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402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畜牧业
分类号: S8
页数: 2
摘要: 水牛,体形大,体质好,性温驯,易调教,抗逆性强。黄牛,抗病、抗热,繁殖率高,耕作灵活,但体型矮小,拉力较弱。奶牛,多是黑白花奶牛,性温驯,泌乳期长,产量高,年产乳4-5吨。1996年始,引进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其生长快、个头大、精肉多。中国家兔,皮肉兼用型,适应笥好,抗病力强,母兔年孕6胎,每胎产仔8 -9只。仔猪实行售前注射,肥猪实行宰后检疫上市。发现疫病,及时采取封锁、消毒、紧急预防注射等措施,防止传播。80年代后,渐取消“四包”,诊治收费,春秋预防注射。并对大塘、姬公庵村发现的6头病猪进行有效处理,控制病情传播。
关键词: 畜牧业 畜禽

内容

畜类牛:为境内大宗家畜,品种主要有役用的滨湖水牛、黄牛和以产乳为主的乳牛。水牛,体形大,体质好,性温驯,易调教,抗逆性强(耐粗、抗热、抗寒、抵血吸虫病)。黄牛,抗病、抗热,繁殖率高,耕作灵活,但体型矮小,拉力较弱。奶牛,多是黑白花奶牛,性温驯,泌乳期长,产量高,年产乳4-5吨。
  猪:地方品种有滨湖黑猪、杭口猪、萍乡猪。20世纪60年代始,引进长白猪。1996年始,引进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其生长快、个头大、精肉多。饲养多以民间个体为主,也有将村集体所有畜牧场承包给个体,也有私营大型畜牧场。如1995年,红子养猪场兴建,占地71亩,投资1 200万元,年生猪出栏1.2万头,是集贸、工、农一体化综合养猪场。
  羊:有山羊、奶羊和绵羊。多为零星养殖。山羊、肉兼用型,适应力强,喜食短草。奶山羊,乳汁纯白,脂防和蛋白汁比牛奶多,脂肪球比牛奶少,易消化。绵羊,毛用型,耐渴,抗寒。
  兔:有中国家兔、全耳兔和引进安哥拉兔。中国家兔,皮肉兼用型,适应笥好,抗病力强,母兔年孕6胎,每胎产仔8 -9只。全耳兔、毛用型,毛产量高,毛质好。安哥拉兔,毛用型,年产毛200克左右,毛长10 -13厘米。
  犬:有猎犬、警犬、玩赏犬之分。然以养犬护家为主,多为黄、黑、灰、麻色地方品种。近年有居民饲养宠物犬,主要为德国牧羊犬、哈巴狗、狮子狗等。
  禽类鸡:有地方土鸡、引进鸡和杂交鸡。地方土鸡,耐粗饲,适应性强,但体型小,生长慢,成长公鸡体重1.5 -2公斤,母鸡年产蛋120个左右。引进品种主要有泰和鸡、乌皮、乌骨、乌肉;来杭鸡,卵用型,年产蛋250 - 280个,多为专业户饲养。杂交鸡,抗逆性强,耐粗饲,生长快,年产蛋200个以上。
  鸭:有九江小麻鸭、大麻鸭和引进北京鸭。九江小麻鸭,卵用型,体型小,成熟早,年产蛋180 -220个。大麻鸭,卵肉兼用型,适应性强,成熟早,育肥快,年产蛋180个左右。屠宰率69 - 70%,北京鸭,卵肉兼用型,年产蛋100 - 150个,屠宰率70- 90%。
  鹅:有灰鹅、狮头鹅,肉用型,生长快。灰鹅饲养3 -4个月,体重3-4公斤,年产蛋80 - 100个。狮头鹅体重10公斤左右,年产蛋30 -50个。
  鹌鹑:卵肉兼用型,肉味美,年产蛋200 - 250个,初为少数居民自养自食,现发展成专业商品生产。鸽:按用途可分传书、玩赏和肉用3类。传书鸽,可供通讯,飞速可达每小时70公里。玩赏鸽,外观奇异。肉用鸽,繁殖率强,一年可达10窠,成熟期体重0.8 -1公斤。
