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窑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唯一号: 140434020230000258
专题名称: 太平窑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291.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近百年来,景德镇都过着有特殊意义的中秋节。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皎洁的圆月挂在空旷的地上却到处闪烁着火花,是镇上的传统风俗烧,“太平窑”。“太平窑”是一种类似圆筒的象征窑。它用一只只烧瓷器时用作垫底的圆瓷渣饼搭成,这种窑大的一丈高,小的也有三尺左右。 当月亮升到中天,群众就开始投柴烧窑。那成千成百的太平窑一齐烧起来,就象点燃了无数支巨大的蜡烛,照得天上地下,林间水边一片通红,四周孔内冒出火来,就象一朵朵火花,也象一棵棵火树,与月亮光辉相映照,成为瑰丽奇观。 这种奇特的风俗是怎样形成的?相传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曾几次到过景德镇。有一次太平军又要攻打景德镇,镇上的清兵听到这个信息吓得要死,清兵的头目为了死守住景德镇,堵住江西通往安徽的通道,下令将镇上所有的烟囱和瓷窑拆掉,好用它的砖头筑起一座城墙,以抵抗太平军的攻打。 瓷窑是窑工们的命根子,窑工和百姓都表示反对,痛骂清兵的狠毒,抗拒不拆。清军头目见全镇300多座瓷窑一座也没拆毁,派人到窑上抓了几个窑工,拷打问罪。但全镇窑工们奋力反抗,大家约定决不拆一块窑砖给清兵。 有一次辅王杨辅清率领的太平军已逼临,清军知大势已去,只好撤退逃命。逃走前,将全镇的瓷窑烟囱,统统拆塌、炸毁,洗劫一空。 当太平军开进景德镇时,只见到处是断墙残壁,破门倒户,却不见有一座烟囱冒烟。太平军晓得镇上的老百姓吃了苦,杨辅清便下令打开官府和窑户老板的粮仓和金库,将米和钱分发给穷苦百姓,老百姓这时真是又悲又喜,越发痛恨清兵和拥戴太平军了。驻在镇上的太平军,打退清军一次次进攻,并出兵反击取得了胜利。镇上百姓人人兴高彩烈,但是由于镇上曾遭清军洗劫,加上周围被封锁,商贾不通,镇上仍呈现萧条的局面。 转眼间,八月中秋节到了,如何使镇上热闹起来?让太平军一道欢度这个佳节。窑工们反复商量,都没想到好办法。后来还是个老窑工出了一个点子,说:到处都是渣饼,何不用这些渣饼垒成窑的样子,内用松柴燃烧,用窑火来庆祝。他的主张得到大家的赞同,便都动起手来造成一座座渣饼窑。到时间点起火来,只见各处红光闪闪,火焰冲天,太平军士兵与镇上居民围着窑边嬉火观月,歌舞谈笑欢乐到深夜。此后太平军将士与窑工们一道重新建窑烧窑,更得到群众的拥护。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盛况,也寄托自己的向往,就语义双关地把它叫做“太平窑”,每到中秋节烧“太平窑”成了景德镇的传统风俗习惯。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