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送娘娘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1044
专题名称:
送娘娘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375.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景德镇市东郊里村(多为菜农,也有瓷业工人等杂居)的小孩种牛痘,还是沿袭吹苗的遗风。有小孩种痘的人家,家里都要供奉“天花娘娘”,日夜香灯不息,早晚磕头礼拜,并用红纸写上“天客在堂”四个字贴在门外墙壁上。村子里要立娘娘坛,坛内供有纸扎的天花娘娘、金童、玉女、韦陀等神像,神像有人一样高,还有一只纸扎的白飞鹅,比真鹅还要大。全村公推三至五人当头首,负责送娘娘事务。其中推选一人负责日常工作,没有薪水的,并雇请一人侍候娘娘坛里的香灯。 同时,还要搭台演戏(当时,景德镇只准演傀儡戏,但唱饶河调(赣剧),剧目多为《满堂福》、《万里侯》等彩头戏),在戏台对面专搭一个棚子,每天开演前,就敲着“锵七当七,锵七当七……”的锣鼓,派专人把娘娘、金童、玉女、韦陀、大白鹅等接到棚子里来看戏。戏演完后,又要打着锣鼓送娘娘回坛。戏场中央,还要栽个四至五米高的木架,上扎一根横木,好象秋千架,演完戏以后,便在横木上吊花筒“放花”(焰火),使夜空瑰丽多彩,人人雀跃。 有钱的人家,在种牛痘前几个月,就请纸扎师傅来扎“挨系伞”。等到小孩的痘疮脱落时,就有人拿着一只约50公分长的纸船,敲着“冬冬锵,冬锵……”的锣鼓,到各家通知送娘娘的日期,各家都要给一把“茶叶米”(米里掺茶叶)。 送娘娘的一天,凡是前来参加的人以及挨系伞和抬阁等,都到演戏场上集中。看热闹的人,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人们七嘴八舌地评论着,谁家的伞扎得好(好的挨系伞,有五层,五米多高,上面每层开八面门或六面门,每面门扎有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戏文人物,有不少还能活动,如“武松打虎”,拳头一起一落;“貂婵拜月”一跪一拜;“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人围着吕布团团转等。有的是庙门一关一开,小和尚的头一伸一缩;还有的扎了农村小水车,还真能把水慢慢车上去,又流下来,水流不息,还有扎舂米的碓,一上一下;扎砻谷的,能见小人拿着砻把,把砻带得团团转:扎女人纺纱,纺车呼呼转等,还有花鸟走兽等等,莫不维妙维肖,人物衣服多用真绸真绫,其他多是腊光纸、彩纸等。各门人物,都有一根或几根丝线,连着下面架子里的铁曲轴,有一人坐在下面绞动铁轴。最好的伞,要扎半年多时间,至于一层的伞,就很简单,象舞台上的凉伞。稍好的伞,一至五层不等,但有的人物不会活动。)同时人们评论哪架抬阁的孩子打扮阔气,生得漂亮等(抬阁的小孩,也化妆成各种戏文人物)。 送娘娘的人都到齐了,就出发。先是十多个打神铳的走在最前面,他们先放一排铳,以后每走一、二百米就放一排铳,一直放到河下。接着便是十番班吹喇叭和大号,引导天花娘娘等神像,还有一只纸船,长约一米七八,上写“顺风相送”。再接着是“挨系伞”,每把伞下面都有一个四方木架子,要四个人抬。每抬伞后都跟有一副锣鼓,边走边打,锣鼓一停,唢呐就响,吹出饶河戏等各种名目戏曲和民间小调;又以拨鼓、檀板、云锣、小钹等伴奏,细吹细打。这些锣鼓傢什及人员,多是饶河戏坐堂班的,他们的锣鼓架子也大多很精致,全都油漆。有两副架子特别精雕细镂,雕有丹凤朝阳、双龙抢珠、孔雀开屏、鸳鸯戏水等,描金油漆,金壁辉煌。一副架子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吊大鼓,后面是鼓架。 紧接着是抬阁,一般四人抬,超过三层的,八人抬,上面或坐或站的儿童(衣内绑着固定在直木上,以利安全),都化妆扮作各种戏文人物。再后面有一队骑马的大姑娘,后面押队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头,这叫做老大王搬兵。 最后面是种了牛痘的小孩,由各人的母亲抱着。大一点的孩子自己拿着一根香和一把小纸伞,年小的由母亲拿香持伞,有钱的人是坐在轿里抱小孩的,香和伞插在轿边上。至于穷人,自然是用两只脚走了。 队伍走到河下,打神铳的放完最后一排铳,接着就点燃香烛放鞭炮。这时,大家就把天花娘娘等神像、纸船、挨系伞、小孩手里的小伞等,集在一堆,一把火烧光,正如毛主席《送瘟神》诗中所写的那样“纸船明烛照天烧。” 送娘娘要花很多钱,二十年代,里村曾这么隆重地送过两次。以后也一直是有小孩种牛痘的人家,仍供奉娘娘神位,并有送娘娘活动,直至解放后,才没人供奉娘娘了。 景德镇市区的送娘娘活动,在建国前也很盛行,多是民间自发邀集组织的。凡有小孩种了牛痘,有钱人家家中设娘娘神位,日夜香火不断,一般人家或穷人家只在门口装香。这期间,父母精心照料小孩,家中注意洁净,甚至不能乱说话,说是不能秽污得罪了娘娘,待小孩痘疤脱落,安然无恙,人们便互相邀集,约定时日送娘娘。并且,有的人家在送娘娘的头天晚上,邀集亲朋好友,来家唱“和船歌”,用锣鼓伴奏,相互对唱,一唱众和,唱完一段,打一阵锣鼓,直至深夜。 送娘娘时,人们将纸扎的狮子、麒麟、大象、马(二匹或四匹)、轿(花轿或官轿)、白鹤等举着遊街,还捧着“仙娘娘圣驾之位”的灵牌(多在扎有仙鹤的纸亭子内),端着檀香炉,还撑着万民伞(有扎得精致的,也有一二层,上有戏文人物,龙凤花鸟等花样的纸伞),母亲都用黑绉纱包头并穿裙,都抱着自己家种了牛痘的小孩,举着小纸伞,拿着香。一般人家都雇一辆黄包车坐,穷人家母亲只有抱着孩子跟在后面走,敲锣打鼓一直走到河边,将纸扎的伞、神位、动物等,全堆在一起烧光,并点香烛,燃鞭炮跪拜而回。建国后,才没人送娘娘。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