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长期规划及专项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11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长期规划及专项规划
分类号: F213
页数: 8
摘要: 八五”计划发展目标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确定全市在“八五”(1991-1995)及10年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基本思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和综舍指标做出安排:①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分别以7%、8%和9%-12%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翻2.6番。②每年投……
关键词: 生产规划 生产计划

内容

八五”计划发展目标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确定全市在“八五”(1991-1995)及10年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基本思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和综舍指标做出安排:①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分别以7%、8%和9%-12%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翻2.6番。②每年投产新产品200个左右,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0%左右,高新技术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占8%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0%左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每年下降3%,社会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4%,工业经济效益指标达到或略超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农作物单产超全省平均水平。③外贸出口商品供货平均每年递增1 2%左右,争取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兴办“三资”企业40个左右,引进先进技术100项。“八五”期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0%左右。④市区和有条件的城镇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年递增2.5%左右。199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860元,年递增6%。城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12平方米,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进一步改善。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成治理整顿任务,初步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执行结果①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国民经济实现历史大跨越,国民经济生产总值1994年突破100亿元,1995年达到143.208亿元,比1990年增长I.I倍,年平均增长15.6%.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72元,比1990年增长2.41倍。1995年财政收入达到13.28亿元,比1990年增长1.8倍,年平均增长22.9%。②农村经济,产业协调。199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6.27亿元,比1990年增长39.5%,年平均增长6.9%。非农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7.4上升到68.8%。由于产业调整,粮食作物产量下降,经济作物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畜牧水产迅速发展。1995年粮食产量达到95.93万吨,比1990年下降30.5%,年平均下降7%;棉花产量6.8114万吨,比1990年增长84.4%,年平均增长13%:油料产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达到14.7万吨,比1990年增长31.5%,平均每年增长5.6%;甘蔗年平均增长3.1%,烟叶年平均增长23.3%,蚕茧年平均增长35%;生猪出栏234.03万头,比1990年增长62.8%,平均每年增长10.2%;水产品产量18.17万吨,比1990年增长2.9倍,平均每年增长31.5%:5年来,全市共植树造林13873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3%.比1990年提高10个百分点。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05.82亿元,比1990年增长11.8倍,平均每年增长66.4%,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122.87亿元,比1990年增长12.6倍,平均每年增长68.6%。③工业生产,经济效益。199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33.93亿元,比1990年增长2.6倍,平均每年增长29.1%。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集体工业增长快于国有工业增长。轻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1%,重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7%;集体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35.7%.高于国有工业增长23.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 0.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21%;固定资产原值平均增长22.7%.实现利税总额年平均增长22.6%。(4第三产业,市场流通。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亿元,比1990年增长1.3倍,平均每年增1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赣北大市场建设得到加强,建成一批大中型零售商场、购物中心、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使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8亿元,比1990年增长1.5倍。⑤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市以被列入国家沿江开放城市为起点,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开放层次和范围不断提高与扩大,对外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八里湖、共青等开放开发区基本建成。5年来,累计引进外资2.1亿元,批准”三资”企业375家;1995年对外贸易出口供货完成5677万美元.比1990年翻一番,出口商品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⑥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共实施重点工程项目32个,总投资85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平均增长46%.更新改造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8.1%。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63亿元,是“七五”时期的3.7倍。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1.14亿元,是“七五”时期的5.9倍。房地产迅速发展.1995年完成投资5.9亿元,比1990年增长25.8倍,平均每年增长93.1%。⑦科教事业。5年来,通过“星火…‘丰收”等科技计划的实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技术改造不断加强,技术改造投入增长近3倍,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90年的30%提高到35%。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教育部门与社会相结合创办职业技术教育的格局已经形成。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都有大发展。8居民生活。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费收入3513元,比1990年增长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493元,比1990年增长1.3倍。
