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营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02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经营管理
分类号: F59
页数: 6
摘要: 区内古代旅游经营者多为提供饮食、住宿以及代雇车马船只等服务项目。1927年,中国旅行社在浔成立分社,其针对“在社会建设未臻完备之中国,旅行倍感困难,如游历行程不明了,人地生疏,语言不甚通晓,旅费之难于预算,车船上下搬运行李之不便利,均足以减杀游兴”的现状,提出以“解决旅行之困难”为宗旨,为外国旅游者提供代办签证、报关手续,代订车船机票,预订客房,组织团体游览等服务。九江分社承接总社组织的到浔及庐山旅行游览的外国团体,提供交通、食宿、游览、娱乐等服务。所需设施、经费等由总社拨付。同时,也接待少量的国内游客。境内的汽车、商店、餐馆、旅社等旅游服务行业亦随之发展。
关键词: 旅游经济 旅游资源

内容

区内古代旅游经营者多为提供饮食、住宿以及代雇车马船只等服务项目。至近代,随着到浔、庐山观光的中外游人逐渐增多,开始出现一些装饰考究、服务设施较为齐备的旅馆,除住宿、饮食外,还可为游人代办雇请向导、挑佚、轿佚和订购车船票等。1927年,中国旅行社在浔成立分社,其针对“在社会建设未臻完备之中国,旅行倍感困难,如游历行程不明了,人地生疏,语言不甚通晓,旅费之难于预算,车船上下搬运行李之不便利,均足以减杀游兴”的现状,提出以“解决旅行之困难”为宗旨,为外国旅游者提供代办签证、报关手续,代订车船机票,预订客房,组织团体游览等服务。九江分社承接总社组织的到浔及庐山旅行游览的外国团体,提供交通、食宿、游览、娱乐等服务。所需设施、经费等由总社拨付。同时,也接待少量的国内游客。境内的汽车、商店、餐馆、旅社等旅游服务行业亦随之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期,境内相继建立和健全全国旅、侨旅的分支机构,并先后兴建或改造一些旅游宾馆投入使用。至此,现代旅游业初具规模。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境内旅游经营活动基本停止,各旅行社名存实亡。为数极少的到浔外国旅游者由外事部门接待。1970年1月,外交部、财政部规定,对来华的外国自费旅游者,由国家旅游局统一收费,全部上交财政部。旅游者在各地旅行游览所需的费用,由各地在财政预算内列支。
  1971年3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旅游业开始出现转机。从1973年1月开始,境内的国旅、侨旅分支机构相继恢复。1974年又增挂中国旅行社(下称中旅)分支机构的牌子,承担接待各总社组织的到浔外国和中国港澳地区的自费旅游者。当年,国家旅游局规定,由国家旅游局统一收取外国自费旅游团队和个人的综合服务费,然后根据实际开支情况,将约占全部费用60 -90%的住房、餐食、汽车、地方导游翻译等费用拨付地方,自行留用40 - 10%的全程赔同等费用;拨付地方的各项费用可由各接团社自行调剂使用,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予以补贴。各参观游览点仍实行免费接待,所需开支由地方财政拨付。
  从1978年起,旅游经营体制逐步实行改革,开始由政治接待型转为效益经营型,变封闭性内部接待为开放性社会接待,实行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同步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增长的旅游经营原则。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各旅行社在完成国家、省旅行社安排的接待任务的同时,逐步开展自主外联业务,组织接待海外旅游者到浔观光游览,按国家规定的费用标准收取综合服务或委托代办的服务费用。1984年,各类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风景点,均列为地方财政预算外事业单位或转为企业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85年旅游业被列入“七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此,旅游业被正式立为一业,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各一、二类旅行社积极开拓国际旅游业务,根据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设计组合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采用全包价、小包价、组合式、选择式等多种旅游接待服务方式。各三类旅行社以及部分二类旅行社组织接待国内游客。各旅游涉外饭店、餐馆和商店面向国内外游客,根据需要提供不同档次、不同特点的旅游经营服务项目。各景点推出多姿多彩的活动内容,实行以门票为主要形式的有偿接待,提供游览、娱乐、购物等具有较高品位的综合性旅游服务。
