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物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浔阳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88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候物候
分类号: P46
页数: 3
摘要: 气候特征春季3 -5月份,平均时间64天。逢春后,冷暖气流进退交绥,由于北方冷空气逐渐减弱,南方暖湿空气开始加强北上,气温明显回升,4月初即可断霜,平均气温10 - 22℃。
关键词: 气候特点 气候条件

内容

气候特征春季3 -5月份,平均时间64天。逢春后,冷暖气流进退交绥,由于北方冷空气逐渐减弱,南方暖湿空气开始加强北上,气温明显回升,4月初即可断霜,平均气温10 - 22℃。
  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时冷时热变化无常,寒潮入侵之际,两三天内降温幅度可达100C以上。春雨连绵,雨量增多,季雨量为390毫米,仅次于夏季。
  夏季6-8月份,平均时间119天。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季降水量为500毫米。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暴雨集中,易引发洪涝。7月中旬后,因南方暖湿气流较强,导致雨带北移,境内处于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以晴热天气为主,气温22℃以上,易发生伏旱,光照充足,蒸发量大,8月份蒸发量则大于降水量。
  秋季9 - 11月份,平均时间59天。初秋时有闷热天气,俗称“秋老虎”。随着冷空气活动增强,气温逐渐下降,如遇偏早年份,即为寒露风,10月上中旬出现初霜,个别年份出现早霜冻。降水量明显减少,易出现秋旱,季降水量238毫米。
  多数年份有不同程度的秋旱,个别年份严重,亦有出现秋季洪涝和秋季低温连雨天气。
  冬季11月至次年2月份,平均时间123天。气温最低,平均温度低于IOoC,年极端最低气温亦出现在本季。由于冷空气活动强而频繁,常伴有偏北大风、雨雪寒潮和冰冻天气。降水量最少,季降水量仅196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二成。
  1985年农业自然资源调查,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气温为增暖趋势,其中1915年前后和30年代初有较明显的短暂趋冷,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气温为下降趋势。1969年和1977年的1 -2月出现持续低温,1954年、1956年、1963年、1971年出现明显冷冬。进入80年代后气温又为增暖趋势,暖冬现象较多。90年代比70年代气温增高0.2℃。
  降雨变化和干温气候是交替出现的,没有一直变干或一直变湿的趋势。1915 - 1921年、1930- 1933年、1935 - 1939年、1948 - 1955年、1969 -1975年、1995 - 1999年是湿期,降雨量明显偏多;1924 - 1928年、1940 - 1946年、1958 - 1968年、1978 -1982年是干期,降雨量明显偏少。
  [=此处为表格(四季起止日期一览)=] 第二节气候要素日照区内全年日照时数平均1983.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3%,全年平均每日有日照5.2小时,以2月份最少为96.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1%。7-8月份日照最多,分别为250.1和247.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8%和61%,平均每天日照为8.2小时。全区气温大于100C,其间的平均日照时数为1 440小时。
  辐射量1月份5 529卡/平方厘米,4月份8820卡/平方厘米,7月份14 110卡/平方厘米,10月份8 192卡/平方厘米;全年107 510卡/平方厘米;气温大于10℃期间的总辐射量为83 673卡/平方厘米。
  气温年平均气温17℃,1月平均气温4℃,7月平均气温300C。极端最高气温40.2℃(1961年7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00C(1971年1月),极端最高与最低之间的较差为50.2℃。
  据计算区内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lO℃、15℃、20℃的50%和80%保证率的初终日期,其间的积温见表2 -3 -2: [=此处为表格(区境稳定通过若干气温保证率及积温一览)=] 从表看出气温稳定通过1O℃,而80%保证率的日期是4月2日,即从4月2日起气温多在IO℃以上,从气候角度看,此间蔬菜、早稻播种较安全。
  无霜期长达266.8天,一般农历十月上中旬初霜,次年2月上中旬终霜,大于100C积温达5200 -5 500℃,热量丰富。
  降水年平均雨量1 412.3毫米,由于季节关系,年雨量集中在4-6月,雨量为608毫米,占全年雨量44%,并常出现暴雨天气,易造成灾害。5-7月受西风带的低槽、低涡、切变影响,冷暖空气在江南汇合形成的潭面降水,降水较为集中。7月以后由于副热带高压抵制,天气转为炎热,降水转为地方性雷阵雨,雷阵雨雨量较小,影响范围不广。5~8月,常受台风影响,月雨量多接近500毫米或以上。