  二、“九五”计划发展目标经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确定国内生产总值以提前七年翻两番的基础上,实现再翻一番,到2000年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贫困地区人民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加速脱贫致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五年努力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为跨入21世纪,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基础。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4%,到2000年达到28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 .65%,第三产业增加值8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②人民生活。到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000元,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5400元,平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且住房质量有所提高;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10平方米;农村85%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9%以上农户装有电话机;人口综合素质增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2岁,婴儿死亡率降到2. 1%以下;成人识字率达90%以上,扫除青壮年文盲;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比重达16%.城乡电视覆盖率达95%;森林覆盖率达4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2平方米;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目标达标率1 000-10。③科教立市。提高国民经济总体素质。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教育,扫除青壮年人文盲。主要工业技术和一些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水平,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由1995年的2.5吨下降到2吨,平均每年节能率4.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9%-10%。④到2000年,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平均增长17%以上。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继续严格控制支出,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在中央统一货币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银行各项储蓄存款,“九五”期末(2000年),存款余额力争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20%,平均每年增加20亿元,其中城乡储蓄余额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20%,平均每年增加17亿元。⑤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到2000年,出口供货总额达到2.5亿美元,年均增长35%,出口商品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5年内争取引进资金3亿美元,兴办“三资”企业200家左右,国外及港、澳、台到九江旅游人数达到30万人次。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到2000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20%。基本形成以若干区域专业批发市场为主题的、市区为中心的赣北大市场布局框架和大流通格局。全市物价上涨控制在7%左右。⑦交通通信基础设施。2000年客运量17.4亿人,货运量0.7亿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和21%,邮电业务总量5.6亿元,年均增长30%。
  执行结果 “九五”期间,①工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31:41:28调整到2000年的19:45:36,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其比重由1995年的28%上升到36%。全市经济由一、二产业主导推动型向二、三产业主导推动型转变。各产业内部和严品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调减粮食特别是早稻面积23345公顷、棉花面积26680公顷,在调整粮棉的同时,扩大发展药材、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及大力提高养殖业在农业的比重,使整个农业结构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工业在加快技术改造和改组的过程中,压缩和淘汰部分落后的生产能力,使一批在市场占有优势的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发展。工农业生产在调整中稳定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长。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3.06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6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亿元,比1995年增长46.85%,平均每年递增7.8%;人均达4600元,比1995年增长36.42%.平均每年递增6.5%;财政总收入20.5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0%。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亿元,比“八五”时期增加1倍以上。水利、交通、电力、通信、城乡道路、城镇供水等工程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京九铁路、江湖堤防、九景高速公路等重点骨干工程建成,改善九江经济条件和投资环境。③对外开放。累计出口商品总值达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分别比“八五”时期增长1.4倍和11.1%。④旅游事业增长.成为经济增长支柱产业之一,2000年在“五一”“十一”等假日消费推动下,接待旅游客人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6.9亿元,比1995年增长4.68倍。商品市场建设,市区国家级浔阳批发市场和建材、汽车、木材、服装、百货、家电、水果等专业批发、零售市场投入营业,县城及农村集镇、边界的市场规模扩大,为搞活流通、繁荣市场、扩大消费、支持生产发挥积极作用。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18亿元,比1995年45.98亿元增长37.4%。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教育“两基”任务基本完成。居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基本达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1%。降到10%o。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5081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851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和4.5%。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职工养老、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为860-/0、82%和82%。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三、“十五”计划发展目标①主要综合经济指标。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以上,其中:一产年均递增3%-4%,二产年均递增12%~13%,三产年均递增13%- 14%.为到201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奠定基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年累计总规模25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8.5%;②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外向度有较大提高;出口商品总值(按海关口径)5年累计1.5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1%左右;引进外资5年累计4亿美元以上,平均每年递增10%以上;③经济结构。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丁业、旅游、商贸为主体的产业构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13:47:40;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率达到40%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④财政收支状况。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财政总收入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⑤教育科技、国民素质和产业素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5%左右;农村全面普及初中教育,城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9.5%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5%以上;⑥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年均提高6%左右。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9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0以内,森林覆盖率达51.5%,市区人均绿化面积6.5平方米,广播覆盖率90%,电视覆盖率95%;⑦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文明程度和法制化水平明显提高。
