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物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8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人物传说
分类号: I057
页数: 4
摘要: 董奉在北莲花峰下、双剑峰麓,有一处林术非常葳蕤,风景十分优美的地方,传说中的董奉馆和杏林就坐落在这里。
关键词: 传说 民间故事

内容

董奉在北莲花峰下、双剑峰麓,有一处林术非常葳蕤,风景十分优美的地方,传说中的董奉馆和杏林就坐落在这里。
  不少的人都知道,董奉是中国医学的创始人之一,古往今来的中医都把董奉敬为中医的祖师爷。直到今天,某些地方的中医还把董奉的画像供在祖堂之上,并不时地香火祭祀,乃至顶礼膜拜。
  董奉,字君异,三国时福建侯官人。据晋代葛洪所作《神仙传》载,董奉善养颜术,在他网卜多岁时有人见过他,五十多年后,“奉颜貌一如往日”。董奉在医学上很有造诣,《神仙传》里记载了这样几件事: “杜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含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来” “(董奉)后还豫章庐山下居,有一人中有痢疾,垂死,载以诣奉,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盖之,使勿动……奉乃往池中,以水浴之,遣之。告云,不久当愈,勿当风十数日,病者身赤无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即愈,身如凝脂。” 更为有趣的是“奉居山不种山,日为人治病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日,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携杏走路旁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 相传董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仙去,去时容颜和外貌如三十多岁的人差不多。
  对于这件事,宋代陈俞《庐山记》上有张景诗《咏j国庐山神医董奉》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
  从那时开始,人们就把董奉当时的居处称为董奉馆,而周围的杏林之名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慧远东晋名僧慧远,在他50岁的那一年,途经庐山西北麓,并决定留下来。可就是这儿缺少山泉,离水源稍远,尽管如此,慧远还是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他于持锡杖,在地上轻轻一击,默默祷告说:“弟子慧远,若能在这儿安居,就请神灵保佑,冒出山泉!” 慧远祷告完毕,把锡杖一抽,只见地面突然裂开,一股清泉奔涌而出。慧远大喜,就在这儿建一草棚,暂时住了下来。
  这年夏天,适逢浔阳大旱,城内连饮水都困难,慧远就来到泉水池边,默默祈求龙王降雨,普救牛灵。不一会儿,只见泉里“呼”地飞起一条神龙,在浔阳城上空翻腾,刹那问大雨如注,平地水深三尺,百姓们欢呼雀跃。慧远更是高兴,就把这口泉起名为“龙泉”,他所住的棚,也就叫做“龙泉精舍”了。
  慧远在庐山住下之后,慕名来拜望他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还劝他就在这儿建立寺庙,慧远也早有此意,只是这儿多是荒山,没有建寺的木材,他就想另寻一个好地方。这天夜里,他刚刚睡着,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山神来到他的面前,对他说:“你可以在这儿安身,自有神灵相助。” 慧远一觉醒来,雷声震谷,风雨大作,瓢泼似的大雨,足足下了一夜。到第二日早晨,风停雨止,慧远起来一看,不由得惊住了,只见地面裂开,出现一个大水池,池里浪涛翻滚,水深莫测,许许多多的松木、杉木、楠木、梓木,源源不断地从池中涌了出来,一根根又直又粗,全是上等好料。慧远便把这口水池取名为“出木池”。
