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唯一号: 140434020230000260
专题名称: 龙池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293.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离景德镇约30公里的市郊等前村,有个吸引入的“龙池”。这个池呈四方形,石砌池畔,面积近20平方米,水色幽蓝深不见底。池后有个岩洞,洞内有口圆井,泉水悄悄渗入池中,池水终年不涸。 这里为什么叫龙池?传说很早以前,天上的玉皇巡视下界,到了浮梁地区,看到这里山青水秀,稻香鱼肥,胜景几超天官,心中很不高兴,又不知是什么触怒了他,便下旨要镇守鄱阳湖的白龙到浮梁去降七七四十九天的暴雨,将这个地方变为湖泽。善良的白龙接诏后,非常焦急,坐卧不安。如遵旨意行事,要有无数生灵丧身水泽;不遵旨自己将有上屠龙台之灾,想来想去,觉得不能为了个人的安全而残害生灵,决心逆旨行事,只下了场小雨。玉帝闻讯大怒,便派天兵天将捉拿白龙问罪。白龙只好离开久住的鄱阳湖,往浮梁方向逃走。行至寺前村,但听一声霹雳,前面矗立着一座盘龙山,后面现出一架断龙桥,截断了他的前进和后退之路。白龙不得不就地隐藏脱身,一时间雷鸣电闪、风雨交加,待到云开日出,已不见白龙去向。他的立足之处,地面陷成一个小池,涌满了蓝色的池水,白龙就隐藏在这个小池底下。这个地方每遇旱天,只要人们祈祷,使白龙知道,他就偷偷出来为当地群众降一些甘霖。人们感谢他,便把这池塘叫“龙池”,并在池旁建起了一座三楹的龙神殿宇。 民国六年浮梁具知事陈安曾书刻了《龙池三竭记》的石碑,记载了龙池三竭三盈的时间和事实,说是每逢“龙池”干竭时都有大事发生。第一次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文宗死,太平军义军气盛;第二次是光绪十一年(1885年),那年法军强占我国澎湖,犯我边疆,清廷签订《中法新约》;第三次是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清祚告终。据当地人说,建国后,1976年龙池还曾干竭过一次。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