  执行结果全市生产总值由213亿元上升到428.9亿元,实现翻一番,年均递增13.6%,比“十五”计划预期目标高2.6个百分点,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高出7.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9230元,年均增长12.7%,实现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由20.52亿元提高到39.81亿元,年均增长14.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0.5亿元提高到22.45亿元,年均递增16.40-/0。全市各县(市、区)财政收入全部实现超亿元,其中,浔阳区、修水县过3亿元。九江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①改革开放。国有企业、农村税费、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进展。出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措施60条,市属企业改制完成52户,县属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精简市级机构15个,撤乡并镇45个。农村税费改革累计减免农民负担3.15亿元,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卫生、教育、公路、粮食、住房、电力、科技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取得初步成效,国家级区域性期货市场——中国南方粮食交易市场,实现网上在线交易,成为中国粮食期货交易三大主力市场之一,首次运用BOT方式建设老鹳圹污水处理厂。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国务院批准在市设立出口加工区。5年共利用国外境外资金12亿美元,超过全市“十五”期间前利用外资总和。“三外”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80%,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日本铃木、新加坡金鹰、台湾远东、香港华孚、中国五矿、3T光电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境内。②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2000年)的20.2:45:34.8演变为16.8:50.1:33.1。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39亿元,在全省设区市中排位第二,培植利税超亿元企业5户,石油、化工、建材、纺织成为全省最大的产业集群,原油加工能为从每年30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提高到1000万吨,棉纺从31万锭提高到100万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开始显现,支柱产业和工业园区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市12个工业园区人园企业年均增长46.7%,实际进资年均增长13.8%.园区工业经济已占全市工业总量的四分之一。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2005年非公有制工业完成产值、销售收入分别占全部规模工业的82.2%、80.5%。九江作为全省加工制造业基地初具雏形,九江制造——“利亚纳”轿车、3T数字投影机、绿冬丝科寝具、美庐奶粉、汇源果汁等品牌进入超市和家庭,与消费者直接见面,改善市内缺少终端产品的状况。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养殖业产值超过种植业产值,经济作物面积超过粮食作物面积。培育国家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创绿色食品品牌46个,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1个。长江干堤加固整治、移民建镇工程全面完成,赣北早熟梨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传统服务业繁荣兴旺,现代服务业兴起,所有制结构逐步改善,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③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高速公路93.3千米,鄱阳湖大桥,九景高速公路开通,环庐山公路、都蔡公路通车。武九复线扩能提速工程竣工,铜九铁路预期开工建设。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5837千米,建成电力装机104万千瓦,占现有装机容量的一半多。九电三期建成投产,柘林电厂扩建改造工程完成,抱子石电站并网发电。农村电网改造、县城网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九江国际水运中心通过扩能改造,集装箱通行能力达到10万个标箱。城市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37.6%,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4投资结构,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8.6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5倍。二产投资总量放大,占总投资近50%,三产比重明显增大。市场建设,5年培育成交额超10亿元的市场2个。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方面投资。民营企业户数年均增长23.g%,注册资本年均增长49.8%,上缴税金年均增长37.5%。民间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5年前的10.2%上升到50.7%。投资多元化趋势明显,全市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⑤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5年内分别增长71 .5%和76.6%,高于“十五”计划目标,“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得到落实,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异地搬迁扶贫超2万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公共管理更加规范,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⑥各项社会事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率比“九五”提高10.2个百分点,累计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5项,国际先进水平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次。九江市被列为“江西首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城市和国家重点联系城市”。全市“两基”工作全面达标。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为各类贫困学生减免学杂费8500万元,完成企业学校剥离和民师转编工作。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初步建成共青高校新园区,新建九江学院,结束九江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全市在校大学生8万人,教育文化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完成教育投资56.2亿元,新增校舍80.7万平方米,改造危房61万平方米。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抗洪警示教育基地建成并对外开放。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立,突发公共卫坐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得到加强。一批公共事业项目相继建成和启动,完成市中心血站,启动市妇幼保健大楼及市体育中心、少儿活动中心、老年公寓等工程,开工建设市民休闲广场,市图书馆建成使用,庐山国际高尔夫球场基本建成。庐山被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基本建成,九江市申报“中国魅力城市”一举成功。《九江市志》《九江年鉴》正式发行。人口保持较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95%0,低于100-10。的目标。市民张丽萍在第28届残奥会上打破世界纪录。⑦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在困难面前沉着应对,成功抗击SARS、禽流感、台风、暴雨、稻飞虱及松材线虫、“11-26”地震等自然灾害。