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9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驻军
分类号: E0
页数: 5
摘要: 清代以前驻军周瑜水师: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吴主孙权拥兵柴桑(辖境相当于今九江县、浔阳区、庐山区和星子、瑞昌地),大将周瑜亲率水师操练于番阳(今湖口、姑塘、星子一带鄱阳湖水域),以御曹兵进攻。
关键词: 军事理论 驻军

内容

清代以前驻军周瑜水师: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吴主孙权拥兵柴桑(辖境相当于今九江县、浔阳区、庐山区和星子、瑞昌地),大将周瑜亲率水师操练于番阳(今湖口、姑塘、星子一带鄱阳湖水域),以御曹兵进攻。
  温峤义兵:东晋咸和二年(327)冬,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温峤获悉历阳内史苏竣叛,即起义兵从武昌(今湖北鄂城)东下,欲赴建康(今江苏南京)勤王。辅政庚亮不许,义兵次于寻阳(今九江市区、县交界的鹤问寨至官牌夹一带)。
  岳家军:南宋绍兴三年(1132)七月,神武副军都统制岳飞奉命率兵戍守江州(今九江)。三年春,部队乏粮,分兵一半屯于筠州和临江、兴军国。四年五月,全军离境去鄂(今湖北武昌)。绍兴七年秋后,因淮西兵变,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岳飞奉命统率官兵、水军人船驻扎江州,次年二月回鄂州本司。 九江卫屯兵:明洪武元年(1368)初,设直隶九江卫,分驻屯兵6所,配置指挥、千户、百户、镇抚并军舍、丁余共6 496人。永乐期间(1403~1424),九江设屯田卫,卫设指挥使。景泰元年(1450),马哈直(回族)任九江总兵,所统官兵皆为回民。至嘉靖六年(1527),卫所兵员锐减,实有官佐、军丁3 772人,其中指挥使5员、指挥同知2员,指挥副千户14员、卫镇抚l员、百户26员。天启四年(1624),九江兵备陆梦龙创立道标,就地招募标兵500人。崇祯末年(1635),主、客籍标兵增至万人,取代卫所屯兵,弹压地方。
  南明弘光元年(1645),宁南侯左良玉率军驻九江。
  清代驻军九江镇绿营兵: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占九江后,新招绿营兵5 000人,分编5营,统以都督大帅。十六年,设九江镇,置总兵统领。康熙七年(1668),镇移南昌,改设九江协,置副将统领。十三年,以提督驻扎九江,统领营兵。十四年,复设九江镇,置总兵。十八年,镇裁撤,改由九瑞提督统领。十九年,裁九瑞提督,复设总镇。二十二年,奉旨将总镇移驻南昌,九江改协营,配置副将l员、中军都司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6员,统辖马步战守兵773人,内除官弁养廉、公费93人,实在操防兵丁680人,兼辖南康、南湖水师营。嘉庆五年(1800).改协归镇,置总兵1人,直辖前营、后营、九江水师营,外统南湖、武宁等13营。其中直辖额设官兵548人,配置游击1员、中军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3员、外委5员、额外外委2元,统辖马兵53人、步战兵98人、守兵383人。其中,分守迎春、东作、南熏、文明、迎恩、望京、福星等城门兵35人。
  九江水师营:额设官兵248人,配置守备、把总、外委、额外外委各1员,统辖步战兵68人、守兵176人。其中,分防城子镇汛把总1员,带领兵丁39人,管辖德化县属龙开河、官牌夹、梅家洲、团洲、套口、城子镇6塘和瑞昌县属泥湾、码头2塘;分防存城水师外委把总l员,带领兵丁24人,管辖德化县属小池口、白水港、新港、杨穴、南湖嘴、回峰矶6塘,实在城差兵丁181人。有官坐马6匹。另由南湖水师营拨外委千总1员、防兵7人,分防八里江汛;拨千总1员、防兵40人,分防大姑塘汛。
  同治八年(1869)正月,撤销南湖水师营,添设长江水师湖口镇。九江水师营遂改为陆路九江城守营,置守备1员、把总3员、外委3员、额外外委l员,统辖马步战守兵200人,其中存城守备、把总、外委各1员,兵100人。大姑塘水汛亦改隶长江水师湖口镇,其陆汛则以九江城守营派外委l员率兵20人守之。
  太平军:咸丰三年(1853)八月,太平天国革命军第二次攻克九江后,派殿右八指挥林启荣领兵把守。四年四月,翼王石达开率部6 000人驻城西,督办九江至湖口一线防御工事,事毕离浔赴鄂。林启荣随后在今丁官路设指挥使,将1.7万人的兵力编成6个营,分守东门、南门、西门和延支山。八年四月城破,林启荣等太平军将士全部牺牲。
  湘军: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清军提督塔齐布率湘军陆师1.2万人扎营九江城南,胡林翼、罗泽南率师分屯城东、西门外;湘军主帅曾国藩亲统水师5 000人、战船240艘、座船230艘,集结在九江江面至套口一带,伺机围攻守城的太平军。五年正月后逐渐撤去。六年十二月,李续宾、杨岳斌率湘军水陆师1.5万人,进泊九江城北江面,因强攻不下,则以长壕围城一年多。八年四月,李续宾等率湘军攻陷九江城。
