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园露天剧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1787
作品名称: 太白园露天剧场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363.pdf
责任者: 李子衡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15.6
主题词: 古建筑-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太白园露天剧场坐落在景德镇市西瓜洲畔小港咀(现昌江大桥东头第二中学校园)。 民国十一年开始建造,民国十三年基本完成(即1922-1924年),大瓷商李子衡(广东省顺德县人)开办。民国初年,李先生挟巨资来景德镇先开办了“公和安”瓷行,后有志在景德镇建造一座类似上海大世界那样的游艺场,得到广东的哥哥和弟弟的支援,以及广东旅景同乡的支援,并向富户与钱庄借贷,筹集了经费,在西瓜洲畔的小港咀买了地皮,请人设计施工,采购花木奇石,果苗猴鸟,经过数百名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费时五年(按结束时1926年计算),耗资约八万银元,建成了一座占地总面积一百多市亩的园林,定名为“太白园”。因号称酒仙、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正是主人崇拜的同宗,也是文人墨客饮酒时经常崇尚的风流人物,以他的别号作为园名,因而定此园名。 太白园分南北两大部分,南园为主体,面积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广植花卉、果树,置放奇石异草,建造了放养红、黑两色鲤鱼,遍种荇萍的水池,还有池水环绕,朱柱栏杆,突顶飞檐的亭榭轩阁,别墅楼台掩映在绿树花草丛中,猴舍、兔窝、鹿苑,分别建在花坞树间,恰到好处,笼中的画眉、八哥、黄莺,架上的鹦鹉,散布在绿丛,宛转鸣啼,点缀成趣,园林徜徉,心旷神怡,当时有人将此园誉为“蓬莱仙境”。(一说谓当时未建鱼池、亭榭,也无猴舍、鹿苑,仅有规划) 戏台建在北园,与酒楼、茶馆巧妙地构成一建筑群体。 戏台东侧有酒楼,酒楼正对太白园大门,飞檐高啄,廊腰慢廻,大门至酒楼,正中通道平坦,两旁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八仙”塑像,立在花草之中,塑像头部及手脚全系陶瓷雕塑,而身体却是辅以铁条与竹木、花草缠绕其上生长,生机盎然,饶有情趣。 酒楼分上、下两层,上层大厅,有一尊长达丈余描色的“太白醉酒”塑像,头枕于酒坛之上,横卧厅中,紧靠墙壁,其后衬以红色帷幕,光彩照人,来宾登楼便油然而生一醉方休之念,这尊塑像,是当时景德镇最有名的瓷雕大师蔡寿元(绰号拿得稳)的杰作。两层酒楼,各可摆八仙桌二十余张,供三百人同时会宴。 戏台与二层茶楼南北相向,戏台北向,茶楼则悠然见南山,二者之间的场地,可纳观众千余人,内置固定长凳数百条,此处长凳别具一格,乃两头在地下各打一小木桩,上钉长条木板而成,端坐看戏,同时买茶、吃零食,享有热毛巾把子抹脸的乐趣,真是别有风光。就这样,酒楼西部,茶楼上下,露天剧场内,都可在饮酒、品茶时观赏戏曲演唱,这种格局设计,真可谓煞费苦心。(一说茶楼即酒楼) 戏台面积约近一百平方米,离地高约一米五,台口宽约近二十米,台上高度约六米,进深约八米,台上建筑朱栏丹柱,屋顶飞檐流霞,琉璃瓦晶莹夺目,熠熠生辉。 1924年秋,做“菊花会”开张,开张以后,全镇官绅士商、诗人画家、纨绔子弟、瓷工庶民,齐来游玩观赏。1926年曾聘来女子京剧班演出,《明经同乐》等饶河戏班,也曾在此售票演出“三娘教子”、“四郎探母”、“打龙袍”等剧目。太白园中,游人如织,热气腾腾。1926年12月,为庆祝北伐胜利,国民党景德镇市党部,曾组织演出话剧三晚,每晚观众上千人,受到欢迎。 由于当时景德镇交通不便,外来旅游者甚少,下层瓷工庶民多为生计奔忙,富者玩而生厌,尤其是所谓公子、少爷、流氓、无赖大吃大喝,欠账不交,不久,热闹一时的太白园便门前冷落车马稀,于1926年底停止营业。李先生债台高筑,约1934年,无奈逃回原籍。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此园请来川剧戏班演出川剧,同时演出京剧,慰问四川籍的抗战部队,后来这座名园几经变迁,办成了中学校园。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子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