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景德大舞台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1774
作品名称:
景德大舞台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355.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15.6
主题词:
古建筑-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位于景德镇市中山北路82号(今中山路邮电所对面,市裕丰经理部内),此处最早为南昌会馆隔街对面的演戏场。1935年后,中山路拓开为马路(大街),彭宛香(吉安同乡会理事长)与熊景成(南昌人,冷水弄口“洪昌”成衣铺老板)为首招了12名股东,(一说由国民党浮梁县党部委员李积海为首招股),在此临街新建了一座戏院,取名“景德大舞台”。先后辗转为首经营过该戏院的还有章有仕、周自改、赵撰丞、程又堂等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曾称“景德舞台复兴大戏院”,也简称“复兴舞台”,但广大群众仍沿习称为“景德大舞台”。 整个戏院占地面积约七百多平方米,系木质结构建筑,座西向东,由票房、观众厅、舞台等组成。戏院临街门面宽约十二米,票房在门口,门口墙上常用红纸写出接待的戏班子的阵营,以便招徕观众。 观众厅有八百多座位,分特座、普通座、楼座三种,楼座为凹字形,约有座位二百多个,特座是靠背椅,普通座是长条凳,离戏台较远,观众入场,要通过一个有铁栅门的验票口,持票入场时,把闸子的(即验票)要看是什么座,如是特座,即拉长吆喝:“特座一位”,以示对观众的欢迎与尊重,观众席的最后一排,是驻镇的第五专员公署保安团武装弹压队的固定席位,每场演出都有十几个持枪的士兵坐在后面,维持治安,防止骚乱。 舞台座西朝东,台口宽约十米,舞台离地高约一点二米,进深八米,台上高度约十余米。 台上有副趣联:“要看早些来大关节全凭起首,需看完回去好结果还在后头,横批:伊人宛在。” 该舞台接待演出的大都是京剧戏班,最早来演出的,是从南昌来镇的张晓琨领班的京剧班(原是南昌江西大舞台的班底,应景德镇邀请,江西大舞台老板胡云龙拨出三十多人,又请了南昌钟鼓楼新兴大舞台琴师王三毛等人参加)。主要演员有芙蓉花(花旦)、张素兰(正旦)、杨素艳(正旦)、金记潭(老生)、九岁红(武生)、张晓琨(女老生)、孟金荣(老旦)、刘笑庭(小丑)、程同春(女丑)等。于1936年农历正月初七到镇,由于景德大舞台尚未竣工,便先在国光大戏院演出,半个多月后,此处竣工,即转来此演出了《捉放曹》、《铡美案》等,后来,陆续来此处演出的还有王福龙(大花)、谢钰铭(女老生)、潘少楼(武生)、许震庭(武生)等较有名的京剧演员,1942年周自改领班的国民平剧团等。原驰名京津的汪派老生金桂芬南来景德镇定居后,也常以票友身份,在此参加筹募抗战将士慰问金演出,赈灾募捐等演出活动,演出过汪派名剧“逍遥津”、“哭祖庙”等,还有李福田、陶伯舜、阮华庭等名票友参加。另外,各种节日与集会也常在此举行,如:“九一八”纪念会、“七·七”抗战纪念会、国父诞辰纪念会、抗战胜利集会、儿童节、妇女节等节日集会、游艺会、报告会等,会后常举行平(京)剧、话剧等演出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初,尚接待剧团演出,约1953年,改为中山路菜市场,现为裕丰经理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