  20世纪90年代初,区旅游局建立,境内旅游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并将发展旅游业列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全国旅游经营体制也发生重大变革,由国家旅游局制定指导性的旅游服务规范和价格标准,区旅游部门根据本身特点制定旅游经营方案。在区旅游局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下,各旅行社、旅游,涉外馆店和旅游景点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全方位拓展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经营业务,境内旅游业步入健康、快速、高效的发展轨道。
  第二节宣传推介古代九江的府志、县志中,详细记载了境内的名胜、古迹、寺观等,为旅游者提供检索查考的资料,实际上成为当时的旅游宣传品。历代许多文人雅士在境内游览,留下甚多的诗词文赋,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传诵广泛的名篇佳句,在客观上起到诱发人们亲历其境的兴趣和欲望,起到了旅游宣传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旅游图文宣传品为数极少,品种单调。1932年出版的《九江指南》简略介绍了九江的名胜古迹、食宿交通和游览线路,为游客提供一定的便利。新中国成立初期,省宣传、外事部门编印出版一些反映各地历史文化和革命史实的图书,其中包括名胜古迹和风味特产的介绍。 20世纪50年代末,《九江报》陆续发表介绍旅游景点的文章和照片。
  1978年以后,随着旅游事业的逐步发展,旅游图文宣传活动渐趋活跃。地、市相继推出介绍当地旅游资源的图文制品,种类以导游图、简介和明信片为主,时称“老三件”。
  1984年以后,旅游图文宣传品的编印出版更趋活跃;名风景点基本上编或出版了旅游宣传品,内容由原来以介绍风景名胜为主,逐渐扩充为包括风景名胜、风味特产、风俗民情、名人游踪、诗文画联、传说掌故等。品种类型增多,由导游图、景点简介和明信片发展到有年画、历画、国画、招贴画、广告画、挂历、台历、折页、画册等品种。
  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旅游图文宣传品逐渐形成规格统一,内容各异、制作精美的系列规模,具有旅游指南、艺术欣赏和收藏纪念价值,其内容由原来对旅游资源的简单介绍,发展对景点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美学特征、服务设施等进行详尽的综合反映。受到中外游客好评的除九江旅游系列折页外,还有书籍《名城九江》《烟水亭》《浔阳楼》《山灵水秀九江美》等。
  进入90年代后,省旅游局针对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结合全省旅游产品的特点,制定“主攻日本及东南亚市场,巩固中国港、澳、台市场,大力拓展欧美市场”的市场开发战略。境内旅游部门多次组团参加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旅游展销会。从2003年开始,先后组团参加在北京、武汉、南京、广州、香港、韩国召开的“九江庐山旅游推介会”和旅游招商推介会;承接市政府组织的“九江人游九江”活动;利用在浔举办的全国第六届“屈原杯”龙舟赛、“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自贡灯会、中国(九江)国际龙狮精英赛等大型赛事活动,宣传千年古城浔阳,充分展示其旅游魅力。2007年9月,参加九江市邀请的全国百强旅行社、九江周边客源地旅行社及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旅行社、旅游投资公司、旅游策划公司总经理等出席的推介会,向客商推介境内值得深入挖掘和打造的七大文化旅游精品项目。2010年4月3日,由区人民政府、市旅游局主办,区旅游局、九江西海旅行社承办“全国百城世博旅游·九江宣传推广周”活动,开展一系列世博旅游进社区宣传,吸引更多的世博旅客到浔旅游。
  第三节经营线路传统旅游线路20世纪20年代前,区内无经营性旅游线路。历代游客到境内观光游览,多经长江、鄱阳湖,或沿驿路官道抵达。长久因袭,逐渐形成水陆并行,纵串横联各地主要风景名胜的传统旅游线路。
