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湾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1290
作品名称: 白虎湾古瓷窑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18/001
起始页: 0099.pdf
分类: 遗址
创建时间: 五代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白虎湾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9公里白虎湾村(又称石虎湾)附近。这里南距南河约50米,东南侧和西南侧距湘湖与塘下窑址仅数里,相传古时有32窑,说明该地区当年烧造瓷器盛极一时。计有渡槽,小麦坞老虎床、白虎湾、白虎岭南、南门坞羊里坞、匣钵墩等13处窑业遗存,面积达3万平方米。 1、渡槽遗存,在东北约400米处,渡槽由东北向西南穿过堆积层,东南为稻田,遗物倚山坡堆积,东西约30米,南北50米,通高8米。遗存可分为三层:上层为影青瓷;中层除白瓷外,尚有青瓷,两类瓷物型制相同;底层皆为青瓷。器型有盘、碗、洗等,因修建渡槽部分遗存已被破坏。 2、小麦坞老虎床遗存,在村北约500米。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00平方米,遗物堆积稀薄,采集器物标本仅为灰胎青釉碗、盘残瓷片。 3、白虎湾1、2、3、4、5、6号遗存,在村东南侧约400米一带,南临南河约250米。彼此相邻的堆积层有几处,分布面积达1万平方米,遗物全部为影青瓷碎片和匣钵、垫饼等窑具。从采集的大量瓷片观察,产品以碗类为主,仅有少量的盘或高足靶杯,部分遗存被辟为菜地。 4、白虎岭南遗存,在村西侧相距百米有两个较大的堆积层,面积分别为1,600平方米和7,500平方米,厚度一般为0.3-1米,瓷片均为影青瓷盘、碗、壶残器。 5、南门坞羊里坞遗存,在村东北约350米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东西约23米,南北约23米,遗存被长满的灌木和杂草遮盖,保存完好,从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主要烧造影青碗盘产品。 6、匣钵墩遗存,在村西侧,北与小麦坞口相望,堆积面积约1,300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影青瓷碗、壶等残片。 窑址未经发掘,从1986年对该窑址进行调查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青瓷比白瓷丰富,而影青瓷又比青瓷丰富。青瓷胎骨一般较厚,盘类一般稍薄,均呈灰色。釉层极薄,微带黄,釉面有极细的纹片。产品有碗、盘、洗等,其碗、盘类型制与湖田窑五代青瓷碗、盘相似,但盘类稍些不同,盘底宽边,宽边上有支烧痕迹,盘心里亦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洗为敛口、鼓腹、圈足。由于白瓷片和青瓷片是夹杂迭压在一起,可知它与青瓷是同时烧造。碗、盘、器物型制与青瓷类相似,白瓷胎土纯白,釉色洁白质好。影青瓷碗为大宗产品,其次有盘、壶、高足靶杯等。其型制特征为:碗有多式,有圈足唇口碗,圈足撇口小碗,高足撇口式唇口大碗,假圈足敛口碗等,装饰中极少见刻、印花纹,仅见内壁有简单的篦纹;盘为圈足、撇口、唇口或花口;壶的型制和湖田窑宋代影青瓜棱壶造型相似,但也见有的壶在流与把中间的肩部对称安有双系。影青瓷皆为白胎,胎质纯细,釉层一般较薄,釉色多泛白或闪黄呈纯正青白色的不多,有的釉面有细冰裂纹。 从出土的窑具分析,青瓷和白瓷是采用垫柱支钉迭烧,影青瓷是采用匣钵与垫饼仰烧,器皿的特征青瓷和白瓷与五代相似,影青瓷则与北宋的影青瓷相似。因此该窑址烧造年代为五代至北宋时期,这一窑址为研究景德镇五代至北宋制瓷业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