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围裙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唯一号: 140434020230000251
专题名称: 白围裙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287.pdf
专题类型: 传说、奇闻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白围裙”是流传于景德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嘉靖年间(公元1796—1820年)。 在景德镇的陶瓷行业中,有个茭草行,即现在的包装行业。那时,包瓷器用稻草,靠人工把它扎紧,要茭(用稻草卷扎)一层到二层,劳动强度很大。工人有定额,完不成要加班加点,干活非常劳累。所以原来有个规矩:茭草工人吃的是白米饭,每逢阴历初一、十五,“一条凳”(五个人)每人一斤猪肉。可是到了嘉庆年间,老板为了更多地压榨工人血汗,在封建衙门的支持下,把白米饭改成砻米(糙米),有时还掺入沙子。猪肉也取消了。工人们一天累到晚,连饭都吃不饱,怎能干得动力气活?为了求得基本生存的条件,以郑子木为首的全镇茭草工人举行大罢工。 郑子木,原籍祁门,年约三十余岁,自幼学艺包瓷,是个技术娴熟的老师傅。他平时虽沉默寡言,但生性急公好义,见老板对工人如此狠心,便邀集了十几个中老年师傅,议定条件,发动全镇茭草工人罢工,得到了各行业工人的支持。可是老板们早已报告官府,地方统治者蛮横地把郑子木等十几个为首的工人抓了起来,浮梁知县一再出告示,通令复工。资方老板也与官府勾结起来,对工人进行威胁利诱,但并没有动摇工人们的斗争意志。最后由于瓷器无人包装,不能运出,运输船停岸待货,昌江河上死气沉沉,外地瓷商和本地瓷行老板焦急万分,只好要求茭草行与工人代表谈判。经过协商,订出复工条件:第一、茭草行由老板向官府呈报,立即释放郑子木等十几个领头人,恢复吃白米饭和每条凳每人一斤肉的惯例。第二、由饶州、南昌、抚州、徽州四府的茭草工人派出代表监督老板执行规约,倘有人违犯,在苏湖会馆“罚戏”三晚。第三、实行一、二条后,茭草工人全体复工。工人的斗争表面看起来是胜利了,也全体复了工。 可是,反动统治者不久就撕毁了规约。这更加激起工人义愤,重新举行罢工,气势更为汹涌。旧衙门则以维持秩序为由,连夜逮捕了郑子木等人。知县在县衙堂上摆了两大火盆,上面分别煨烧着一顶铁帽和一双铁靴。县官圆瞪双目恫吓说:“两条路由你选,一条是如要答应尔等条件,你可穿上靴帽;一条是无条件复工,何去何从,你自选择!”郑子木心知已到了最后时刻,便大声回答:“为了大众,我愿选择头一条!”郑子木终于被烧红的铁靴、铁帽酷刑杀害了。罢工暂时受到了挫折。但是郑子木的浩然正气激励着瓷业工人继续斗争。 惨案发生后,为了纪念这位为大众利益而宁死不屈的勇士,茭草工人就每人都系上一条白围裙,世代相传。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