  据1932年出版的《九江指南》载,中国旅行社九江支社辟设“九江(浔阳下同)一庐山一九江”旅游线路。1948年6月,中国旅行社总社推出“上海一庐山一上海”旅游线路,与浙赣、京沪二铁路局合办暑期旅客联运,这是最早的沪赣间区域旅游线路,其中往返皆经境内车站中转。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华侨旅行服务社等旅行社制定国际旅游线路,其中包括“南昌一九江(庐山)一景德镇”线路。1954年5月,国旅南昌分社成立后,为满足外国自费旅游者的需要,推出“南昌一九江(庐山)一景德镇”等9条省内国际旅游线路,接待国外旅游团体和零散游客。游客多沿“杭州一南昌一九江一武汉”等区域旅游线路出入境内。游览内容主要是参观革命历史遗迹和现代建设成就,同时游览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
  随着到赣观光游览的海外旅游者增多,1965年4月,省交际处、国旅南昌分社联合推出5条国际旅游线路,其中就有: 南昌一井冈山一瑞金一景德镇一庐山一九江,全程约需15 -18天,从九江乘船离省赴武汉。 南昌一景德镇一庐山一九江一南昌一鹰潭,或者九江一庐山一景德镇一南昌一鹰潭,全程需8- 12天,分别由南昌、九江入省,均于鹰潭乘火车赴福州。
  南昌一九江一庐山,游程4~6天,可由南昌入省,九江离省,也可逆行。
  1966年3月,国旅总社推出“供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旅华线路”30条,其中进入境内的线路有4条:广州一武汉一九江(庐山)一南昌一上海一北京一广州,18天;广州一杭州一南昌一庐山(九江)一武汉一北京一广州,19天;广州一武汉一九江(庐山)一南昌一杭州一上海一北京,17天;北京一武汉一九江(庐山)一南昌一杭州一上海一广州,24天。1966年年底至1972年年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境内各条旅游线路的经营活动全部停止。1973年,旅游经营业务渐次恢复。1978年,境内原有旅游线路全部恢复经营。
  1979年始,境内旅游资源相继得以开发利用,旅游经营机构和接待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旅游部门合理编排,合理设计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线路,作为综合旅游产品投入市场经营;旅游线路逐步形成网络系统,内通全省各景区景点,外联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和风景名胜区。
  省内旅游线路南昌一九江(庐山)一景德镇一南昌为江西最早的国际旅游线路,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推出,后经不断补充完善,于1985年被列为国家14条第二类重点国际旅游线路之一,且为国内旅游热线。这条旅游线路集名山(庐山)、名水(长江、鄱阳湖),名城(南昌、景德镇、九江)于一体,构成三角形综合游览区。位于这条线路上的主要景点境内有浔阳楼、琵琶亭、烟水亭、能仁寺,主要风味特产有九江陈年封缸酒、桂花茶饼、浔阳鱼席。
  南昌一九江(庐山)一景德镇一上饶(三清山)一鹰潭(龙虎山)一南昌为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江西东北部环形综合旅游线路。这条旅游线路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在境内活动可品尝浔阳楼香茗佳酿,聆听能仁寺佛教音乐。
  南昌一庐山一九江一石钟山一南昌 “南昌一庐山一九江”是省内的传统旅游线路。1979年以后相继增加石钟山和龙宫洞两个景点。游程时间和游览内容可根据游客需要灵活安排,一般为二日游、三日游和四日游。二日游仅游览庐山,三日、四日游安排游览浔阳楼、烟水亭、琵琶亭、锁江楼塔、浪井、能仁寺等景点。
  九江一庐山一九江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旅行社九江分社开始经营“九江一庐山”旅游线路,一度生意兴隆。1938至1945年业务停止。1946至1948年的夏季,这条线路由中旅九江分社、九江社会服务处经营。70年代末期以来,此条线路成为九江、庐山各旅行社的国内旅游主要业务,游程一般为2-3天,游览山上各景点并购物,8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个体旅游专业户参与经营,多为一日游。
  九江一秀峰一九江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盛行的国内旅游线路,由市内三类旅行社及个体旅游车经营,多为一日游。上午由九江乘汽车游览东林寺、秀峰的开先双瀑、青玉峡、龙潭、双桂堂、李璟读书台、铁线观音碑及各类石刻;下午游览周瑜点将台、爱莲池、观音桥、天下第六泉、白鹿洞书院。近年辟有二日游,增加庐山温泉、归宗寺、太乙村、海会寺等景点。
