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疫区疫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77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疫区疫情
分类号: R18
页数: 2
摘要: 血吸虫病在境内流行历史久远,疫区人民深受其害。造成危害严重。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约1850年),杨府里(今庐山园艺场)有居民360户,3400余人。由于血吸虫病的危害,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仅剩下3户4人,故称“寡妇里”。今莲花排山村6组,由于血吸虫病的危害,曾被称为“断根咀”。
关键词: 疫区检疫 疫情防御

内容

血吸虫病在境内流行历史久远,疫区人民深受其害。造成危害严重。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约1850年),杨府里(今庐山园艺场)有居民360户,3400余人。由于血吸虫病的危害,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仅剩下3户4人,故称“寡妇里”。今莲花排山村6组,由于血吸虫病的危害,曾被称为“断根咀”。“寡妇里,真苦凄,女人不生崽,男人大肚皮,难活三五载,同进土巴里。早死有人抬,晚死无人埋”和“有女莫嫁断根咀,男人都是大肚皮。人瘦身矮脸发黄,不到三年守空房”两首民谣仍在乡民中流传。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建立前38年问,境内因血吸虫病危害,毁灭村庄31个,绝户998户,死亡5922人。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关心群众疾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查治。据1954 -1956年全国血吸虫病情、螺情普查,境内钉螺面积60695亩,流行区域人口47247人,占农业人口41.37%;农业劳动力27239个,占农业劳动力45 .74%;耕牛2640头,占耕牛总数50. 11%。疫区主要分布于鄱阳湖、长江及八里湖等90余公里的沿湖(江)岸、洲草滩,极少为山丘。湖区有螺面积59815亩,占98.55%,山丘有螺面积880亩,占1.45%。钉螺经生态鉴别为湖北胁壳钉螺。据调查,湖沼、草洲钉螺分布与水位高程有关,水位线上下均为稀螺带,中间多为密螺带。其密度最高为每平方市尺245只,经过一个洪水期,钉螺孳生地会有明显扩散。感染性钉螺多集中在居民点附近500 - 1000米范围内,钉螺阳性率为0.46%。
  病人分布与居民感染率呈正态分布。近湖地区居民与湖Ⅸ牛产、牛活关系密切,感染率高。1979年,新港公社杨家场大队总人口1836人,当年查出血吸虫病人664人,发病率达36%(IHA.kato法)。居民感染血吸虫病与职业关系密切,渔民接触疫水频繁,发病率高。1983年,高垅公社青山水产场查出157名职工中患血吸虫病73人,发病率46.49%,职工感染率高达54.74%,至1988年,感染率仍达24.83%。农民发病率次之,其他人群因接触疫水,亦有急性感染病例。
  急性血吸虫病感染有明显季节性。洪水前期4、5月和退水期的8、9、10月份,初次接触疫水者如摸鱼、捞虾、参加牛产劳动,易感染发病。发病特征与钉螺及病人区域分布基本一致,鄱阳湖区明显高于内湖地区。病人多在疫区长期居住,生活和生产劳动频繁接触疫水,反复感染血吸虫病又未能及时或彻底治疗。晚期病人多以巨脾型和腹水型为主。据1990年、1991年76例晚期病人分型,巨脾型35例,占46.05%,腹水型30例,占39.47%,结肠增殖型9例,占11.84%,,侏儒型2例,占2.63%。
  据2000年6月普查资料统计,境内60695亩钉螺面积已消灭58769亩,残存钉螺面积1926亩。多呈点状分布于海会、高垅、姑塘、莲花、新港、卜里等乡(镇)。全区累计查出血吸虫病患者11681人(次),早期慢性病人11036人(次),占病人总数94.47%,急性感染病人205人,占病人总数1.75%;晚期病人440人,占病人总数3.76%。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