  蜂类中国蜂:抗寒,耐粗饲,飞速快,采集勤,蜜多蜡质好,但性躁,喜分蜂,御敌力弱。 意大利蜂:性温和,善于御敌,繁殖快,采蜜率高,但抗寒力弱,少分蜂。
  第二节饲料饲法饲料青饲料:民间养猪多以青、粗饲料为主,精料为辅。青饲料野生的有册苋菜、黄花菜、皮树叶、野芹菜等;人工种植的有红薯藤、芥菜、包心菜等。新中国建立后引进水浮莲。20世纪80年代,推广秋后稻田种植红花草,翌年割生喂、熟喂或青贮发酵后取用,是猪、牛、羊喜食的青料。 粗料:利用农副产品加工后的粗糠、麦麸、酒糟、豆腐渣、红薯渣等,拌于潲水喂猪。稻秆、花生、玉米秸秆、麦秸秆等高粗纤维类,经过氨化处理后是牛、羊越冬的粗料。
  精料:主要有大米、大豆、玉米、红薯等。20世纪80年代始,稻谷、玉米、菜饼、棉籽饼、红薯、麦等高能量高蛋白类原料增多,以一样或多样拌于浓缩料或添加剂中配制成配合料,营养丰富。
  配合料:指按畜禽的营养标准,把能量类、蛋白类、矿物质类、维生素类、添加剂及药物,经计量后多道混合配制而成营养全面的饲料,也称“全价料”。
  饲法饲牛:传统习惯在春、夏、秋3季野外牵牧,以食青草为主。冬季入栏圈养,以喂稻草米;严寒与农忙时,适当喂以米糠、麦麸、棉饼等为精料,并掺少许食盐。母牛产期,加喂黄豆炖汤。
  饲猪:多散养,惯于“一瓢潲水一把糠”单一的熟湿食法,未发挥饲料应有的营养作用,致使生长慢,出栏周期长。20世纪50年代始,推行干湿兼喂,精粗搭配,逐步改散养为圈养,从而减少疫病,提高出栏率。60年代后,创青饲料入窖(缸)密封贮存,长期保持青饲营养。70年代推行“中曲”醣化饲料喂养,翌年推广面占总农户90%。80年代,试用配(混)合饲料,比用老法养猪日增重提高20 - 30%,饲养期缩短2-4个月。
  饲禽:饲养鸡、鸭、鹅,多以散养觅食天然饲料为主,辅以稻谷等精料。20世纪80年代后,有养禽专业户实行笼养,以配合饲料专喂。
  第三节疫病防治常见疫病清末,境内流行过牛炭疽病、牛鼓气、牛血吸虫病,猪瘟、鸡瘟等疫。民国时期,流行过鸡寄生虫病。20世纪80年代普查发现,畜禽常见疫病主要有传染病、寄生虫病。传染病有牛破伤风、狂犬病、白痢、牛虫败、牛结核、猪肺疫、禽虫败和猪瘟;猪传染性水泡病,猪流感、猪链球菌病、猪弓形体病、五号病、牛流感、鸡瘟等病。寄生虫病、猪有肾虫、肺丝虫、姜片虫、蛔虫、辣头虫、细颈单尾蚴、肉孢子虫、鞭虫、辣球蚴等;牛有肝片吸虫、肉孢子虫、锥虫、双牙焦虫、边缘边虫。
  疫病防治1949年前,无畜禽疫病防治机构,民间兽医多只会阉割,少者能治病。一旦畜禽发病,只能用土方治疗,牛病扯把草药扎根针,猪病仅用老姜、生葱与米酒拌合烤热涂擦猪耳根或臀部;鸡病则用老鼠屡调菜油灌喂,收效甚微。20世纪50年代,有畜禽疫苗问市,少数畜禽注射过牛炭疽芽胞苗,猪肺疫等疫苗。70年代始,每年进行春秋2次预防注射,主要是猪瘟、猪丹毒、猪副伤寒、猪链球菌、鸡I、II型等疫苗。仔猪实行售前注射,肥猪实行宰后检疫上市。发现疫病,及时采取封锁、消毒、紧急预防注射等措施,防止传播。名兽医站先后实行“四包”(包医、包药、包治、包阉割)。80年代后,渐取消“四包”,诊治收费,春秋预防注射。90年代初,区建立畜牧兽医站,逐村培训兽医员,形成畜牧兽医网络,贯彻“防重于治”方针。1994年,在九江炼油厂农贸市场发现一例5号病猪肉,省、市、区3级联动执法队即时查扣全部病猪肉,就地处理深埋。并对大塘、姬公庵村发现的6头病猪进行有效处理,控制病情传播。
  第四章渔业第一节捕捞捕捞水域区境为长江中流水系,河道流经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