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教育普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75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教育普及
分类号:
G512
页数:
5
摘要:
第三章教育普及第一节义务教育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境内教育纳入依法治教轨道。是年,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在校巩同率达98.6%,毕业率79.4%,12 - 15周岁少年普及率90.7%。
关键词:
国民教育
普及教育
内容
第三章教育普及第一节义务教育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境内教育纳入依法治教轨道。是年,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在校巩同率达98.6%,毕业率79.4%,12 - 15周岁少年普及率90.7%。
此后,为扩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保证人人受教育和防止流生,区、乡(镇)政府制订保学控流乡规民约,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宣传,依法治教,依法强制适龄儿童和学生入学。同时制定劝学控流责任制,乡、村、学校各负其责,包片定人、上门劝学,对特困生采取减、免、缓交学费的办法,确保适龄儿童、适龄少年正常入学。据区教委统计,1986 - 2000年,全区每年减、免、缓特困生入学费20余万元。海会镇还建立了扶贫助学基金,每年投入3万元,保证近200名特困生正常入学。各校反对歧视学习差的学牛,倡导激励为主的愉快教育,促使他们坚持学习,巩固学牛在校率。2000年,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3554人,初巾录取3573人(含正常流动);12 - 15周岁适龄少年 9157人,在初中就渎的9505人(含正常流动);全区残疾儿童22人,已进入聋哑学校和在小学随班就读17人,入学率为77.3%。剔除学校正常流动人数,区属小学实际流生4人,辍学率为0.02%;区属中学实际流生 237人,辍学率为2.39%;17周岁2013人,受完初中教育1756人,完成率为87.2%。
第二节扫盲教育在封建社会巾,封建统治者奉行愚民政策,限制平民入学,无任何扫盲措施。民国17年(1928),省政府虽然颁发了《江西省实施民众补习教育暂行规程》,抗日战争时期又颁发了《江西省战时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实施办法》,由于实施不力,文盲仍很普遍。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致力于扫除文盲工作。1952年,乡及农业合作社成立扫盲夜校,组织小学教师和有文化的社员,经速成识字师训班培训后担任扫盲教师,教学内容根据群众年龄、性别,群众要求和工作需要决定,有拼音字母、工人课本、农民课本、妇女课本及报纸E发表的一些适合群众口味的短文、歌谣、快板等。教学形式采取班级教学、包教包学、记工识字、见物识字、田间识字、购物识字、师教生学、子教父学、送字上门、识字竞赛等多种扫盲形式,.1956年,贯彻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境内各乡普遍成立扫盲协会,冉次掀起群众扫盲高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扫盲工作终止。
建区后,特别是中央提出《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义自‘》的“两基”要求后,扫除文盲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区政府成立了以负责文教工作的副区长为组长的扫自‘工作领导小组,并决定在每年的教育经费中抽出2%、教育附加税中抽出3%用于扫盲上作。1993年,根据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要求,对全区青壮年人口数、文盲数进行造册登记,全区青壮年107125人,其中文盲、半文盲有7818人,占青壮年人口的61.36%(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依据,凡1949年10月1日后出生的青壮年文盲均列入扫盲对象)。是年,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扫盲学校。全区共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1所、扫盲学校83所。每所扫盲学校配备1-2名小学教师执教。教材有扫盲课本和自编教材两种,帮助青壮年文盲学习日常生活中的汉字和简单的数学。教学方法除组织到课堂听课外,对不能来校听课的文盲采取送字上门和子女教父母、孙儿教爷爷奶奶、丈夫教妻子的方法在家庭进行教学。平时还布置作业、组织听写等巩固学习,如听写猪、牛、狗、猫、扳手、犁耙、镰刀、兄弟、姐妹、妇女、江西、九江、庐山区等日常用字。通过扫盲教育,使青壮年文盲达到能认识1500个汉字、能看懂浅显通俗的报刊文章、能记简单的账目、能书写简单的应用文的标准。1995年底,全区经过反复考核,8099名青壮年文盲、半文盲中有5634人脱盲。2000年,全区有青壮年人口131723人,文盲、半文盲只有921人,占青壮年人口的0.7%,非盲率达到99.3%,超过国家规定的农村非盲率达到95%的要求。
第三节 “两基”工作 1986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基础教育进入以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为中心的依法治教阶段。1989年,区政府修订全区九年义务教育规划,1990年起,全区100%的中心小学建起新教学楼,90%以上村小校舍进行新建、扩建和改造。为实现依法治教,普及小学教育,1993年,成立区“两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两基”日常工作。同时,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江西省“两基”验收的实施办法》,以及有关的政策法规,向全区印发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文选,动员全区人民群策群力,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两基”工作。是年上半年,对全区79个行政村,102所全日制完全小学,每村每校培训1-2名“两基”专干,组织他们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本依据,以行政村为单位整理出有关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相关材料40余种,并列出适龄入学儿童人数和青壮年文盲人数。在此基础上,全区确保做到三个落实,即经费落实、人员落实、指标落实。区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筹措(集)资金100万元,集中解决“两基”专项资金;对经过培训的村、校“两基”专干下达任务,组织儿童入学和开展扫盲工作;实行区包乡(镇)、乡(镇)包村、村包组,教师包脱盲对象的层层负责的办法,开展扫盲教育,并规定,每脱盲1人奖励教师10元。
1994年3月23日- 25日,市组织“两基”检查组采取全面铺开的方式对区“两基”工作进行检查,认为庐山区“两基”工作政府重视,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省规定标准。同年11月27日,国家督学张希仁、省督学罗来栋一行莅区中、十里、五里和虞家河等学校进行“两基”工作调研,在肯定区“两基”工作的同时,就存在的差距提出完善意见和要求。是月,全区11个乡(镇)和驻区厂(场)、矿严格按照“两基”工作要求,就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指标落实等情况进行自查,找出薄弱环节,落实解决办法,制定解决措施。1995年5月10日,省“两基”评估验收工作组,根据评估验收程序,以抽签的方式,对十里、五里(按城区要求)、虞家河和海会(按农村要求)4个乡(镇)的10个行政村进行点上检查,对周岭、莲花和九江化纤厂、5727厂等进行面上检查,同时抽考脱自‘对象173人,通过听、看、查、访等方法,经过5天的认真检查评估,确认庐山区“两基”各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是年底,国家教委颁发“两基”达标铜牌。
[=此处为表格(1995年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验收情况)=]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1995年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情况)=]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