  木材有了,慧远就开始动手建寺。寺庙建得很是宏伟,特别是正中的大殿,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工艺精巧,因为全是用“出木池”中的上等木材建筑的,故而取名叫“神运殿”。、神运殿侧还有“三笑堂”和“十八高贤堂”,十分壮观。整个寺庙,便叫做“东林寺”。寺庙的环境也十分优美。前有虎溪水,后有聪明泉,四周有香炉峰,讲经台和天池诸山环抱。后来被称为中国佛教八大从林之一。
  虎溪三笑东林寺前有座小溪,叫做虎溪。虎溪上面有座小小的石拱桥,名叫虎溪桥。寺中的当家和尚慧远禅师,在寺中住了30年,著书十卷,还翻译了《华严经》。慧远可刻苦啦!他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影不出山,足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若是送过了虎溪,山崖上的老虎就会吼叫起来。
  慧远喜欢跟有节操的名人雅十交游,尤对陶渊明和山南简寂观的陆修静倾慕已久。 一天,陶渊明托人送来一封信,信中说和陆修静相约专程登寺拜见他,慧远为了表示对客人的一片诚心,亲自到雁门去打酒。
  第二天,陶渊明和陆修静如期赴约,慧远立即摆上好酒,请贵客痛饮,他自己呢,却是酒不沾唇,每次都举着空杯,真诚陪客。他们一边饮酒,一边侃侃而谈,j人越谈越投机,真是推心置腹,肝胆相照,陶、陆二人更是开怀畅饮,尽醉而散。
  陶渊明和陆修静要告辞了,慧远亲自相送,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过了虎溪。这时山上果然传来老虎的吼叫声。慧远和陶、陆三人听到虎啸,都“哈哈”大笑起来。慧远拱手说:“哎呀!过虎溪了!二位慢走,恕不远送!” 就这样,三人在一片笑声中,依依惜别了。他们留下的“虎溪三笑”,便成了千古佳话。
  苏东坡题西林壁两林寺在庐…香谷之南,东林寺以西。宋太宗曾赐名叫做“乾明禅寺”。
  有一次,苏东坡漫游庐山,他饱览了山南的秀丽景色,又转到北麓,来游西林寺、西林寺的主持僧常总老和尚亲自引导苏东坡参观寺庙。走着走着,苏东坡抬头往前一看,只见横在眼前的庐山,巍峨峥嵘,逶迤不断.他顿感游兴倍增,又快步绕到侧面望,果然又是一番奇景,那一座座刀削似的山峰,平地拔起,直插云天,壮丽无比,真不愧是千占名山啊!苏东坡抑制不住地对常总老和尚赞叹说:“西林寺建在此处,确是一块宝地呀!”两人又进了寺门,准备到禅堂品茶休息。在路过一扇墙壁,见壁卜写着许许多多的诗句,苏东坡不禁放慢了脚步,徘徊在题诗壁下,逐一欣赏起诗中的佳句来。常总老和尚早知这位苏学士学富才高,如今见他诗情奔放,心想:不如请苏学士题诗一首,岂非一大快事。便说:“恕我冒昧,敢请苏学士也题诗一首,以助雅兴!” 苏东坡寺里寺外,一路行来,不无感受,听常总老和尚一说,也就欣然命笔。只见他卷起袖子,提起羊毫,饱蘸浓墨,一挥而就:“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常总老和尚给他托着砚台,屏住呼吸,看着他一字一句地写下去,直到苏东坡写完最后一个字时,常总老和尚惊得险些儿失手丢掉了砚台呢!真是字字珠玑,千古绝句啊!不禁脱口赞道:“妙哉!妙哉!” 韩晟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一次在鄱阳湖上交战,朱元璋及部下被陈友谅的水师团团围住,陈友谅逼令“只束元璋一人其余不咎”,或“令朱抱印投湖自尽”以绝后患。情况万分危急,元璋束手无策,时有部将韩晟出列要求与主互换盔袍,愿替主一死以全社稷,朱既不忍但又无奈,只得噙泪与韩换衣。
  韩将军身材面貌酷似元璋,更衣后更是真假难辨,何况双方战船尚有距离。韩晟立于舰首朗声对对方说:“汝言可信乎?”对日:“一言即出,岂可有虚,若怀虚伪,天理昭彰。”韩晟听后毅然抱印投湖。陈军官兵见敌“主”跳水,即履诺撤围。朱元璋率残部败退后,决心重整旗鼓,继续招兵买马,精心操练,征战多年,最后一举消灭陈友谅,扫平所有敌对势力,建大明于南京,国号“洪武”。朱元璋不忘开国功臣,追封韩晟为“江神”。韩晟投湖地点即今新港镇南湖嘴喻家场蛤蟆套。新港曾以韩晟命过乡名。
  伍子胥过雄关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昭王杀了以后,伍子胥恨得牙痒痒。杀父戮兄之仇,不共戴天,此仇不报,誓不为人!伍子胥决意投奔吴国,倚吴兵灭掉楚国,以雪这一奇耻大恨。
