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他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81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其他传说
分类号: I057
页数: 6
摘要: 秦始皇赶山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征集了大批民工修筑万里长城。民工中也有一些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平日只知道吟诗弄墨,手无缚鸡之力,整日挑砖运土,哪里受得了,一个个叫苦不迭,怨声连天。
关键词: 传说 民间故事

内容

秦始皇赶山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征集了大批民工修筑万里长城。民工中也有一些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平日只知道吟诗弄墨,手无缚鸡之力,整日挑砖运土,哪里受得了,一个个叫苦不迭,怨声连天。
  一日黎山老母打坐天宫,看见那些修筑长城的人,全被扁担压弯了腰,苦不堪言。她不觉动了恻隐之心,拿出一把红丝线,作起法术,喝一声:“去!”往下一抛,只见满天的红丝线,飘飘忽忽,随风降落,一根根系在民工挑土的扁担上。
  说来也怪,这些红丝线一系在扁担上,百斤的重担顿觉轻了八十,民工挑得也轻了,跑得也快了,人人喜形于色,个个笑容满面。
  这件事很快被秦始皇知道了,他想:是什么红丝线,竟有这般神通?看来定不是凡间之物,而是仙家之宝了。于是下了-道圣旨,立即把这些红丝线收集拢来。
  秦始皇想:一根红丝线系在扁担上,却如此威力,如果把红丝线全都拧在一起,岂不威力无比吗?于是,他下令能工巧匠,用三天三夜的时间,把红丝线编成一根又长又粗的鞭子。秦始皇非常高兴,他要亲自试试这根神鞭的威力。
  秦始皇摆驾出了长安,前呼后拥来到骊山,下了龙辇,只见他手握神鞭,扬手一鞭,“呼!”带起一阵狂风,紧接着山崩地裂一声响,骊山被劈去了一半。秦始皇又惊又喜,这真是一条赶山鞭啊!我何不赶着骊山去填东海呢?也好让普天下的人都知道我的威风!秦始皇这么一想,就一连摔了99鞭,把劈下的那半石山摔成了99个包,99个洼,变成了99座奇峰,99个险谷。秦始皇一路挥鞭,赶着山直往东海方向跑。
  这一来,东海龙王可慌了手脚啦!他急忙登上天庭,奏知玉皇大帝,说秦始皇要赶山填海,毁他的老巢,请旨定夺。玉皇一听,啊!有这等事?当即传旨,命龙王的女儿三公主去阻止秦始皇赶山填海。
  三公主聪明能干,法力无穷。她领了法旨,知不能力敌,只能智取,当即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位村姑,在秦始皇要经过的长江边上,摆起了一个茶摊。当秦始皇一路赶山,人乏口渴来到茶摊时,三公主机智地夺过了赶山神鞭,回东海龙宫向父王复命去了。
  秦始皇丢了赶山神鞭,再也不能赶山啦。那座山就永远留在长江南岸,鄱阳湖滨,这就是著名的庐山。被秦始皇99鞭抽打出来的99个坡、99个洼,也就成了今日庐山的99座奇峰,99条险谷,显得分外巍峨壮丽。
  千佛塔西林寺内,有1座千年石塔,6角形,高7层,巍然矗立,气势宏伟。塔的四周,塑满了整整一千尊小佛像,故名千佛塔。
