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6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2
摘要: 水稻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据史料记载,水稻在境内已有4500年的种植历史。区辖乡(镇)除牯岭镇外,均有种植。主产区为赛阳、莲花、新港、虞家河、周岭、威家、高垅、海会。1949年,水稻种植主要是一季中稻,面积74550亩,亩产120公斤。1955年,开始推广双季稻种植(早、晚稻)。
关键词: 农业种植 粮食作物

内容

水稻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据史料记载,水稻在境内已有4500年的种植历史。区辖乡(镇)除牯岭镇外,均有种植。主产区为赛阳、莲花、新港、虞家河、周岭、威家、高垅、海会。1949年,水稻种植主要是一季中稻,面积74550亩,亩产120公斤。1955年,开始推广双季稻种植(早、晚稻)。1980年,早稻面积6.8万亩,亩产平均285公斤;晚稻7.2万亩,亩产平均312公斤。2000年,早稻种植6万亩,亩产300公斤;晚稻种植比1980年减少1.6万亩,亩产400公斤,比1980年提高98公斤。
  三麦即指大麦、小麦和米麦。境内主要种植小麦,占三麦播种面积90%以上,一般与棉花、大豆、红薯、夏玉米、花生、芝麻等作物连作,也有与一季稻,双季稻连作。小麦的播种面积多的年份l万亩,少的年份仅3000 - 4000亩,单产60 - 70公斤,,各乡(镇)均有种植,以新港镇最多。
  大豆为传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亩左右。单产一般在55 - 80公斤,分布零散,全区各地都有种植。主要品种是六月曝、五月黄、矮脚早、矮脚青等。在耕作制度上实行油菜一大豆一秋玉米、小麦一大豆一秋玉米连作。亦有在田埂上.点播大豆的,俗称“田埂豆”,一亩田的田埂可产大豆6-7公斤。
  红薯为境内一项大宗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不稳定。平均亩产(折粮)160 - 180公斤,产量高的年份可达200公斤。红薯栽培方法比较简单,管理比较粗放。先作苗床催芽、育苗移栽、剪藤扦插,一般与油菜三麦两甄连作,在水源差的地方,早稻收割后,也抢插晚红薯,但产量较低。2000年,全区零星栽插红薯1890亩,亩产182公斤。
  杂粮包括玉米、荞麦、黄粟、高梁。杂粮产量偏低,种植面积不稳定,灾年种得多,丰年种得少,粮食紧时多,粮食宽时少。玉米主要品种是掖单13、西玉2号、农大108等。主产区在新港,其他乡镇零星种植。荞麦多在灾后种植,产最低,面积不稳,又耗地力。黄粟是晚秋作物,多在旱地种植与大豆连作,零星分布。高梁是利用河、塘、港、路、渠等旁边十地零星种植.存粮食总量中比例很小。
  [=此处为表格(1981- 2000年粮食产量统计)=]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