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光大戏院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1770
作品名称: 国光大戏院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351.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15.6
主题词: 古建筑-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国光大戏院位于景德镇市昌江路49号(戴家上弄二横弄口西侧,即今戴家弄肉类市场处),此处早年为吉安会馆,系清中叶建造。会馆临街坐北朝南,第一进大门内是青石板小院,院东西两侧有辕门,第二进大门内有万年戏台、大天井与殿堂,早年常有饶河戏等戏班演出。国民党县警察局曾驻内多年,后又曾开办过私塾小学。约1935年左右,李积海(国民党浮梁县党部委员)出面招股,在此开办了景德镇第一个“国光大戏院”。 戏院占地面积六百多平方米,系原吉安会馆修膳而成,戏台仍利用第二进大门内坐南向北的万年台,台高约二米,观众走戏台底下进出,台深八米左右,台口宽十六米(台口中心两柱间宽六米),台上高度四米一(台正中顶部有穹形藻井,至藻井顶--飞池,约五点五米),台前原为青石板铺地的大天井,开办戏院时,将天井盖上了明瓦,不致使观众露天看戏,天井东西两侧为高约二米五以上,宽约二米的骑楼,据说开办戏院后,曾在东西骑楼上各开了五间小包厢,内有桌椅,每间可容三、五人,供达官贵人包票看戏。 台对面,上三步台阶,为供奉菩萨的殿宇,后办戏院,大殿上,以木栅栏为界设特座,备有桌子板凳,余为长木条凳的普通座与站票,可容纳观众五、六百人,春节等节日期间或戏上座生意好时,卖站票,亦可容纳七、八百人,甚至近千人。当时(三十年代)特座票价为一百枚铜板,普通座五十枚铜板,站票仅二十枚。戏院东靠戴家上弄二横弄处,开有向东侧门。 早期在国光戏院演出的是京剧班,主要演员有金继谭(须生、老生)、筱凤凰(武旦)、杨素艳(青衣)、芙蓉花(邹佩英、花旦)、九岁红(张少楼、武生)、刘笑庭(人称滑稽大王、小丑)、张晓坤(女老生、小生)等,演出的剧目有《摩天岭》、《临江驿》、《五子哭坟》、《和尚儿子中状元》、《空城计》、《九更天》、《杀子报》、《三娘教子》等全本,还有折子戏,如《苏三起解》、《贵妃醉酒》、《武松杀嫂》等,并兼演便装新编话剧《枪毙闫瑞生》等。当时景德镇电力不足,台上台下及后台化妆均用汽灯照明。当时京剧戏班来镇尚少,观众很踊跃,常常满座,不久,镇上有名的怡和昌钱庄的少爷林昌武,有钱(是镇上富翁,十八罗汉之一)又有势(林少爷又在县某衙门挂了个团副的职务),看中了戏班主角杨素艳,软硬兼施纳为妻妾,后来镇上杂帮首领、劣绅赖淮清又将主演芙蓉花娶走,这个戏班就这样散了,剩下的一般演员有的去外地搭班,有的加入到景德大舞台合班演出。 后来到国光大戏院演出的有湖北的文明戏(话剧)班、饶河戏班、魔术杂技团等,后因当地帮会头子和流氓打手看戏不买票,还在剧院打架闹事,故戏院时演时停,直到解放前的1947年,仍有演出活动。 1941年,曾遭日机轰炸,屋宇受损,住在里面的难民血肉横飞,惨遭罹难,建国后,未作演出场所。五十年代之初,戴家上弄拓宽为大街(原只有约四、五米宽,现为十多米宽,今名昌江路),此处原会馆第一进被拆毁,至八十年代时,此处尚存部分原会馆屋宇,二十余根五米多高,直径足有一尺,上下一般粗的杉树屋柱完整无缺,屋柱上方雕刻的飞禽走兽,龙凤蛇鱼,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原戏台上并有戏雕人物、楹联等,但惜已不存。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