  清朝道光年间,不知何由,这座石塔竟从塔正中裂了一条大缝,好象随时都会倒塌下来。有一天,从村头走来一位老汉,那老汉胡须老长,身穿粗布衣,脚踏麻草鞋,肩背斧子、锯子、凿子等木匠用具,进得村来,便连声吆喝:“箍大家伙,箍大家伙!”人们一一看是个箍桶匠,纷纷搬出小木盆、大脚盆请他修。老汉一看,又摆手又摇头说:“太小了,太小了!” 老汉从村头走到村尾,一路吆喝“箍大家伙,箍大家伙!”一下午也没有箍一件东西。
  人们见他这副模样,简直就是个疯子,再没有人理睬他了。到了晚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人们都睡觉了,老头仍然一声长一声短地嚷嚷,吵得四邻不安。
  有个青年人不耐烦地打开大门,没好声气地朝老汉喊:“你叫什么?叫魂啊?有本事,你把那座干佛塔箍拢来,我就给你磕头了!” 那老头远望千佛塔,诺诺连声说:“对不起,打扰了,打扰了!” 此后那老头再也没有吆喝了。青年人又回屋关起门睡觉去了。
  第二天,天一亮,雨住风停,人们发现那裂开的千佛塔,竟合得严严实实,不见丁点裂痕,可整个塔身却向西南倾斜了。人们一时议论纷纷。
  突然“呼呼“一阵东北风刮起,树被刮倒了,灰尘飘飞,人们睁不开眼。倾刻大风过去,人们睁眼一看,宝塔正了。这时大家方才明白,幸亏塔身斜向西南,不然,刚才的大风定会刮倒宝塔。
  这时,千佛塔顶金光四射,从最高层的门龛中走出一个人来,这人就是昨天吆喝要“箍大家伙”的老汉。老汉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再拜了,我不是慧永禅师,我是箍大家伙的箍桶匠,但愿大家团结,江山永固……”话毕,驾起一朵彩云,腾空而去。
  聪明泉晋朝的时候,荆州有位名士,叫做殷仲堪,专程到东林寺来拜访慧远禅师,两人一见如故,视为至交。他们在寺院后面的松下,泉畔,盘腿端坐,侃侃而谈,围绕着一部《易经》辩论,从早上一直谈到太阳落山。这殷仲堪不愧为一代名士,理论高超,哲理深湛,博占通今,语如珠玑,口若悬河,能言善辩,使慧远禅师十分佩服。慧远见松荫之一下,绿水潭中,泉流激湍,象一锅煮沸的开水,不禁对殷仲堪赞道:“你的雄辩之才,真好象这儿的泉水奔涌啊!”后人便把这泓清泉,称作“聪明泉”。
  唐朝的皮日休与陆龟蒙,是诗文齐名的两位文学家,人称“皮陆”。有一次,皮陆结伴游览东林寺,来到聪明泉边,看见这清澈透明的泉水,狂饮不止,捧腹大笑。顿时皮日休诗兴大发,当即在泉畔石壁卜,挥刀镌题《聪明泉》诗一首: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
  婆媳塔相传很久以前,太平宫周围就有婆婆痛爱儿媳,儿媳孝敬公婆的风气,人们生活过得和和美美。一年,有一人家娶了一个姓郄的媳妇,媳妇出身大户,在家就逞强好胜,不知书不识礼。嫁剑男家后,丈夫也与同村男人一样外出做手艺,家中轻重农活都由婆媳担当。她一看到村里的媳妇在外拣重活干,轻活留给婆婆,在家抢活于,让婆婆多歇歇,好吃的先端到婆婆手上,对婆婆处处关怀、体贴,心巾就有几分不舒服,心想为什么媳妇要下重活,婆婆十轻活,重轻各半才合理。于是家中的活儿她只做一半,另一半留给婆婆去做,好吃的东西也各吃一半。长此下去,这媳妇觉得自己没占到便宜。她又记起有人说过“做媳妇好比做客”的话,既然做媳妇就是做客,就应挑好的吃,拣好的穿,不需做事。从那以后,她再也不干那一半的活,有好吃的只顾独食。婆婆为了儿媳之间相亲相爱,盼其渡后,只好长年累月劳里劳外,反过来服侍媳妇。
  几年过去,婆婆劳累过度,病倒在床。媳妇见婆婆一病不起,餐餐送去粒米可数的稀粥。没儿天婆婆就死了,村里人为了纪念婆婆,在村前搭起了一座石塔。