  新军:光绪三十四年(1928),清廷裁撤绿营九江镇,改派新军江西暂编第27混成协53标陆军驻防九江城,标统马毓宝,辖3个营、12个队、36个排、108个棚,每棚兵14人,共有官兵3 888人。沿江还驻守边防军。宣统三年(1911),江西陆军步兵镇第3标驻守九江。
  民国驻军赣军:1912年4月,江西逐步将辛亥革命期间招募的“五旅十三营杂滥官兵”改编成2个师,除第4旅第7、8团外,各师、旅、团一部或全部均先后驻防过九江,其中以第1旅驻防为主。1913年3月,江西都督李烈钧令第1师师长欧阳武和混成旅旅长方声涛设司令部于九江,并分兵进驻德安、星子等地,以防北洋政府军进攻;5月中旬,江西陆军第1师、第2师、炮兵团、护卫军等尽数开往九江集结;新兵1师、独立团、赣州第4旅等部队也开往九江,准备发动讨袁;6月中旬,北洋政府下令第1师回驻南昌,由第2师师长刘世钧设部九江,仅率第6团2个营驻守;7 -8月,讨袁军林虎、周壁阶等部与袁军李纯、马继增、吴金彪等部在九江多次激战,双方伤亡惨重。8月,讨袁军战败。1916年5月,江西省防卫陆军第4团第1营驻守九江城区。北洋军:1913年6月,北洋军第6师师长李纯部奉命从湖北田家镇进驻九江,任九江镇守使;与此同时,鲍贵卿混成旅从汉口随兵舰东下,进据九江沿江各炮台;7 -8月,李纯所属各部与讨袁军林虎部、周壁阶部等在九江境内多次激战。1916年1月,李纯下令由皖军3营镇守九江;3月,安武军第5营由长江巡阅使张芝祥统领,进驻九江,随之前来的有马兵、炮兵各一哨(百人为哨)。1922年,湘军常德胜部与陈光远旧部12师1团驻浔,8月因索饷不遂而哗变,后被缴械遣散。1924年5月,北洋军阀孙传芳部、中央陆军第1师师长邓如琢师兼任九江镇守使,率部7 000人分驻南昌、九江一带;7月,滇军蒋光亮部驻九江,因勒索商民,抢劫民财,与当地商团民兵及南昌、湖北援兵发生激烈争战,8月被驱逐而撤离九江回广东佛山。1926年春,北洋军阀吴佩孚部宋大沛师4 000人驻扎九江;秋,孙传芳为阻止北伐军向东南推进,调集浙、闽、苏、皖、赣5省兵力,布防南昌至九江一线。其中,周凤歧师新编第一旅驻守九江城区,9-11月,军事部署进行调整,周凤歧师驻守九江至沙河一线。
  国民革命军:1926年11月5日,国民革命军第2军和第6军先遣队攻克九江后,程潜第6军一部驻防九江。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师长贺耀武)第3团(团长龚宪)驻防九江,维持英租界治安;随后,程潜率国民革命军第6军抵九江,接替英租界警备任务;7月,为东征讨伐蒋介石,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第2方面军第4、11军陆续集结九江。其中,由叶挺率领的第11军第24师于中旬到达,师部设圣约翰中学(今171医院内);由贺龙率领的暂编第20军,23日由湖北黄冈开进九江,司令部设督府院(原九江军分区院内)。两支部队分别于26日、27日开赴南昌,参加武装起义。月底,新4军第25师奉命驻防马回岭、黄老门一带,在共产党人聂荣臻、周仕第等的策动下,于8月1日下午以第73团为骨干举行起义,然后开往南昌。
  国民党军:民国革命军俗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国民革命军被其改造成国民党“御用军”,故称。1929年8月,国民党军陆军第18师54旅朱华部大部和52旅戴岳部一部进驻九江,配合湘、鄂、赣三省“会剿”,进攻岷山革命根据地。1930年,第20军郭汝栋部和新编第13师、第5师、第11师及中央教导第3师等,先后各以一部或大部分兵力进驻九江,担负九江及南浔铁路沿线防务,“围剿”红军游击队。1932年,国民党军在九江城东设立第23后方医院(或称陆军医院)。1934年9-11月,陆军陈雷独立第36旅一部、暂编第4旅张连三部及海军陆战队1个营,分别驻扎在九江及马回岭等地,“围剿”红军和赣北游击队。1938年6- 10月,第9战区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所辖第64、8、74、71、4、18、25军和第2兵团总司令张发奎所辖第12、52、54、92、72军,先后驻守九江、港口、沙河、马回岭等地,阻击日军西犯南侵。其中,1938年7月6日,第29军(军长李汉魂)负责九江防务;26日,九江城区沦陷。1945年9月,九江光复:3日,陆军第1集团军第58军军长詹道元、新编第3军军长杨宏光率部进驻九江城区;9日,新编第3军183师(后改属第58军)接受日军投降,并驻防九江;Il月,海军第1扫雷总队部总队长张日章率官兵300人,驻九江城区湓浦路,执行江湖扫雷任务。1946年3月,第四军102师驻防九江,师部设大校场(今和中广场一带);同年,第90军军长梁汉民率部进驻九江,军部设同文中学。1947年年初,宪兵第8团第2营驻守九江城,执行卫戍任务;12月,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成立“皖、鄂,赣、湘、苏、豫六省联防指挥部九江指挥部”和“华中剿共总司令部”,先后有第8、第16“绥靖司令部”,“华中剿总”第8纵队独立团及第19军高炮1团驻守九江。1948年12月,第16“绥靖司令部”撤销原设九江通讯处,成立九江指挥所,执行九江戒严及沿江各县江防以及地方“绥靖”事宜。1949年5月九江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驻浔部队全部撤离。