2005年“11-26”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及时妥善安置灾民和救治受伤人员,加强灾区物资供应和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和灾区社会稳定。全市逐步建立健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机制,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四、“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到201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全甫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0%,经济总量实现在“十五”基础上再翻一番,达9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200美元,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9:55:36。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6.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4%,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1570,引进市外资金年均递增30%.外贸出口年均递增25%,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①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九江打造成中国生态名城。努力实现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千米,人口过百万的目标,城镇化率达到500-/0。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更趋合理,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布局更加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九江市区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控制重点地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趋势,全市森林覆盖率52%以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力争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废弃物产生量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治利用率达9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②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内,鼓励城乡居民增加资产性收入和智力收入。“十一五”期末(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14000元和5265元。解决好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在经济更加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等救济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达80.0%。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40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控制在35%和45%以下。③弘扬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打造诚信友爱的人文环境,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让全市人民在和睦相处中实现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5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0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0万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推进依法治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全力谋求全社会的和谐稳定。④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为人民谋利益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
  执行结果①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1032.06亿元,年均增长13.7%.比“十五”末(2005)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跨人中等收入地区行列。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16.7亿元,年均增长24%比“十五”时期提高9.8个百分点,总量增长1.93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1.07亿元,年均增长25.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6.8:50.1:33.1调整为2010年的9.5:56.2:34.3.基本形成以新型工业经济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生产实现连续7年增产,油菜生产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油菜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棉花、水产、油菜、九江水梨、蚕桑、茶叶、蔬菜、畜禽、药材、特色瓜果等已成为农业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粮棉油高产创建辐射带动力增强,湖口县武山镇百亩连片棉花亩产籽棉过千斤,创造长江、黄河流域新纪录,水稻、棉花、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单产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农业规模经营提速,种养大户增加,规模化养殖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160多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58万千瓦,比“十五”末(2005)翻一番多。农业产业化进入加快发展时期,全市有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79家,带动农户58万户。形成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0家,市级龙头企业86家。农产品被评为有机食品品牌32个,绿色食品品牌66个。建立省级以上无公害、标准化农业基地92个,培育各种农产品生产基地140多个。农村现代化商品流通服务网络基本建成。5年全市农衬共利用国家资金0.13亿元,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累计改造建设乡、村两级连锁销售农家店1624家,县级连锁配送中心12家,覆盖96%的乡镇、60%的行政村,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就,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全市有20万户110万农民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③2010年工业增加值完成478.7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4%,比“十五”末(2005)提高11.2个百分点。201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0.6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4.3%,总量比“十五”末增长2.85倍。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汽车、船舶及零部件)、电力能源5项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实力不断增强:光伏、半导体照明、风能核电、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5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工业骨干龙头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904户,比“十五”末净增419户。其中,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逾200亿元,九江钢厂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82.4平方千米,比“十五”末净增38.1平方千米:创建国 [=此处为插图页(图33-3-1“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示意图):=] [=此处为插图页(图33-3-2“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示意图):=]家级产业基地4个,省级产业基地11个,实现工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集聚。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光伏、玻纤、电子4个产业集聚初具雏形,并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金砂湾板块冶金、化工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著;彭泽造船、棉纺产业发展迅速:共青城全国青年创业基地成功授牌;武宁节能灯产业已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市场份额。