  媳妇看见石塔,感觉象座小山压在自己身上,恨不得把塔推倒,于是想了个主意:在塔的旁边为己另砌一座石塔,而且比婆婆的高出三尺,人家是婆婆高出媳妇一等,今天她要来个媳妇压倒婆婆。正砌之际,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盖顶,只见一阵白光后,“噼啪”一声巨雷,暴雨倾盆而下,恶毒媳妇抱头逃回家,等风静雨停天晴后,出来一看,刚刚砌起来的石塔被雷击掉了半截。
  高山庙相传在长江岸边的金鸡坡,多数住户姓张。当时,有一位名叫张元春的老汉,一天到江边闲游,眼见江中淌来一块木头,老汉近首一看,原来是观音菩萨,随手把菩萨身上的泥浆洗抹干净,驮回家中放在高堂上,每天早晚烧香叩头。一天夜里,好象有人对他说:“我不想在水边住,早被水浸透了,我要到高山上去”。张老汉被梦惊醒了,一想,啊,可能就是菩萨托梦给我,此地只有长岭口以南黄土坡最高。第二天,张老汉就把观音菩萨送到这里,会同几位知名老者合议,修建了一座小庙。庙名就照菩萨说的叫高山庙。
  朱元璋大战鄱阳湖,一次,胜后的陈友谅途径此地,把战旗插在高山庙西北山坡上。大旗一摇,开往鄱阳湖的大军战马立即回头,后来这山下的垅称作摇旗垅,战马回头的垅叫马回垅。随即朱元璋得意地来到高山庙朝拜观音菩萨,朱元璋在庙前一看,就叫他的随从将领找来一把锄,到庙旁山沟内挖来一株樟树苗,亲自动手栽在庙前,并嘱咐老和尚好好培育。老和尚心想,这可能是一位大官,随手取出文房四宝和功德薄,请他留名。朱元璋挥笔写道:“纹银二十两,援建佛堂”。
  这棵樟树在历代僧人精心培育下,直到现在还是绿叶葱葱,开有五枝大桠,象征高山下面的五处田垅。当地人称之为:“远望山头一把伞,近看五垅朝观音”。
  开天古寺 “开天古寺”座落于虞家河乡开天村,鄱阳湖畔的覆船山麓,原名“西凤寺”,始建於南宋。这个寺虽历经沧桑,几经修葺,仍古风犹存,这里至今还流传着黑天口与开天的传说故事。
  相传元末,吴王朱元璋为夺天下,与汉王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18年之久,因陈有60万大军,且战船高大,而朱却只有20万人马,故常失利,但朱元璋胸怀大志,乃真天子,虽屡战屡败,他却屡败屡战,给陈予以沉重打击。一日,朱元璋又重整旗鼓,与军师刘基在鞋山湖里又摆下阵势,决心与陈决一雌雄,双方对垒激战三个时辰不分胜负,战得天昏地暗,终因朱元璋战船小,水军不力又一次遭到惨败,损失人马、战船不计其数,只好败退至红石咀登岸沿磨石山下密林深处而逃,陈友谅观之率兵紧追不放,妄图一举歼灭之。当朱率残部逃至覆船山下一山洼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鸣电闪,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天突然骤黑,伸手不见五指,追兵惊愕,不敢贸然追杀,遂收兵,朱元璋因而得救。当朱元璋逃至西凤寺时,乌云四散,红日当空,豁然大亮,天开也,朱坐在马上,惊喜万分忙合双手叩拜苍天,疾呼“苍天有眼,开天了!”他逢凶化吉,遇难脱险,即刻下马与刘基整衣进庙,烧香叩拜诸佛,并拜谢住持释慧明日:“今日本王化险为夷,深得宝寺神明庇佑,待日后有幸夺得江山,成就大业,定将厚报!”慧明连忙谢日:“施主免礼,今日大王脱险是你的造化,洪福齐天,来日必成正果,乃天意也!” 后来,朱元璋力拒群雄,果成大业,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这位明君没忘当年在西凤寺遇难脱险之后天开一事,为谢天神护佑,拨些银两,令地方官重修此庙,饰像吁之,并敕封此庙为“开天占寺”。“开天古寺”自敕封后,香火更旺,朝拜者络绎不绝,名声远扬…… 江西“老表” 外地人称江西人为“老表”,事出有因。