  九江一石钟山一鞋山一龙宫洞一九江 1978年始,九江至湖口石钟山的旅游线路渐成热点。1980年,延伸至彭泽龙宫洞。80年代中期,又增辟石钟山至鞋山的水上游览线。这条水陆兼行的线路,成为江西境内旅游的热点,由市各国内旅行社及旅游个体专业户经营,多为一日游,近年辟有二日游。
  九江一沙河一九江系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游览沙河景区的旅游线路,为一日游,主要由市内各三类旅行社经营。上午由九江乘汽车游览陶渊明祠及纪念馆,观赏沙河街景并购土特产品,下午游览狮子洞、涌泉洞。近年增辟二日游,增加东林寺、陶渊明墓、岳母墓等景点。
  九江一云居山一九江20世纪80年代中期辟设,90年代初期渐为盛行,多为二日游。第一天,上午从九江乘汽车抵云居山,下午游览真如禅寺的大雄宝殿、虚云法师墓塔等宗教建筑,观看礼佛诵经活动。晚宿云居山宾馆,欣赏山中夜景。第二天,上午游览碧溪、佛印桥、明月湖刻字山岩等景物景观,下午返回九江。途中游览共青城并购买羽绒制品。
  区域旅游线路武汉一九江一庐山一景德镇一黄山系鄂、赣、皖三省联合经营的重要国际旅游线路,以接待海外游客为主,同时接待国内游客。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辟设,80年代中期起逐渐成为热线。游览日程一般为8天。第一天,由武汉乘船于清晨抵达九江,在境内主要游览市区浔阳楼、烟水亭、能仁寺等景点。
  武汉一九江一庐山一南昌一广州系20世纪80年代初期推出,由鄂、赣、粤三省协作经营的国际旅游线路,全程需8 -10天。第一天,从武汉乘船于清晨到九江,在境内主要游览浔阳楼、烟水亭等景点。
  上海一九江一庐山一上海系沪、赣联营多年的重要国内线路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盛行不衰,全程需3天。第一天上午由上海乘船抵九江后上庐山,第二天在市区住宿并游览烟水亭、浔阳楼等景点。
  武汉一庐山一石钟山一龙宫洞一九江一武汉20世纪80年代初期形成,由鄂、赣两省旅游部门联合经营,第一天从武汉乘船于清晨抵九江,在境内游览烟水亭、浔阳楼等景点。
  长沙一南昌一庐山一九江在境内游览浔阳楼、烟水亭等景点。
  重庆一武汉一九江一庐山在境内游览浔阳楼、烟水亭等景点。
  区内游览线路抗洪广场一胜利碑一滨江生态园一翠竹苑一白水明珠一长江大桥一和中广场(当代建筑游)英日领事馆一美孚洋行旧址一叶挺指挥部旧址一忠烈亭(近代史教育游) 能仁寺一天花宫一市隐庵一万寿宫(宗教文化游) 烟水亭一浪井一锁江楼(塔)一浔阳楼一琵琶亭一寻阳城址一龙开河故道(文化古迹游) 第四节管理机构 1996年3月区旅游局成立,是区政府主管全区旅游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开发管理股。旅游局成立后,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工作的方针、政策,推动旅游业的体制改革,协同有关部门培养和完善旅游市场,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制定全区旅游业发展目标,编制旅游事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进行综合平衡和宏观调控;负责全区旅游统计工作,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信息服务;进行一、二星级旅游饭店的评定和管理及三星级旅游饭店的初评工作。2000年10月,省旅游局确定浔阳区为全省重点旅游城市监测点,区旅游局开始担负九江市区“黄金周”时期主要景点非星级饭店和旅游预报统计和旅游旺季旅客抽样调查工作。同年,九江市申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区旅游局为市申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第五节开发管理开发区内风景名胜为数甚多,虽经长期自然环境影响和历代战火破坏,但屡废屡建,直至现代。日军侵占九江期间,文物古迹遭到极大破坏。抗战胜利后,地方政府曾组织人力财力,对一些重点名胜进行了修葺。