  全年月平均雨日14天,降水日月平均在9天或以上,以3~5月最多,达16天;6月是全年出现暴雨最多月,平均暴雨日1.4天。日最大降水量209.6毫米(1969年6月24日),1小时最大降水量50.5毫米(1969年5月4日)。
  蒸发量蒸发量与气温、湿度密切相关,随气温升高而量大。12月至次年2月,由于日照短,气温低,蒸发量小,1月仅56毫米,4月112毫米,7月241毫米,10月13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536毫米。
  第三节灾害性气候低温冷害(温度在OoC以上为低温冷害天气) 春寒:春寒亦分春分寒和清明寒。据1951 -1980年的资料统计,3月中旬至4月出现春寒25次,其中出现在3月中旬有16次,约每2年一遇。1年出现2次的有9年,约3年一遇。1年中出现3次的仅1年;出现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初的有15次,平均每2年1次。
  小满寒:1951 - 1980年的30年中出现小满寒15次,每2年一遇,其中在5月中旬有11次,每3年一遇;5月下旬有3次,为10年一遇;6月上旬仅1次。小满寒维持时间最长的达11天,出现在1958年和1973年。
  寒露风:轻度寒露风(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小于220C)平均出现日期为9月22日,最早为9月11日,最晚为10月6日。重度寒露风(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小于20C)平均出现日期为10月1日,最早为9月19日,最晚为10月20日。
  低温冻害(温度在0℃以下为低温冻害天气) 霜冻:初霜冻最早出现在10月27日,最迟在12月22日;终霜冻最早在2月14日,最迟在4月3日,初霜平均日期是11月15日,终霜冻平均出现日期是4月3日,霜冻期平均为96天。
  冰冻:一般是在12月到次年3月之间,而以l~2月较多。“积雪”主要在11月到次年3月,而以1-2月较多。2008年出现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冰冻日达19 - 21天,大的降雪过程4次;1月25—28日,出现连续性的雨凇天气,电线积冰直径在4-6毫米之间,累计最大积冰重量每米1.5公斤。
  干旱分为夏旱、秋旱、夏秋旱3类。从干旱天数又分为轻旱、中等旱、重度旱3种。干旱日数维持20 - 30天为轻旱,31 - 60天为中等旱,60天以上为重度旱。1951 - 1980年30年中无干旱年份有5年,占16%;轻度干旱有11年,占37%;中等干旱有6年,占20%;重度干旱有8年,占27%。在干旱中,有伏旱17次,占57%,约2年一遇;秋旱有20次,占20%,约1-2年一遇;伏旱连秋旱7次,占23%,约5年一遇。新中国建立后共遇特大干旱2次,第一次是1968年,伏旱连秋旱,维持121天;第二次是1978年,108天未下透雨。春旱仅出现1次,即1963年。
  洪涝1954 - 2010年,洪涝主要集中在6至7月中旬。新中国建立以来,出现大洪水年份有1954、1955、1962、1967、1974、1983、1988、1995、1998、1999、2005、2010年,平均5-7年一遇。1998年水位高达23. 03米,为历史之最,造成城防堤多次渗漏水,4-5号闸口处决口。
  高温 1951 - 1980年30年中出现了59次,平均1年出现近2次,其中出现在7月中旬的最多达35次,出现在7月上旬有23次,高热逼热维持时间最长达12天,出现在1978年7月。2005年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lO℃ -12℃,日极端最高气温和日平均气温均超历史极值。
  大风区内以东北风和南风居多,下半年主要是东北风,盛夏以西南风为主,大风(瞬间风力达8级,风速每秒717米以上)每年都有出现,年平均约13天。
  冰雹区内出现冰雹概率小,即有冰雹,体积也不大。2008年6月3日晚,市区出现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的局部强雷电、冰雹剧烈强对流天气,冰雹直径为4毫米。
  第四节物候植物候 1月,上旬,腊梅花开。2月,上旬,杉初萌动。3月,上旬,柳吐絮,桃花现蕾;下旬,梨花开。4月,上旬,油桐始花;中旬,桑树抽叶。5月,下旬,枣花旺。6月,上旬,乌桕开花;中旬,桃李成熟。7月,下旬,荷花盛开。8月,上旬,枣红熟;下旬,梨成熟。9月,上旬,枣叶黄,桂花香。10月,中旬,菊花盛开;下旬,油茶开花,苦楝落叶。11月,上旬,柳叶变黄。12月,中旬,宿草枯黄,树木落叶;下旬,梅花初开,梓叶落尽。
  动物候 1月,中旬,野鸡初叫。3月,中旬,青蛙初鸣,蛇出洞,4月,上旬,燕子飞来,蟋蟀初鸣;中旬,蜜蜂春采;下旬,鹧鸪啼,雁北飞。5月,上旬,布谷叫;中旬,蚯蚓出。6月,下旬,蝉始鸣。7月,上旬,布谷停叫;中旬,萤火虫出。8月,下旬,秋蝉和鸣。10月,上旬,蝉终鸣,燕飞光,雁南飞。11月,中旬,蛇冬眠;下旬,蚯蚓结。

知识出处

浔阳区志

《浔阳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广泛采集资料,慎重取舍,去伪存真,精心编纂而成。志书涉及内容广博,包含丰富的历史资料,记载了浔阳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仅为浔阳今后的发展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九江人及各方有识之士了解浔阳、认识浔阳、投资浔阳、传承历史提供真实与永恒。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