  传说朱元璋与陈友谅一次激战于三江口。朱败逃至鄱阳湖两岸的康郎山之西麓,见山坳内有一古寺,迅即跑进古寺,躲人偏屋柴房,使其大难不死。待追兵走远,天已昏黑,寺中和尚热情招待了这位未来的天子,吃住洗漱无所不周。歇息数日,元璋向住持辞行,感激不尽地说:“吾乃受尔搭救,终牛不忘,若苍天佑朱登上天子之位,汝进京与吾共享如何?”住持谦道:“汝登极位乃九五之尊,卫卒如林,吾等贫僧一介小民,岂可与君齐颜?”元璋曰:“非也,彼此宛若弟兄!至时尔曰‘江西老表’来也,臣下便不敢拦驾。” 朱元璋虽败,却不气馁,不断招收精兵强将,勤于操练,其势日壮,先后削平了所有敌对势力,一统天下,定都金陵,年号“洪武”,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数年后,江州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百姓缺衣少食,无力完成国课。当地群众早知当今天子曾避难于江矶寺,与和尚有交情,遂一致推举和尚进京为民面圣,奏明地方灾情,请旨免除国课民捐。和尚以“慈悲为怀,拯救苍牛”为训,口夜兼程,不日来到金陵城,经儿番打探,来到金銮殿外,和尚说明来意,终末获准,无奈之下,只得吐露真情:“贫僧乃当今大子之江西老表,请通报圣上,如有诈讹,请圣上严加处罚”。元璋闻奏道:“哎呀!我的江西老表来了,快请!快请”! 几日后,和尚辞别元璋回到江矶寺时,圣旨早达江州,百姓向和尚道谢:“承蒙师父进京面圣,圣上已降旨免掉江州一年钱粮国课,还开仓赈灾,使万民得救,真是皇恩浩荡,亦仗师父操劳。”和尚又谈及进京面圣经过,说“不是皇上先前与我有约,允称我是他的江西老表,我一普通和尚怎能面见天颜呢?”由此,“江西老表”流传至今。
  岳母植树南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防守江州,将母亲从金兵占领下的河南汤阴接到江州岳家市(今赛阳镇大路下一带)安顿下来。
  岳母居住安定后,每次听到岳家军打了胜仗,就与媳妇一道在门前或屋后栽几棵树。
  有一次,一个过路先生问她:“你在这栽的是什么树”? 她回答说:“是樟树!” 先生问:“为什么都栽樟树?” 她说:“你是读书人,知道樟和张、障同音,我希望儿子能张扬军威,能保障国家和地方人民的安宁。” 岳家军连连打胜仗,岳母在家门口栽的树越来越多,后来门前栽不下了。
  有一天,岳母又同媳妇扛着锄,提着苗,走到“里路三桥”东头一个叫土桥的地方,栽下2棵樟树和1棵枫树。岳母说:“这枫树就叫望子成龙吧!”岳妻李氏说:“这樟树就叫五子(岳飞有五子,即云、雷、霖、震、霆)登科吧!” 后来3棵树茁壮成长,屡经战火与风霜,亦枝繁叶茂、千年不朽。今2樟1枫成为当地一景。“五子登科”(樟树),人们依形称之为“棵樟九杪”。那枫树更是奇特:一条树根跨过溪涧,露出地面15米长,1.85米粗,在接近树干的地方似蟠龙弯曲成3个环,根的上方长着似鱼鳍的突出物,排列整齐,俨然一条卧龙。