  新中国建立后,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并呈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名单。1958年,国务院批准开放九江供自费外宾参观游览,省人委办公厅随即发出《关于对扩大自费外宾游览地区进行若干调查工作的通知》,九江对境内主要风景名胜进行了初步调查,编报自费外宾参观游览点名单。其间,新建南湖公园,对烟水亭、能仁寺、天花官等名胜进行修复建设。1964年,将甘棠、南门湖之间的思贤桥“易位改建”于现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些名胜古迹遭到严重损毁。1972年,在烟水亭与湖岸之间建百米九曲桥,方便游客游览。1979年市政府拨款增建一四方半亭,将浪井护囿其中。1985年重建浔阳楼。1986年建甘棠湖畔夕照长廊,修葺延支山顶的揖庐亭。1987年于烟水亭南新筑周瑜点将台,重建长江南岸的琵琶亭。1989年建翠竹苑。2001年在甘棠、南门二湖实施美化、亮化工程,沿湖安装各式彩灯。2002年,重建锁江楼,新辟锁江楼景区、浔阳江广场。2003年修新浪井,辟镇水牛广场。2004年建抗洪、和中广场。2005年修胜利碑,建胜利公园。2006年辟滨江生态园。2007年9月,签订在鹤问湖畔建设“春江花月”文化旅游区项目,包括浔阳古城遗址公园、文化娱乐城和购物中心及别墅度假区等功能区,使之成为九江城市文化旅游的核心景区;浔阳楼文化休闲街区建设与琵琶亭扩建项目,以宋江醉酒题反诗、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为素材,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古典文学资源,使之成为市区文化旅游的代表作;打造浔特色饮食文化街区,再现浔阳美食迷人风采。2007 - 2010年间,对美孚洋行旧址、日本领事馆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龙开河故道等古建古址进行修整开发,供游客参观游览。
  管理古代境内旅游尚未形成专营行业,来往游人多由客栈接待。民国期间,虽有数家专营或兼营旅游接待业务的经营单位,但数量少,规模小,未能形成行业规模。新中国建立后,九江行署交际处(南湖宾馆)以及国旅九江支社相继成立,但均属政府部门隶属的接待单位。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境内旅游业才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行业,行业管理工作也随之开展和完善,且开始修建或改建用于旅游接待的餐馆、饭店和招待所,公路、航运部门和一些单位开始参与旅游客运经营。
  1981年,按照全区(市)外事旅游工作会议要求,在布置景点资源普查、旅游规划编制的同时,强调开展行业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声誉。1982年,开展旅游宾馆饭店质量检查。1985年底,境内已有国旅九江支社、旅游服务社、长江九江旅游公司、铁路旅行社等,旅行社管理工作随之开展。1988年,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施行办法》,对境内各类旅行社进行清理整顿,除原有旅行社外,新增三类旅行社2家。1990年4月,印发市旅游局制定的《九江市导游人员管理暂行规定》,规范导游人员工作纪律;并按照市政府转发市旅游局《关于进一步整顿旅行社的意见》,对符合规定标准的国旅九江支社等二类旅行社、长江九江旅游公司等三类旅行社进行重新登记,发放经营许可证,缓批2家、撤销1家三类旅行社。同时,对专职、兼职导游人员分期分批进行业务培训,为符合条件、考试合格的导游人员颁发证书,并严格规定未经培训考核以及未挂靠旅行社的人员,一律不准上岗导游。1996年3月,区旅游局成立,随之开展旅游计划、旅游统计、旅游安全等方面工作;在开发管理股有负责旅游统计工作,按月填报有关统计资料上报市、省旅游局;采取节假日前对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门市部进行安全检查,着重于游客人身安全和宾馆、饭店防火安全。各旅行社门市部和旅游星级宾馆饭店都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购置有关设施设备,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制订应急预案等长效机制。2005年,区旅游局制定了全区旅游“十一五”规划。2006年,制定后五年计划并组织实施。2009年7月7-8日,区旅游局对教育宾馆、烟水亭宾馆、鸿雁宾馆、船务宾馆等4家辖区内二星级旅游饭店的娱乐设施、消防设备、压力容器等安全使用以及应急救援演练、应急方案的落实等安全生产情况进行了检查。8月,为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国内外游客并更好地树立风景名胜区的形象,区旅游局贯彻落实市政府文件要求,对辖区内各景区景点下达统一规范标志标牌通知并实地督促完成制作。新的标志标牌包括导游全景图、导游图、警示牌、景物景观介绍牌等。要求做到标志标牌统一规范、协调齐全、美观大方、富有地方特色并做到中、英文对照,具备条件的景区景点还可添加日、韩、法等对照文字。新的中外文标示标牌安装到位后,旧的标牌同时拆除。
