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砂子岭高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唯一号: 140434020230000933
专题名称: 抚州砂子岭高岭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30000015/001
起始页: 0731.pdf
专题类型: 自然资源
产地: 砂子岭

专题描述

抚州砂子岭高岭产于江西抚州市西北32公里的临川县云山乡和进贤县李家渡乡交界处的砂子岭,矿体分布在五里墩、圳上一带,临近公路,距抚河仅4公里,交通运输十分便利。该矿属中粒白云母花岗岩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走向北东50。,长1280米,宽约260米,平均厚度3米—8米,最厚处达18米。矿床埋藏深度一般3米—3.5米,平均剥采比只有1T,故适合于露天开采。中粒花岗岩呈脉状侵入于石英绢云母干枚岩,并呈互层产出的前震旦系干枚岩中。中粒花岗岩的矿物成份镜鉴为石英30%,正长石30%—35%,斜长石20%—25%,白云母4%—15%,含有少量的黄铁矿、假象褐铁矿、次生绢云母和绿泥石。岩体上部的千枚岩尽遭剥蚀,中粒花岗岩则受地下水循环、风化,构造等作用而逐步分解。一部分经氧化或碳酸盐化和分解作用,形成了高岭土矿床。矿体在平面上与岩体大致吻合。大部分被第四系残积、坡层、冲积层所覆盖。因洼沟冲刷作用的破坏,将整个矿体分成三个不规则的块段,矿床Cl级储量271吨,折合精矿46万吨。矿石呈土状,一般为白至灰白色,受铁质渲染者为黄色或黄白色,结构松散,微具粘性,并保留中粒花岗岩结构。矿石的矿物成份据观察:粘土矿物一般为25%,最高达45%,长石15%-35%,石英25%—30%,白云母小于10%,褐铁矿约1%。粘土矿物经差热分析和x光晶体分析为高岭石及含水高岭石。原矿淘洗率在14%—24%之间,最高达33.65%,最低6.09%,平均17%。对其粗精矿X衍射分析,矿物组成为高岭石占60%,埃洛石占5%,白绢云母占20%、石英占5%、钠长石占5%,钾长石占3%,还有少量蒙脱石、水黑云母、绿泥石、伊利石、褐铁矿、赤铁矿、针铁矿、锐铁矿等。经光谱半定量全分析证明,矿石中有Be、Pb、Bi、Mo、Ag、Ti等23种元素。精矿的有益、有害组份在平面方向上变化不大,但在垂直方向上有一定变化,以其中铝、铁、钙为例,Al203-般上部较高,向底部逐渐下降,Fe203上下部较高,中部较低,Ca0则上部较低,向底部却逐渐增高。该高岭土物理性能测定,相对可塑性指标0.89,可塑含水率31.73%,干燥抗折强度11.80公斤/平方厘米,干燥收缩6.61%,水选精矿白度87。按制瓷配方进行制成瓷试验,成型性能良好,干燥过程无开裂变形现象。烧成制品无针孔等缺陷,可达到高级日用瓷标准。 砂子岭高岭据传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就已开采。清光绪32年(1906)由李家渡私人开采加工经营,矿名为“华营公司”。1920年增开义堂公司。1940年增开同兴公司,各公司年产量为400吨—500吨,1948年相继关闭。民国时期抚州高岭淘洗加工技术简陋,质量不稳定,含铁量较高,多用于冬青、兰边等青釉瓷的坯胎原料。20世纪50年代,有临川陶瓷厂自采自用。1955年,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派人实地观察并取样作进一步选矿,在细瓷坯胎中应用,效果良好。1965年,根据陶瓷生产对高岭土的需求,在砂子岭建立抚州瓷土矿。1968年10月,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组建经营,中间几度停缓建。直至1974年被列入重点技改项目,先后由国家拨款300余万元,采取机械化采矿,轻轨U型矿车运输,多次水旋过筛选矿淘洗加工等先进工艺设备,并从抚河铺设管道引水淘洗冲浆,彻底解决矿山水源问题,并架设从李家渡输入的高压线、确保供电以及尾砂治理环保设施。1984年已建成年产1万吨精选高岭土的规模,瓷土纯度在97%以上,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已成为景德镇陶瓷原料的主要基地之一。 砂子岭一带高岭土储量丰富,根据赣东北地质队勘探报告,由江西省储委1968年批准的地质储量达223.5万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地名

砂子岭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