化界政协委员和有关人士开展旅游资源调查活动,协助县电视台摄制《修水风光》《修河之源》《十里秀水出贤人》等专题电视片推介修水。
   2005年,在原《一门四杰》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出版《义宁陈氏五杰》一书,将植物学家陈封怀收录其中。全书23万字,发行2100册。
   2008年,组织出版《修水史稿》,全书50万字。
   存文史征集方面,重点征集了“陈氏五杰”史料和修水禅宗文化、客家文化、万寿宫文化等方面的资料,计50多万字,110余幅图片。
   第三节社会服务 咨询服务 第七届政协以来,组织委员开展一系列咨询服务活动。在科技方面,1987 - 1988年,与水保局一道在水土流失严重的白岭、大桥、渣津、马坳推广沼气技术;1995年,邀请45名专家、技术骨干和专业户召开科技兴桑研究会,就修水县蚕桑生产、加工等问题提出“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依靠技术,兴桑养蚕,称雄汀西,走向全国”的发展思路,并就扩展技术网络,加强技术队伍,完善收烘体制,增加财力投入,提高蚕茧质量,使蚕桑生产朝着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出许多具体建议。在医药卫生方面,1990年10月,在全丰乡开展医疗咨询;2003年4-5月.组织医卫界委员召开预防“非典”座谈会,通过研究讨论,做出在全县范围内预防“非典”的提议,并在街道社区组织2次咨询活动,为市民义务提供咨询1000余人次。在教育方面,1990年5月,召集全县各教育组分管德育工作的同志和县城部分学校领导、班主任、政治科任教师等55人,就修水县中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召开咨询会议;2007年,组织教育文体活动组委员到新湾、漫江、水源等乡镇开展送教活动。在文化方面,1997年,组织45人“三下乡”服务团,送文化下乡、送科技下乡、送医疗下乡;2007年,组织医卫、教育、文艺界的委员到水源、白岭、何市、新湾等乡镇开展义诊、支教活动,为老百姓义诊2千余人次,赠送药品8300元,为学生进行讲座;2008年4月,结合“政府买单,农民看戏”工程,组织群星艺术团围绕“爱我修水,和谐创业”主题,开展送戏下乡,历时3个月,深入到33个乡镇,演出142场,观看群众达5万人次。1984 -2008年,共组织送科技下乡14次,送医药下乡35次,送教活动32次。其中,1997年3月,组织文艺界、科技界、医卫界委员到港口、溪口、大桥、古市、白岭等乡镇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人民政协报》《光华时报》等新闻媒体进行报道。
   扶贫济困 在1998年抗洪救灾中,县政协领导亲临第一线指导群众抗洪救灾,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捐款5万余元,衣被3000多件(套)。2004年,通过政协主席会议决定,制定《政协委员扶贫济困工作意见》,在政协委员中开展“助困、助残、献爱心”活动,发动有条件的政协委员为农村贫困家庭捐资济困,为城镇下岗困难职工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岗位,并设立扶贫济困基金会,累计捐助孤寡老人2.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7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900个。县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以来,组织委员开展“双百帮扶”活动,发动100名有能力的委员帮扶100个企业和个人,委员中累计有289人次参加帮扶救助活动。
   第四节 联谊活动 与毗邻县(市、区)政协交往 1988年,参与组建湘鄂赣三省边境毗邻22个县(市、区)政协联谊会。本着团结、统一和友好合作的精神,相瓦交流经验,传递信息,加强合作,增进友谊,努力开创3省边界毗邻县(市、区)政协工作新局面。自1988年起,共召开36次联谊会议,修水于1990年、2000年分别主持第四、第二十三次边境联谊会。
   1984 - 2008年,先后接待组团外宾39次。
   2004年1 0月,县政协牵线搭桥,修水县政府与广西宜州市政府签订协议,结为友好县市。
   同各界人士联系 每年春节、中秋节举行由县政协、县委统战部牵头,邀请居住在修水县的台胞、台属、归侨、侨眷代表,县党政领导等各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议,县党、政领导通报当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共叙友情,同贺佳节。1998年遭受特大洪水灾后的中秋夜,由县政协、县委统战部、县台属联谊会和归国华侨联合会共同主办“中秋赏月晚会”,会上县领导介绍特大洪灾以及全县人民抗灾的情况,对为灾区人民捐钱捐物奉献爱心的台胞、台属、归侨、侨眷表示谢意。
   2001年,县政协“三胞”联谊委员会和县对台办、外侨办、县台联、县侨联共同主办“和平统一——我们的共同心愿”书画展,表达对祖国和平统一,反对“台独”,期盼家乡发展、祖国强盛的情感。2003年11月,市政协“三胞”联谊工作会在修水县召开,市政协领导充分肯定修水县经济发展和“三胞”联谊工作取得的良好成绩。
   老委员联谊会(小组)活动 1987年6月,成立修水县老委员联谊小组,1989年,改称政协老委员联谊会。联谊会为加强历届老委员的联系、发挥老委员的作用提供平台。2008年10月,县政协老年门球队参加九江市门球赛并获冠军。

知识出处

修水县志

《修水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志书上起1986年,下至2008年,跨度23年。在这期间,修水县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沧桑巨变。志书真实、客观、全面地记述了这些变化,且在服从体例的前提下,突出修水地方特色,如“林业”“水利、电力”“蚕桑、茶叶”“老建扶贫、库区移民”等单独成卷,矿业也在有关卷章用足笔墨,充分体现了修水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诚传世之信史,一方之全书,对当今及后世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教育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