④“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 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33.1%调整为34.3%,提高1.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旅游业各项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5年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92.46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6090.21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3%以上。九江先后获得“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和“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等称号,庐山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庐山西海成为继庐山之后全市第二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上港集团成功参与重组九江港口集团,九江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万标箱,沃尔玛、国美、苏宁电器等国内外大型迮锁企业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先后落户。⑤随着公路、铁路、港口、电力、水利、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投资规模,“十一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8亿元。铜九铁路、昌九城际铁路(省第一条城际铁路)、武吉高速、彭湖高速、九瑞高速、沿江快速通道九瑞段建成通车;京九、武九铁路九江段电气化改造完成;城西港区年吞吐量30万标箱集装箱专用码头、九江钢厂配套码头建成投产;永武高速、九江长江二桥开工建设。环鄱阳湖风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省第一个风电场投产发电,累计建成装机8.4万千瓦;九昌樟成品油管线投入使用,川气东送江西支线、西气东输二线九江段管道铺设完成;彭泽核电、九江电厂四期前期工作推进顺利。“十一五”时期,新建铁路195千米,电气化改造155千米,新建高速公路202千米,铁路和高速公路营运里程分别达到350千米和374千米。九江机场复航,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4条航线,2010年旅客达到8.3万人次。新增长江深水泊位19个.新增通过能力1280万吨、造船能力52万载重吨。改造国、省干线277.5千米,完成农村公路改造6000千米,实现100%昀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建成农村公路改渡建桥73座,撤销78个农村渡口,基本实现改渡建桥。淘汰落后发电装机26万千瓦,新建清洁能源及综合利用发电装机26万千瓦.电力装机规模达218万千瓦。对全市527座病险水库开展除险加固,实施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4座圩堤除险整治及667-3335 [=此处为插图页(图33-3-3“十五”末、“十一五”末辖区内铁路及高速公路里程示意图):=]公顷圩堤、中小河流治理,继续实施柘林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完成农村21个总站67个分站3.18万千瓦的中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⑥长虹西大道、八里湖大道、十里河综合整治等工程相继完工,八里湖生态新城初现雏形。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2009年市级新上41个城建项目,直接投资50多亿元,比2004~2008年的总和多l亿元。2010年确定中心城区城建3年投入200亿元,全市新建、续建、启动城建项目803个,总投资704亿元。中心城区面积达80平方千米、人口达73万。县城和重点镇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46.5%,比“十五”末(2005年)提高8.9个百分点。共青城、德安相向发展加快。⑦全市有126户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改制.8万多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非工七大系统(农垦系统除外)的98户企业完成改制,安置职工19222人。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明显,投融资体制、城市管理体制、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等改革有序推进。招商引资水平提高,对外贸易扩大。5年累计引进外资23.8亿美元,引进内资1170亿元,出口增长9.3倍。⑧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87.33方公顷集体林分山到户,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肯定。开展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森林资源出现明显增长,森林覆盖率由50.4%高到54.92%,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37万公顷,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总体环境质量好中趋稳,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为100%,修河及源头保护区内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鄱阳湖九江断面水质监测点位水质达标率为1 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l00%,全市16个县(市、区、山)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11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5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42.8%。市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场一期、省危险废物和九江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基本建成。农村沼气池保有量达21万户,农村“一池三改”基本到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达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目标。⑨“阳光工程”累计培训和转移就业农村劳力14万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低水平。累计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资15.37亿元,惠及34275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投入资金620方元,完成农改超和农贸市场改造升级36家,有效缓解城乡居民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义务教育不断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提高,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十一五”以来,政府为民办实事313件,基本得到落实,民生投入5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76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88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2.60%和11.3%。
  长期规划长期规划有“专项长期规划”和“综合长期规划”2种。1991-2010年间,市政府出台多项专项规划,对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方面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对经济社会快速、有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编制的综合性长期规划主要有1993年完成的《中国江西省九江市综合开发规划调查》、1995年完成的《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2006年完成的《九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2009年完成的《九江城东港区发展规划纲要》 编制的专项长期规划主要有1991年完成的《九江市农村能能源建设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2年完成的《昌九工业走廊总体规划》、2005年完成的《九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6年完成的《九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年完成的《九江市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
  [=此处为插图页(图33-3-4“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及出口总额示意图):=]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