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陶官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唯一号: 140434020230000253
专题名称: 督陶官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288.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唐英(公元1682~1756年)字俊公,别号叔子,晚年自号蜗寄老人。.清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他自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以内务府员外郎身份到景德镇驻厂署协理陶务,到乾隆八年(1743年)十一月结束瓷务离镇,先后在景德镇整整15年,从管理和技术上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1728年10月,唐英一到景德镇,便“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伺其食息者三年”,很快地掌握瓷业生产诸方面的知识。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便基本上掌握了瓷业生产的物料、火候变化规律。一个封建社会的督陶官,有这种接近工匠,虚心好学的钻研精神,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于雍正八年(1730年)绘制《陶成图》,并注重对实物的保存与研究,他把存放“僧明寺”的明万历年间制青花龙缸移到“佑陶灵祠”,还写了《龙缸记》。到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作《陶成记事》,并汇集《瓷务事宜示谕稿》,作序刻于石。次年,以淮安关使兼总理陶务。 唐英管理瓷务多年,躬身实践,并注意发挥工匠们的聪明才智,所取得的成就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说:“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又做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厂窑至此,集大成矣。”真做到了历代名窑无所不仿、无所不精,所以世人都称之为唐窑。到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五月,唐英编《陶冶图说》,制图20幅,对景德镇瓷业在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造匣钵、制坯、采取和炼取青料、绘画、沾釉、吹釉、成坯、入窑、烧窑、洋彩、束草装桶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记载。全文虽只4,500字,但图文并茂,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已流传到欧洲国家。 唐英的著作与事迹见于文字的,除他本人编辑的以外,尚有顾栋高编选的唐英诗文《陶人心语》,有1937年郭葆昌编的《唐俊公先生陶务记年表》,近年又有傅振伦、甄励重订的《唐英瓷务年表长编》,他的许多事迹说明了他是一个杰出的督陶官。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