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业的改革者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唯一号: 140434020230000254
专题名称: 陶业的改革者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288.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杜重远(1898~1943年),吉林省怀德县人,曾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 杜氏早年留学日本,专攻陶瓷,回国后曾在沈阳开办隆兴瓷业公司。1934年初,他应当时江西省政府的邀请,来到江西,并到景德镇调查,写出《景德镇瓷业调查记》的报告。以后又与国民党当局进行多次磋商,在发展景德镇瓷业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三件事令人难忘: 一、提出了振兴景德镇瓷业的主张。当时洋瓷倾销,景瓷衰落,工艺退化,许多瓷窑停火,百余座烟囱,出烟的不过十之二二。省城有人主张将瓷业中心从景德镇迁往别地,杜氏则力主就地振兴景瓷。他在调查、分析景德镇的情况后,呼吁景德镇是我国第一产瓷名区,它景况的隆替,不特系乎民生的荣枯,而且关系于文化的兴衰。要求“实业当局,各方领袖,急起设法,速谋补救,勿使此千年国粹而淹没沉沦”。经过多方努力,国民党当局才决定重振景德镇瓷业,并由杜氏主持其事,避免了景德镇瓷业中心的人为转移。 一、制订了改革陶瓷工业的措施。杜氏认为,瓷业倘若“内外兼攻,百弊尽除,非特恢复原状,且将发扬而光大之”。并在措施上,提出:一、取缔“禁春窑”(春节以后窑停烧两月)。二、禁止“买位置”(烧窑工向窑主交钱买岗位)。三、取缔宾主固定制,规定各行各业可以货随客便。四、确定窑身规格。五、筹设原料精制厂,统一下料配方。六、创办模范窑厂、瓷厂。七、成立陶研所。八、建议柴窑改煤窑。九、创办陶瓷试验所。十、设瓷业陈列馆。十一、设立陶瓷推销处,广开销售渠道。十二、筹设供销合作组织,组织瓷器参加土特产展览,如此等等。虽然其中有些因故未能实现,但这些改革措施却激起了死水中的波澜。 三、在景德镇建立陶政管理专业机构,以督促改进瓷业。1934年12月成立陶业管理局,杜重远担任局长。杜氏首先创办了“陶业人员养成所”,从上海,南昌等地招收72名高中毕业生,灌输进步思想,赋予艰苦责任。以后这些人中有不少成了抗日救亡骨干。其次,开办四个工人训练班,对工人进行时事、文化与技术教育,共训练瓷业工人1,600多人。同时在瓷业管理局门口办露天讲演场,进行国内外形势与瓷业改革的教育,以团结一大批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为景德镇的瓷业恢复做出贡献。还组织了一批人投入了抗日救国运动,使沉寂的景德镇有了新的生机。 杜氏于1935年因《新生周刊》事件被迫离开了景德镇,于1943年在新疆惨遭盛世才毒手而为国捐躯。他在景德镇只两年时间,但对景德镇瓷业的积极贡献却受到瓷都人民的怀念。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