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111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经济结构
分类号: F019.8
页数: 4
摘要: “八五”时期,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43.3%逐步下降至1995年的3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构成比例为51.9:4.9:27.9:15.3,与1990年比,农业下降16.4个百分点,林业下降0.1个百分点,牧业提高6.4个百分点,渔业提高10.1个百分点;粮经作物构成比例为17.2:82.8,与1990年比,粮食作物总产值所占比重下降15.9个百分点,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
关键词: 经济结构 经济制度

内容

“八五”时期,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43.3%逐步下降至1995年的3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构成比例为51.9:4.9:27.9:15.3,与1990年比,农业下降16.4个百分点,林业下降0.1个百分点,牧业提高6.4个百分点,渔业提高10.1个百分点;粮经作物构成比例为17.2:82.8,与1990年比,粮食作物总产值所占比重下降15.9个百分点,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重提高15.9个百分点。
  “九五”时期,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31.00-/0下降至2000年的20.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构成比例为48.6:5.2:20.1:26.0,与1995年比,农业下降3.3个百分点,林业提高0.3个百分点,牧业下降7.8个百分点,渔业提高10.7个百分点;粮经作物构成比例为20.9:79.1,与1995年比,粮食作物总产值所占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古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
  “十五”时期,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0.2%下降至2005年的16.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构成比例为37.2:6.1:17:39.7,与2000年比,农业下降11.4个百分点,林业提高0.9个百分点,牧业下降3.1个百分点,渔业提高13.7个百分点;粮经作物构成比例为18.5:81.5,与2000年比,粮食作物总产值所占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1 6.80-/0下降至2010年的9.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4业构成比例为47.7:5.6:21.8:24.9,与2005年比,农业提高10.5个百分点,林业下降0.5个百分点,牧业提高4.8个百分点,渔业提高下降14.8个百分点;粮经作物构成比例为19.1:80.9,与2005年比,粮食作物总产值所占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结构 “八五”时期,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33 .70-/0提高至1995年的40.7%。工业内部构戍中重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1995年,工业总产值233.93亿元,按可比价比1990年增长2.6倍,年平均增长29.1%,其中重工业完成产值123.75亿元,年平均增长18.7%;轻工业完成产值110.18亿元,年平均增长18. 10-10;轻重工业之比由1990年的50.9:49.1调整为47.1:52.9,初步形成石化、纺织、电力、造船、机械、建材等重点产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1995年,发电量43.23亿千瓦小时,年平均增长11.4%;纱3.44万吨,年平均增长5.6%;布6027万米,年平均下降3.8%:原油加工量230.6万吨,年平均增长8.3%;水泥97.13万吨,年平均增长14.8%;化学浆粕1.4万吨,年平均增长14.9%;饮料酒10.96万吨,年平均增长20%。
  “九五”时期,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40.7%提高至2000年的45.0%。受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及企业体制改革等国际国内因素影响,工业经济规模总量进一步扩大,工业经济效益下滑。2000年,工业总产值227.35亿元,按可比价是1995午的1.65倍,年平均增长11.%,比“八五”期间年平均增速降低18.10-/0。重工业生产总值141.46亿元,轻工业生产总值85.89亿元,轻重工业之比由1995年47.1:52.9调整到37.78:62.22,化工、机电、建材、纺织等支柱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期间,产品结构伴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工业新产品生产逐年增长,新产品所占工业产品比重不断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200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发电量38.36亿千瓦小时,年平均下降2.4%;纱4.67万吨,年平均增长5.4%;原油加工量327.4万吨,年平均增长7.3%;水泥154.5万吨,年平均增长9.7%;化学浆粕1.82万吨,年平均增长5.4%;饮料酒10.19万吨,年平均下降1.5%。
  “十五时期”,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45.0%提高至2005年的50.1%。工业经济总量、经济综合效益提高。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3.63亿元,比2000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23.1%。工业化率由2000年的32.4%提高到2005年的35.2%。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4.18亿元,比2000年增长2.71倍,年均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5.7%,首次突破130点大关。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200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发电量83.25亿千瓦小时,年均增长16.8%;纱9.28万吨,年均增长15.7%;原油加工量364.9方吨,年均增长2.2%;水泥618.2万吨,年均增长32%;化学浆粕1.97万吨,年均增长1.6%。
  “十一五时期”,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50.1%提高至2010年的56.2%。工业经济总量、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实现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22.91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78.70亿元,是2005年3.17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60.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9.3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63.85亿元,分别是2005年3.9倍、4.6倍和6.77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3%、35.6%和46.6%。其间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产品增长面扩大,原煤、化纤、纱、服装等行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主要工业产品增速较快,能源产品产量略有下降。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电量75.27亿千瓦小时,年平均下降1.91%;纱47.47万吨,年均增长82.3%:原油加工量468.43万吨,年均增长5.7%;水泥777.2万吨,年均增长5.1%。
  三、第三产业结构 “八五”时期,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此重由1990年的23.0%提升至1995年的28.3%。一批大型综合商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相继建成,旅游、金融、房地产、保险业繁荣活跃。1995年,第三产业社会从业人员达54.89万人,达总社会从业人员的24.7%。
  “九五”时期,第三产业在三产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28.3%提升至2000年的34.8%。以旅游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全市经济重要增长点。2000年,第三产业社会从业人员达89.99万人,达总社会从业人员的36.5%。2005年,第三产业社会从业人员达93.88万人,达总社会从业人员的32.4%。2010年,第三产业社会从业人员达106.45万人,达总社会从业人员的34.6%。