  民国后期,国民党军驻九江的其他军队还有:海军司令部九江巡防处,驻湓浦路24号,下属第五炮艇队,驻滨江路23号,海军第1、第2仓库设在北径路和火车站一带;航空委员会九江航空站,驻九江校场路41号,下属空军第11油弹库设在南门观(今濂溪路84号),空军243电台设在赵家花园2号;国防部保密局九江支局、国防部人民服务总队第3总队第1大队驻湓浦路22号;第9战区兵站总监部,驻九江乡村师范,所属九江指挥所驻环城路114号;联勤总部九江军运办公处,驻滨江路64号,执行运输任务;后勤总司令部第1补给区司令部第1分站,驻滨江路19号,担任浔阳)、南(京)段接运军粮任务;陆军第15旅旅部,驻山川岭,下属无线电排驻庐山路,搜索排驻一马路28号;第9战区第92师师部,该师部驻九江东10里。
  同时,驻九江城区的医疗机构有:后勤部第19后方医院,驻大中路,主任王越;联勤总部第22后方医院,驻东门口,院长马德明;海军第6诊所,驻湓浦路24号,所长王公雨,员工259人;后勤总司令部东南区第9卫生大队第6中队,驻二马路,主官李真,员工200人。
  九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1949年5月31日,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命令,成立九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秘书处、物资接管处、军政接管处、警备司令部、公安局、交通接管处、文教接管处、外事处、工会工作组。从6月2日开始,对九江进行全面接管。军管会成立后,迅速肃清九江境内的匪、特,镇压反革命,组织恢复生产,稳定金融市场,安定人民生活,为建设新九江奠定基础。同年10月,军管会工作结束。
  新中国驻军人民解放军第468团: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年年底,人民解放军第468团经扩编后,共有2 060人,分驻城区及各县,维持社会治安和进行剿匪。该团撤销后,于1952年1月正式成立九江军分区独立营。
  中国人民解放军九江警备司令部:1949年5月,奉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九江警备司令部。主要任务是:维护九江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镇压反革命破坏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及一切正当权利,保证城市政策贯彻执行,有组织地进行接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及警戒、守备军、政要地,协助建立人民革命政权。1953年7月14日,该部奉命撤销。1979年5月,根据福州军区指示,军分区成立警备司令部,执行城市卫戌勤务和整顿驻军军容风纪以及为过往军人解决实际困难等任务。1981年9月,军分区撤销警备区,卫戌任务移交市人民武装部。1983年11月,市人民武装部撤销。1998年6月12日,重新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九江警备司令部,设九江军分区内,执行军事警备任务。
  九江军分区独立营:1952年1月7日,奉江西军区命令,九江军分区以原人民解放军驻九江第468团一部为基础,改编成独立营,设营部和3个建制连,共403人。独立营担负维护九江城市治安和警戒任务。1953年1月,独立营奉命调往吉安。1966年7月,九江地区公安大队改编为九江军分区独立营,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字第606部队,驻防市区,担负九江守备任务。1975年,独立营代号改为32734部队,全称为福州军区江西省军区独立第4营。1980年12月,奉命撤销其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九江市(县级市)中队:1966年5月,九江市公安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九江市中队”,隶属于市人武部,主要负责看守监狱,1976年1月,九江市中队成建制交由市公安机关领导,改称人民武装警察中队。