  狗头石因其状如狗而得名。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元末时各地义旗高举,纷纷反对元朝统治者。但到了后来,由于势力范围及权力之争,义军之问也开始大动干戈。那时,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一带大战,朱元璋屡战屡败,一次陈友谅围攻庐山,朱元璋好不容易从大天池突围而逃,得上天之助,马跃断桥,脱困而出。准知陈友凉跟踪而来,朱元璋慌不择路。眼看就要被檎。这时天上的玉皇大帝见情况紧急,即令二郎神在此堵截陈友谅,并传旨道:陈友谅虽非真命天子,却有三年帝王之宝相,因而,只许拦阻,不得伤人。二郎神闻风而动,却让哮天犬捷足先登,只见哮天犬对着陈军狂吠,其声如雷。陈友谅等见状大惊,遂止步不前,双方相持不下,直到日落两山,二郎神见朱元璋业已远遁,为防陈友谅继续追赶,又怕哮天犬按捺不住,就将山石化为哮天犬的形状,雄踞在此,自己则乘着天黑率犬而去。到第二天天亮,陈友谅才发现自己上了当,一怒之下拔剑猛斩,狗头前半部分应声落人涧中。从此,这残缺不全的狗头石就长期伏在此处。
  竹林隐寺庐山360寺中,有一座神奇有名的竹林寺。此寺原址何处,难查考。
  相传,在很久以前,庐山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刹。庙内众僧中,有一个小和尚,专于挑水、扫地等杂活。
  有一年大旱,81天没下一滴雨,泉水十涸,草木枯黄。古寺地处高山,饮水就更加困难。当家老和尚便逼着小和尚到三叠泉去挑水,在途中一崖边,有一朵紫蓝色的小花被烈日晒得枝叶低垂,花瓣卷缩。小和尚每次挑水经过这里,都要歇歇肩,并给这朵小花浇上一瓢水,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有一天,小和尚又汗流浃背地挑了一担水,攀上了山崖,正准备给小花浇水时,不由得吃了一惊,小花不见了!小和尚好不痛心。正在这时,忽听旁边传来娇滴滴的声音:“小师父!”小和尚转身一看,只见足一位美貌的少女正亭亭玉立地站在山崖上叫他,“小师父有所不知,我是何首乌,名叫何姑,在这悬崖绝壁之上,生长已近千年,开的是紫蓝色小花,因遇大旱,险些干死,多亏小师父每日施以甘露,才救得我一命。此恩此德,终生不忘!” 这以后,小和尚便瞒着师父,利用到三叠泉挑水之便,天天在山崖边跟何姑相会,促膝而谈,常常乐而忘返。
  天长日久,这件事终被老和尚知道,他想:千年的何首乌,那可是无价之宝!吃了能得道成仙!我何不……老和尚眼珠滴溜一转,有了主意。一个明月当空的晚卜,老和尚带上一把丁字小锄,找到何首乌生长的地方,挖地三尺,终于挖出一只形似女婴的何首乌。老和尚大喜,赶紧拿回寺庙,洗得干干净净,放在蒸笼里,武火清蒸,准备蒸熟后食用。
  第二天,小和尚不见何姑,闷闷不乐,回到寺里。他刚踏进厨房,就听有人在喊:“小师父、小师父,快来救我!”小和尚一听,这声音是从蒸笼里发出来的,他赶紧跑上前,掀开了蒸笼盖,“噗”,蒸笼内跳出一个人来,正是何姑!小和尚实在意外,忙问是怎么回事。何姑便把老和尚起歹心、下毒手的事,如此这般说了一遍。气得小和尚顿足大骂:“真歹毒啊!”又问何姑,“眼下我们到哪里去安身呢?”何姑胸有成竹地说:“不必惊慌,我自有办法。” 何姑不慌不忙,在锅里舀了一瓢蒸何首乌的水,叫小和尚喝下去,接着又把锅里的水一瓢瓢洒在寺庙四周的墙根下。小和尚喝下水后,顿觉身轻如云,飘飘欲飞。竹林寺也轰轰作响,平地拔起,冉冉升向天空。何姑一手拉着小和尚,随着寺庙飞腾,缓缓飘向高空。
  老和尚见状,气急败坏,纵身跃起,双手抓住了寺门。古刹仍在上升,老和尚只听得“呼呼”风响,身子飘来荡去,两手渐渐力感不支,三魂吓掉了两魂。只见何姑用力蹬了一脚,喝一声:“下去!”“哗啦”老和尚摔了个万朵桃花开。
  从此,竹林寺便虚无缥渺,人们再也看不见这座古刹了。那三叠泉附近的“观音洞”旁,至今还留有“竹影疑踪”的石刻。据传,有时在雨后斜阳,茫茫云海处,人们还偶尔能听见高空中传来隐隐的钟声。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