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力资源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269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力资源开发
分类号: F240
页数: 4
摘要: 2006年,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就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的范围、对象和办理程序予以规范。引进以上所述5类人才,均应符合用人单位有所需专业岗位,且与人才专业对口,工作急需,身体健康人员。是全省唯一成立高层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设区市。6月26日,市人事局与中华海外博士联合会签订《合作备忘录》。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

内容

2006年,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就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的范围、对象和办理程序予以规范。“绿色通道”引进人才范围和对象:引进硕士学位以上人才,指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证书人员;引进国家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录取(不含委培生、专升本生、自费生、函授生、自考生等)教育部公布的21所全国重点大学具有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并持有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本科毕业生;引进其他的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指具有政府人事部门认可的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及证书人员;引进高技能人才,指具有政府人事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可的技师以上资格及证书人员:引进经教育部认可的在国外和境外的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指在国外、境外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攻读正规课程而获得本科以上文凭有学历、学位证书的毕业生,且经国家权威机构对就读高校的学位和文凭提供认证。引进以上所述5类人才,均应符合用人单位有所需专业岗位,且与人才专业对口,工作急需,身体健康人员。2008年,市启动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岗位计划征集和引进工作。2009年,成立市引进优秀高层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是全省唯一成立高层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设区市。
  二、援疆干部选派 1997年2月,市选派第一批援疆干部3人到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以下简称克州)工作,为期3年。3名援疆干部分别担任新疆克州乡镇企业局副局长、乌恰县副县长、阿克陶县人民医院院长。1998年3月,选派第二批援疆干部1人,为期3年,任新疆克州外贸公司副经理。1999年5月,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印发《关于做好1999年为新疆选派干部工作的通知》。6月,选派第三批援疆干部1人,为期3年,任新疆克州乌恰县水电局副局长、工程师。2005年7月,选派第五批援疆干部8人,为期3年。分别担任新疆克州州党委委员、副州长,阿克陶县副县长,阿克陶县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克州水电勘测设计院工程师,克州二中教师。2010年12月,选派第七批援疆干部1人,为期3年,任新疆克州阿克陶县建设局副局长。
  三、人才派遣 2007年,市仁实人才派遣有限公司(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派遣部)成立,有派遣业务单位3家,派遣员工140多人。2008-2010年,人才派遣部紧跟人才派遣业务发展趋势,学习沿海发达地区拓展人才派遣业务成功经验,发挥人才市场优势,将“人事服务外包”这种发达地区新型人力资源整体服务模式引入市内,人事服务外包被一些用工单位认可并采用。派遣业务单位发展到32家,涉及金融、军工制造、交通、通信、能源等行业,派遣及外包员工1231人。
  四、随军家属就业 1991-2008年,市人事局负责驻市部队干部随军家属中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人员的安置。2009年,市政府将驻市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移交给市人事局,由市军转办负责。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人事局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驻市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的意见》,成立市驻市部队干部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协调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与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公室合署办公。 至2010年,全市亟待安置的驻市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共267名,其中原有工作125名,分别予以妥善安置,其中市直单位安置60%,县(市、区)安置40%,安置率达到90%以上。
  第二节人才招聘一、市场招聘 1993年2月26日,市人才市场成立。开业之际举办一场70余家企业参加的人才招聘大会。1995年5月,首次与中国国际旅行社合作,为深圳帝王酒店招聘酒店员工80余名,派专人送往深圳。至2000年,共举办10余场招聘会,其中为电信移动等大客户各举办过一场专场招聘会,进场人数2000余人,达成就业约700余人。2001年,市人才市场新大楼开业,人事部部长张学忠、人才开发司司长毕雪融及省、市有关领导参加开业庆典。人事部部长张学忠题写“九江人才市场”。同时举办大型人才交流大会,邀请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会。2001-2003年,招聘40余场次,进场数万人,达成就业约3000余人次。2004-2005年,招聘80余场次,进场人数约4-5万人次,达成就业约万余人。2006-2010年,招聘300余场次,进场人数20万人次,达成就业约8万余人。