  1967年7月,人民解放军6014部队2 000多人进驻九江,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9月定点于郊区十里铺。 1971年5月,江西省军区农业建设师棉纺织印染厂(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21团”)驻九江市区东门口。1974年12月,农建师建制撤销,改称为九江国棉三厂。
  1975年12月,江西省军区独立师第3团驻九江,辖4个营。
  1981年10月撤并,一部分人员调九江军分区及市、县、区人民武装部工作,其余人员调省军区参与组建独立团。
  九江军分区:于1949年6月25日组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第43军第156师师直及第468团组成;7月9日正式成立;10月,华中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正式颁发军分区编制。九江军分区隶属于中共江西省委、江西军区双重领导,辖彭泽、湖口、都昌、修水、武宁、瑞昌、永修、德安、星子、九江10个县。1955年起,中共九江地(市)委第一书记兼任军分区第一政治委员;1986年4月后改为兼任中共九江军分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军分区一名主要领导参加市委常委会,一名主要领导参加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议。军分区领导职数编制设司令员、政治委员各1人,副司令员2人,其中1人兼任参谋长;1993年取消副司令员编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南京军事代表局驻九江地区军事代表室:原隶属南京军区后勤部军事代表办事处。1992年9月转隶总参谋部兵种部,1998年8月转隶总装备部陆军装备科研订购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73867部队:原为38563部队,隶属海军后勤部武汉办事处。1999年5月联勤转隶南京军区,代号更改为83666部队,隶属军区联勤第17分部。2001年其代号更名为73867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九江市支队: 1992年3月18日,公安部和武警总部颁发新的编制表,武警九江市支队执行二类编制,为正团级单位。支队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均为副团级);司、政、后所辖各股为副营级,大队、中队分别为营、连级。主要担负看守、看押,城市武装巡逻、警卫,九江地区长江段的水面、九江长江大桥上治安任务及各种处置突发事件任务。1997年,根据武警总部命令,武警九江支队组建直属大队,即守桥大队,编3个中队。主要担负九江长江大桥的安全保卫任务。
  南京军区庐山疗养院(原171医院):1945年9月组建于热河省(今河北省),为白求恩医院第7分院;同月南下到南昌,改为江西军区第2医院。1950年4月30日迁至九江市,番号为中南军区第6陆军医院。1951年10月,改为第606陆军医院。1953年7月,改为第70陆军医院。1954年8月,全军医院整编,改为171医院。医院先后隶属于福州军区和南京军区。1983年10月,编制床位增至150张,划归福州军区第17分部领导。1984年9月,经江西省军区批准,医院开始试行军地合办。1985年9月,因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南京军区,该院更名为南京军区庐山疗养院。1986年整编,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庐山疗养院。11月,南京军区正式确定该院为军地合办医院。2000年3月,2005年6月,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制品供应站、空军庐山疗养院先后并人庐山疗养院。
  九江军分区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1963年4月组建,原称福州军区九江离职干部休养所,编制等级为副师级,直属于福州军区管辖。1970年4月改称为江西省军区九江离职干部管理所,划归江西省军区领导,编制等级为正团级。1979年8月,又改称为江西省军区九江第一千休所,由九江军分区代管。1991年5月划归九江军分区管理,称“江西省九江军分区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设大校场、北司路和所部3个休干点。2003年北司路休干点撤销,休干住户移至所部新建的休干楼。
  海军九江离职干部休养所:1979年9月成立,隶属海军南海舰队。1985年12月经海军党委批准划归海后武办管理,属海军后勤九江专用装备器材保障基地。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