  “十五”时期,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34.8%下降至2005年的33.1%。零售业繁荣壮大。原有大型国有和集体零售商店(除石油公司、新华书店等)基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改制后的股份有限公司;私营连锁零售企业市场活跃,如开心人大药房、联盛等连锁超市深入社区,取得很好的销售业绩。股份制及私营企业的大型商业企业(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达到60.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23.5亿元,增长63.7%,国有及集体企业达到35.2亿元,比“九五”时期减少0.7亿元,增长-1.9%。国有及集体企业、股份制及私营企业(含个体)、外资企业3种经济形式的大型商业企业(限额以上)的商品销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58.3%、24%、1.7%,与“九五”时期相比,股份制及私营企业增加21.3个百分点,国有及集体企业下降39个百分点,外资企业上升1.7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33.1%提升至2010年的34.3%。市委九届七次会议后,按照“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发展战略,全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私营连锁零售企业市场活跃,股份制及私营企业的大型商业企业(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达到41.1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19.1亿元,增长86.8,外资企业达到1.2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0.2亿元,增长20%.国有及集体企业达到38.9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0.5亿元,增长1.3%。
  第二节所有制结构 “八五”时期,工业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集体工业企业增长快于国有工业企业增长,市及市以下工业企业增长快于中央省属企业增长。1995年,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111.93亿元,年均增长23.1%;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22.42亿元,年均增长35.7%。市及市以下工业企业年平均增长19.1%,高于中央省属工业企业增长6.8个百分点。5年内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在总量和结构方面都发生相应变化,但公有制和国有工业企业仍占主体和主导地位。
  “九五”时期,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公有制工业企业数逐步减少,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快于公有制经济,但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稳定。2000年,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12.6%,非公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12%。“九五”期末(2000年),全市工业形成以公有制企业为主体,大中型工业企业为骨干,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迅速发展格局。
  “十五”时期,随着企业制度改革深入,企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国有资本逐步退出国有工业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工业经济发展亮点。2005年,非公有制工业完成产值395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82.2%,比2000年上升69.4%,非公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80.5%,比2000年上升68.5%。
  “十一五”时期,国有企业改制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比重进一步下降。2010年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46家,比2005年减少5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4.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5%.比2005年下降12.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78家,比2005年减少4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9.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44%,比2005年下降16.82个百分点。
  第三节投资结构 “八五”时期,全市实行全方位开放开发,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共实施省、市重点工程项目32个,总投资85亿元。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19亿元,比1990年增长5.9倍,年均增长46.0%,用于交通、通信、能源的投资3.01亿元,比199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9.4%。用于一、二产业的投资达到20.95亿元,比1990年增长8.8倍,年均增长58.1%。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25.4亿元,比1990年增长31.5%,集体和其他经济固定资产投资5.78亿元,增长27.8%。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8.5亿元,增长44.5%,更新改造投资6.5亿元,增长20.6%,房地产投资5.9亿元,增长13.5%,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136.5个百分点。用于第一产业的投资103万元,下降83.5%,用于第二产业的投资20.9亿元,增长50.6%,其中能源、原材料工业投资达17.05亿元,增长81.4%;第三产业投资10.24亿元,增长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务资金总额为29.9亿元,比1990年增长23%。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5545万元,占资金总额的1 .9%;国内贷款11.35亿元,增长14.4%;利用外资7.05亿元,增长22.2%;企业及社会筹资10.9亿元,增长30.2%,占资金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34.6%上升到36.5%。
  “九五”时期,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6%。2000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99亿元,比1999年增长55.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29亿元,增长53.8%;更新改造投资4.58亿元,增长6.7%;房地产开发投资5.06亿元,增长23%。用于第一产业的投资6.54亿元,比1999年增长44.6%;第二产业投资21.44亿元,增长77.6%;第三产业投资17.01亿元,增长37.2%。一、二、三产业投资的比重,由1999年的15.6:41.7:42.7调整为14.5:47.7:37.8。其中,中央项目投资13.83亿元,增长137.5%;地方投资项目投资30.94亿元,增长33.8%;国有单位投资27.41亿元,增长46.7%;集体及其他经济投资17.37亿元,增长69.0%。
  “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6%,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5年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92.91亿元,比2004年增长36.1%,其中国有单位投资54.11亿元,增长25.3%,集体及其他经济投资138.8亿元,增长41.82%。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投资120.79亿元,扩建投资36.91亿元,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22.49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3.92亿元,增长24.64%。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53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2.32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8.06亿元;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0.37:46.79:52.84变化为1.3:53.04:45.66.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211.25亿元,其中国内贷款20.77亿元,增长41.97%;利用外资9.58亿元,增长50.15%;自筹资金143.12亿元,增长65.55%。
  “十一五”时期,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7%。通过向上争资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通过加大投入,推进一批民生社会事业项目:通过强化保障,加快项目推进步伐。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877.46亿元,比2009年增长34.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57亿元,增长33.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7.27亿元,下降58.1%;第二产业投资618.04亿元,增长40.9%;第三产业投资252.15亿元,增长lg%。非国有投资657.82亿元,增长35.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9年的73.9%上升到75%。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6.06亿元,下降6.O%。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的类型分,内资企业836.08亿元,港澳台企业29.46亿元,外商企业11.43亿元,个体企业0.49亿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投资219.64亿元,非国有657.82亿元,其中民间投资616.93亿元。按产业分,第一产业7.27亿元,第二产业618.04亿元,第三产业252.15亿元。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二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