  二、网络招聘 2002年,《九江人才网》建立。建人才库之初,月招聘单位5-6家,月注册个人会员200余人。2005-2008年,月招聘单位40余家,月注册个人会员800余人。2009-2010年,月招聘单位120余家,月注册会员3000余人。
  三、“三支一扶” 2006年6月,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部门《关于2006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市成立“三支一扶”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负责“三支一扶”日常工作。当年,全市招募“三支一扶”志愿者115人。其中支教65人,支医34人,支农10人,扶贫6人。招募数量列全省设区市第一,实际到岗111人,两年服务期满后,服务单位安置102人,升学1人,其他就业8人。2007年,全市招募“三支一扶”志愿者290人。其中支教197人,支医80人,支农11人,扶贫2人。实际到岗276人,服务期中离岗11人,两年服务期满后,服务单位安置251人,升学1人,其他就业13人。2008年,全市招募“三支一扶”志愿者318人。其中支教159人,支医134人,支农21人,扶贫4人。实际到岗265人,服务期中离岗9人,两年服务期满后,服务单位安置233人,其他就业23人。5月27日,九江市作为设区市代表,在全省“三支一扶”电视电话会上做典型经验发言。2009年,全市招募“三支一扶”志愿者329人。其中支教162人,支医126人,支农31人,扶贫10人。实际到岗313人。2010年,全市招募“三支一扶”志愿者390人。其中支教161人,支医140人,支农41人,扶贫48人。实际到岗374人。至2010年,全市“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的工作、生活补贴2146.1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686.33万元,各服务县(市、区)财政承担1459.85万元。
  四、留学生创业园 2008年,市人事局和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手筹办九江留学人员创业园前期准备工作。3月29日,市人事局与留美博士潘星华签订《江西九江留学人员创业园人园意向书》,潘星华在园区组建泛基因组学研发中心,负责遗传病基因诊断芯片和技术研发。6月26日,市人事局与中华海外博士联合会签订《合作备忘录》。2009年,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九江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九江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挂牌启动。5月20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明确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任务是:鼓励科技人员带项目带成果到市创业,解决在孵化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进程中,企业初创期“场地、资金、公共服务”难题,构筑企业成长良好平台,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营造良好创业环境。9月21日,市人事局、九江经济开发区、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江西九江留学人员创业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2010年7月6日,市人事局上报市政府《关于美国耶鲁大学潘星华与何传华、张文庚博士等组成团队领办“江西卓越基因公司”入驻江西九江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报告》。
  第三节人事代理 1991年,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印发(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及《江西省人事代理试行办法》等文件规定,继续开展人事代理业务。主要为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性质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人事代理服务。当年管理流动人员档案225份,代理人事关系41人。1993年1月,市人才市场成立,和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合署办公。
  1999年,市人事局党组组织人员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创办人才市场的经验,筹建市人才市场大楼。2000年,市委、市政府批准立项,拨款350万。2001年5月,人才市场大楼正式运营。当年管理流动人员档案1837份,代理人事关系319人。人事代理服务主要内容为保管、整理大中专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人事档案,接收人事关系,办理人事调动手续,出具各类相关证明材料;按国家和省人事政策规定为毕业生计算工龄,办理转正定级,调整档案工资,评定职称,出国(境)、考研政审等;按国家法律和政策为毕业生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为毕业生代办户口落放、代办身份证;代管毕业生党团组织关系,办理中共预备党员转正;视具体情况,为毕业生代办改派;免费为毕业生登入九江人才网信息库,免费在九江人才网网上求职。2008年12月,市人才交流中心增挂“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牌子。开始每年夏季派专人到各高等、中等院校设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至2010年,管理流动人员档案已达40152份,代理人事关系17028人。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人事代理一览)=]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四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