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77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分类号: R193.3
页数: 3
摘要: 第三节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群众卫生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开展起来的。境内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于1952年。初期,以消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消灭传染病源为主要内容。1958年,以除“四害”、灭“六病”(血吸虫、钩虫、丝虫、疟疾、头癣、性病)为主要内容,农村家家户户签订爱国卫生公约,机关、团体、学校普遍建立卫生制度,坚持日小扫,周大扫,元日,、五一、国庆节前三突击。
关键词: 爱国卫生运动 群众运动

内容

第三节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群众卫生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开展起来的。境内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于1952年。初期,以消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消灭传染病源为主要内容。1958年,以除“四害”、灭“六病”(血吸虫、钩虫、丝虫、疟疾、头癣、性病)为主要内容,农村家家户户签订爱国卫生公约,机关、团体、学校普遍建立卫生制度,坚持日小扫,周大扫,元日,、五一、国庆节前三突击。1969年,各公社成立爱国卫生领导小组。
  1970年后,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以“二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炉灶、改猪牛栏、改小窗为大窗),城市以实现“三无”(无垃圾、无粪便、无污水),工厂以治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为主要内容。1985年,区爱国卫牛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成立后,以治理环境“脏、乱、差”和农村改水、改厕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城乡卫生面貌明显改观。
  环境治理 1981年,辖区内各行政、企事业单位推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卫生责任制。
  1987年,按照“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原则,以城镇为主,带动农村,全境行动的方法,对老鼠、苍蝇、蚊子、蟑螂施以“春、夏、秋”三季持续不断地打击、消灭。1992、1993年,为贯彻落实省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文件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决定》,迎接第六届“屈原杯”龙舟邀清赛暨国际龙舟邀请赛,“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及第二届“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区政府成立迎接全国城巾卫生大检查领导小组,区爱卫会动员区直机关干部、中小学师生、驻地部队官兵以及驻地企业职工,走街穿巷,清扫垃圾,消灭死角。对服务行业进行卫生环境整治,对服务人员进行卫生知识辅导。此后,在“双赛”推动下,区爱卫会确立每年4月为全区爱国卫生活动月,并形成制度。
  1994年1月,成立区健康教育协会。3月,在虞家河乡大桥新村开展农村改水、环境卫生、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示范活动。4月,大桥村被省爱卫会列为全省“三位一体”综合卫生示范村。国家爱卫办领导莅临视察,肯定了大桥模式。9月,为搞好卫生城市创建活动,成立了以区政府区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组成5个创建工作协调小组,开展了一场以群众广泛参与不留死角的卫生城创建活动。
  1996年,根据省爱卫会部署,全区’开展创建“卫生镇”、“卫生庭院”活动,经省爱卫会验收评审,海会镇为九江市唯一荣获“江西省卫生镇”称号乡镇,区政府大院、九江化纤厂、解放军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等10个单位,被评为省级“卫生庭院”。
  1998年,再次掀起卫生城创建热潮。5月29日,区委、区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制订创建文明卫生城攻坚实施方案,及城市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方案。依照《全国城乡卫生检查评比标准》,实行片长、段长负责制,分工到位,责任到人,并组成6个创卫攻坚工作协调小组指导全区创建工作。
  同年夏,区内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全区24座大小圩堤漫顶、溃决。垃圾、粪便以及一些动物尸体随水漂流,灾民饮用水源被严重污染。全区各级按“三管一灭”(即管饮水、管食品、管粪便,灭蚊蝇、老鼠、蟑螂)要求,加强饮水消毒、食品卫生、改水改厕、除“四害”和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抓饮食卫生和饮水消毒,教育灾民“喝开水、吃熟食、趁热吃、勤洗手、少聚餐、洁餐具”,及时整治环境,疏通沟渠、清除积水、清扫垃圾、深埋动物尸体、消毒水井、家俱物品和外环境消杀。区爱卫会和卫生防疫部门,无偿向灾民提供大量治疗、消杀药品和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改水由于建区晚,基础薄,初期农村改水主要是农民自筹资金自发改造,改水工作迟缓。
  据1990年农村饮用水状况调查,全区仍有30%的农村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江、河、湖、塘、溪水。肠道传染病占传染病总数的97.84%。是年,以周岭乡周岭村为全区首批农村改水示范村并向全区推开。改水以建手压机井为主,每口井政府补贴50元。当年,兴建压水井1314口,受益人口14500人,政府补贴资金3.8万元。至1992年底,全区新建水井2335口,受益人口124450人,政府补贴资金9.8万元。
  1993年,农村改水工作由鼓励单家独户开挖水井,向集体兴建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塔发展。新港镇杨家场村、海会镇海会村相继兴建简易自来水塔。新港镇官洲村村民集资兴建的自来水塔,被省爱卫会评为九江市唯一的村级先进自来水塔。至1995年,全区累计投入改水资金174.6万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八五”初的34. 67%上升到46.06%,改水人口受益率由62.30%上升至95.42%。
  1999年,国家爱卫会下拨83万元灾后饮用水卫生项目援建物资,区乡村各级筹措110万元配套资金,先后兴建虞家河乡鲁板村,高垅乡五星村,新港镇官洲村,姑塘镇蔡岭村、广桥村、姑塘新村,莲花镇妙智村等7个自来水塔,全区农村人[I用水质量明显提高。
  改厕建区前后,境内农村改厕以整治环境为目标。90年代,朝无害化发展。1995年12月,区爱卫会会同6部门制订《庐山区“九五”期间农村改厕、粪管工作规划》,并举办乡镇干部改厕技术学习班,印发《改厕、粪管手册》,制定改厕示范户奖励措施。海会镇海会村、长岭村,高垅乡青山村等村民自建沼气式“三合一”无害化厕所,均享受200元奖励。此后,农村新建房屋都按照要求做到设立标准卫生间。至2000年底,全区累计改厕2.5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1. Og%,无害化卫生厕所占农厕总数的19.85%。1997年,庐山区被省爱卫会评为全省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先进县(区)。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