  一天,伍子胥来到庐山的吴障岭下,这是最后一道关卡,只要翻过吴障岭,混出吴楚雄关,便到吴国。他在岭下一看,不觉倒吸一口冷气,这关卡实在险峻!两边都是悬崖,中间一条羊肠小道,那些把关的士卒一个个吆二喝四,在盘查过往行人。且把关的武将吴鄣,身高力大,有万夫莫当之勇。他想:自己的图像必定早已贴在关上了,如果冒冒失失走上去,岂不是自己往老虎嘴里送吗?不行,得想个办法才好。
  伍子胥一边想着,一边往旁边退,不知不觉走到了岭下的董家村。在村里,他遇见一老丈,经相互介绍,老丈是神医董奉的弟弟,答应想办法帮伍子胥过关。在老丈家住宿一夜,伍子胥辗转反侧,心似油煎,一夜之问须发全白了。第二天一早,老丈说:“我有一老友,是邻村八房湾的陈老八,他的相貌与将军相似,我正欲叫他扮作你的模样,你扮作他的仆人,混关去。如今你须发皆白,不正好趁机过关吗?” 到了黄昏时候,伍子胥和陈老八也混在人流中,他们已经调换了农服。陈老八在前,伍子胥扮作老仆人紧紧跟随。来到关口,突然那守关的武士横着大刀,把陈老八挡住,对着悬挂的图像把他看r义看,“伍子胥!抓住他!”这一来可就乱套了,听说抓住了伍子胥,爱看热闹的,力挤上前;胆小怕事的,赶紧夺关而走,你推我搡,你叫他嚷,闹嗡嗡一片。那些守关的武士哪里挡得住,况且“伍子胥”反正也已经抓住,就索性打开关门,让他们过去了事。伍子胥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出了吴楚雄关。
  几天后,吴鄣得知伍子胥已从他镇守的吴楚雄关到达吴国,当场气得口吐白沫,暴死在岭上。
  王阳明与郭氏联诗庐山五老峰下,海会镇东侧,横着一座大石山,从正面看,他的样子好像老黄牛低着头在啃青草,这便是有名的石牛山。
  相传在明朝的时候,朝庭都宪下阳明待命屯兵在这里。一天,王阳明抚剑漫步,仰首望北,只见奇峰耸立,云气弥漫的五老峰下,突起一座形状象牛的石牛山,触景生情,随口吟出:“安仁辅内倚栏杆,摇望孤牛俯在山。”他马上转过头来问跟着他后面的人,“有准对得上我这句诗?”士兵中,没有一人敢吱声。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乡村妇女从人群中走出来,站在王阳明面前,好象有什么话说。王阳明发现,亲自走向前去问道:“人嫂,你能对得上我这句诗吗?”村妇两眼望着五老峰下的石牛山,吟道:“任足牧童鞭不起,田园荒芜至今闲。”她用诗的语言,鞭挞了封建王朝,你争我夺,发动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罪行。
  王阳明听罢,拍手叫好。王阳明命令士兵,拿些饷银,赠送给这村妇,作为对她的鼓励,继续邀请村妇一边欣赏石牛山壮丽的风光,一面以石牛山为题作诗。村妇泰然吟起:“怪号崔巍号石牛,江边独立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洗浑身有汗流。嫩草平喉难下嘴,长鞭任打不回头,至今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原来这位能诗善对的乡村妇女就是五老峰下的郭氏。
  李时珍与睡香仙子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为完成药典巨著一《本草纲目》,来到庐山采药,住在东林寺。一天,一个右腮红肿的小和尚,忍着剧烈的牙痛喃喃念经,只见老和尚取过一枝T枯的草药给他含在嘴里,顿时肿消痛止。
  李时珍惊院不已,连忙向老和尚请教。原来这种神奇的草药,是生长在锦绣谷中的睡香花。为了寻找睡香花,李时珍在锦绣谷中跋涉了三天三夜。第二个夜晚,疲惫至极的李时珍瞌眼微息,朦胧中一股浓烈的香味扑鼻而来。两只缤纷飞舞的彩蝶绕着他轻声呼唤:“李太医,我家大姐有请。” 李时珍昂首望去,彩蝶顿作作两个穿蝶裙的小女孩,将他托起,腾空乘风飞去。只见云头危崖上,一位绰约多姿的仙姑频频向他招手。
  李时珍大为惊奇,正欲向仙姑打听睡香花的下落。仙姑回眸一笑,轻摇翠袖,化着一朵光艳夺目的睡香花。李时珍欣喜若狂,急步上前取花,不料脚下一滑,一头栽落在万丈深涧。
  冷汗淋漓的李时珍,大喊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所依山崖岩隙问,几束盛开的睡香花,沐浴在月色之中,流光溢彩,楚楚动人。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