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卫生监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76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卫生监测
分类号: R115
页数: 2
摘要: 第一节卫生监测食品卫生民国19年(1930),县警察局配有卫生警,管理城区食品卫生。民国24年,九江市政委员会发布《宰牲检验暂行规则》、《管理宰牛暂行规则》,规定须先验明牲畜无病方准许宰杀上市。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九江县卫生科在新港镇开展食品卫生管理试点,实行食品行业登记和卫生许可证制度,并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1957年8月,食品制造业、饮食业和鱼肉、食杂品、蔬菜、水果业实行卫生管理。
关键词: 卫生检验 卫生监测

内容

第一节卫生监测食品卫生民国19年(1930),县警察局配有卫生警,管理城区食品卫生。民国24年,九江市政委员会发布《宰牲检验暂行规则》、《管理宰牛暂行规则》,规定须先验明牲畜无病方准许宰杀上市。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九江县卫生科在新港镇开展食品卫生管理试点,实行食品行业登记和卫生许可证制度,并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1957年8月,食品制造业、饮食业和鱼肉、食杂品、蔬菜、水果业实行卫生管理。1958年,贯彻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试行)。1960年,新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市县人民委员会予以通报。1964年,推行餐具消毒,生熟分开;从业人员保持双手和衣服清洁,不用手直取熟制食品,患有传染病者一律调离工作岗位;商家禁售腐烂变质食品;厂家禁用有毒和非食品性的添加剂;各食品生产经营、储藏场所必须配置必要的防尘、防蝇、防鼠设备。1972 - 1977年,食品生产、加工、经销人员全面进行健康检查。1979年始,食品卫生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1982年,区卫生防疫站在乡(镇)卫生院配合下,对辖区内从事食品加工、生产、销售、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卫生知识培训和审核、发放卫生许可证,后成为制度。1984年6月,在全区开展查处伪劣食品、腐烂变质食品活动,查缴各类罐头、奶粉、饮料及掺水牛奶等变质食品1150公斤,在十里农贸市场展示曝光后销毁。1992年2月,区防疫站捣毁地下死鸡加工厂一处,销毁待加]二死鸡2000余只。1984 - 2000年,全区共发生食品中毒事件9起,中毒人数377人,经抢救无死亡病例。2000年,食品卫生从业人员按期体检2973人,体检率98 .4%;监督食品604件,合格542件,合格率89. 74%;餐具503件,合格418件,合格率83.1%,监督覆盖率95. 84%。
  企业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建区前,境内企业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分别由各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主管部门负责。1981年,驻区厂(场)、矿因监理关系不明确,直至1986年才开始建立企业卫生档案,开展职工危害因素调查、劳动卫生监测、尘毒作业工人健康监测等。1994年,对9个厂(场)矿的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实测点进行合格率调查和监测,138个粉尘实测点监测结果合格率为68.12%;58个化学因素实测点监测结果合格率70.69%;162个物理因素实测点结果合格率60.49%。
  农业劳动卫生 1957年,国家强调改善工业卫生条件,农村社队企业发展后,农村劳动卫生受到重视。1989年,贯彻实施《江西省农村农药保管和使用防护条件》,开展全区农药施药人员用药情况调查,健全农药中毒报告制度,不定期、不定形式地宣传农药保管方法和使用防护措施。
  公共场所卫生 1950年,市县动员机关干部、职工和学校教师学生带头讲卫生,定期大扫除。1952年,境内开展灭老鼠、苍蝇、蚊子、跳蚤、虱子活动,要求做到“五净”(道路、房院、锅碗、衣被、身体)。1958年,农村各家各户订立爱国卫生公约。1963年,开展以灭鼠保粮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71年,开展“三移”(移厕所、移猪栏、移牛栏)、“三改”(改窗、改井、改灶)卫生运动。1981年始,餐饮业、食品加工业、旅店业、美容美发业等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并逐年加大监督监测力度。从1986年起,每年对餐饮业、食品加工业以及旅店、商店人员进行体检;街道、机关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
  放射卫生区放射卫生监测工作始于1987年。是年,对8个乡(镇)卫生院X光进行放射防护监测和不合格X光机改造。1989年10月,区防疫站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及时对全区各单位X光机和射线装置进行全面调查、建档。1990年,全面完成放射工作人员肿瘤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射线装置、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1991年,对庐山水泥厂和部分乡(镇)砖瓦厂生产的水泥、红砖进行取样和送检。1992年,全面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培训。此后,根据国家《放射卫生管理条例》,境内放射卫生许可证发放、人员体检及日常监督工作,由九江市卫生防疫站司职。
  学校卫生 1950年,境内学校要求班级一日一扫,操场一周一扫。1958年后,普遍形成制度。1965年,要求农村中、小学设保健教师并部分参加县(市)医疗卫生培训。1984年,对区中学教室采光、照明和课程表编排,进行卫生学调查。1989年,十里小学和区中学列入全省学校卫生监测点。两校1988名学生接受了牛长发育指标健康监测和因病缺课纵向监测,体检率达90.2%。区中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1222份。是年,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先后在区属97所中小学中挑选91个班级,3500名学生进行视力抽样监测,并为2700名学生灭头虱等。1990年,为贯彻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区学校卫生工作的通知》,各小学普遍开设健康教育课并列入教学大纲。全区普遍开展了学牛牛长发育指标监测工作。2000年,学生参检率99.69%,视力低下占15.28%,龋齿占15. 64%,沙眼占1.3%。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