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白鹿洞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40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白鹿洞书院
分类号: K901
页数: 3
摘要: 第六节白鹿洞书院概况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2.5公里。山峰至此汇成环状,北有后屏山,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面积22.5亩。有泉从凌云峰来,经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名贯道溪。溪水东流,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峡口,注入鄱阳湖。据《白鹿洞忐》载:“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初,元夏中,渤与其兄涉俱隐庐山,而渤养一白鹿甚驯,常以之自随,人因称白鹿先生,而谓其居日白鹿洞。
关键词: 人文景观 白鹿洞书院

内容

第六节白鹿洞书院概况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2.5公里。山峰至此汇成环状,北有后屏山,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面积22.5亩。有泉从凌云峰来,经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名贯道溪。溪水东流,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峡口,注入鄱阳湖。据《白鹿洞忐》载:“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初,元夏中,渤与其兄涉俱隐庐山,而渤养一白鹿甚驯,常以之自随,人因称白鹿先生,而谓其居日白鹿洞。宝庆中,渤为江州刺史,即所隐地。创台榭以张其事,而鹿洞遂盛闻于人矣。”南唐升元年间(937 - 942),始在白鹿洞“建学置田”,称为“庐山国学”。国子监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学习。朱弼为助教。庐山国学比濂溪书院早创30年,为庐山第一所学校。北宋初,规模扩大为全国“四大书院”(白鹿、睢阳、石鼓、岳麓)之首。朱熹任南康知军时,书院已荒废埋没。朱熹“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遂重修书院,亲自讲学,确立白鹿洞规。来此讲学的先后还有陆九渊、王守仁等。此后书院儿废几兴。民国时期,曾改为江西省立农业学校实习所。日军侵入九江时,又遭洗劫。
  新中国建立后,书院得到保护、维修和利用。1954年,地方文教部门即四处搜集失散碑刻陈列保管。1959年,白鹿洞书院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殿堂碑廊破坏严重。“文化大革命”后,殿堂碑廊相继修复。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划入庐山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今书院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院外景点主要有牌坊、老鹿洞、怪松、钓台、射圃、高美亭、独对亭、枕流桥、流芳桥、中华诗渊碑苑、贯道溪摩崖石刻等1)_占建筑群由5大院落组成,第一院落依次有书院大门、先贤书院。第二院落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第三院落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第四院落有紫阳书院、崇德祠、东碑廊、文会堂。第五院落有门楼、林业学堂1日址、延宾馆、春风楼、朱熹铜像。
  白鹿洞书院景点选介牌坊书院标志性建筑,跨公路而建,1992年7月竣工坊宽10.8米,中柱高8. 24米,侧柱高7.10米,坊之上方正中嵌有周谷城题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两侧有“圣域”和“贤关”的题匾。
  老鹿洞在贯道溪之南岸,即为传说中的白鹿洞,为天然生成且不规则的岩洞,进深1.5米,洞外石壁上有明代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题书的“鹿洞”二字。
  枕流桥横跨贯道溪小j峡上,桥下有朱熹亲题“枕流”石刻,始名。初为朱熹所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五月,石桥被山洪冲毁,后以木桥代之。道光十一年(1831),南康知府杨树基与都昌陈尚忠捐款重修,为单拱石构,桥长12.5米,宽3.2米,高10米。
  贯道溪摩崖石刻多集中在溪流谷底,两岸的岩壁上,共计57处,行、楷、隶、篆多体皆备,时间从南宋到晚清,作者有朱熹、李梦阳等,也有历任南康知府和白鹿洞山长。
  中华诗词碑苑在枕流桥下100米处,竖有诗词碑刻40通。碑刻大小相间,字体各异,不乏精湛之作。
  朱子祠南宋淳熙八年(1181),诸生为朱熹立生祠纪念。开禧元年(1205),诸生又以周濂溪、程颐、程灏和朱熹合祀于讲堂,称三贤祠,、明正统三年(1438),三贤祠祭祀对象改为周濂溪、朱熹和李渤。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南康知府张象文为朱熹建专祠纪念。后多次维修。祠内正中立朱子自画像石刻,为朱熹对镜写真之作。祠内上悬清康熙帝所书“学达性天”匾额。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的语意。南宋淳熙十年(1183)建。后屡毁屡建,不下6次之多。礼圣殿是书院现存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建筑。殿中上有清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匾额,正中为孔子行教图石刻像,殿中两侧有线雕四圣(颜子、子思、曾子、孟子),殿左右两侧墙前神龛上立有朱熹等十二贤线雕小像。
  礼圣殿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647),初为木构建筑,后改成石制,为书院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棂星”寓意此处文星璀璨,人才辈出。牌坊六柱五间双层,以石梁连接上下层,全坊宽11.37米,中柱高5.3米,造型坚同稳定,线条粗犷简练。
  棂星门御书阁又称圣经阁、圣旨楼。始建于南宋,现阁为清康熙年间建。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赐《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大全》于书院。1927年,刘少奇曾住御书阁,以养病为名从事革命活动。1959年刘又到此视察。今阁辟为《刘少奇生平事迹》图片陈列室。
  白鹿洞洞为花岗岩石砌就,卷拱形,高4米,宽4. 15米,深6.35米。洞中置明代跪式石鹿一尊。石鹿,神气活现,昂首竖耳,凝注前方,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四足跪下,模样乖巧,是书院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被视为镇院之宝。石鹿后立《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记》,洞后壁有《鹿洞志》。
  白鹿洞与思贤台东碑廊由静观廊、东廊、西廊三部分组成,半开放式建筑,全长62米,置明代以来的去思碑、重建碑、功德碑、学田碑、讲义文稿、诗词歌赋等80通,以王守仁、胡俨、李梦阳、娄性等碑记最负盛名,己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文会堂始建于南宋末朱熹三子、南康知车朱在之手,初名“会文堂”。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是以文会友,学术争鸣的场所.今建筑为1988年维修。
  延宾馆取古“握发延宾”“礼待贤士”之意。始建于南宋朱熹之手,是为接待来书院讲学的学者与求学的生徒而建,亦称“白鹿洞馆”或“白鹿憩馆”。今馆1994年10月动工维修,1996年4月竣工,由憩斋、春风楼、逸园、状元泉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1028平方米。
  碑碣题刻重建白鹿书院记宋·淳熙六年,吕祖谦记,文存,碑佚。
  白鹿洞赋宋·朱熹撰。明洞学博陈汝简书。
  白鹿洞诗碑宋·米芾书。
  游鹿洞记明·王祎撰,存御书阁。
  重修白鹿洞书院记明·万历七年熊俸撰,存启圣祠。
  独对亭铭明·李梦阳撰。
  修道说《中庸》、《大学》古本明·王守仁书,正德戊寅。
  重修白鹿书院记清·吴炜撰,康熙戊中秋,文存,碑佚。
  朱子白鹿洞教条清·乾隆三年,南康守燕山等立。
  读书台记清·康熙十年,苗藩立,在水涧旁。
  冀公讲堂碑记清·康熙五十三年,李风翥立。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