  第六节经营效益民国期间,辖区内的旅行社、饭店、餐馆等旅游服务行业,暑期生意兴隆,盈利丰厚,冬季业务清淡,获益菲薄。
  新中国成立后,区内旅游行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注重政治影响,忽视经济效益,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况,依赖财政补贴维持经营。
  70年代末期以来,区内旅游行业发挥自身优势,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旅游经济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繁荣,并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建区初的1982年,全区旅游收入(第三产业)7.9万元,1997年,利用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开拓旅游服务业,当年克服洪涝灾害影响,全年旅游收入仍达24.1万元。
  2000年,旅游业跟进市委、市政府“旅贸兴市”战略,抓住机遇,重点在争取行业管理权限、开发旅游项目、组建旅行社、加强管理和提高素质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0 925人,旅游收入427万元。
  2001年,以市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卫生城”、建设花园式港口旅游城市为契机,同时受“假日经济”刺激,全年接待外来旅客145.6万人次,旅游收入2.3亿元,比2000年增长27. 9%。
  2003年,旅游业仅在“十一”黄金周就接待游客5. 58万人次,创收3 524万元;全年接待入境游客3 300人次,创收美元86万美元,接待境内游客30万人次,创收1. 86亿元人民币。
  2004年,发展旅游服务业,促进旅游服务业优化升级,提升人气和商气,使城区成为集观光、游览、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特色风景线。是年,接待入境游客3 600人次,创收105万美元;接待境内游客33. 34万人次,创收1.9亿元人民币。
  2006年,依托旅游资源,结合旧城改造,构建以文化为核心的商贸旅游聚集区,包装推出浔阳“剪纸文化”“龙狮文化”“龙舟文化”等品牌,提升民间文化在旅游业中的知名度,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 4673. 43万元,接待游客总人数397. 6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54. 96万美元。
  2007年,着力实现旅游发展态势,启动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庐山南路特色饮食休闲文化一条街,承办中国·九江首届金秋饮食文化节,推出“浔阳鱼席”特色饮食文化品牌。参与世界超级模特大赛、国际龙狮精英赛;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旅游资源,推介旅游产品,激活市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9 071. 85万元,接待游客总人数492. 6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04.7万美元。
  2008年,引进九江浔阳江湖项目,开通上海至九江旅游专列,同时,推进特色街区建设,庐山南路特色饮食休闲文化街影响力不断扩大,环城路茶饮休闲文化街初具规模;成功承办中国·九江第二届金秋饮食文化节暨首届茶文化节,形成文化旅游主打品牌。全年共接待游客4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4亿元。
  200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0 508. 21万元,接待游客总人数350. 5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43.1万美元。
  2010年,打造浔阳路精品服饰街,举办“红瓷展”“红五月”美食文化节、“全国百城世博旅游·九江宣传推广周”等活动,全年接待游客37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9亿元。是年,获“中国最具影响力(魅力)文化旅游百强县(市、区)”称号。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